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情感属于一种内在原发力,对于人的行为往往能够充分发挥不容忽视的正强化作用。“情感”是素质教育中的灵魂因素,是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中的核心因素,更是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必备元素。何谓“情感教育”呢?通俗地说,就是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类途径和有效方式,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活动中的有关元素,积极开展“激趣、培感、审美、怡情”等情感类教育活动,以充分体现融“认知、能力、情感”为一体“三维目标”的课程活动要求。如何有策略性地开展高中语文情感教育活动呢?笔者拟就如下几个方面,试对此作出一些简要性阐述。
一、以情趣化教学为抓手,开展情感教育活动
人常言:“感人心者,莫乎于情。”究竟“情”为何物呢?简单地说,“情”属于人的内在驱动系统,直接表现为人的兴趣、动机、爱好、习惯、意志、气质和个性等多个层面,“情趣”当可谓之“形象性大使”。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开展丰富多元的“情趣化”教学活动,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把学生逐步引向“善教乐学”的良性发展之路。以“读写互动”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体会“人物个性化”描写特征,在《孔乙己》教学前后,笔者特意从“外貌、性情、语言、行为”等多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展解析活动,让“极富个性、引人关注”的孔乙己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并深深地刻画在大家的心灵深处;接着,要求学生对“自己最熟悉且非常关注的人(家长、老师或同学)”进行多元化解读,然后“不点名”地描绘出他(她)的个性特征,让其他人进行“人物猜测”。能让大家“猜对”了就是成功的,否则就是不成功。然后,要求学生把这样的“人物形象”欣然地落实在纸上。有了孔乙己的“引导”,有了活动情趣的“涵养”,有了各自的亲身经历,自然赢得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益。
二、以生活化教学为抓手,开展情感教育活动
众所周知,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超越于生活,而且在生活元素中得以不断地完善与发展着,语文教学一旦远离或摆脱了生活元素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润,就会逐步走向“海市蜃楼、樱花水月”的虚无缥缈境地。与之相应的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小课堂”与“大社会”渗透起来并相互结合,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知行统一,而且有利于为教学相长畅通一条永不枯竭的“活水渠道”,还会在潜移默化中淡化课程形式,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以《愚公移山》为例。在堂教学过程中,笔者激励学生对“愚公、智叟”人物进行赏析评价。有些学生赞赏愚公的“执着”精神,有些学生却质疑他的“不善变通、害己误子”;有些学生赞赏智叟的想法与主张;有些学生认为“愚有愚道、智有智理”,关键是应把“想法与行动”统一起来,才会有获得最后成功的可能性。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虽然“缺乏智力”,却能凭借勤勉脚踏的精神赢得成功;有些人虽有“智慧和想法”,却缺乏实实在在的行动,最终还是一事无成。这种语文学习活动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内在情感。
三、以自主性教学为抓手,开展情感教育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它重在强调“学与用”“知与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没有行动,情感就没有了依附”有着实质性的异曲同工之妙。不仅如此,“儿童的智慧多出在他们的手指上”。正因为如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组织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自主性学习活动,让他们在“手、口、脑”协调互动中不断滋生语文学习的情感和信念。比如,在课外时空内,通过合作探究和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更为丰富的“大自然语言”;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和生活回忆,更多更好地感悟爸爸妈妈的“背影”;让学生通过社会观察与生活思考,发现并体悟现实中的“孔乙己”人物和“变色龙”现象。再如,激励学生课前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搜索新闻与事件、问题与现象,在课前“生活资源大家谈”栏目中相互交流与共享,不仅有利于培养“多种渠道学语文”的意识和能力,又有利于他们在“多方搜索、资源共享”中赢得深层思考、滚动学习的情感力量。积极开展演讲、辩讨、课本剧表演等语文学习活动,能够切实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征。
四、以科技性教学为抓手,开展情感教育活动
