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国内汽车线束厂家虽然很多,但大多数规模小、生产装备落后、质量档次不高,配套车型单一。使用MRP理论按预测备料、面向订单装配,寄售库存参与MRP计划,使用精益生产拉式系统,是我们目前提升线束管理水平的最佳措施,也是成本管理财务决策的进一步要求。
关键词:汽车线束;报价竟标;生产方式;成本计算
一、线束的报价竞标
“先谋取配套权,而后再图议价”这已成为汽车业内竞标不争的事实;“先入为主”,是所有竞争对手的通行做法。
但我们必须头脑清楚,竞标,设局者是谁,我们在这一局中是什么角色?
设局者必竟是主机厂,是客户,它想让谁取得配套权,竞标前一般早有定论。竞标,只不过是通过设局的方式,制订的一个规则,“合理”的以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说明配套商是谁,并以之搪塞竞标失败的竞争者。我们做为配套商,我们是主机厂招来的“赌徒”;最后的“赢家”永远是主机厂,它的目的它一定会保证得到。
设局者会找一个与本车型从成本从质量从交付都和他合拍的合作者。他会以“一个理由”选中它想要的供应商,选中者大可不必因“这一个理由”,窃窃自喜;它也会用“一堆理由”来拒绝它不想选中的供应商,未被选中者也大可不必因“这一堆理由”,灰心丧气。只要客户认为你做该车型配套不是太理想时,你早就已经沦为“陪标”者了。争取做B点供应商,是下一步的目标。
因此,设标前的公关工作至关重要。公关前,对整个局面,对该车型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针对此款车,自已在客户眼中的优势劣势是什么?竞争对手在客户眼中的优势劣势是什么?谁最适合做该款车配套,我们参与成功的概率有多高,要有一个ABC的次序排列。找到我们的竞争优势后,渲染它,给客户一个选中我们的充分理由,是公关中的重点,也是致胜的关键。
报价在这个阶段,可能取不到图纸,可能没有样线,只有一个什么价位什么样的车的概念。竟标者会出于不同的目的参与竟标,有的是在搅局,有的可能是志在必得,而有的只是给主机厂一个面子,参与参与。因此,这个时候报价,BOM、成本都不是很重要,主要是靠经验、靠报价的目的来定线束价格。
二、线束的生产方式
线束生产方式: “面向订单生产”, 而应改变为”面向订单装配”。
MRP理论中“面向订单装配”,在制品与半成品已在生产现场处于待命状态,向客户承诺的生产能力,随时即可实现,可以在最后一道工序时间内完成“一个流”的生产数量。而这”一个流”的概念,也是客户考虑其生产节拍,评价我们生产能力的重要依据。
“一个流”是精益生产管理中的概念,它须要“面向订单装配”生产方式的具体确定。例如:一条线束由十道工序完成,每道工序用时10分钟,那么生产能力应是“一个流”的概念,也即最后一道工序:10分钟一条线束,而不是100分钟。在这里MRP理论与精益生产理论完美结合。
在这个阶段,报价过程中形成的标准BOM,工艺要将其步步展开,落实到生产现场。怎样落实?勿容置疑,与精益生产对接,使用最经济效率最高的方式:拉式生产(PULL SYSTEM)。在实际生产中,BOM将接受拉动的检验,只要有工程更改,随时修改MRP中的BOM成为可能,BOM的准确性,为财务控制成本,向客户提出修改价格提供了有力保障。
面向订单装配带来的问题: 如客户工程临时更改,必然造成在制品报废,而且工程更改经常,造成废料巨大,怎么办?这是我们目前线束生产最大的困惑,也是我们因此而采取面向订单生产方式的原因。我们财务也一直在将这样的材料消耗做为“产品成本”处理,而事实上,它应该是“损失”,因为此行为没有受益者。
那么该“损失”的埋单者应是谁呢? 平日里一惯的回答是:按道理是客户,但客户太强势,我们只好自认倒霉。而我们从来没有尝试与客户谈判。真的客户就不讲道理吗?如果我們将客户工程更改所造成的损失说的很清楚,开成发票下附其要求更改清单和报废物料明细,折算成MONEY, 送到客户的财务挂账, 如其不同意挂账,证据确凿,哪个明白人也不愿让人看做是无赖,就是一次不成功,一次两次次次累加,三个结果我确信一定形成:
1.客户会认为我们管理严谨,不敢小觑。
2.客户会尽量减少此类损失,因为我们和他们是要算账的,而不是说改就改,不计成本。
