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2017年,“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下,92.5万贫困残疾人退出建档立卡,6692个扶贫基地安置10.5万残疾人就业,扶持带动21.8万户残疾人家庭。2018年5月20日为我国第28个助残日,残联确定其主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实现这一承诺,既体现出决心,也面临着挑战。
二、我国残疾人福利获得现状
我国残疾人保障事业,自先秦发端、近代萌芽、改革开放建立,福利政策不断完善与发展。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指出坚持普惠和特惠相结合,完善残疾人保障和福利补贴制。实施现状如下:
(一)残疾人康复
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有854.7万残疾儿童及持证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全国8334个康复机构为244.4万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具体如表1所示。
(二)残疾人教育
残疾人教育是对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有残疾的人实施教育。2017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普高班112个,在校生8466人,其中聋生7010人,盲生1456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班)132个,在校生12968人,毕业生3501人;全国有10818名残疾人被普高院校录取,1845名进入高等特殊教育学院。
(三)残疾人就业
2017年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达942.1万人。盲人按摩事业稳步发展,全国共培训盲人保健按摩人员20796名:盲人医疗按摩人员7217名,保健按摩机构19257个,医疗按摩机构1255个。
(四)残疾人文体生活
文化上,截至2017年,全国开展残疾人文化周活动6740场次;省地两级残联共举办文艺类比赛及展览640次,建有残疾人艺术团281个。体育上,全国残疾人康复体育关爱家庭服务现已13.3万户,举办23项全国比赛、承办7项国际赛事。
(五)残疾人社会环境
一是2017年制定或修改了残疾人专门法规、规章省级11个、地市级10个,残疾人权益规范性文件省级12个、地市级53个、县级152个。二是全国系统开展无障碍建设市、县、区1622个。三是全国省市县乡共成立残联4.3万个,助残社会组织2520个。
三、我国残疾人福利获得存在的问题
(一)残疾人就业仍然困难
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占总比11.78%,比例较低;同时,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正,市场上岗位减少;其次,我国残疾人虽接受教育,但部分受自身局限,或无法摆脱心理障碍,也客观上使其就业收到阻碍。
(二)残疾人教育缺乏针对性
从上述可看出,从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总量上讲成就值得肯定,但一方面教育水平存在地区间的不平衡,同时,残疾人因存在一方面的缺陷,但却在另一方面展现出极强的天赋,普惠式的教育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三)残疾人福利需求与福利接受不匹配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颁布及修订实施以来,一直都是注重自上而下對残疾人进行福利保障。但从最新学界们的研究来看,应更加重视残疾人福利需求与福利接受的匹配,这样才能切实的提升其生活水平。
(四)残疾人社会环境存在漏洞
虽无障碍设施已在全国建立,但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受益者仍较少,同时设施使用率较低也需引起我们的反思:首先不同残疾类型对设施的需求是不同的,另外其对设施的使用仍存在心理芥蒂。
四、改善残疾人福利获得水平的对策
(一)强化残疾人康复医疗
根据残疾类别与级别进行康复服务,引进先进技术,提供有效服务;同时切实的将建立的康复服务机构运用起来,并统筹的全国的机构数量,从实际出发依托机构、社区与家庭开展康复工作。
(二)加强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残疾人就业
就业乃民生之本,加强残疾人教育在提升全民素质的同时,也是为其融入社会提供准备,同时,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残疾人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也需要其真正的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供需结合’提升残疾人福利获得水平
了解残疾人真正的需求,如对有心理障碍的残疾者进行深度疏导,对重度残疾人提供门对门服务,对轻度残疾人进行康复服务,对有天赋的残疾人进行特殊培养…某些地区实施的‘智慧助残’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四)以人为本,建造良好社会环境
一方面,改变社会对残疾人的认知,同时也应加强残疾人自身的自我认同感,这需要社会、政府及个体的共同努力;同时为残疾人提供优先服务的同时增加辅助性服务,以人为本,切实让社会中充满对残疾人的关怀。
