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香笺泪》是好莱坞黄金时代黑色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依然在探讨婚姻与爱情这一永远沉重的话题,与其他此类题材的影片所不同的是,它运用精湛的镜头语言和神秘氛围的营造以及对女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深度挖掘,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情节演绎的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极富戏剧张力。该片虽然短小精悍,却意味深长,虽看似通俗,却深沉厚重。独特的叙事手法,精致的光影把握以及贝蒂·戴维斯教科书式的伟大表演,使影片处处流露出对人性弱点的悲悯之情。此文通过四个主要方面来解析影片《香笺泪》,试图探讨该片在同时期黑色电影中的独特审美价值。
关键词:《香笺泪》;叙事手法;光影运用;表演赏析;人性揭示
作者简介:李姝娴(1991-),女,满族,河南洛阳人,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2014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2
《香笺泪》是华纳兄弟影片公司1940年出品的一部黑白电影。影片根据英国小说家、戏剧家萨默塞特·毛姆创作于1927年的三幕剧《The Letter》改编,原著名可直译为《信》,中国在译介这部电影时,将故事的整体意蕴和独特的女性题材完美地合二为一,把片名翻译成《香笺泪》,极富古典悲情气息。影片由电影大师威廉·惠勒指导,贝蒂·戴维斯饰演女主人公莱斯利,这位有着“电影第一夫人”美誉的表演艺术家,是世界影史上演绎女性题材影片的第一人,《香笺泪》似乎是为她量身订制的佳作,她也不负众望又一次将女性细腻、复杂、矛盾的种种微妙心理诠释得令人惊叹不已,处处显示出无与伦比的天后气场。贝蒂与威廉·惠勒曾有过多次珠联璧合的合作,本片却依然会带给观众既熟悉又新颖的观影体验。
《香笺泪》是一部名副其实的黑色电影,所谓黑色电影,不是指一种类型,而是指主要归属于侦探片或犯罪片中的一种特殊电影风格,特别是强调善恶划分不明确的道德观与来自于性动机的题材。相较于同时代其他类型的影片而言,黑色电影要直率、冷静和深刻地多。影片《香笺泪》除了黑色电影必备的要素之外,还有着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独特的叙事手法
1.沒有男主人公出场的爱情悲剧
《香笺泪》的故事发生在新加坡的一个橡胶园中,起因是女主人公将来访的朋友吉奥
夫·哈蒙枪杀,并称哈蒙在其夫罗伯特不在家期间来做客,谈话过程中企图轻薄于她,她誓死反抗,最后在情急之下开枪打死了哈蒙。按照女主人公叙述的情形,观众一开始可能以为这是一起自卫式的故意杀人事件。但随着一个个谜团的解开,我们却发现事情绝没有她说的那么简单,事实上这个故事的导火线来自于女主人公莱斯利一段无果的婚外情,最后酿成的杀人惨剧,是一个性格强悍、自尊心极度受损的女子在面对情夫的背叛时,痛彻心扉的反抗。按照惯常的叙述手法,影片在审理、调查案件期间将补叙男女主人公由相识到相爱再到后来反目的全过程,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事情原委。可本片却一反常规,自始至终都没有正面出现男主人公吉奥夫·哈蒙,所以这是一出没有男主人公出场的爱情悲剧。
2.全部戏剧冲突的凝聚点“信”