3.如客户次次拒绝, 这将成为每次谈价中的重要砝码。
但是,若没有如上所做,将带来一系列的恶果:
1.工程更改,由于没有拉动实施中的检验,不能导致BOM的必然修改,可能导致下次备料的错误。
2.工程更改没有导致BOM的必然更改,割断了其与谈价机制的连锁反应,直接造成BOM外的材料额外付出。
3.与客户报价谈价,根据检验过的准确的BOM计算出来成本是前提。无法考核产品BOM准确度, 就必然造成报价谈价的错误结论,财务报表上的库存价值的真实性更是大打折扣。
在这一阶段,成本基本要素已确定。材料消耗数量,工时消耗数量,变的异常准确。最初竞价价格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利润空间一目了然。如果是亏损,无休止的谈价就在所难免。死缠硬磨车轮战,与客户据理力争,成为这个阶段谈价的特点。
批量越大,我们亏的越多,谈判越显得紧迫。如果我们是A点供应商,就将BOM清单给客户,客户质疑,让他调查也无所谓。第一点必须清醒的是:没有一个客户希望他的供应商亏损,价格一定会调整;只要有批量,我们就会向管理要效益,利润就一定会有。
如果我们是B点C点供应商,价格一定要比A点供应商高,只要A点能做,我们就不会亏损。第二点头脑要清醒的,就是把自己的份额做好就行了,多做份额都是对A点供应商的支持,要不停的提醒客户这一点,让客户改变对我们的认识,为新一轮竞标打下基础。
三、线束的成本计算 成本数据是我们决策的主要依据。而其准确度,可能左右决策的最终结果。
1.采用MRP系统,物料的库存成本可以准确计量。例如:
材料(或成品)成本=库存数量*单位成本
数量的评判来自于库存精确度, 单位成本的评判来自于BOM准确度,如果两个的度数是90%,那么库存金额的准确度就只有80%了。
2.采用精益生产实施拉动, 拉式生产现场是生产现场落实BOM与生产节拍(工艺)的过程,其意义是控制由物料数量引起的成本,半成品数量得到了准确度量,为计算产品成本创造了基础,例如:
本期材料消耗=(上期留存数量----本期留存数量)*单位成本+本期领料金额
其中,“材料单位成本”可以很容易取得,最简便方法便是来自供应商合同;“本期领料金额”物流库储可以给你提供一个准确数据;而“留存数量”只有靠盘点才可获得,这是成本计算过程中关键所在,怎样才能盘点准确呢?成本计算问题演变成了一个盘点的问题。
盘点的难度是,一方面生产在继续,物料在流动,另一方面,人的因素贯穿始终,物料的复杂性,很难保证其准确。
采用拉动方式的生产现场,使盘点变的非常简单,因为其是一个标准化的一个生产现场,一个架子上放多少,一个盒子里放多少,都是一定的,它们是根据生产节拍硬性设置好的。使默认每期留存数量“一致”成为现实。
“物料替换”在拉式生产现场变成的不可能,如果硬性执行,其造成的成本升高而引起的损失也一目了然。
拉式生产的使用,又为作业管理提供了基础;作业成本管理(ABC)是目前最先进最有效的成本管理,它又是质量成本管理的前提。
若没有采取MRP和精益生产,使下列问题的解决变得艰难:
1.财务的数据基础来自物流, 特别是制造性企业,由于库存精确度和BOM准确度不能提供,财务报表上的存货准确度无法评判。
2.在新项目决策时,新项目(特别是存货)占用多少资金,现有项目状态是最佳参照物,若现有项目占用的资金数额是不准确的,后果可想而知。
3.财务失去对ERP的信任, 对財务数据的准确度也就已失去了控制,日常决策会变得苍白无力。
4.拉式生产是作业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的前奏,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靠的就是这些项目的推进,今天的止步不前就必然形成明日的落后。
如上所述,使用MRP理论按预测备料、面向订单装配,寄售库存参与MRP计划,使用精益生产拉式系统,是我们目前提升线束管理水平的最佳措施,也是成本管理财务决策的进一步要求。
关键词:汽车线束;报价竟标;生产方式;成本计算
一、线束的报价竞标
“先谋取配套权,而后再图议价”这已成为汽车业内竞标不争的事实;“先入为主”,是所有竞争对手的通行做法。
但我们必须头脑清楚,竞标,设局者是谁,我们在这一局中是什么角色?
