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大幻想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gwork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者提出在突出词汇语言、数学语言、艺术语言和技术操作这四大系统的前提下整合课程,使各科课程本质化、综合化、活动化。在这种大课程的整合之下,整个学校教育的生本化实践将会很连贯,学生的学习也会很自主。再加上生本教育中“微团化”固定小组的建立,大额班变为“伪小额班”,全学科内容连动,配上电子书包、云白板等先进的硬件设施,翻转课堂、生本实践实现了“天时、地利”。同时,在网络的协同下还可以扩展至校内外平行班级,实现连动交流、学习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大整合; 生本教育; 大幻想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8-0022-03
   信息技术课该不该开呢?在这个大思考背景之下,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还是应该继续保留,它毕竟是一门带有技术性、操作性的实践课程,而且这个学科的思维方式也有其独立性,应该有专门的时间和教师做相应的指导才可以完成。针对目前的窘境,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变通地、更全面地、多学科地综合考虑信息技术课程及其信息素养的培养。
   一、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我们知道,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这一理论指导可以理解为:以操作实践为主要手段,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的修正、完善各种思路以提升创新意识,渗透计算思维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从我国对信息素养培养的指导来看,信息素养虽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依托,但不是只有信息技术课程这一种途径。它是一个全学科的通用技术,是一个综合的实践技能,是一种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生活、学习新方式,更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目前的课程安排中把信息素养的培养重点设置到信息技术这一门学科,有些太片面,这也不便于技术灵活多样的高效使用,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基于新技术环境下的多门学科学习效率与方式的的综合提升。其实在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有很多关于信息意识与应用的细节训练同时出现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以外的学科活动中,尤其是语文、数学、美术、科学等学科课程中。这些能力的训练,在长课时的学习、训练、实践下也更有效。
   另外,有时还会因为教师之间的标准不同,出现信息处理方式上互相矛盾。还有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专注、擅长技术层面的东西,而轻系统化、归纳、阐述信息,也成为缺憾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也不太容易体现出学校教育的统一性、协作性。
   目前的学科整合尝试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仅由个别教师对教材部分知识点小范围地整合处理,加上课程内容及时间的限制,有时这个整合会显得流于形式。
   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它们更紧密、更合理、更有效地联系起来,反而要一一孤立起来,各做各的,有时甚至做着重复的、不擅长的事情呢?笔者认为各学科应该有更科学的全局规划来安排教学活动,改变当前各自发展的格局,这很有必要。
   三、教育大幻想
   全面规划课程格局会怎样呢?
   各学科的学习本身就是寻求、解决本学科的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并形成必备的能力。在该思路的指导之下,信息技术这个工具怎样和当前教育理念、方法相结合,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就显得十分重要。
   笔者认为应该是各学科全局规划与信息技术整合,所有学科统一规划、统一安排教学活动。这样学生的学习相对同步、统一,各学科分工合作,一盘棋式地开展各学段的教学,能够更高效地完成教育及实践活动,这也是这门学科发展的契机。其运行模式更像现代的团队(Team)工作一样,在核心引领下各司其职又充分联系同步进行,和谐高效地完成任务,这样的构想也有利于学生把分散的各学科的能力协调统一地发挥出来,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其实这一点与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不谋而合,它还是生本课程观的扩展使用。郭思乐教授提出,突出词汇语言、数学语言和艺术语言这三大语言的前提下整合课程,使各科课程本质化、综合化、活动化。笔者作了扩充提升,即:“突出词汇语言、数学语言、艺术语言和技术操作这四大系统的前提下整合课程,使各科课程本质化、综合化、活动化。” 在这种大课程的整合背景之下,整个学校教育的生本化实践也将更为连贯,学生的学习也会更加自主。
   再加上生本教育中“微团化”固定小组的建立,大额班变为“伪小额班”,全学科内容连动,再配上电子书包、云白板等先进的硬件设施,我们的翻转课堂、生本实践就“天时、地利”都齐全了。在网络的协同下还可以扩展至校内外平行班级,实现连动交流、学习与创新发展。