莱斯利杀人后,佣人连忙打电话告诉出差在外的丈夫罗伯特,罗伯特马上带着律师朋友霍华德连夜返家。当他听完妻子的哭诉后,完全相信她的话而且自责不已,遂委托律师朋友为她辩护。霍华德一开始对莱斯利诉说时的表情、神态存有一丝疑虑,但他以为这只是女人受惊后,故作可怜的夸张表现,与案件实情并无太大干系。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霍华德回到了他的律师事务所,开始为开庭前的辩护事宜做准备。这时,他的助手昂出现在他的办公室里,此人非常精明,早已有单飞的打算,他正在筹划着开一家真正属于自己的律师事务所,不再受雇于他人。他表示自己的朋友手中握有一封信,而这封信正来自于死者吉奥夫·哈蒙的寡妻处。信的内容大致是莱斯利主动约哈蒙到她家,并对他们之间的暧昧关系作最后了断。这封信的出现令霍华德猝不及防,惊诧莫名,可表面上他却强装镇定,故作超然。这封神秘信件将影片的叙事推向最高潮,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矛盾因这封信的出现产生了强烈的戏剧冲突。这封信就像是引爆导火线的那根火柴棍,看似细小,却威力巨大。影片借助于“信”几乎将所有主要的戏剧矛盾凝聚到了一起,这也是本片叙事手法上的一大亮点。
二、精致的光影运用
影片开头使用横摇镜头,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个满月照耀下的橡胶园场景,许多土著居民都在悠闲地打着盹儿。突然数声震耳欲聋的枪声打破了一切寂静。这时镜头不断拉近,由远景到中景,最后到特写,我们看到了女主人公在开枪杀人之前笃定、执拗的面部表情,忽然一团乌云将满月瞬间遮住,整个画面随之暗淡下来,顷刻间又云开雾散,满月铺地,这时女主人公条件反射式的猛然转身回望天空,镜头给的面部特写突出体现在她的两只眼睛上,目光不再镇定,而是充满了惊惧,这一组镜头的运用戏剧性地表现了人物心理的波澜。
威廉·惠勒自有声片诞生以来就在不断探索新的光影表现手法,他追求完美的性格和拍摄作风,让这部电影的每个画面都十分精致。影片给人印象较深的有以下几组典型的镜头语言:乌云遮月下的热带种植园、满月照耀下的罪行、永远旋转着的电扇、无法遮住一切的百叶窗在女主人公身上投射下的浓厚阴影,这些光影的运用有的是在描绘人物的心理变化,有的是在营造神秘气氛,但归根结底都与这部关于谋杀犯罪的黑色电影所要展现的阴郁气息密不可分。可以说影片动人心魄的光影效果和摄影堪与贝蒂·戴维斯的伟大表演相比肩。西方人总在满月照耀下展示人的疯狂,所以女主人公从一开始枪杀情夫后从疯狂中的暂时抽离,再到结尾处重又陷入死亡的冲动,都是在满月的月光下完成的。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影片结尾处,女主人公在死亡欲望的驱使下,穿过月光下充满异域情调的橡胶园,那拖弋在地上长长的阴影所形成的张力和死亡气息,着实令人惊叹光影的巨大表现力。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光影运用最为精致的黑色电影之一,影片从头至尾每一秒都能吸引你的注意力。 三、贝蒂·戴维斯教科书式的伟大表演
本片最值得稱道的应该是贝蒂·戴维斯对于女主人公莱斯利的完美诠释。在此之前贝蒂早已两度奥斯卡封后,但她的表演功力绝不仅仅体现在她获奖的那些影片中。这一次她的表演带给了这部黑色电影无穷的魅力,也带给了观众无尽的回味。以前贝蒂也演过不少惯于撒谎、欺骗、倔强、任性、刁蛮、泼辣的角色,往往是传统观念中不够温良贤淑的坏女人形象,可是《香笺泪》的女主人公,从现在的成片中我们明显能够感觉到这个人物既与她以前饰演的角色有相通之处,但性格又显得更为丰富,她并不是一个有着明显自身性格缺陷的坏女人形象,她是殖民地背景下一类女性的代表,因此着重于心理表现即抓住了这一人物的灵魂。