设局者必竟是主机厂,是客户,它想让谁取得配套权,竞标前一般早有定论。竞标,只不过是通过设局的方式,制订的一个规则,“合理”的以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说明配套商是谁,并以之搪塞竞标失败的竞争者。我们做为配套商,我们是主机厂招来的“赌徒”;最后的“赢家”永远是主机厂,它的目的它一定会保证得到。
设局者会找一个与本车型从成本从质量从交付都和他合拍的合作者。他会以“一个理由”选中它想要的供应商,选中者大可不必因“这一个理由”,窃窃自喜;它也会用“一堆理由”来拒绝它不想选中的供应商,未被选中者也大可不必因“这一堆理由”,灰心丧气。只要客户认为你做该车型配套不是太理想时,你早就已经沦为“陪标”者了。争取做B点供应商,是下一步的目标。
因此,设标前的公关工作至关重要。公关前,对整个局面,对该车型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针对此款车,自已在客户眼中的优势劣势是什么?竞争对手在客户眼中的优势劣势是什么?谁最适合做该款车配套,我们参与成功的概率有多高,要有一个ABC的次序排列。找到我们的竞争优势后,渲染它,给客户一个选中我们的充分理由,是公关中的重点,也是致胜的关键。
报价在这个阶段,可能取不到图纸,可能没有样线,只有一个什么价位什么样的车的概念。竟标者会出于不同的目的参与竟标,有的是在搅局,有的可能是志在必得,而有的只是给主机厂一个面子,参与参与。因此,这个时候报价,BOM、成本都不是很重要,主要是靠经验、靠报价的目的来定线束价格。
二、线束的生产方式
线束生产方式: “面向订单生产”, 而应改变为”面向订单装配”。
MRP理论中“面向订单装配”,在制品与半成品已在生产现场处于待命状态,向客户承诺的生产能力,随时即可实现,可以在最后一道工序时间内完成“一个流”的生产数量。而这”一个流”的概念,也是客户考虑其生产节拍,评价我们生产能力的重要依据。
“一个流”是精益生产管理中的概念,它须要“面向订单装配”生产方式的具体确定。例如:一条线束由十道工序完成,每道工序用时10分钟,那么生产能力应是“一个流”的概念,也即最后一道工序:10分钟一条线束,而不是100分钟。在这里MRP理论与精益生产理论完美结合。
在这个阶段,报价过程中形成的标准BOM,工艺要将其步步展开,落实到生产现场。怎样落实?勿容置疑,与精益生产对接,使用最经济效率最高的方式:拉式生产(PULL SYSTEM)。在实际生产中,BOM将接受拉动的检验,只要有工程更改,随时修改MRP中的BOM成为可能,BOM的准确性,为财务控制成本,向客户提出修改价格提供了有力保障。
面向订单装配带来的问题: 如客户工程临时更改,必然造成在制品报废,而且工程更改经常,造成废料巨大,怎么办?这是我们目前线束生产最大的困惑,也是我们因此而采取面向订单生产方式的原因。我们财务也一直在将这样的材料消耗做为“产品成本”处理,而事实上,它应该是“损失”,因为此行为没有受益者。
那么该“损失”的埋单者应是谁呢? 平日里一惯的回答是:按道理是客户,但客户太强势,我们只好自认倒霉。而我们从来没有尝试与客户谈判。真的客户就不讲道理吗?如果我們将客户工程更改所造成的损失说的很清楚,开成发票下附其要求更改清单和报废物料明细,折算成MONEY, 送到客户的财务挂账, 如其不同意挂账,证据确凿,哪个明白人也不愿让人看做是无赖,就是一次不成功,一次两次次次累加,三个结果我确信一定形成:
1.客户会认为我们管理严谨,不敢小觑。
2.客户会尽量减少此类损失,因为我们和他们是要算账的,而不是说改就改,不计成本。
3.如客户次次拒绝, 这将成为每次谈价中的重要砝码。
但是,若没有如上所做,将带来一系列的恶果:
1.工程更改,由于没有拉动实施中的检验,不能导致BOM的必然修改,可能导致下次备料的错误。
