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严歌苓《女房东》通过出色的细节描写,讲述了一对房客与房东之间微妙的感情经历,使故事读来质地充盈,圆润饱满。具体表现在故事情节的细节描写与语言使用的细节审美上。男房客对女房东的情感表现,像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模棱两可的结尾,更是令人深思。
关键词:《女房东》;细节;语言
作者简介:赵倩(1993-),女,汉族,甘肃省白银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15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02
在我看来,一篇好的小说首先应该是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严歌苓很有讲故事的天赋,怎么起头,如何结束,如何起承转合,细节上怎样填充雕琢,都有她自己的美学与风格。《女房东》就是这样一篇作品。
故事讲述了来自中国大陆的离异中年男人老柴和他神秘的女房东之间,微妙而旖旎的情愫。小说伊始,读者就随着老柴的目光追寻女房东的身影,但自始至终,女房东给读者与老柴的整体印象是朦胧模糊的。这就让故事在讲述过程中带上了一丝扣人心弦的神秘,整篇小说的意境读来就像那条半透明的粉色衬裙,似有似无,缥缈神秘。而这一美学效果离不开作者出色的细节描写能力与语言文字功底。
一、作为故事的细节
小说最大的亮点就是对细节的运用,既填充了故事内容,又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伏笔和铺垫,经过润色使其呈现出精致的艺术魅力。每处细节就像散落在文中的一粒粒珍珠,等故事的线索将它们串连起来,就会大放异彩。王安忆曾说,故事可以虚构,但细节和经验必须是真实的。小说中有多处细节描写,真实生动,细腻自然,现举例说明。
老柴初次入住,在客厅桌上看到了沃克太太欢迎他的礼物,几块巧克力和一只新鲜旱芦苇。“老柴没敢碰那几块糖,顿时在自认为属于他的偌大空间里缩手缩脚起来……心里有点畏还有点感动。”[1]寥寥几笔,老柴和女房东的形象跃然纸上。女房东,她不同于老柴之前认识的任何一个女人,从她送老柴的礼物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有生活情趣,品位优雅的女人,所以之后的相处中老柴喜欢上她是很容易理解的,老柴的前妻和女友里,从来没有一个像沃克太太这样的女人。老柴,“缩手缩脚”一词道尽了一个离异中年男人的尴尬处境,面对这样一个精致优雅的女人,让从未有过如此社交对象与经验的老柴束手束脚。这里也许还有异域文化背景下的自卑与失落,虽然作者似乎淡化处理了这一主题,但弱者文化在权威文化下的虚弱无力还是得以窥见一二。“畏”和“感动”,老柴“畏”的是什么呢?一“畏”在以后的日子里,要如何正确地和这样一位女士相处,才不至于唐突了美人;二“畏”在天生的以沃克太太为代表的强势文化或白种人文化面前,以老柴为代表的弱势文化(有色人种文化)有种近乎本能的自卑与畏惧,担心会不会看低他。“感动”于从未有一个女人如此待他,尤其是在自己刚刚离异、身心俱疲、疲于奔命的情况下,有这样一位女人收留了他,不但租金便宜而且给自己精心准备了礼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老柴是一个善良,敏感,怯懦但又懂得感恩的人。这样的一个人,自然不会是一个不懂规矩的房客,必要的时候可以是一个贴心而可靠的男人。这也就是为什么文末女邻居告诉他,“她真的觉得与你相处的十分开心,你对她很关照,给她这么多安全感。”[2]