正如乔治·萨杜尔在《世界电影史》中指出的那样,威廉·惠勒的影片“对人物的描写特别注意心理分析”[1],这位严谨的导演无论涉足何种类型的影片,总是能够向人们展示出他在人物心理开掘上的天赋,而1940年的《香笺泪》则是其中的典范。贝蒂·戴维斯将莱斯利不同层次的心理变化,表现的恰到好处,它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影片开始时她在所有人都不知情的情况下肆无忌惮的编织谎言,义正词严。→丈夫从外赶回家后她一脸无辜,像只受惊的羔羊一样一副可怜相。→正式开庭前,作为杀人一方的被告暂时被收监时的淡定自若。→律师朋友得到那封足以置她于死地的神秘信件时,她依然想圆谎,而其实此时的她早已心乱如麻。→丈夫为了挽回她的生命在依然被蒙在鼓里的情况下,同意出重金买下那封信,律师这才带莱斯利见到了她情夫的妻子,那个令人不寒而栗的黑寡妇,在这个马来女人的俯视下,她的白种尊严丧失殆尽,只有狼狈与乞怜。→最终莱斯利虽然赢了官司,可她却花光了丈夫的全部积蓄,在丈夫的一再追问下,莱斯利终于将实情和盘托出,此时的她已卸下一切假面具。可丈夫仍然不愿抛弃她,要带她离开,重新开始新生活。这时莱斯利先是表示感恩和赞同,继而用近乎爆发式的激动情绪拒绝了一切安排,是心魔让她无法忘记那个被自己亲手杀死的自己深爱的男人,她最后还是过不了自己那关,在月光照耀下的夜晚走向了毁灭。
贝蒂·戴维斯将一个女人内心的复杂世界,表现得那么精致、细腻和难以琢磨,展现出女性极具感性的一面,情感和言辞的瞬息万变让人的神经随之跳跃和悸动。她这次的传神演绎可谓具有里程碑意义,确立了日后黑色电影中蛇蝎美人的表演范本,一种既鲜明独立,又让人爱恨交加的形象。此后诸如《双重赔偿》中的芭芭拉·斯坦威克,《吉尔达》中的丽塔·海华斯,《邮差总按两次铃》中的拉娜·特纳,她们的表演无不受到贝蒂·戴维斯的影响。
四、对复杂人性敏锐的洞察与揭示
《香笺泪》是一部对人性有着敏锐洞察力,并擅长用聪明的讲故事方式来吸引观众,又有着属于自身情怀的影片。在片中爱情作为书写人性的载体,仍然是那种不受理性控制的恼人的热情、膨胀的欲望、不可名状的冲动,引领人走向背叛、耻辱和疯狂,但爱情本来就是人性的体现。女主人公的内心充满着对自由、刺激、新鲜生活的强烈渴望,可她却要日复一日地在这个闷热、封闭的狭小环境中孤独寂寞地扮演着幸福自足的合格家庭主妇角色,她的丈夫虽善良、宽厚却懦弱、无趣,并且因为生意上的事情经常外出数日不归,缺乏对妻子心理最起码的洞悉、体察与抚慰。这让人不禁想起了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即使罗伯特与卡列宁是本质上截然不同的两种人,但他们对同样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妻子灵魂深处的波澜起伏,毫不关心的漠然态度却如出一辙。莱斯利最终因无法承受亲手杀死自己情夫的罪恶感,以及无法继续违心地平静地和毫无共同语言的丈夫继续生活在一起而走向崩溃,这是一个关于婚姻与爱情、忠诚与背叛、表象与真实、肉体与心魔极度撕扯、挣扎下的人性悲剧。
《香笺泪》的故事延续了毛姆多数作品探寻的命题,主要是关于人性、孤独和自由之类的。影片中女主人公的身上浓缩着殖民地时期深藏在白人心中的恐惧与绝望。他们生活在这块水土不服的陌生之地,虽然占有了这些土地,奴役着当地的人民,但是内心深处仍然无法克服对这片不了解的土地和人群的恐惧和由此而产生的隔离和孤独。而精神错乱也如同热带瘟疫一样,蔓延在这荒蛮之地的橡胶园里,引导她陷入疯狂和死亡。
在电影中女主人公曾多次强调自己早已习惯孤独,但在她坚强、冷静、开朗、优雅的外表下,内壳却早已被孤独和绝望所吞噬,甚至已经内化为她血液中的疯狂。她在极端混乱的精神状态下,拼命地编织着繁缛而精致的花布即是明证。这是一个陷入极度绝望中而无力自救,最后只能靠撒谎、通奸、杀人来宣泄内心压抑的危险女人。影片只是向观众尽可能真实、深刻地展现人性的复杂与弱点,而从未评判人性之善恶。
这是一部感情充沛的黑色电影,在带给观众精神震撼的同时,会引发人们绵绵无尽的生命叩问。正像影片开头乌云遮月时那种化不开的黑暗一样,光影的变化激荡着观众的心弦,也为这个绝望女人的疯狂激情做了最好的注脚,奏出了一曲不朽的人性悲歌。
参考文献:
[1][法]乔治·萨杜尔 著,徐昭、胡承伟 译.《世界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384.