   要具体落实这种思路,我们应该全面认真、科学地梳理各学科不同学段知识及其学习方式,整理提炼出各部分与信息技术的关联点,再按学科各取其重点安排教学内容。目前各学科教材编写是独立成章,各自建立自己的系统。其实,应该统一起来编制教材。通过整编更加统一、系统、协作的教材,让技术训练与实践同步在其他学科教学活动中,真正科学分工、协同学习,真正让信息素养在持续、协调、同步、长效的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四、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在信息处理中的优势
   1.提高工作、交流效率;
   2.海量资讯;
   3.高效的数学运算与统计分析;
   4.及时、高效、多感官、跨时空、跨区域的交流;
   5.减少出错之后的返工率;
   6.节约成本、模拟实验、模拟演示;
   7.多感官媒体的整合,如图文、声音、影像;
   8.数字艺术设计。
   五、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渗透融合
   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及技术掌握程度,划分出训练重点,将这些技能训练直接整合在各学科的课程当中,并有明确的时间划分与训练章节。既有前期知识的专业学习,又有后续的技术补充,分工穿插进行,这样整个课程会更加统一,学生学习也会很连贯。学练结合,整体训练重点的布设也会更系统,不做重复劳动又科学高效。
   比如,按年级划分训练点:
   一年级语文,简单文字输入,熟悉、训练键盘鼠标等基本使用技术;
   二年级语文,文字编辑整理、电子作文;
   三、四年级的课前预习、资料整理,书信、电子邮件的沟通;
   五、六年级结合时事新闻进行相关辩论及习作等等。
   例如,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科整合内容:
   数学:口算、逻辑推理、几何图形等科学计算知识;
   音乐:音乐欣赏,了解常用媒体的搜索、下载、剪辑、合成等媒体知识;
   科学:模拟实验、报告的分析与制作、机器人等科技制作等;
   美术:艺术欣赏、电脑绘画、设计与制作;
   心理:各类测试量表等等。
   信息技术课程这时的角色,就是以电脑软硬件及其网络的基础操作为主,配合其他学科进行同步项目技术的训练与实践。其还有一个职责,就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加强信息道德、安全、情感的引导,成就健康的信息传递和使用意识。
   六、全学科整合规划中还需准备什么
   1.课程资源的整合分析,由各学科老师根据课程训练重点,结合信息技术工具的特点,牵头组织内容及其主题。其实这也符合“翻转课堂”新教育模式的思路,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内容,布设在实践之前,目标性很明确,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操作和实践也会更有效;
   2.通过集中培训,让各学科教师知道信息技术工具的具体作用及其使用方式;
   3.集中课堂训练时间,不一定每周一次,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比如一个年级将原先分散的时间——每周一节,集中到一两个月内,每周增加到2-3节,以紧密配合各学科知识的进度,保证训练效果。
   七、创新构想的好处不容忽视
   1.信息技术技能充分成长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多学科中都同步涉及使用,能有效地提升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有效延伸活动内容和时间
   现在学校信息技术课课时少,时间比较短,另外很多家长对学生课后使用计算机持有限制态度,很多学习任务难以开展,即使开展效果也不是很好,这么做可以大大提升学习效果。
   3.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信息技术教师对于知识提出、分析、归纳、再创造的层次及理解的引导方面,会比各学科专业老师欠缺一些,毕竟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不是全才,而通过分工合作可以解决此困惑。如果各个学科的练习都能得到有效的扩展,相信学生的收益会更大。
   4.实践中促进方法学习
   这种连贯的课堂内容的刺激与强化,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为所用”这一内涵,更容易让学生形成完整的思路及流程,在以后处理此类问题时也就更顺畅些。即实现学习方法的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学习。
   总之,信息素养的培养应当融入有机联系着的教材当中,在多学科同步的整合运用训练和密集持续的刺激下,通过检索、评估、整合运用、传递和创造等信息活动,促进学生对信息的理解、掌控与运用,提升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教师积极、正确、健康地引导学生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实际学习中的问题,把技术的学习与学科学习相统一,会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信息处理意识和计算思维的形成,为终身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祝智庭,顾小清.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Z1).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张静波.信息素养能力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9).