我国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仍低于经济发展水平,就残疾人福利获得而言,目前福利获得水平较低,亟待提高。(作者单位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作者简介:赵国荣 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2017年,“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下,92.5万贫困残疾人退出建档立卡,6692个扶贫基地安置10.5万残疾人就业,扶持带动21.8万户残疾人家庭。2018年5月20日为我国第28个助残日,残联确定其主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实现这一承诺,既体现出决心,也面临着挑战。
二、我国残疾人福利获得现状
我国残疾人保障事业,自先秦发端、近代萌芽、改革开放建立,福利政策不断完善与发展。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指出坚持普惠和特惠相结合,完善残疾人保障和福利补贴制。实施现状如下:
(一)残疾人康复
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有854.7万残疾儿童及持证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全国8334个康复机构为244.4万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具体如表1所示。
(二)残疾人教育
残疾人教育是对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有残疾的人实施教育。2017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普高班112个,在校生8466人,其中聋生7010人,盲生1456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班)132个,在校生12968人,毕业生3501人;全国有10818名残疾人被普高院校录取,1845名进入高等特殊教育学院。
(三)残疾人就业
2017年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达942.1万人。盲人按摩事业稳步发展,全国共培训盲人保健按摩人员20796名:盲人医疗按摩人员7217名,保健按摩机构19257个,医疗按摩机构1255个。
(四)残疾人文体生活
文化上,截至2017年,全国开展残疾人文化周活动6740场次;省地两级残联共举办文艺类比赛及展览640次,建有残疾人艺术团281个。体育上,全国残疾人康复体育关爱家庭服务现已13.3万户,举办23项全国比赛、承办7项国际赛事。
(五)残疾人社会环境
一是2017年制定或修改了残疾人专门法规、规章省级11个、地市级10个,残疾人权益规范性文件省级12个、地市级53个、县级152个。二是全国系统开展无障碍建设市、县、区1622个。三是全国省市县乡共成立残联4.3万个,助残社会组织2520个。
三、我国残疾人福利获得存在的问题
(一)残疾人就业仍然困难
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占总比11.78%,比例较低;同时,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正,市场上岗位减少;其次,我国残疾人虽接受教育,但部分受自身局限,或无法摆脱心理障碍,也客观上使其就业收到阻碍。
(二)残疾人教育缺乏针对性
从上述可看出,从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总量上讲成就值得肯定,但一方面教育水平存在地区间的不平衡,同时,残疾人因存在一方面的缺陷,但却在另一方面展现出极强的天赋,普惠式的教育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三)残疾人福利需求与福利接受不匹配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颁布及修订实施以来,一直都是注重自上而下對残疾人进行福利保障。但从最新学界们的研究来看,应更加重视残疾人福利需求与福利接受的匹配,这样才能切实的提升其生活水平。
(四)残疾人社会环境存在漏洞
虽无障碍设施已在全国建立,但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受益者仍较少,同时设施使用率较低也需引起我们的反思:首先不同残疾类型对设施的需求是不同的,另外其对设施的使用仍存在心理芥蒂。
四、改善残疾人福利获得水平的对策
(一)强化残疾人康复医疗
根据残疾类别与级别进行康复服务,引进先进技术,提供有效服务;同时切实的将建立的康复服务机构运用起来,并统筹的全国的机构数量,从实际出发依托机构、社区与家庭开展康复工作。
(二)加强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残疾人就业
就业乃民生之本,加强残疾人教育在提升全民素质的同时,也是为其融入社会提供准备,同时,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残疾人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也需要其真正的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供需结合’提升残疾人福利获得水平
了解残疾人真正的需求,如对有心理障碍的残疾者进行深度疏导,对重度残疾人提供门对门服务,对轻度残疾人进行康复服务,对有天赋的残疾人进行特殊培养…某些地区实施的‘智慧助残’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四)以人为本,建造良好社会环境
一方面,改变社会对残疾人的认知,同时也应加强残疾人自身的自我认同感,这需要社会、政府及个体的共同努力;同时为残疾人提供优先服务的同时增加辅助性服务,以人为本,切实让社会中充满对残疾人的关怀。
我国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仍低于经济发展水平,就残疾人福利获得而言,目前福利获得水平较低,亟待提高。(作者单位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作者简介:赵国荣 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