2.工程更改没有导致BOM的必然更改,割断了其与谈价机制的连锁反应,直接造成BOM外的材料额外付出。
3.与客户报价谈价,根据检验过的准确的BOM计算出来成本是前提。无法考核产品BOM准确度, 就必然造成报价谈价的错误结论,财务报表上的库存价值的真实性更是大打折扣。
在这一阶段,成本基本要素已确定。材料消耗数量,工时消耗数量,变的异常准确。最初竞价价格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利润空间一目了然。如果是亏损,无休止的谈价就在所难免。死缠硬磨车轮战,与客户据理力争,成为这个阶段谈价的特点。
批量越大,我们亏的越多,谈判越显得紧迫。如果我们是A点供应商,就将BOM清单给客户,客户质疑,让他调查也无所谓。第一点必须清醒的是:没有一个客户希望他的供应商亏损,价格一定会调整;只要有批量,我们就会向管理要效益,利润就一定会有。
如果我们是B点C点供应商,价格一定要比A点供应商高,只要A点能做,我们就不会亏损。第二点头脑要清醒的,就是把自己的份额做好就行了,多做份额都是对A点供应商的支持,要不停的提醒客户这一点,让客户改变对我们的认识,为新一轮竞标打下基础。
三、线束的成本计算 成本数据是我们决策的主要依据。而其准确度,可能左右决策的最终结果。
1.采用MRP系统,物料的库存成本可以准确计量。例如:
材料(或成品)成本=库存数量*单位成本
数量的评判来自于库存精确度, 单位成本的评判来自于BOM准确度,如果两个的度数是90%,那么库存金额的准确度就只有80%了。
2.采用精益生产实施拉动, 拉式生产现场是生产现场落实BOM与生产节拍(工艺)的过程,其意义是控制由物料数量引起的成本,半成品数量得到了准确度量,为计算产品成本创造了基础,例如:
本期材料消耗=(上期留存数量----本期留存数量)*单位成本+本期领料金额
其中,“材料单位成本”可以很容易取得,最简便方法便是来自供应商合同;“本期领料金额”物流库储可以给你提供一个准确数据;而“留存数量”只有靠盘点才可获得,这是成本计算过程中关键所在,怎样才能盘点准确呢?成本计算问题演变成了一个盘点的问题。
盘点的难度是,一方面生产在继续,物料在流动,另一方面,人的因素贯穿始终,物料的复杂性,很难保证其准确。
采用拉动方式的生产现场,使盘点变的非常简单,因为其是一个标准化的一个生产现场,一个架子上放多少,一个盒子里放多少,都是一定的,它们是根据生产节拍硬性设置好的。使默认每期留存数量“一致”成为现实。
“物料替换”在拉式生产现场变成的不可能,如果硬性执行,其造成的成本升高而引起的损失也一目了然。
拉式生产的使用,又为作业管理提供了基础;作业成本管理(ABC)是目前最先进最有效的成本管理,它又是质量成本管理的前提。
若没有采取MRP和精益生产,使下列问题的解决变得艰难:
1.财务的数据基础来自物流, 特别是制造性企业,由于库存精确度和BOM准确度不能提供,财务报表上的存货准确度无法评判。
2.在新项目决策时,新项目(特别是存货)占用多少资金,现有项目状态是最佳参照物,若现有项目占用的资金数额是不准确的,后果可想而知。
3.财务失去对ERP的信任, 对財务数据的准确度也就已失去了控制,日常决策会变得苍白无力。
4.拉式生产是作业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的前奏,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靠的就是这些项目的推进,今天的止步不前就必然形成明日的落后。
如上所述,使用MRP理论按预测备料、面向订单装配,寄售库存参与MRP计划,使用精益生产拉式系统,是我们目前提升线束管理水平的最佳措施,也是成本管理财务决策的进一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