   [4]信息技术.百度百科词条[DB/OL].http://baike.baidu.com /view/3226.htm.
   [5]翻转课堂.百度百科词条[DB/OL].http://baike.baidu.com/ view/10545501.htm.
  (编辑:李晓萍)
其他文献
摘 要:人们把教育与智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呼吁教育要“超越知识,走向智慧”,而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转识成智”是必由之路。文章重点阐述了杭州市下城区创新打造智慧教育的一些做法,包括采用统一接入、教育物联和智能平台的建设,通过发展互联的教育,改变教学的模式、管理的模式、培训的模式,达到培养智慧的校园、智慧的教师和智慧的学生的目标,构建了具有下城区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环境。  关键词:统一接入;教育物联;
日前,以“智慧共享·创新变革”为主题的2014年“三通两平台”网络建设研讨会在天津召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管理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天津市教委、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相关领导,全国各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主管单位、中小学校长共计300余人参会,共享“三通两平台”建设成果和应用经验,寻找教育信息化创新改革新思路。  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局长张素华为参会嘉宾介绍了和平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一张网,
一、项目实施背景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日显重要。为此我校提出了“习惯为水,素质为舟,艺体为帆”的办学理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以及学生成长的多样化需要。  我校属于农村初中,木渎镇现有的30多万名居民原先大多都来自农村,学生家长的主体是文化程度相对不高的新城镇市民。如何通过合理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使农村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既能养成现代公民社会成员的基本素养,
摘 要:文章阐述了在“信息的获取”一章内容的教学中,作者为什么进行教材整合和怎样进行整合的。首先介绍了教材整合的前提和理论依据,并进行了学情、本章重难点和对应本章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分析,再介绍了教材整合的方法,并详细地描述了实施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策略、重难点以及教学思维导图等,同时反思了整合后已解决的和还存在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整合;颠覆;贯穿;反思  中图分类号:G40-057
编者按: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7月31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召开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系统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加快推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确保今年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面展示当前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进展和部署情况,本刊在报道此次会议的基础上,特别邀请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教育
IBM携手西电 助力大数据及云计算人才培养  6月26日,IBM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电”)签署协议,将基于西电的分析云中心开展全面的科学研究、行业应用创新及相关人才培养的合作。依托此中心,IBM将提供强大的大数据、云计算相关技术能力和专家资源,帮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提升云计算和大数据教学能力,助力培养下一代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中西部大数据、云计算人才储备。  Gartner2013年发布的
摘 要:文章从现代沟通学的角度审视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整个过程,以崭新的视野和尺度来解析培训,探寻影响培训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提出“培训的关键在于沟通”这一观点。以此为出发点,作者初步阐述了有效沟通的内涵,对培训环节各要素作了简要分析,并设计了促进有效沟通的游戏案例。  关键词:有效沟通;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16-00
摘 要:本文分析了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网络平台的顶岗实习管理和教学模式,并探究了这种教学需要具备的课程体系、信息平台、教学组织管理、师资队伍和实习考核、评价等因素。  关键词:网络平台; 顶岗实习;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6-0031-03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部分高职院校的培养计划中占据了4
10月22日北京讯 在国际个人电脑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Acer宏碁,带着要与充满潜力的中国一同成长的坚定决心,从2009年底开始,规划了一系列的行动方案,以市场进入(Go-to-Market)渠道策略为重心,以达到了解及探求中国消费者的深层渴望,并满足他们以科技来丰富生活这方面需求的首要目标。  Acer宏碁集团的市场进入(Go-to-Market)策略,是百分之百通过渠道销售的商业模式,这也表明
摘 要:电子实训课受到操作性强、学生数量多等客观因素影响,一直存在“教学指导面受限”、“教学反馈不全面”、“教学评价低质量”、“教学管理不精细”、“实训资源太散乱”等实训课“老大难”问题。教师想因材施教一直有困难。为此,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联合企业开发了基于“互联网 ”的电子“云实训”系统。“云实训”将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统一用户登录、数字化资源平台和硬件操作工位、现代多媒体有效融合,教师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