小说还有多处关于老柴偷窥女房东私人用品而产生幻想的细节描写。他“看见了一张纸巾在书的下面,纸巾被轻微的揉过,褶皱那么朦胧。还有些朦胧的湿润,还有一晕浅红……”[3]。这处细节有些过分真实,作者故意夸大了对它的描述力度,写得越入微,越能看出老柴的观察之仔细,等深刻到了一丝褶皱,一抹晕红时,老柴对女房东的观察就带上了情色的意味,藉着这个纸巾,他开始幻想揉着这个纸巾的手,由手及臂,肩,颈,再到“浅红唇膏的嘴唇”。作者在老柴幻想过的身体部位间刻意停顿,使用了一个个的逗号,与老柴幻想的节奏保持同步,细细体味,慢慢咂摸。后面还有此类细节,如通过一个印着口红印的纸杯,联想到沃克太太月牙般的笑;从靠枕的摆放位置,想象她半卧的姿态;浴室的内衣,让他觉得这是一个多么娇小美好需要呵护的女人。这无处不体现出一个离异中年男人对一个神秘女人从生理到心理的窥探与渴望,而这躁动的欲望在他捡起浴室里的衬裙时喷薄而出,“它那么薄,那么柔软,老柴觉得它是一个好看的身体退下的膜。”[4]这条衬裙被老柴的想象具象化,赋予了主人的气息和脉动,就是这样一条衬裙抚慰了老柴饥渴的念想但也成为他羞愧的包袱。本来是一个略带猥琐的故事,但一经作者细腻的笔墨,让读者洞见到老柴微妙的心理体验,或许会有一些意淫的意味,但更多的还是小心翼翼地觸探与呵护,是对美的珍视,是老柴的柔情。
二、作为语言的细节
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种缥缈的感情,作者却用绵密繁复的语言将其描述,没有逃避,也不含糊,迎面而上,既有诗意的描述又有实验室解剖般的精确。这样的描写从不是隔靴搔痒的遗憾,而是一点即中的痛快。自古以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从来都是很难用语言描摹的,往往会借助于比兴与修辞。但严歌苓却可以做到拿着实验室的解剖刀,将面前这段具象化的感情慢慢剖开,抽丝剥茧,条分缕析,让你明确情从何起,因何起,终于何时,为何止于此。小说中有几处这样的例子。老柴偷窥沃克太太的浴室,那些女人玲珑的小物件,让他不禁幻想“这样细致透顶的东西里会裹着个怎样的女人”,而此时沃克太太来了。如果是平时他会准备一个得体的微笑,自然地打招呼,但现在不行了,“仿佛他对这个从未谋面的女房东突然间接近太多,并且是单方面的不够磊落的接近,他坦荡不了了。也担心这个不坦荡会被他识破。”[5]这段描写一方面让读者惊叹于作者的技巧,一方面又进一步塑造了老柴的形象:这是一个理性克制而又善于自我分析男人,所以最后认清自己的感情选择离开显得顺理成章。还有一处是老柴对沃克太太带男人来家里这件事,表达了自己的愤怒,以至于他在第二天种花时听到身后沃克太太开窗的声音,“脊梁一硬,四肢动作马上变得很夸张。”老柴这时想不出拿出一个怎样自然的态度面对她,“这些天,他精神上对她一刻不放松的追踪、盘查,使他不可能不再对她的第一个笑中带出对她的态度。这态度便是对她的干涉。”[6]试想一下,老柴又有什么资格干涉她呢?这就是他的无奈与悲伤了,这是一个男人单方面的恋爱。这样的语言有一个特点就是外形的长难句与语意的不可分解性,它要表达的意思一目了然,是最小的语义单位,在表达效力上类似于一个词,它填充了读者对这段情绪所有可能幻想的空间,明确地告诉读者:就是这样的体验,现在就是这样的感觉(情)。
值得品位的是小说的结尾,那条衬裙再次出现,到底是老柴在惊慌中没有找到还是女房东偷偷放回原处,并未点明。如果是前者,这篇小说可能讲述了一个中年离异男人的单恋,小心翼翼地试探,摸索无果,愧而逃离;精彩出色的心理描写让人印象深刻;如果是后者,那么它所表达的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微妙感情,尤其是男女之间的第六感爱情细腻生动,让人为这段失之交臂的感情惋惜;并且如此一来,女房东视角也会有庞大的信息量与探讨空间。总之,一篇优秀的小说是可以禁得起多重解读的,其主题也应该是多层次的,这样才能体现出它的艺术魅力。
注释:
[1]严歌苓.美国故事[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2.
[2]严歌苓.美国故事[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14.
[3]严歌苓.美国故事[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5.
[4]严歌苓.美国故事[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11.
[5]严歌苓.美国故事[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6.