关键词:《香笺泪》;叙事手法;光影运用;表演赏析;人性揭示
作者简介:李姝娴(1991-),女,满族,河南洛阳人,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2014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2
《香笺泪》是华纳兄弟影片公司1940年出品的一部黑白电影。影片根据英国小说家、戏剧家萨默塞特·毛姆创作于1927年的三幕剧《The Letter》改编,原著名可直译为《信》,中国在译介这部电影时,将故事的整体意蕴和独特的女性题材完美地合二为一,把片名翻译成《香笺泪》,极富古典悲情气息。影片由电影大师威廉·惠勒指导,贝蒂·戴维斯饰演女主人公莱斯利,这位有着“电影第一夫人”美誉的表演艺术家,是世界影史上演绎女性题材影片的第一人,《香笺泪》似乎是为她量身订制的佳作,她也不负众望又一次将女性细腻、复杂、矛盾的种种微妙心理诠释得令人惊叹不已,处处显示出无与伦比的天后气场。贝蒂与威廉·惠勒曾有过多次珠联璧合的合作,本片却依然会带给观众既熟悉又新颖的观影体验。
《香笺泪》是一部名副其实的黑色电影,所谓黑色电影,不是指一种类型,而是指主要归属于侦探片或犯罪片中的一种特殊电影风格,特别是强调善恶划分不明确的道德观与来自于性动机的题材。相较于同时代其他类型的影片而言,黑色电影要直率、冷静和深刻地多。影片《香笺泪》除了黑色电影必备的要素之外,还有着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独特的叙事手法
1.沒有男主人公出场的爱情悲剧
《香笺泪》的故事发生在新加坡的一个橡胶园中,起因是女主人公将来访的朋友吉奥
夫·哈蒙枪杀,并称哈蒙在其夫罗伯特不在家期间来做客,谈话过程中企图轻薄于她,她誓死反抗,最后在情急之下开枪打死了哈蒙。按照女主人公叙述的情形,观众一开始可能以为这是一起自卫式的故意杀人事件。但随着一个个谜团的解开,我们却发现事情绝没有她说的那么简单,事实上这个故事的导火线来自于女主人公莱斯利一段无果的婚外情,最后酿成的杀人惨剧,是一个性格强悍、自尊心极度受损的女子在面对情夫的背叛时,痛彻心扉的反抗。按照惯常的叙述手法,影片在审理、调查案件期间将补叙男女主人公由相识到相爱再到后来反目的全过程,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事情原委。可本片却一反常规,自始至终都没有正面出现男主人公吉奥夫·哈蒙,所以这是一出没有男主人公出场的爱情悲剧。
2.全部戏剧冲突的凝聚点“信”
莱斯利杀人后,佣人连忙打电话告诉出差在外的丈夫罗伯特,罗伯特马上带着律师朋友霍华德连夜返家。当他听完妻子的哭诉后,完全相信她的话而且自责不已,遂委托律师朋友为她辩护。霍华德一开始对莱斯利诉说时的表情、神态存有一丝疑虑,但他以为这只是女人受惊后,故作可怜的夸张表现,与案件实情并无太大干系。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霍华德回到了他的律师事务所,开始为开庭前的辩护事宜做准备。这时,他的助手昂出现在他的办公室里,此人非常精明,早已有单飞的打算,他正在筹划着开一家真正属于自己的律师事务所,不再受雇于他人。他表示自己的朋友手中握有一封信,而这封信正来自于死者吉奥夫·哈蒙的寡妻处。信的内容大致是莱斯利主动约哈蒙到她家,并对他们之间的暧昧关系作最后了断。这封信的出现令霍华德猝不及防,惊诧莫名,可表面上他却强装镇定,故作超然。这封神秘信件将影片的叙事推向最高潮,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矛盾因这封信的出现产生了强烈的戏剧冲突。这封信就像是引爆导火线的那根火柴棍,看似细小,却威力巨大。影片借助于“信”几乎将所有主要的戏剧矛盾凝聚到了一起,这也是本片叙事手法上的一大亮点。