以多媒体和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是当前最为先进、最具实力、最有潜力的辅助教学手段。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它不仅以图文并茂、音像和谐、储备海量、人机互动、动静自如等功能特点,为语文教学提供不容忽视的活力支撑,而且凭借“行家里手”的优势手段,能够创设无可比拟的良好情境,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以刘成章笔下的《安塞腰鼓》为例。从起初那“朴实”的高粱地和“茂腾腾”的后生,到“壮阔、豪放、火烈”的敲打场景,到碰撞在“牛皮鼓面”发出的“隆隆”声响,到竟然释放“奇伟磅礴能量”的表演者,再到“充满变幻”的表演舞姿,直到最后“戛然而止”的情境以及传递出来的奇妙心境——这一切的一切,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渲染和学生的文字感悟,教學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借助多媒体技术这一平台,把安塞腰鼓在“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的整体情境全部呈现出来,为学生直接提供一场无比精美的“视听盛宴”,进而传递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妙之感,再让他们通过“视文互动”来进行实际感悟和深刻体会,这种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五、以激励性教学为抓手,开展情感教育活动
斯多惠强调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究其根本因素,教学活动究竟是激励什么、唤醒什么、鼓舞什么呢?归根结蒂就是——学生意识和学习情感。只有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增强“情感”,才能不断激活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内在意识,才能不断地增强他们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才能逐步形成善教乐学的良性循环现象,才能在厚积薄发中不断放大“情绪智力”的良好效应。正因为如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善教者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指导思想,一方面积极开展不容忽视的“因材施教”活动,与之相应的是,还要注重施以无可替代的“因人施评”机制。比如,善于把发展性评价与结论性评价相结合,善于把学生的态度品质与基础成绩、学习能力相结合,善于把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相结合,善于把课本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善于把教师评学与学生自评、相互评价相结合。再如,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个性化见解,还要作出一些必要性保护。对于边缘生、学薄生和潜能生,更要注重因材施教、因人施评,以源源不断地积聚他们的情感力量。
综上所述,无论对于语文学习还是学生成长来说,“情感”因素既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又是无可替代的“营养品”。教师善于以情传动、以情涵学,就会从中赢得令人期待的教学相长效益和效应。
参考文献:
[1]王钟华.浅析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华少年,2016:17(26),182-183.
[2]德吉.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2(40),115-116.
[3]朱英.浅析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教文汇,2014:86-87.
尹德群,湖南邵阳洞口思源实验学校教师。
一、以情趣化教学为抓手,开展情感教育活动
人常言:“感人心者,莫乎于情。”究竟“情”为何物呢?简单地说,“情”属于人的内在驱动系统,直接表现为人的兴趣、动机、爱好、习惯、意志、气质和个性等多个层面,“情趣”当可谓之“形象性大使”。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开展丰富多元的“情趣化”教学活动,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把学生逐步引向“善教乐学”的良性发展之路。以“读写互动”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体会“人物个性化”描写特征,在《孔乙己》教学前后,笔者特意从“外貌、性情、语言、行为”等多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展解析活动,让“极富个性、引人关注”的孔乙己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并深深地刻画在大家的心灵深处;接着,要求学生对“自己最熟悉且非常关注的人(家长、老师或同学)”进行多元化解读,然后“不点名”地描绘出他(她)的个性特征,让其他人进行“人物猜测”。能让大家“猜对”了就是成功的,否则就是不成功。然后,要求学生把这样的“人物形象”欣然地落实在纸上。有了孔乙己的“引导”,有了活动情趣的“涵养”,有了各自的亲身经历,自然赢得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益。
二、以生活化教学为抓手,开展情感教育活动
众所周知,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超越于生活,而且在生活元素中得以不断地完善与发展着,语文教学一旦远离或摆脱了生活元素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润,就会逐步走向“海市蜃楼、樱花水月”的虚无缥缈境地。与之相应的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小课堂”与“大社会”渗透起来并相互结合,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知行统一,而且有利于为教学相长畅通一条永不枯竭的“活水渠道”,还会在潜移默化中淡化课程形式,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以《愚公移山》为例。在堂教学过程中,笔者激励学生对“愚公、智叟”人物进行赏析评价。有些学生赞赏愚公的“执着”精神,有些学生却质疑他的“不善变通、害己误子”;有些学生赞赏智叟的想法与主张;有些学生认为“愚有愚道、智有智理”,关键是应把“想法与行动”统一起来,才会有获得最后成功的可能性。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虽然“缺乏智力”,却能凭借勤勉脚踏的精神赢得成功;有些人虽有“智慧和想法”,却缺乏实实在在的行动,最终还是一事无成。这种语文学习活动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内在情感。
