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步转变和完善,人们逐渐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健康的概念已不仅仅局限在身体健康,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儿童,不仅指没有身体上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适应社会的正常能力。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早期的经历非常重要,很多人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特别是五岁以前)所遭受的挫折。童年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幼儿就会痛苦,受到压抑,负性情绪潜藏于幼儿的内心,形成无意识。随着幼儿的成长,再次遇到挫折时,潜藏的负性情绪被现实所激活,孩子就会产生心理疾病。可见,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和维护是多么的重要。
1.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幼儿心理健康的特征是与其身心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表现为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和相对稳定、相互协调、充分发展,并与客观环境相统一、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1.2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1.3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1.4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2.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2.1 遗传因素。
遗传是指父母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因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自己的心理。遗传的不同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每个幼儿都具有他自己的遗传特性.这些遗传特性会影响该幼儿心理发展,如某个幼儿气质是多血质,容易形成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的心理特征。某个幼儿气质是粘液质的,容易形成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的心理特征。
2.2 家长的教养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在家庭中生活,都离不开父母的教养,从吃喝拉撒到游戏活动无一不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时时刻刻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用什么教育方式,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在一个民主和谐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勤奋、勇敢、诚实、自信等心理;在专制粗暴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对家庭、社会容易产生故意,形成粗暴性格,或者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
2.3 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的活动。
我们不能把幼儿的心理看成一张白纸,家长可以在上面随意画什么就是什么,被动地接受家长的教育。幼儿心理发展过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在遗传、环境的作用影响过程中,幼儿本身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影响他自身的心理发展。因此,我们在谈家庭教育时,不要排除幼儿自身的积极主动性。
2.4 环境因素。
(1)幼儿园气氛。
幼儿园的气氛与教师的道德修养、职业意识及教学水平等方面有十分密切的关。曾经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幼儿园的一位教师因为有一位小朋友在做游戏时与自己的孩子发生了纠纷,便将这位小朋友的右手按在滚烫的暖气片上达20分钟之久,致使该幼儿右手严重烫伤。当然,这位教师受到了严肃处理,但她的行为给孩子心理上的冲击十分严重,致使该幼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幼儿园感到恐惧,情绪不能稳定。幼儿教师应该对幼儿充满爱心与耐心,如果整天阴沉着脸,动不动就对幼儿大声呵斥,那么,幼儿园将被笼罩在压抑的气氛之中,幼儿的心理将被扭曲,情绪不稳,甚至出现暴怒、焦虑、抑郁等,且会对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的发展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教师的职业意识与教学水平是影响幼儿园气氛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忽视孩子的玩与学,忽视对孩子兴趣的培养等,都会使孩子生活在一种机械、缺乏活力与互动、缺乏情感交流的气氛之中,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亦将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爱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氛围,是允许失败,允许犯错误的氛围。因为幼儿经验不足,能力有限,失败和犯错误都是难免的,如果不允许幼儿失败和犯错误,将会使他们生活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之中,这将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这样的环境应该是不存在任何外在压力的,这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要的。
(2)师幼关系。
人与人互为环境,对于幼儿来说,教师是其环境。幼儿园的人际关系是幼儿园人文环境中对幼儿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之。
幼儿与教师之间关系紧张,是引起幼儿心理出现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教师整日与幼儿在一起生活和活动,教师的言行和情绪状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这幼儿,教师稳定的情绪和完整的人格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幼儿的行为。教师对幼儿的不公正、偏爱、无同情心、蛮横粗暴、挖苦和讥讽等更会给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损害。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幼儿心理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以便能给幼儿以健康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在师幼间形成一个健康的环境呢? 首先,教师要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其次,教师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幼儿学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活动。要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必须有一个宽松自如的环境,民主和谐的气氛。最后,教师要端正自己的言行。在当今的幼儿园,绝大多数的教师是女性,女性在人格方面有许多优势,也有不少的劣势,就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而言,一般的女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多些果断、勇敢、坚毅及动作的力度等.因为作为教师,其人格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影响和教育力量,他们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
(3)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反之,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同伴之间关系的紧张,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并导致不良行为.研究表明,在幼儿园里,幼儿在攻击性行为常常受到别的幼儿的强化,而被攻击的幼儿常被迫退缩或放弃,攻击他人的幼儿的行为由此得到强化,别的幼儿也是多这些行为进行模仿。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还会体验到许多负性情绪,长此以往,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2.5 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都通过家庭在儿童的心灵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在家庭因素中,父母对子女的教养与态度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有些父母过分迁就和袒护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满足他们的一切欲望,这往往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固执、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的不良品性.有些家长只顾忙自己的事,对孩子漠不关心,任孩子自由发展不加引导,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与已无关,这种心态极易使孩子加负,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比其他孩子强,稍有差错就斥责、打骂,使其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还有些家长则不了解孩子的真实能力,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低,孩子极易完成,使孩子慢慢地失去兴趣,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从而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所有这些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在教育中,只有尊重孩子意愿,尊重的权利,对孩子适度地要求,孩子才会健康地发展。
家庭结构也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破裂家庭的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正常的教育,容易形成悲观、孤僻、无信念感,与成年人难以和睦相处等,因此,给孩子一个安全、可靠的家,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我们做父母的责任。
家庭气氛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研究发现,生活在宁静而愉快的家庭中的孩子与生活在气氛紧张家庭中的孩子,性格上有很大差别.如果家庭中父母关系融洽,孩子在家里愉快,就会有安全感,信心十足。如果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发生口角,则会使孩子情绪不稳定、紧张和焦虑,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长期忧心忡忡,担心家庭悲剧发生,害怕父母迁怒于自己而受处罚,严重影响了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家长,要着力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要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消除不良情绪的干扰,保持良好的心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3.如何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这是每一个幼儿教师的神圣职责。那么如何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幸福,正确引导,细心呵护,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呢?
