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春色不须多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hongcha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节好的语文课,在我看来应该是“动人春色不须多”的。学生能从你这节课中学会文本阅读的一些技巧,或是学会了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或是懂得了尊重作者,客观评价的态度,哪怕只有一个这样的收获,这样的课堂便是真正有效的课堂。
  而现在的许多语文老师上公开课,就像是在进行一次刻意的表演。譬如讲一篇写景的散文吧,他会把它上成一节美图展示课、一节地理课,有时或许还要请学生写个导游词,这时,这节课似乎又成了意在培养导游的培训课。总之,你就是没有看出它像一节纯正的语文课。因为这里只有热热闹闹的表象,而没有立足文本的意识,没有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没有与文本、与作者坦诚地进行对话。我们本应该通过这一篇写景的散文教会学生读懂这一类散文。它如何选材?选材是否典型?文中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何种技巧写景?这里面聚合材料的“神”是什么?甚至通过阅读还可以巧妙对接写作,让学生尝试写一篇写景抒情言理的散文。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才不至于学了二十篇或是三十篇散文后,依然不明白写景散文和说理散文有何区别,散文和记叙文等其他文体有什么区别。而现在许多语文老师的教学目标显然已经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意。
  笔者认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应只是一个好演员,更应该像一个好医生。他是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圆满地解决问题的。他的课必须是有效的。
  下面以笔者上过的一节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专题复习课为例。
  课前预习阶段:我先为学生整理了十五句包含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介宾短语后置、被动句、判断句等特殊句式的课内经典例句,并要求学生不翻书,自主独立完成翻译。选课内句,这是基于文言文的特殊性,是为了让学生消除陌生感。如此,学生就不会因为没有上下文的语境而无从下手,这个课前环节的设置,便是以有效为先导的。但是作业批改下来的结果仍是错漏百出。许多学生对高一、高二阶段所学的特殊句式的相关知识已经遗忘大半。但是,这恰恰更有助于学生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这一步已经成功地激发了他们想要解决问题的欲望。
  于是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学生互相为对方把脉,诊断出病因。当然这之前我已经做了大量T作。细心及时地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白不必说,还要用一双慧眼精心挑选出学生作业中的各种特殊句式翻译的典型错误答案,并安排学生在课前将这些典型的错误答案板演在黑板上。课上,我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目标:对黑板上的典型错误答案进行大会诊,诊断失分原因。因为,这些典型正是大部分学生的共同错误,可以说是关乎“切身之痛”的。所以,大家在讨论时非常投入,热情很高。当然,这次讨论的结果也是让人欣喜的。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最终同学们较精准地诊断出了板演答案中的典型病因。而发现问题正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病因既然已经明确,下面到我这个“医生”对症下药的时刻了。所以,在课堂的第三个环节中,我适时地引导同学们结合学案重新梳理了特殊句式的相关知识,并且通过讨论,和学生一起辨明了一些难点。(有效课堂中的老师应该是一个起穿针引线作用的人物,是一个不可不在场、也不可全在场、应该适时地在场的角色。)
  教是为了不教,好医生应该让病人学会自救的本领,好老师的有效课堂就应该让学生学会解决已经发现的问题。本节课的第四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自救”。于是,我便请黑板上那些典型错误答案的主人自己到黑板前面来,在同学已分析病因,老师已开出“处方”的基础上,自己修正自己的答案,实现“自我修复”。我想,经过这个环节,这几个同学下一次一定会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解决得更好,其他同学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当然,倘若个别学生还未能达到自救的程度,也无须太过着急,让其他同学发挥“人道主义精神”,去救救他,也未尝不可。关键是要学有所获,方法是不拘一格的。)
  教学到此还不能终止,药的疗效要巩固,学习的成果也是一样的,需要消化巩固。所以,接下来我又趁热打铁地给学生做了一些针对性强的高考现场答案诊断训练和翻译训练。
  最后,布置课后作业,当然也还需是关于特殊句式翻译的,这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战果,养成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记得那节课后,听课领导的评价是这样的:“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这是一节有效的语文课。”有一位名师说过:“真正热闹的课堂,不只是让学生和听课者放声大笑,而应该是课堂内部节奏的环环相扣,是让学生学有所获而体会到的另一种高层次的趣味!”这也算是说到了有效课堂的实质了。
  因此,我们今天探讨的有效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如果学生主观上没有探究的欲望,这样的课堂就会变成老师们的“一言堂”。它必然是沉闷的,无实效的。所以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譬如,开头说的写景散文,要讲作者写景的技巧高妙。直入主题把一些知识告诉学生,诸如写景角度啦,写景顺序啦,写景手法啦,修辞啦,写景的典型性啦。然后让学生对号入座地去找,这样的效果一定不妙!但倘若我换一个方法,先让学生挑战名家,用自己的话也来写写这些景物,然后再比较自己的文字和名家的文字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定更高,这种归纳式的教学成果一定让你更惊异。上文中笔者的预习作业设置的初衷也是如此。故有效性课堂须“愤”而“启”,“悱”而“发”。
  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师在课堂上切不可妄图包办,教师完全主导的地位只会削弱学生的思考力。没有思考力便没有创造力,就会变成被动的接受者,离开了老师便手足无措。如果笔者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不是让学生讨论,白查病因,而是自己把学生的病因和盘托出,那么,至多给人这个教师的业务能力尚可的印象,未经深入思考的学生却可能依然对自己的错误理解不深,下次难免还会再犯。所以,有效性课堂上的老师不妨做一个“高明的懒人”,白己少讲一些,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和质疑的时间。
  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如果教师只是给学生一条鱼,却不能让学生从捕鱼中学会捕鱼,那也算不得一个好老师。所以,有效课堂上老师还要精心设置针对性的习题,让学生进行实战演习,帮助学生养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当然,课堂毕竟只有45分钟,它不可能也不需要承担起一劳永逸的责任。所以,课后适量、反复的滚动小练习也是很有必要的。孔夫子所谓“温故而知新”,想来也无须我赘言了。
  丢掉花架子,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最大化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提升,这样他们就会爱上你的课堂!
