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关键途径,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分析和思考,希望给予我国教育领域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渗透德育 思考 分析
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思想性,其是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开展素质教育以及德育教育的关键途径。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具有先天的优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其中潜存的德育资源,对学生开展思品教育,并且结合相关语文活动,在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以及道德品质。
一、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1.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新时期下,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行,小学生综合素质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逐渐受到社会、学校以及教师的重视,低年级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爱祖国教育、爱家乡教育、爱集体教育,进行安全教育以及社会常识教育。在语文教材中,上述内容都有直观化、具体化的体现。同时,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也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2.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需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对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工作也提出新要求,要求培养学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团结友爱以及孝敬父母等良好品德与习惯,上述要求与语文教学都具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充分结合,有助于德育教育的有序开展,实现学生品德与知识的共同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主要特点
1.滲透性。渗透性是德育教育的关键属性,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在课后作业、课堂教学、考试考核以及课外活动中,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对学生开展系统性以及渗透性的教育。
2.层次性。由于低年级小学生思维发育尚未成熟,在低年级语文中渗透德育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理解能力,对学生开展循序渐进的德育教育,保证德育教育容易接受,还可以收获实效。
3.共鸣性。人们对美好的事物总是充满了欣赏,而优秀的文章也会引起学生的情感与思想共鸣,为了保证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充分融合,教师还要深入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德育教育。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相关途径
1.利用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前沿阵地,因此,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以教材为依托,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富含大量的德育元素,例如民族荣誉感、艰苦奋斗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等,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通过合理的教育方法,将德育工作与语文教学充分结合。
首先,教师要利用理解讲析法,将智育与德育充分融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在课文讲析过程中渗透德育。例如在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课文中,教师要对课文内容进行扩展,为学生讲解改革开放的历程,讲述邓小平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进而引导学生更加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其次,教师要利用情感熏陶法,为学生创设拟真的课文情境,并且在富有情感的情境下,促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真实而直观的体会。同时,教师还要对课文片段进行艺术加工,进而实现预期的德育渗透效果。例如在学习《画家乡》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有关家乡的历史古迹以及风景名胜,并且逐一对学生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情,在这种拟真的情境下,可以提高德育渗透效果。
最后,教师可以利用榜样学习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良好的品德基础并不是由长篇大论的道理所构建,而是通过学生的观察、体会以及模仿,在潜移默化中所形成。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发挥教材的榜样作用,鼓励学生学习教材中人物的正确行为和良好品德,进而实现德育渗透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习白求恩医生这种崇高的职业精神以及人文精神。
2.组织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实现学生道德品质与语文能力的共同提高。低年级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奇喜动,但是其思维发育尚未成熟,依赖性与独立性交织,喜欢模仿成人。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要结合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道德情操、进取精神以及优良品质进行培养。例如,教师可以举办名人故事会、爱国诗歌朗诵等主题活动,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活动充分结合,实现素质与能力的协调发展。
3.教师言传身教。在低年级小学生的眼中,教师是神圣的、公正的以及亲切的,而学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崇拜教师和模仿教师。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具有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情感、语言以及行为,都可能引发学生的模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德育渗透,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以文明幽默的语言、优雅端正的仪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起到表率作用。同时,教师还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给予学生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帮助,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
4.重视课外阅读。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关键渠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阅读,可以扩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以及意志品质。在组织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兴趣爱好以及年龄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课外读物,并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阅读指导,进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尤其是欣赏与评价方法,保证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体会和感悟。一本优秀的课外读物就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其可以扩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领悟其社会意义,培养学生顽强奋斗、刻苦学习、不畏险阻以及追求卓越的精神。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一定要注重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提高渗透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注意力,在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中华传统美德、爱国思想以及道德修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小兰. 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 老区建设,2009,(10):63-64. [2017-08-08].
[2]杨聪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5):86-87. [2017-08-08].
[3]刘伟.基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分析[J].学周刊,2015,(33):109. (2015-09-30)[2017-08-08].
[4]宋贵.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2014,(05):57. [2017-08-08].