三、以自主性教学为抓手,开展情感教育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它重在强调“学与用”“知与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没有行动,情感就没有了依附”有着实质性的异曲同工之妙。不仅如此,“儿童的智慧多出在他们的手指上”。正因为如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组织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自主性学习活动,让他们在“手、口、脑”协调互动中不断滋生语文学习的情感和信念。比如,在课外时空内,通过合作探究和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更为丰富的“大自然语言”;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和生活回忆,更多更好地感悟爸爸妈妈的“背影”;让学生通过社会观察与生活思考,发现并体悟现实中的“孔乙己”人物和“变色龙”现象。再如,激励学生课前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搜索新闻与事件、问题与现象,在课前“生活资源大家谈”栏目中相互交流与共享,不仅有利于培养“多种渠道学语文”的意识和能力,又有利于他们在“多方搜索、资源共享”中赢得深层思考、滚动学习的情感力量。积极开展演讲、辩讨、课本剧表演等语文学习活动,能够切实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征。
四、以科技性教学为抓手,开展情感教育活动
以多媒体和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是当前最为先进、最具实力、最有潜力的辅助教学手段。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它不仅以图文并茂、音像和谐、储备海量、人机互动、动静自如等功能特点,为语文教学提供不容忽视的活力支撑,而且凭借“行家里手”的优势手段,能够创设无可比拟的良好情境,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以刘成章笔下的《安塞腰鼓》为例。从起初那“朴实”的高粱地和“茂腾腾”的后生,到“壮阔、豪放、火烈”的敲打场景,到碰撞在“牛皮鼓面”发出的“隆隆”声响,到竟然释放“奇伟磅礴能量”的表演者,再到“充满变幻”的表演舞姿,直到最后“戛然而止”的情境以及传递出来的奇妙心境——这一切的一切,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渲染和学生的文字感悟,教學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借助多媒体技术这一平台,把安塞腰鼓在“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的整体情境全部呈现出来,为学生直接提供一场无比精美的“视听盛宴”,进而传递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妙之感,再让他们通过“视文互动”来进行实际感悟和深刻体会,这种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五、以激励性教学为抓手,开展情感教育活动
斯多惠强调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究其根本因素,教学活动究竟是激励什么、唤醒什么、鼓舞什么呢?归根结蒂就是——学生意识和学习情感。只有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增强“情感”,才能不断激活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内在意识,才能不断地增强他们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才能逐步形成善教乐学的良性循环现象,才能在厚积薄发中不断放大“情绪智力”的良好效应。正因为如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善教者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指导思想,一方面积极开展不容忽视的“因材施教”活动,与之相应的是,还要注重施以无可替代的“因人施评”机制。比如,善于把发展性评价与结论性评价相结合,善于把学生的态度品质与基础成绩、学习能力相结合,善于把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相结合,善于把课本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善于把教师评学与学生自评、相互评价相结合。再如,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个性化见解,还要作出一些必要性保护。对于边缘生、学薄生和潜能生,更要注重因材施教、因人施评,以源源不断地积聚他们的情感力量。
综上所述,无论对于语文学习还是学生成长来说,“情感”因素既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又是无可替代的“营养品”。教师善于以情传动、以情涵学,就会从中赢得令人期待的教学相长效益和效应。
参考文献:
[1]王钟华.浅析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华少年,2016:17(26),182-183.
[2]德吉.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2(40),115-116.
[3]朱英.浅析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教文汇,2014:86-87.
尹德群,湖南邵阳洞口思源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