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屠呦呦的经历和成功给我国的基础教育带来诸多启示。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努力做到:勿唯分数论英雄,要以兴趣为导向——实施素质教育;勿因困难而退缩,要用信心争胜利——加强挫折教育;勿将重复当法宝,要把创新作关键——培养创新人才;勿视名利为“明珠”,要让协作放光芒——注重团队合作。
关键词:屠呦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示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一时间,举国欢庆,媒体沸腾,人们热议。屠呦呦的母校浙江效实中学和宁波中学也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关报道,并开展向屠老学习的系列活动。笔者作为屠老母校之一——宁波中学的现任教师目睹了这一切,倍感荣幸,但又略显担忧。屠老无疑是成功的,她的成功与其所受的基础教育肯定有着一定的联系,可是她那个年代和那个年代所受的基础教育与今天有着很大的不同。那么,屠老的成功对今天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何启示呢?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勿唯分数论英雄,要以兴趣为导向——实施素质教育
高中阶段的屠呦呦,学习成绩并不算拔尖。这位当年在效实中学学号为A232的女生,其学籍册和成绩单中清晰地列着——语文平均成绩71.25分,英语平均成绩71.5分,数学平均成绩70分,生物平均成绩80.5分,化学平均成绩67.5分[1]20。屠呦呦中学时的同学陈效中回忆说,屠呦呦“成绩在中上游,并不拔尖”。屠呦呦的班主任徐季子老师也这么认为,觉得她“并不起眼”。但她对生物非常感兴趣,每次生物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屠呦呦都听得津津有味。有一次,老师开玩笑似地说:“如果其他同学都能像屠呦呦一样勤学好问,认真听讲,我即使再辛苦也开心!”[1]20-22后来高考填报志愿时,屠呦呦颇有个性地选择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屠呦呦的这种成长经历和成功告诉我们,分数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兴趣或许更为关键,勿唯分数论英雄,要以兴趣为导向,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唯物辩证法主张,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学生的基础、兴趣和特长不同,发展的侧重、教育的方式和达到的目标也应有所不同。反观今天的基础教育,有那么多的学校和教师都在拼命地抓成绩、提分数,要升学率、重点率,学校千人一面,教育千篇一律。学生的兴趣呢?个性呢?很多学生厌学,很多学生失去自我,很多学生没有方向,很多学生缺乏时间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以至于希望中考、高考来得更早一些,以寻求自我的救赎和解放。在这样的教育常态下,怎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怎能培养出新的、更多的“诺奖”获得者?怎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改变吧,请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立德树人,科学育人,实施素质教育,培育核心素养。
二、勿因困难而退缩,要用信心争胜利——加强挫折教育
屠呦呦说:“我经历了190次失败,但我还要继续努力与尝试。一个科研项目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出艰苦的努力。”的确,从1969年1月开始,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药方,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研究中,为了破解难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让她茅塞顿开;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亲自试服,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因为环境差,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就像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的那样,屠呦呦“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 [2]。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途径。人生亦是如此,不可能总是顺境,谁都会遇到困难甚至很多很大的困难,关键是以何种心态和方法去应对。屠呦呦用自身的行动和实践告诉我们勿因困难而退缩,要用信心争胜利,在基础教育阶段,一定要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长期受长辈的宠爱甚至溺爱,许多事情都由父母包揽包办,父母替其抵挡了一切“风风雨雨”,但与此同时,他们也体验不到战胜困难后的人生喜悦,逐渐丧失了抵御各种挫折的能力。于是乎,生活中、学习上稍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很难适应,不知如何应对,更有甚者选择跳楼等极端方式。在基础教育阶段,一定要加强挫折教育,鼓励广大中小学生向屠老学习,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用坚定的信心争取最终的胜利。
三、勿将重复当法宝,要把创新作关键——培养创新人才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说:“屠呦呦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她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屠呦呦既有中医学知识,也了解药理学和化学,她将东西方医学相结合,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屠呦呦的发明是这种结合的完美体现。”[1]134-135在“久久寻蒿”的过程中,屠呦呦做到了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入了“523项目”,第一个提取出来了具有100%活性的青蒿素,第一个把这个用到临床而证实它有效。这三个第一就是首创。
将“诺奖”授予屠呦呦,主要就是因为她的创新。习近平说:“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上海大学顾骏教授认为,“国家实力取决于有创见的‘第一人’”。事物的永恒变化发展以及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都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毫无疑问,创新非常重要,培养创新人才特别有意义,我们的基础教育不应将重复当法宝,要把创新作关键,注重培养创新人才。那些重复的练习、讲解、考试实在没有太大的意义,泯灭学生的天赋,抑制学生的兴趣,扼杀学生的个性,损伤学生的灵气,阻碍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大大的减少。那些教学设计的新理念、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练习考试的新形式、解决问题的新思维、具体操作的新实践等,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应该大大的鼓励。 四、勿视名利为“明珠”,要让协作放光芒——注重团队合作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6日13时,屠呦呦在接到评委会常务秘书林达尔的致电、通知她获奖的消息并诚邀其赴瑞典参加诺贝尔颁奖大会时,她是一如既往的淡定,85岁的屠老在回应时着重提及的是“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工作者的认可。”[1]3的确,青蒿素的研究历程与成果表明,寻找疟疾治疗药物的“523项目”是举全国科技之力协作的一个科研项目。1967年项目启动运行,60多个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参加。1978年11月28日在扬州召开青蒿素鉴定会时,主要研究单位就列了6家,主要协作单位竟有39家,参加鉴定会的人员达100多人。可以说,协作是“523项目”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