[5]张春艳,方春霞.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6,(35):61-62. [2017-08-0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渗透德育 思考 分析
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思想性,其是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开展素质教育以及德育教育的关键途径。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具有先天的优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其中潜存的德育资源,对学生开展思品教育,并且结合相关语文活动,在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以及道德品质。
一、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1.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新时期下,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行,小学生综合素质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逐渐受到社会、学校以及教师的重视,低年级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爱祖国教育、爱家乡教育、爱集体教育,进行安全教育以及社会常识教育。在语文教材中,上述内容都有直观化、具体化的体现。同时,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也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2.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需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对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工作也提出新要求,要求培养学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团结友爱以及孝敬父母等良好品德与习惯,上述要求与语文教学都具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充分结合,有助于德育教育的有序开展,实现学生品德与知识的共同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主要特点
1.滲透性。渗透性是德育教育的关键属性,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在课后作业、课堂教学、考试考核以及课外活动中,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对学生开展系统性以及渗透性的教育。
2.层次性。由于低年级小学生思维发育尚未成熟,在低年级语文中渗透德育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理解能力,对学生开展循序渐进的德育教育,保证德育教育容易接受,还可以收获实效。
3.共鸣性。人们对美好的事物总是充满了欣赏,而优秀的文章也会引起学生的情感与思想共鸣,为了保证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充分融合,教师还要深入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德育教育。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相关途径
1.利用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前沿阵地,因此,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以教材为依托,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富含大量的德育元素,例如民族荣誉感、艰苦奋斗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等,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通过合理的教育方法,将德育工作与语文教学充分结合。
首先,教师要利用理解讲析法,将智育与德育充分融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在课文讲析过程中渗透德育。例如在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课文中,教师要对课文内容进行扩展,为学生讲解改革开放的历程,讲述邓小平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进而引导学生更加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其次,教师要利用情感熏陶法,为学生创设拟真的课文情境,并且在富有情感的情境下,促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真实而直观的体会。同时,教师还要对课文片段进行艺术加工,进而实现预期的德育渗透效果。例如在学习《画家乡》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有关家乡的历史古迹以及风景名胜,并且逐一对学生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情,在这种拟真的情境下,可以提高德育渗透效果。
最后,教师可以利用榜样学习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良好的品德基础并不是由长篇大论的道理所构建,而是通过学生的观察、体会以及模仿,在潜移默化中所形成。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发挥教材的榜样作用,鼓励学生学习教材中人物的正确行为和良好品德,进而实现德育渗透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习白求恩医生这种崇高的职业精神以及人文精神。
2.组织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实现学生道德品质与语文能力的共同提高。低年级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奇喜动,但是其思维发育尚未成熟,依赖性与独立性交织,喜欢模仿成人。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要结合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道德情操、进取精神以及优良品质进行培养。例如,教师可以举办名人故事会、爱国诗歌朗诵等主题活动,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活动充分结合,实现素质与能力的协调发展。
3.教师言传身教。在低年级小学生的眼中,教师是神圣的、公正的以及亲切的,而学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崇拜教师和模仿教师。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具有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情感、语言以及行为,都可能引发学生的模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德育渗透,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以文明幽默的语言、优雅端正的仪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起到表率作用。同时,教师还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给予学生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帮助,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
4.重视课外阅读。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关键渠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阅读,可以扩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以及意志品质。在组织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兴趣爱好以及年龄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课外读物,并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阅读指导,进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尤其是欣赏与评价方法,保证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体会和感悟。一本优秀的课外读物就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其可以扩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领悟其社会意义,培养学生顽强奋斗、刻苦学习、不畏险阻以及追求卓越的精神。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一定要注重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提高渗透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注意力,在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中华传统美德、爱国思想以及道德修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小兰. 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 老区建设,2009,(10):63-64. [2017-08-08].
[2]杨聪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5):86-87. [2017-08-08].
[3]刘伟.基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分析[J].学周刊,2015,(33):109. (2015-09-30)[2017-08-08].
[4]宋贵.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2014,(05):57. [2017-08-08].
[5]张春艳,方春霞.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6,(35):61-62. [2017-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