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初中后进生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缺失的诱因
农村家长文化素养普遍不高,教育方式欠科学,有的还用封建的老一套方法管教孩子,方法简单、粗暴,不经意间就伤害了学生脆弱的心灵,学生适应不了,思想就变得扭曲,性情孤僻、自私自利、不思进取,自我失落。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1. 单亲或再婚家庭中促使后进生形成;2. 双亲忙于外出打工促使后进生形成;3. 父母过分溺爱,从小娇生惯养促使后进生形成。这三种情况是有关家庭造成学生成为后进生的原因,也是现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社会的不良影响
农村长大的孩子对新事物了解得比较少,进入初中阶段后,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1世纪,互联网进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对新事物缺乏了解的农村初中生来说,一切都是那样的精彩。在缺少教育、引导,在新事物没有过滤的情况下,学生接触后,不能明辨是非,部分学生经受不起诱惑,无法对各种新思想、新事物做出准确的判断,不知好坏,有的沉迷其中,全部模仿,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很快形成,这是 “后进生” 形成的重要社会原因。概括起来就是:1. 社会上不良的新事物促使农村后进生形成;2. 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促使农村后进生形成。
(三)教育失误
1. 农村学生学习基础差,促使后进生形成。农村教育条件比较差,相对来说,来自农村的学生基础知识都差一些,进入初中后,面对更多的学科不能自如应付。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渐渐被往后拉,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久了便失去学习信心,厌学情绪从此乘虚而入。这类学生发展下去表现出两种现象:一是在校期间经常旷课、逃学;二是虽然人在学校却无心学习,时常违反学校纪律,扰乱教学秩序,给班级管理制造不稳定因素。
2. 农村学校师资问题诱发后进生的形成。农村初中学校师资力量比较缺乏,教育条件相对落后,教师的工作量很大,有不少学科的任课老师要跨级跨班任课,为了减少工作量,个别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不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对成绩的差异,教学中未能做到因材施教、个别对待,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学生便产生厌学情绪。
二、初中后进生教育转化的对策
(一)创建家长学校,改变农村传统的教育模式
办好家长学校相当重要。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子女的思想教育不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加缺失。 我们要通过创建家长学校,为学校、家长、学生相互联系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学校要承担对家长进行系统的常规教育、知识培训与指导,让家长的觉悟得到提高,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学校、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思想要统一,这样,对学生的整体教育作用就很大,效果就会更明显,能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就不会出现逼子女弃学打工的错误做法。
(二)对于“留守子女”,社会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减少父母教育缺位造成的不良影响
一是从政策上入手。教育免收借读费、书杂费出台以来,解决了部分留守儿童留家读书的问题,孩子们可以 跟随父母到外地读书了。这个政策非常贴近民心,但还有部分农民工在外面居住条件差,生活艰辛,部分农民工子女依然“留守”在农村读书。这种现象不是农民工自己能解决的,要靠政府研究并出台相关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这样才能从根源上杜绝因留守原因造成的“后进生”。二是办好寄宿学校。“留守”所产生的后进生主要是缺少家庭温暖,缺乏亲情的关爱。办好寄宿学校,给“留守”的后进生以家的感受和温暖,感受老师亲情般的关爱,有利于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三)过滤社会不良影响
农村学校的初中生对新事物接触比较少,面对社会新事物的时候,要让学生认识其本质,取其好处,防其害处。比如在互联网这个多彩世界里,有许多是对学生学习有好处的,而有些也是对学生有害处的。这就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正确使用互联网,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营造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良好成长环境
转变后进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配合。对后进生的转化,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又要认识校外因素对他们的消极影响,只有大家共同关注,后进生的转化才能做得更好。
责任编辑邹韵文
(一)家庭教育缺失的诱因
农村家长文化素养普遍不高,教育方式欠科学,有的还用封建的老一套方法管教孩子,方法简单、粗暴,不经意间就伤害了学生脆弱的心灵,学生适应不了,思想就变得扭曲,性情孤僻、自私自利、不思进取,自我失落。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1. 单亲或再婚家庭中促使后进生形成;2. 双亲忙于外出打工促使后进生形成;3. 父母过分溺爱,从小娇生惯养促使后进生形成。这三种情况是有关家庭造成学生成为后进生的原因,也是现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社会的不良影响
农村长大的孩子对新事物了解得比较少,进入初中阶段后,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1世纪,互联网进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对新事物缺乏了解的农村初中生来说,一切都是那样的精彩。在缺少教育、引导,在新事物没有过滤的情况下,学生接触后,不能明辨是非,部分学生经受不起诱惑,无法对各种新思想、新事物做出准确的判断,不知好坏,有的沉迷其中,全部模仿,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很快形成,这是 “后进生” 形成的重要社会原因。概括起来就是:1. 社会上不良的新事物促使农村后进生形成;2. 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促使农村后进生形成。
(三)教育失误
1. 农村学生学习基础差,促使后进生形成。农村教育条件比较差,相对来说,来自农村的学生基础知识都差一些,进入初中后,面对更多的学科不能自如应付。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渐渐被往后拉,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久了便失去学习信心,厌学情绪从此乘虚而入。这类学生发展下去表现出两种现象:一是在校期间经常旷课、逃学;二是虽然人在学校却无心学习,时常违反学校纪律,扰乱教学秩序,给班级管理制造不稳定因素。
2. 农村学校师资问题诱发后进生的形成。农村初中学校师资力量比较缺乏,教育条件相对落后,教师的工作量很大,有不少学科的任课老师要跨级跨班任课,为了减少工作量,个别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不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对成绩的差异,教学中未能做到因材施教、个别对待,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学生便产生厌学情绪。
二、初中后进生教育转化的对策
(一)创建家长学校,改变农村传统的教育模式
办好家长学校相当重要。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子女的思想教育不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加缺失。 我们要通过创建家长学校,为学校、家长、学生相互联系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学校要承担对家长进行系统的常规教育、知识培训与指导,让家长的觉悟得到提高,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学校、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思想要统一,这样,对学生的整体教育作用就很大,效果就会更明显,能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就不会出现逼子女弃学打工的错误做法。
(二)对于“留守子女”,社会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减少父母教育缺位造成的不良影响
一是从政策上入手。教育免收借读费、书杂费出台以来,解决了部分留守儿童留家读书的问题,孩子们可以 跟随父母到外地读书了。这个政策非常贴近民心,但还有部分农民工在外面居住条件差,生活艰辛,部分农民工子女依然“留守”在农村读书。这种现象不是农民工自己能解决的,要靠政府研究并出台相关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这样才能从根源上杜绝因留守原因造成的“后进生”。二是办好寄宿学校。“留守”所产生的后进生主要是缺少家庭温暖,缺乏亲情的关爱。办好寄宿学校,给“留守”的后进生以家的感受和温暖,感受老师亲情般的关爱,有利于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三)过滤社会不良影响
农村学校的初中生对新事物接触比较少,面对社会新事物的时候,要让学生认识其本质,取其好处,防其害处。比如在互联网这个多彩世界里,有许多是对学生学习有好处的,而有些也是对学生有害处的。这就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正确使用互联网,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营造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良好成长环境
转变后进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配合。对后进生的转化,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又要认识校外因素对他们的消极影响,只有大家共同关注,后进生的转化才能做得更好。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