[6]严歌苓.美国故事[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10.
参考文献:
[1]严歌苓.美国故事[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
[2]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王安忆.故事和讲故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女房东》;细节;语言
作者简介:赵倩(1993-),女,汉族,甘肃省白银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15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02
在我看来,一篇好的小说首先应该是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严歌苓很有讲故事的天赋,怎么起头,如何结束,如何起承转合,细节上怎样填充雕琢,都有她自己的美学与风格。《女房东》就是这样一篇作品。
故事讲述了来自中国大陆的离异中年男人老柴和他神秘的女房东之间,微妙而旖旎的情愫。小说伊始,读者就随着老柴的目光追寻女房东的身影,但自始至终,女房东给读者与老柴的整体印象是朦胧模糊的。这就让故事在讲述过程中带上了一丝扣人心弦的神秘,整篇小说的意境读来就像那条半透明的粉色衬裙,似有似无,缥缈神秘。而这一美学效果离不开作者出色的细节描写能力与语言文字功底。
一、作为故事的细节
小说最大的亮点就是对细节的运用,既填充了故事内容,又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伏笔和铺垫,经过润色使其呈现出精致的艺术魅力。每处细节就像散落在文中的一粒粒珍珠,等故事的线索将它们串连起来,就会大放异彩。王安忆曾说,故事可以虚构,但细节和经验必须是真实的。小说中有多处细节描写,真实生动,细腻自然,现举例说明。
老柴初次入住,在客厅桌上看到了沃克太太欢迎他的礼物,几块巧克力和一只新鲜旱芦苇。“老柴没敢碰那几块糖,顿时在自认为属于他的偌大空间里缩手缩脚起来……心里有点畏还有点感动。”[1]寥寥几笔,老柴和女房东的形象跃然纸上。女房东,她不同于老柴之前认识的任何一个女人,从她送老柴的礼物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有生活情趣,品位优雅的女人,所以之后的相处中老柴喜欢上她是很容易理解的,老柴的前妻和女友里,从来没有一个像沃克太太这样的女人。老柴,“缩手缩脚”一词道尽了一个离异中年男人的尴尬处境,面对这样一个精致优雅的女人,让从未有过如此社交对象与经验的老柴束手束脚。这里也许还有异域文化背景下的自卑与失落,虽然作者似乎淡化处理了这一主题,但弱者文化在权威文化下的虚弱无力还是得以窥见一二。“畏”和“感动”,老柴“畏”的是什么呢?一“畏”在以后的日子里,要如何正确地和这样一位女士相处,才不至于唐突了美人;二“畏”在天生的以沃克太太为代表的强势文化或白种人文化面前,以老柴为代表的弱势文化(有色人种文化)有种近乎本能的自卑与畏惧,担心会不会看低他。“感动”于从未有一个女人如此待他,尤其是在自己刚刚离异、身心俱疲、疲于奔命的情况下,有这样一位女人收留了他,不但租金便宜而且给自己精心准备了礼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老柴是一个善良,敏感,怯懦但又懂得感恩的人。这样的一个人,自然不会是一个不懂规矩的房客,必要的时候可以是一个贴心而可靠的男人。这也就是为什么文末女邻居告诉他,“她真的觉得与你相处的十分开心,你对她很关照,给她这么多安全感。”[2]
小说还有多处关于老柴偷窥女房东私人用品而产生幻想的细节描写。他“看见了一张纸巾在书的下面,纸巾被轻微的揉过,褶皱那么朦胧。还有些朦胧的湿润,还有一晕浅红……”[3]。这处细节有些过分真实,作者故意夸大了对它的描述力度,写得越入微,越能看出老柴的观察之仔细,等深刻到了一丝褶皱,一抹晕红时,老柴对女房东的观察就带上了情色的意味,藉着这个纸巾,他开始幻想揉着这个纸巾的手,由手及臂,肩,颈,再到“浅红唇膏的嘴唇”。作者在老柴幻想过的身体部位间刻意停顿,使用了一个个的逗号,与老柴幻想的节奏保持同步,细细体味,慢慢咂摸。后面还有此类细节,如通过一个印着口红印的纸杯,联想到沃克太太月牙般的笑;从靠枕的摆放位置,想象她半卧的姿态;浴室的内衣,让他觉得这是一个多么娇小美好需要呵护的女人。这无处不体现出一个离异中年男人对一个神秘女人从生理到心理的窥探与渴望,而这躁动的欲望在他捡起浴室里的衬裙时喷薄而出,“它那么薄,那么柔软,老柴觉得它是一个好看的身体退下的膜。”[4]这条衬裙被老柴的想象具象化,赋予了主人的气息和脉动,就是这样一条衬裙抚慰了老柴饥渴的念想但也成为他羞愧的包袱。本来是一个略带猥琐的故事,但一经作者细腻的笔墨,让读者洞见到老柴微妙的心理体验,或许会有一些意淫的意味,但更多的还是小心翼翼地觸探与呵护,是对美的珍视,是老柴的柔情。
