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备课问题探讨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l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创新也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同时,新课标所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理念,能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且彻底的运用,也成为当下教育环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既能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有效应用,又能使学生获得真实且全面的文本感受,笔者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还是要侧重于教师对文本的有效性备课。
  毋庸置疑,当前充斥于市面上的各种备课资料可谓是汗牛充栋,不可胜数,这些都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也能使教师迅速打开思路,直接切中文本分析中的重难点所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环境当中,往往存在部分教师在教学时间较为紧凑的情况下,选择便捷性的方式,进入“快餐”式的吸收,就是在粗读文本的前提下,将各种资料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简单消化之后,就轻而易举地把相关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
  尽管这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知识,且能够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予学生较为关键性的内容。但是,我们也深知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之下,总是伴随着教师授课的“期待性结局”,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文本进行解析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掌握着关于讲授此文本全部内容的“决定权”,所以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也总是围绕在教师对问题的设置,以及教师对答案的提示等环节中进行,因此整个课堂也就是通过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引导,按部就班地进行。
  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丧失,而且,由于教师过多地依赖于现有的资料教辅,而忽视自身对文本的真实感受,这就导致当学生在提出超乎教师预料的质疑之后,教师也往往会给予学生模棱两可且含糊其辞的答案,这也自然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
  故而,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对于文本,一定要有深入且独特的见解,而这个过程,也就是通过对文本进行至少三次的重复性阅读,即“三读”的方式来完成。
  首先,教师对于文本“一读”的进行,应该使关注点集中于整篇文章文意的疏通,要对全篇文章的思想情感能有初步的了解,清楚眼前的作者与文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比如,在对散文单元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就可以留意这些作品是因作者对时局不满而写的激愤之作,还是作者期望能够寄情于自然,而写的能使心灵暂获几分宁静的作品……
  当然,这些内容是浅显易懂的,除此之外,也可以在此过程中留意文章的行文技巧,了解语文常识性知识在文中的运用,如表达手法,人物描写的技巧等等。这一切的出发点,实际也就是学生在初次接触文本时,存在的对文本理解的流程。所以,教师在“一读”的过程中,就要尝试着以学生的心态来应对文本,而这也可以为接下来的“二读”进行良好的铺垫。
  接着,教师“二读”的过程就要在“一读”的基础上,对于文本的感受怀着更为敏锐的态度,而且,还要从更为细致的角度来对文本进行观察,这种观察的过程,就在于能够从文本所囊括的有限知识范畴内,寻觅到关乎文本的独特魅力,也就是要寻找到贯穿文本的整条主线,以及在文本进行形式构造时,所涉及到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对于文言文单元的阅读,就可以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留意本文实虚词的用法,以及重点句式,词类活用现象的存在等等。
  最后,教师“三读”的侧重点自然要建立在前面阅读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突破。而这一过程既可以理解为是查漏补缺,也可以理解为针对眼前文本,作为阐释者的教师,能否产生新的思想信条,或者是更为深邃且新颖的阅读感受。例如,对于散文单元,如果在前期已经完成对文章思想的领悟,而在“三读”的时候,就要超脱于文本之外,寻找散文创作当中共性或个性的因素,
  比如,在进行完对《故都的秋》的二次阅读之后,就可以从文章中提取到郁达夫当时心境的落寞,而与此同时,也可以联系到前面的《荷塘月色》中朱白清心情的不断变化,并且借此就可以对比二者创作理念的不同,从而获得对文本理解的融会贯通。
  “三读”原则的运用,能够对当前教师在教学时所存在的困惑和疑虑,起到启示性的作用。事实上,在进行“三读”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获得对文本感受新的理,解。这种感受,一种是浅层的,可以言说的,也就是通过技术层面的分析来进行解说,如,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如何如何,文本结构的衔接怎样怎样,还有文中主要思想的存在等等,这些都是表面的,都可以通过课堂讲授来传达。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为深层的因素存在,也就是阅读者对于文本的最为直接和主观的感受,而这种感受的主体则不在于文本,却在于阅读者本身,也就是教师首先要以客观的心态来面对文本,并把自己对于文本的真实感受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有所获,能够学以致用,并培养学生潜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直接观察和领悟到作者创作文本的深层目的,这样,最终就可以使教学过程获得质的升华。
  总之,教师备课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可以说,充分的准备,是一节优秀课的关键。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每一节课都有各种不同因素,这更需要我们充分估计好情况,结合班级实际,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和教授上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课堂的高效与优质。
  (河北省无極县职业技术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远程教育的现状,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如何应用在远程教育的各个环节,对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同时,说明了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远程教育中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字:现代教育技术 远程教育 网络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媒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受众对象广泛,教学资源
期刊
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和定则等)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是中专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因此,规律教学是中专物理教学的中心任务。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本人经过多年的物理教学,总结出了有关规律教学的一些见解。  1物理规律的类型  中专物理规律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1实验规律物理学中的绝大多数规律,都是在观
期刊
初中历史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简称PBL)可以表示为:教师首先根据历史新课标的要求和课本内容设计出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提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问题进行探究。  初中历史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模式,其基本过程可以概括为六个环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情境——组建学习小组——实施问题解决——-汇报成果——反思评价。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
期刊
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以计算机技术及其运用技术教育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  当然,信息技术教育进人学校决不是只增加了一门课程而已,而是需要学生掌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同时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理念、教
期刊
摘要: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研读的自主性,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人。   关键词:初中语文 研究性 阅读    所谓研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小组或独自研读文章,从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然后收集、筛选、归纳和整理相关阅读资料,进而总结规律,形成创见,在班上交流学习所得的一种学习活动
期刊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禽鸟作为意象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归纳起来大概分为三类:一是最求宏大的意境,进行拼搏而获自由的意象;二是无处投宿,迷茫徘徊不知如何获得自由的意象;三是选择退守,远离主流群体而获自由的意象。归隐后的陶渊明在他的诗中常常用“归鸟”这一代表性的意象表达自己夙愿已尝的心情。探究它能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诗人的精神世界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鸟这一意象贯穿陶诗始终。早期的“翩翩飞鸟”,出仕
期刊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如果不是*习惯,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叶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学生
期刊
摘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思维 能力 历史教学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人的高级认识形式。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的有效学习。而有效的学习应该是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如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培养
期刊
一、从学生和教师视角出发的课堂教学细节化思考实践  案例一:《课前的学习准备》  课堂上,我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一些有益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铃响了,但学生还是一片喧哗,于是我举行一个纸片“温馨提示:上课铃响,请肃静!”久而久之,不用举牌了。比如课前准备好课本、练习本、草稿本等等,虽然都是一些小事情,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仍然没有达到我所满意的程度。  每当我说开始练习的时候,总有学生
期刊
近几年的高考阅读试题中,细节理解题比例呈上升趋势。且难度有所增大,表现在设题方式的创意性和灵活多变,回答更需综合搜集、处理信息,一定程度上还反映文字转换。表现形式:  主题针对问题对应信息(内容在阅读材料中呈现)直接找出  主题创意问题支撑信息1  支撑信息2(内容分散在阅读材料各个段落)  支撑信息n理解、综合、归纳  主题创意问题文字转换信息理解、快速认定  一、题型特点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