3.1 要有科学的教育观念。
我们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我们不仅要以慈母的胸怀去关心每一个孩子,还要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以民主、宽容的态度走近孩子,认识孩子,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语言肯定孩子的成功。
3.2 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
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心理安全需要的生活环境,充分利用幼儿园活动室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创造条件,营造自由、宽松的气氛,让孩子自由自在的活动。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引导孩子在活动中自己建立规则,自己设置游戏内容,逐渐学会分享、懂得谦让、合作。
3.3 组织开展多种幼儿健康教育活动。
由于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去。通过语言、艺术、健康、社会等活动的组织,各种游戏的开展及一日生活常规管理,有意识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在生活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及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进行健康教育活动。
3.4 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
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每个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存在着差异,有的孩子胆怯、不敢大声说话,遇到困难就哭;有的孩子活泼开朗,对诗歌的理解、掌握特别快;有的孩子总爱告状、打小报告……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分析每个孩子,对每个孩子心理的发展水平,每天的状况乃至整个活动反应,都要有大致的了解,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改变教育方法,满足不同幼儿心理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对有心理缺陷、障碍、行为怪异的问题儿童,更要进行跟踪研究,还要密切与家长联系,相互沟通,达成共识,形成家园合力,促进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
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最后我想说: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早期的经历非常重要,很多人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特别是五岁以前)所遭受的挫折。童年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幼儿就会痛苦,受到压抑,负性情绪潜藏于幼儿的内心,形成无意识。随着幼儿的成长,再次遇到挫折时,潜藏的负性情绪被现实所激活,孩子就会产生心理疾病。可见,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和维护是多么的重要。
1.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幼儿心理健康的特征是与其身心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表现为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和相对稳定、相互协调、充分发展,并与客观环境相统一、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1.2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1.3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1.4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2.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2.1 遗传因素。
遗传是指父母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因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自己的心理。遗传的不同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每个幼儿都具有他自己的遗传特性.这些遗传特性会影响该幼儿心理发展,如某个幼儿气质是多血质,容易形成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的心理特征。某个幼儿气质是粘液质的,容易形成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的心理特征。
2.2 家长的教养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在家庭中生活,都离不开父母的教养,从吃喝拉撒到游戏活动无一不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时时刻刻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用什么教育方式,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在一个民主和谐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勤奋、勇敢、诚实、自信等心理;在专制粗暴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对家庭、社会容易产生故意,形成粗暴性格,或者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
2.3 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的活动。
我们不能把幼儿的心理看成一张白纸,家长可以在上面随意画什么就是什么,被动地接受家长的教育。幼儿心理发展过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在遗传、环境的作用影响过程中,幼儿本身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影响他自身的心理发展。因此,我们在谈家庭教育时,不要排除幼儿自身的积极主动性。
2.4 环境因素。
(1)幼儿园气氛。
幼儿园的气氛与教师的道德修养、职业意识及教学水平等方面有十分密切的关。曾经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幼儿园的一位教师因为有一位小朋友在做游戏时与自己的孩子发生了纠纷,便将这位小朋友的右手按在滚烫的暖气片上达20分钟之久,致使该幼儿右手严重烫伤。当然,这位教师受到了严肃处理,但她的行为给孩子心理上的冲击十分严重,致使该幼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幼儿园感到恐惧,情绪不能稳定。幼儿教师应该对幼儿充满爱心与耐心,如果整天阴沉着脸,动不动就对幼儿大声呵斥,那么,幼儿园将被笼罩在压抑的气氛之中,幼儿的心理将被扭曲,情绪不稳,甚至出现暴怒、焦虑、抑郁等,且会对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的发展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教师的职业意识与教学水平是影响幼儿园气氛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忽视孩子的玩与学,忽视对孩子兴趣的培养等,都会使孩子生活在一种机械、缺乏活力与互动、缺乏情感交流的气氛之中,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亦将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爱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氛围,是允许失败,允许犯错误的氛围。因为幼儿经验不足,能力有限,失败和犯错误都是难免的,如果不允许幼儿失败和犯错误,将会使他们生活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之中,这将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这样的环境应该是不存在任何外在压力的,这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要的。
(2)师幼关系。
人与人互为环境,对于幼儿来说,教师是其环境。幼儿园的人际关系是幼儿园人文环境中对幼儿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之。
