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的管理必须着眼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充分挖掘资源,引领教师们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那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着力点在哪里呢?笔者结合实践,谈一些体会与思考。
一、在合作竞争中成长
多年来我校积淀的学校文化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有点压力但绝不压抑”。所谓有点压力就是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师的日常生活管理中、引入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与过程的考核之中。让教师们(特别是年轻教师)在适度压力下经历快速成长。所谓绝不压抑是指我们的竞争是公开公平的竞争。当前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良好氛围已经在我校形成。教师们在承受压力带来的适度焦虑的同时,也心情愉悦地成长着。教师们都坚信:在学校关照精神成长的背景下,只要是真金就一定会熠熠生辉a。
二、在博览群书中丰富内涵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为此,我们积极倡导教师读书活动,努力促使读书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部分,让教师带着一袭书香进校园,为学校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营造读书氛围。读书是需要氛围的,倡导读书光喊口号不行,光提要求也不行,而是要靠校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此学校专门在制订了教师阅读计划之后又建立了教师书吧,精心选择了近千本涉及专业知识、人文视野、教育理论的新书,确定了教师必读书目与选读书目,开展了教师共读行动。在学校领导的引导下,我校教师阅读书籍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优化读书活动。作为校级领导除了组织常规的教研活动,还积极搭建读书交流的平台,开展教师读书会活动。比如我校在“首届读书节活动”中,安排了大量的教师活动,如青年教师美文诵读比赛、在线好书推荐等。为了进一步掀起教师读书的热潮,学校还创办了教师文化期刊《花园春潮》,为教师提供展示读书风采的媒介。
三、在网络教研中成长
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探索数字化教研新途径,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已成为当今校本研训的新课题。
创建博客,记录教育日志。博客可谓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精神的家园。近年来,我校积极创建教师博客,组织全员培训,分批参与;建立博客,建设指导小组,专人负责管理,出台博客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评比活动,调动教师博客写作的积极性,提高日志的质量。
电子备课,实现资源共享。教师集体电子备课,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有效地促进教师间的伙伴协作关系。据此我们实施了“资源 个性”的网络协作备课模式。首先是主备课教师将教材的解读、教学设想以及相关链接资料按时上传至网络共享平台中的教研组资料库;其次是辅备老师围绕主备老师的教学构想在线展开讨论,主备老师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调整,辅备老师根据实际做修改;最后是完成教学后,进行教学反思,并对教案进行三度修改。
参与论坛,促进深度思考。运用网络论坛的方式进行专题讨论,往往范围更宽泛、时间更持久、思考更深刻。通过发帖、读帖、跟帖,教师的教学思想得以碰撞,教学经验得以分享,教学随之得以提升。近年来,我校积极借助BBS论坛开展专题研训,引发教师的深度思考。目前我们研训的主要模式是主题论坛式、示范推广式、学习反思式。
建立QQ群,实现即时研讨。QQ的兴起和QQ群组功能的出现,为网络教研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使老师们实现了即时多向交流,满足了学科教研的需要。比如,各个学科组可建立自己的QQ群,由教研组长组织专题研讨。此外,在课堂教学研讨时,也可利用QQ群进行评议。这样的听课不只是埋首摘录,而是融入了更多的思考,并且具有极强的交流性和及时性,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在课堂磨炼中提升
课堂是师生生命栖居的地方,是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技艺理应成为校本研训的“重头戏”。
加强观摩学习。当老师的,若不听别人的课,也上不好自己的课。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创造机会让教师学习名家的课堂教学。比如这两年我校一方面加大外出听课学习的力度,力求每个教师每个学年都有一次外出观摩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学校专门编印“好课共享”系列,向广大教师提供最新的最热门的课堂实录,由于这些课本身就是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品课,再加上它是“最新出炉”的(通过网络搜集而来),因此很受老师们的欢迎。当然,我们也常常组织教师对这些“经典课”进行讨论,做到在教学理念上走在时代的前列。
开展磨课练兵。除了定期对老师的“家常课”进行调研,还应让教师多上公开课。比如,我校积极承担各种教研活动,开展送教下乡、教研片互动教研等,为教师积极创设成长的平台。而每一次老师上公开课前,我们总是组织校内骨干力量参与磨课教研,请我校外聘专家来校指点。在磨课时,我们倡导“好课多磨”的意识,磨课活动中很少听到“人情话”“场面话”。磨课的受益者不仅仅是上课的老师,参与听课的老师由于思维的碰撞,也受益匪浅。
组织技能竞赛。一个教师能否上好课,最关键的是自身素质。内功靠读书来积淀,外在的技能靠培训尤其是靠比赛来促进教师提高。在最近一年,我们就组织了一系列的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竞赛,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项能力的提高。
