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获得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必修课。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不断推向深入,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高效课堂,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需要高效课堂,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也需要高效课堂的实现。如何构建信息技术课的高效课堂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课堂上是否能够鼓舞学生心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创设的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感情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总会设法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产生迫切要求获取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积极地开动脑筋,使创新思维得以发挥。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一首歌、一幅画、一段动画、一篇精美小文等都可以起到诱发兴趣的作用。如我在讲授“Word”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访问站点,点击“优秀学生作品”——电子版报,精美的版报设计,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学生心中,立刻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任务驱动,提升应用能力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引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任务的细化,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学习。比如在“图文混排”一节的“教学引入”设计时,我在屏幕上给出文档修饰前后的对比画面后问:“同学们,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下面两个文档有什么区别,如果你是报社的主编,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引导学生指出两个文档的区别,并把区别分字体、字号、字色、字型等显示在屏幕上,再提出任务:“有没有同学愿意上来为大家演示一下这个文档修饰的过程?” 一切教学设计都是为了学生,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逐渐进入主体角色,能够主动地学习,自主地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当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后,他们所爆发出来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潜能是难以估量的。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和谐地融为一体,学生学得开心而轻松,教师教得愉快而顺利,如此便能持久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精心编排“任务”,制定教学任务,应当根据当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不能定的太高,使学生失去完成任务的信心;也不能过低,使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目标;不能过多而失去重点,也不能太少而无所事事,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完成。这样,学生学到了知识,并满足了一定的心理需要,就会激起继续努力的信心。
三、放手实践,鼓励合作学习
教育部发文强调《信息技术》应成为中小学阶段“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要真正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并成为他们在信息社会最有利的处理、加工信息的工具,就必须让学生多动手,进行实际操作。
合作学习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边互动,是对现代教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课堂教学互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常常不同,各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设置认知冲突,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相互协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讲授“网页制作”的内容时,因为网页制作所涉及到的知识又很多,解决的办法也多种多样。在教学中,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名小组长,然后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一个主题网页的设计。布置完后,每个小组立即行动起来,他们既有明确的分工,如有的负责设计脚本,有的负责查阅、收集资料,有的负责文字撰写等,同时又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作用。两个星期后,学生把作品交上来了,他们设计的网页非常漂亮,而且各具特色,充分显示出他们的个性特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充分的动手实践,组内同学的合作学习,既让学生感受到了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同时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
责任编辑罗峰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课堂上是否能够鼓舞学生心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创设的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感情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总会设法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产生迫切要求获取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积极地开动脑筋,使创新思维得以发挥。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一首歌、一幅画、一段动画、一篇精美小文等都可以起到诱发兴趣的作用。如我在讲授“Word”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访问站点,点击“优秀学生作品”——电子版报,精美的版报设计,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学生心中,立刻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任务驱动,提升应用能力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引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任务的细化,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学习。比如在“图文混排”一节的“教学引入”设计时,我在屏幕上给出文档修饰前后的对比画面后问:“同学们,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下面两个文档有什么区别,如果你是报社的主编,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引导学生指出两个文档的区别,并把区别分字体、字号、字色、字型等显示在屏幕上,再提出任务:“有没有同学愿意上来为大家演示一下这个文档修饰的过程?” 一切教学设计都是为了学生,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逐渐进入主体角色,能够主动地学习,自主地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当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后,他们所爆发出来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潜能是难以估量的。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和谐地融为一体,学生学得开心而轻松,教师教得愉快而顺利,如此便能持久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精心编排“任务”,制定教学任务,应当根据当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不能定的太高,使学生失去完成任务的信心;也不能过低,使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目标;不能过多而失去重点,也不能太少而无所事事,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完成。这样,学生学到了知识,并满足了一定的心理需要,就会激起继续努力的信心。
三、放手实践,鼓励合作学习
教育部发文强调《信息技术》应成为中小学阶段“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要真正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并成为他们在信息社会最有利的处理、加工信息的工具,就必须让学生多动手,进行实际操作。
合作学习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边互动,是对现代教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课堂教学互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常常不同,各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设置认知冲突,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相互协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讲授“网页制作”的内容时,因为网页制作所涉及到的知识又很多,解决的办法也多种多样。在教学中,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名小组长,然后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一个主题网页的设计。布置完后,每个小组立即行动起来,他们既有明确的分工,如有的负责设计脚本,有的负责查阅、收集资料,有的负责文字撰写等,同时又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作用。两个星期后,学生把作品交上来了,他们设计的网页非常漂亮,而且各具特色,充分显示出他们的个性特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充分的动手实践,组内同学的合作学习,既让学生感受到了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同时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