二、精致的光影运用
影片开头使用横摇镜头,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个满月照耀下的橡胶园场景,许多土著居民都在悠闲地打着盹儿。突然数声震耳欲聋的枪声打破了一切寂静。这时镜头不断拉近,由远景到中景,最后到特写,我们看到了女主人公在开枪杀人之前笃定、执拗的面部表情,忽然一团乌云将满月瞬间遮住,整个画面随之暗淡下来,顷刻间又云开雾散,满月铺地,这时女主人公条件反射式的猛然转身回望天空,镜头给的面部特写突出体现在她的两只眼睛上,目光不再镇定,而是充满了惊惧,这一组镜头的运用戏剧性地表现了人物心理的波澜。
威廉·惠勒自有声片诞生以来就在不断探索新的光影表现手法,他追求完美的性格和拍摄作风,让这部电影的每个画面都十分精致。影片给人印象较深的有以下几组典型的镜头语言:乌云遮月下的热带种植园、满月照耀下的罪行、永远旋转着的电扇、无法遮住一切的百叶窗在女主人公身上投射下的浓厚阴影,这些光影的运用有的是在描绘人物的心理变化,有的是在营造神秘气氛,但归根结底都与这部关于谋杀犯罪的黑色电影所要展现的阴郁气息密不可分。可以说影片动人心魄的光影效果和摄影堪与贝蒂·戴维斯的伟大表演相比肩。西方人总在满月照耀下展示人的疯狂,所以女主人公从一开始枪杀情夫后从疯狂中的暂时抽离,再到结尾处重又陷入死亡的冲动,都是在满月的月光下完成的。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影片结尾处,女主人公在死亡欲望的驱使下,穿过月光下充满异域情调的橡胶园,那拖弋在地上长长的阴影所形成的张力和死亡气息,着实令人惊叹光影的巨大表现力。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光影运用最为精致的黑色电影之一,影片从头至尾每一秒都能吸引你的注意力。 三、贝蒂·戴维斯教科书式的伟大表演
本片最值得稱道的应该是贝蒂·戴维斯对于女主人公莱斯利的完美诠释。在此之前贝蒂早已两度奥斯卡封后,但她的表演功力绝不仅仅体现在她获奖的那些影片中。这一次她的表演带给了这部黑色电影无穷的魅力,也带给了观众无尽的回味。以前贝蒂也演过不少惯于撒谎、欺骗、倔强、任性、刁蛮、泼辣的角色,往往是传统观念中不够温良贤淑的坏女人形象,可是《香笺泪》的女主人公,从现在的成片中我们明显能够感觉到这个人物既与她以前饰演的角色有相通之处,但性格又显得更为丰富,她并不是一个有着明显自身性格缺陷的坏女人形象,她是殖民地背景下一类女性的代表,因此着重于心理表现即抓住了这一人物的灵魂。
正如乔治·萨杜尔在《世界电影史》中指出的那样,威廉·惠勒的影片“对人物的描写特别注意心理分析”[1],这位严谨的导演无论涉足何种类型的影片,总是能够向人们展示出他在人物心理开掘上的天赋,而1940年的《香笺泪》则是其中的典范。贝蒂·戴维斯将莱斯利不同层次的心理变化,表现的恰到好处,它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影片开始时她在所有人都不知情的情况下肆无忌惮的编织谎言,义正词严。→丈夫从外赶回家后她一脸无辜,像只受惊的羔羊一样一副可怜相。→正式开庭前,作为杀人一方的被告暂时被收监时的淡定自若。→律师朋友得到那封足以置她于死地的神秘信件时,她依然想圆谎,而其实此时的她早已心乱如麻。