(扬州市花园小学)
一、在合作竞争中成长
多年来我校积淀的学校文化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有点压力但绝不压抑”。所谓有点压力就是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师的日常生活管理中、引入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与过程的考核之中。让教师们(特别是年轻教师)在适度压力下经历快速成长。所谓绝不压抑是指我们的竞争是公开公平的竞争。当前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良好氛围已经在我校形成。教师们在承受压力带来的适度焦虑的同时,也心情愉悦地成长着。教师们都坚信:在学校关照精神成长的背景下,只要是真金就一定会熠熠生辉a。
二、在博览群书中丰富内涵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为此,我们积极倡导教师读书活动,努力促使读书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部分,让教师带着一袭书香进校园,为学校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营造读书氛围。读书是需要氛围的,倡导读书光喊口号不行,光提要求也不行,而是要靠校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此学校专门在制订了教师阅读计划之后又建立了教师书吧,精心选择了近千本涉及专业知识、人文视野、教育理论的新书,确定了教师必读书目与选读书目,开展了教师共读行动。在学校领导的引导下,我校教师阅读书籍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优化读书活动。作为校级领导除了组织常规的教研活动,还积极搭建读书交流的平台,开展教师读书会活动。比如我校在“首届读书节活动”中,安排了大量的教师活动,如青年教师美文诵读比赛、在线好书推荐等。为了进一步掀起教师读书的热潮,学校还创办了教师文化期刊《花园春潮》,为教师提供展示读书风采的媒介。
三、在网络教研中成长
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探索数字化教研新途径,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已成为当今校本研训的新课题。
创建博客,记录教育日志。博客可谓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精神的家园。近年来,我校积极创建教师博客,组织全员培训,分批参与;建立博客,建设指导小组,专人负责管理,出台博客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评比活动,调动教师博客写作的积极性,提高日志的质量。
电子备课,实现资源共享。教师集体电子备课,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有效地促进教师间的伙伴协作关系。据此我们实施了“资源 个性”的网络协作备课模式。首先是主备课教师将教材的解读、教学设想以及相关链接资料按时上传至网络共享平台中的教研组资料库;其次是辅备老师围绕主备老师的教学构想在线展开讨论,主备老师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调整,辅备老师根据实际做修改;最后是完成教学后,进行教学反思,并对教案进行三度修改。
参与论坛,促进深度思考。运用网络论坛的方式进行专题讨论,往往范围更宽泛、时间更持久、思考更深刻。通过发帖、读帖、跟帖,教师的教学思想得以碰撞,教学经验得以分享,教学随之得以提升。近年来,我校积极借助BBS论坛开展专题研训,引发教师的深度思考。目前我们研训的主要模式是主题论坛式、示范推广式、学习反思式。
建立QQ群,实现即时研讨。QQ的兴起和QQ群组功能的出现,为网络教研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使老师们实现了即时多向交流,满足了学科教研的需要。比如,各个学科组可建立自己的QQ群,由教研组长组织专题研讨。此外,在课堂教学研讨时,也可利用QQ群进行评议。这样的听课不只是埋首摘录,而是融入了更多的思考,并且具有极强的交流性和及时性,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在课堂磨炼中提升
课堂是师生生命栖居的地方,是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技艺理应成为校本研训的“重头戏”。
加强观摩学习。当老师的,若不听别人的课,也上不好自己的课。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创造机会让教师学习名家的课堂教学。比如这两年我校一方面加大外出听课学习的力度,力求每个教师每个学年都有一次外出观摩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学校专门编印“好课共享”系列,向广大教师提供最新的最热门的课堂实录,由于这些课本身就是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品课,再加上它是“最新出炉”的(通过网络搜集而来),因此很受老师们的欢迎。当然,我们也常常组织教师对这些“经典课”进行讨论,做到在教学理念上走在时代的前列。
开展磨课练兵。除了定期对老师的“家常课”进行调研,还应让教师多上公开课。比如,我校积极承担各种教研活动,开展送教下乡、教研片互动教研等,为教师积极创设成长的平台。而每一次老师上公开课前,我们总是组织校内骨干力量参与磨课教研,请我校外聘专家来校指点。在磨课时,我们倡导“好课多磨”的意识,磨课活动中很少听到“人情话”“场面话”。磨课的受益者不仅仅是上课的老师,参与听课的老师由于思维的碰撞,也受益匪浅。
组织技能竞赛。一个教师能否上好课,最关键的是自身素质。内功靠读书来积淀,外在的技能靠培训尤其是靠比赛来促进教师提高。在最近一年,我们就组织了一系列的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竞赛,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项能力的提高。
(扬州市花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