幼儿与教师之间关系紧张,是引起幼儿心理出现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教师整日与幼儿在一起生活和活动,教师的言行和情绪状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这幼儿,教师稳定的情绪和完整的人格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幼儿的行为。教师对幼儿的不公正、偏爱、无同情心、蛮横粗暴、挖苦和讥讽等更会给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损害。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幼儿心理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以便能给幼儿以健康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在师幼间形成一个健康的环境呢? 首先,教师要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其次,教师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幼儿学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活动。要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必须有一个宽松自如的环境,民主和谐的气氛。最后,教师要端正自己的言行。在当今的幼儿园,绝大多数的教师是女性,女性在人格方面有许多优势,也有不少的劣势,就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而言,一般的女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多些果断、勇敢、坚毅及动作的力度等.因为作为教师,其人格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影响和教育力量,他们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
(3)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反之,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同伴之间关系的紧张,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并导致不良行为.研究表明,在幼儿园里,幼儿在攻击性行为常常受到别的幼儿的强化,而被攻击的幼儿常被迫退缩或放弃,攻击他人的幼儿的行为由此得到强化,别的幼儿也是多这些行为进行模仿。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还会体验到许多负性情绪,长此以往,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2.5 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都通过家庭在儿童的心灵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在家庭因素中,父母对子女的教养与态度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有些父母过分迁就和袒护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满足他们的一切欲望,这往往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固执、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的不良品性.有些家长只顾忙自己的事,对孩子漠不关心,任孩子自由发展不加引导,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与已无关,这种心态极易使孩子加负,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比其他孩子强,稍有差错就斥责、打骂,使其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还有些家长则不了解孩子的真实能力,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低,孩子极易完成,使孩子慢慢地失去兴趣,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从而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所有这些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在教育中,只有尊重孩子意愿,尊重的权利,对孩子适度地要求,孩子才会健康地发展。
家庭结构也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破裂家庭的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正常的教育,容易形成悲观、孤僻、无信念感,与成年人难以和睦相处等,因此,给孩子一个安全、可靠的家,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我们做父母的责任。
家庭气氛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研究发现,生活在宁静而愉快的家庭中的孩子与生活在气氛紧张家庭中的孩子,性格上有很大差别.如果家庭中父母关系融洽,孩子在家里愉快,就会有安全感,信心十足。如果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发生口角,则会使孩子情绪不稳定、紧张和焦虑,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长期忧心忡忡,担心家庭悲剧发生,害怕父母迁怒于自己而受处罚,严重影响了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家长,要着力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要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消除不良情绪的干扰,保持良好的心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3.如何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这是每一个幼儿教师的神圣职责。那么如何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幸福,正确引导,细心呵护,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呢?
3.1 要有科学的教育观念。
我们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我们不仅要以慈母的胸怀去关心每一个孩子,还要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以民主、宽容的态度走近孩子,认识孩子,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语言肯定孩子的成功。
3.2 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
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心理安全需要的生活环境,充分利用幼儿园活动室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创造条件,营造自由、宽松的气氛,让孩子自由自在的活动。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引导孩子在活动中自己建立规则,自己设置游戏内容,逐渐学会分享、懂得谦让、合作。
3.3 组织开展多种幼儿健康教育活动。
由于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去。通过语言、艺术、健康、社会等活动的组织,各种游戏的开展及一日生活常规管理,有意识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在生活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及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进行健康教育活动。
3.4 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
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每个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存在着差异,有的孩子胆怯、不敢大声说话,遇到困难就哭;有的孩子活泼开朗,对诗歌的理解、掌握特别快;有的孩子总爱告状、打小报告……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分析每个孩子,对每个孩子心理的发展水平,每天的状况乃至整个活动反应,都要有大致的了解,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改变教育方法,满足不同幼儿心理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对有心理缺陷、障碍、行为怪异的问题儿童,更要进行跟踪研究,还要密切与家长联系,相互沟通,达成共识,形成家园合力,促进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
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最后我想说: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