其他文献
在听说读写等语文核心能力中,“说”是学生聆听、阅读之后语言信息输出的重要载体,更是促进书面表达的中间媒介。在教材设置上,编者也在每个“练习”中精心创编了“口语交际”的内容。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因为轻视口语交际的特点,导致口语交际效益长期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之中。  【症结一】情境丧失,口语交际的热情陨灭  生命个体的语言口头输出,需要建立在相应情境的基础上。如果没有情境的支撑,学生的口语表达就会
期刊
近日,笔者有幸聆听了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专家关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教学策略,他们建议在文章中用知人论世解读法,但这种解读法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主题挖掘或嫌深奥与牵强。一篇文章,如若非要通过查寻背景资料才能读出它的好处来,这样的文章也未免读得太吃力、太沉重了。况且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本就缺乏查寻资料的条件,对他们来说,赏读一篇文章最好纯粹地从文字出发。  《春》是一篇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在语文教材不
期刊
面对古诗,审题、释字、译句、赏析是老师们教学的老套路。但是,如果所有的古诗教学都套用这样的模式,意蕴悠远的古典诗词将变得淡而无味,势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古诗教学效率,使古诗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驰骋于诗歌所创造的美妙境界中?笔者在这里谈谈对这些方面的几点认识和尝试。  一、熟读成诵,随声入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华民族
期刊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中母亲的形象,感受母爱。  2.了解并掌握速读感知法和品读批注法。  3.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佳作。  4.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明确专题读书法,并掌握三遍读书法。  2.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佳作。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l课时
期刊
《嫦娥奔月》是苏教版小语教材五下的一篇课文,也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神话故事。根据文本特点,笔者在字词教学时注重细节,学用结合,以此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促进高年级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提高,并在丰富字词教学的同时丰满了文中人物的形象。  一、关注字形特点,有效识记书写  【教学片段】(一)——“蒙”字的教学  师:“蒙”是个生字,要把它写正确,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
期刊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语文教学的改革步伐也是快马加鞭。“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人教版统编教材和单元“主题”实验教材为载体,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内大量阅读为主要特征,通过改变当前“一学期一本语文书”的语文教学模式,来改变中小学语文教育高耗低效的状况。“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这让人欣慰的教改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唱红了祖国东西。这星星之火,何以成为燎原之势?原来,“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改变了课堂,改变
期刊
《夹竹桃》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作的一篇意蕴深厚的散文。这篇文章文质兼美,以清新深邃的笔触、洗练优美的语言,充分运用想象、对比、反衬等多种表达方式,赞扬了夹竹桃顽强不屈的韧性,展现了其“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失睿智”的独特的创作风格。本着对语文“言语性”的认知来审视其教学价值,笔者认为,“言语形式”的聚焦和“言语实践”的落实应是课堂的主轴。  一、聚焦“言语形式”——从文本解读
期刊
文言文常被称为母语的源头。我们要让儿童早一些接触简单的文言作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涵泳,品味其语言凝练、简约的味道,感受民族文言的魅力,获得语感、思维的训练和文学的升华,让这些来自“源头活水”的滋养,给孩子们打下坚实的语文功底和人生底色。儿童的文言启蒙阅读,“情趣”二字尤为重要。现以我执教的小古文《螳螂捕蝉》为例,谈谈我的思考。  一、再现时代背景,设疑激趣  春秋时期距今久远,儿童阅读缺少相关背
期刊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强化“语用”训练。  一、“语用”价值——描摹续写  很多古诗文在精彩处戛然而止,留下了很大的审美空间。语文教师要利用这些古诗文进行想象训练,完成二次审美创造。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学生千差万别,他们从文本中感悟到的东西也不尽相同,其想象创造亦是千姿百态的。新课程蕴
期刊
文本解读,是在学生自己阅读不能对课文形成理解或理解不够准确、不够深入时,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讲解和帮助。从授课的角度来谈,主要指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下面谈谈我对文本解读的几点浅见。  一、深度,提升解读文本的价值  语文课堂要强调思维含量和思想深度,不能屈从于语文知识,而无视那些文本作者的思想,唯有深度才能让教学具有永恒的力量。  前段时间听一位老师上张志和的《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