→丈夫为了挽回她的生命在依然被蒙在鼓里的情况下,同意出重金买下那封信,律师这才带莱斯利见到了她情夫的妻子,那个令人不寒而栗的黑寡妇,在这个马来女人的俯视下,她的白种尊严丧失殆尽,只有狼狈与乞怜。→最终莱斯利虽然赢了官司,可她却花光了丈夫的全部积蓄,在丈夫的一再追问下,莱斯利终于将实情和盘托出,此时的她已卸下一切假面具。可丈夫仍然不愿抛弃她,要带她离开,重新开始新生活。这时莱斯利先是表示感恩和赞同,继而用近乎爆发式的激动情绪拒绝了一切安排,是心魔让她无法忘记那个被自己亲手杀死的自己深爱的男人,她最后还是过不了自己那关,在月光照耀下的夜晚走向了毁灭。
贝蒂·戴维斯将一个女人内心的复杂世界,表现得那么精致、细腻和难以琢磨,展现出女性极具感性的一面,情感和言辞的瞬息万变让人的神经随之跳跃和悸动。她这次的传神演绎可谓具有里程碑意义,确立了日后黑色电影中蛇蝎美人的表演范本,一种既鲜明独立,又让人爱恨交加的形象。此后诸如《双重赔偿》中的芭芭拉·斯坦威克,《吉尔达》中的丽塔·海华斯,《邮差总按两次铃》中的拉娜·特纳,她们的表演无不受到贝蒂·戴维斯的影响。
四、对复杂人性敏锐的洞察与揭示
《香笺泪》是一部对人性有着敏锐洞察力,并擅长用聪明的讲故事方式来吸引观众,又有着属于自身情怀的影片。在片中爱情作为书写人性的载体,仍然是那种不受理性控制的恼人的热情、膨胀的欲望、不可名状的冲动,引领人走向背叛、耻辱和疯狂,但爱情本来就是人性的体现。女主人公的内心充满着对自由、刺激、新鲜生活的强烈渴望,可她却要日复一日地在这个闷热、封闭的狭小环境中孤独寂寞地扮演着幸福自足的合格家庭主妇角色,她的丈夫虽善良、宽厚却懦弱、无趣,并且因为生意上的事情经常外出数日不归,缺乏对妻子心理最起码的洞悉、体察与抚慰。这让人不禁想起了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即使罗伯特与卡列宁是本质上截然不同的两种人,但他们对同样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妻子灵魂深处的波澜起伏,毫不关心的漠然态度却如出一辙。莱斯利最终因无法承受亲手杀死自己情夫的罪恶感,以及无法继续违心地平静地和毫无共同语言的丈夫继续生活在一起而走向崩溃,这是一个关于婚姻与爱情、忠诚与背叛、表象与真实、肉体与心魔极度撕扯、挣扎下的人性悲剧。
《香笺泪》的故事延续了毛姆多数作品探寻的命题,主要是关于人性、孤独和自由之类的。影片中女主人公的身上浓缩着殖民地时期深藏在白人心中的恐惧与绝望。他们生活在这块水土不服的陌生之地,虽然占有了这些土地,奴役着当地的人民,但是内心深处仍然无法克服对这片不了解的土地和人群的恐惧和由此而产生的隔离和孤独。而精神错乱也如同热带瘟疫一样,蔓延在这荒蛮之地的橡胶园里,引导她陷入疯狂和死亡。
在电影中女主人公曾多次强调自己早已习惯孤独,但在她坚强、冷静、开朗、优雅的外表下,内壳却早已被孤独和绝望所吞噬,甚至已经内化为她血液中的疯狂。她在极端混乱的精神状态下,拼命地编织着繁缛而精致的花布即是明证。这是一个陷入极度绝望中而无力自救,最后只能靠撒谎、通奸、杀人来宣泄内心压抑的危险女人。影片只是向观众尽可能真实、深刻地展现人性的复杂与弱点,而从未评判人性之善恶。
这是一部感情充沛的黑色电影,在带给观众精神震撼的同时,会引发人们绵绵无尽的生命叩问。正像影片开头乌云遮月时那种化不开的黑暗一样,光影的变化激荡着观众的心弦,也为这个绝望女人的疯狂激情做了最好的注脚,奏出了一曲不朽的人性悲歌。
参考文献:
[1][法]乔治·萨杜尔 著,徐昭、胡承伟 译.《世界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