二、作为语言的细节
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种缥缈的感情,作者却用绵密繁复的语言将其描述,没有逃避,也不含糊,迎面而上,既有诗意的描述又有实验室解剖般的精确。这样的描写从不是隔靴搔痒的遗憾,而是一点即中的痛快。自古以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从来都是很难用语言描摹的,往往会借助于比兴与修辞。但严歌苓却可以做到拿着实验室的解剖刀,将面前这段具象化的感情慢慢剖开,抽丝剥茧,条分缕析,让你明确情从何起,因何起,终于何时,为何止于此。小说中有几处这样的例子。老柴偷窥沃克太太的浴室,那些女人玲珑的小物件,让他不禁幻想“这样细致透顶的东西里会裹着个怎样的女人”,而此时沃克太太来了。如果是平时他会准备一个得体的微笑,自然地打招呼,但现在不行了,“仿佛他对这个从未谋面的女房东突然间接近太多,并且是单方面的不够磊落的接近,他坦荡不了了。也担心这个不坦荡会被他识破。”[5]这段描写一方面让读者惊叹于作者的技巧,一方面又进一步塑造了老柴的形象:这是一个理性克制而又善于自我分析男人,所以最后认清自己的感情选择离开显得顺理成章。还有一处是老柴对沃克太太带男人来家里这件事,表达了自己的愤怒,以至于他在第二天种花时听到身后沃克太太开窗的声音,“脊梁一硬,四肢动作马上变得很夸张。”老柴这时想不出拿出一个怎样自然的态度面对她,“这些天,他精神上对她一刻不放松的追踪、盘查,使他不可能不再对她的第一个笑中带出对她的态度。这态度便是对她的干涉。”[6]试想一下,老柴又有什么资格干涉她呢?这就是他的无奈与悲伤了,这是一个男人单方面的恋爱。这样的语言有一个特点就是外形的长难句与语意的不可分解性,它要表达的意思一目了然,是最小的语义单位,在表达效力上类似于一个词,它填充了读者对这段情绪所有可能幻想的空间,明确地告诉读者:就是这样的体验,现在就是这样的感觉(情)。
值得品位的是小说的结尾,那条衬裙再次出现,到底是老柴在惊慌中没有找到还是女房东偷偷放回原处,并未点明。如果是前者,这篇小说可能讲述了一个中年离异男人的单恋,小心翼翼地试探,摸索无果,愧而逃离;精彩出色的心理描写让人印象深刻;如果是后者,那么它所表达的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微妙感情,尤其是男女之间的第六感爱情细腻生动,让人为这段失之交臂的感情惋惜;并且如此一来,女房东视角也会有庞大的信息量与探讨空间。总之,一篇优秀的小说是可以禁得起多重解读的,其主题也应该是多层次的,这样才能体现出它的艺术魅力。
注释:
[1]严歌苓.美国故事[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2.
[2]严歌苓.美国故事[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14.
[3]严歌苓.美国故事[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5.
[4]严歌苓.美国故事[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11.
[5]严歌苓.美国故事[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6.
[6]严歌苓.美国故事[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10.
参考文献:
[1]严歌苓.美国故事[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
[2]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王安忆.故事和讲故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