屠呦呦这种淡泊名利的境界、无私奉献的品质、注重协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基础教育界永久铭记和学习。她的事迹告诉我们,勿视名利为“明珠”,要让协作放光芒,基础教育应注重团队合作。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系统论表明,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等特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必须着眼整体、遵循有序、注重优化,必须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所以,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抑或是学校领导,无一例外,都应注重团队合作。今天的中小学生,有的过于自我,不顾他人,不愿协作;今天的教师,有的过于注重个人利益,不愿与别人分享和交流,不想真诚帮助他人;今天的学校领导,有的各自为政,目无中人,以部门利益为重,缺乏整体观念和团队意识。我们应努力让学生们少一些自我为中心,多一些他人与社会;努力让教师们少一些自私自利,多一些团队合作;努力让学校领导们少一些部门利益,多一些大局意识。在这方面,我们的基础教育界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我们坚信,只要大家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持之以恒地努力改进,定能取得理想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屠呦呦传》编写组.屠呦呦传——中国首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倪恒虎.屠呦呦获诺奖带给我们的启示[EB/OL][2015-10-08].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46_138546.html.
[3]冯虎.屠呦呦自述:190次失败之后的成功 [N].成都日报,2015-10-13(2).
关键词:屠呦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示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一时间,举国欢庆,媒体沸腾,人们热议。屠呦呦的母校浙江效实中学和宁波中学也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关报道,并开展向屠老学习的系列活动。笔者作为屠老母校之一——宁波中学的现任教师目睹了这一切,倍感荣幸,但又略显担忧。屠老无疑是成功的,她的成功与其所受的基础教育肯定有着一定的联系,可是她那个年代和那个年代所受的基础教育与今天有着很大的不同。那么,屠老的成功对今天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何启示呢?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勿唯分数论英雄,要以兴趣为导向——实施素质教育
高中阶段的屠呦呦,学习成绩并不算拔尖。这位当年在效实中学学号为A232的女生,其学籍册和成绩单中清晰地列着——语文平均成绩71.25分,英语平均成绩71.5分,数学平均成绩70分,生物平均成绩80.5分,化学平均成绩67.5分[1]20。屠呦呦中学时的同学陈效中回忆说,屠呦呦“成绩在中上游,并不拔尖”。屠呦呦的班主任徐季子老师也这么认为,觉得她“并不起眼”。但她对生物非常感兴趣,每次生物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屠呦呦都听得津津有味。有一次,老师开玩笑似地说:“如果其他同学都能像屠呦呦一样勤学好问,认真听讲,我即使再辛苦也开心!”[1]20-22后来高考填报志愿时,屠呦呦颇有个性地选择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屠呦呦的这种成长经历和成功告诉我们,分数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兴趣或许更为关键,勿唯分数论英雄,要以兴趣为导向,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唯物辩证法主张,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学生的基础、兴趣和特长不同,发展的侧重、教育的方式和达到的目标也应有所不同。反观今天的基础教育,有那么多的学校和教师都在拼命地抓成绩、提分数,要升学率、重点率,学校千人一面,教育千篇一律。学生的兴趣呢?个性呢?很多学生厌学,很多学生失去自我,很多学生没有方向,很多学生缺乏时间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以至于希望中考、高考来得更早一些,以寻求自我的救赎和解放。在这样的教育常态下,怎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怎能培养出新的、更多的“诺奖”获得者?怎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改变吧,请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立德树人,科学育人,实施素质教育,培育核心素养。
二、勿因困难而退缩,要用信心争胜利——加强挫折教育
屠呦呦说:“我经历了190次失败,但我还要继续努力与尝试。一个科研项目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出艰苦的努力。”的确,从1969年1月开始,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药方,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研究中,为了破解难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让她茅塞顿开;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亲自试服,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因为环境差,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就像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的那样,屠呦呦“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 [2]。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途径。人生亦是如此,不可能总是顺境,谁都会遇到困难甚至很多很大的困难,关键是以何种心态和方法去应对。屠呦呦用自身的行动和实践告诉我们勿因困难而退缩,要用信心争胜利,在基础教育阶段,一定要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长期受长辈的宠爱甚至溺爱,许多事情都由父母包揽包办,父母替其抵挡了一切“风风雨雨”,但与此同时,他们也体验不到战胜困难后的人生喜悦,逐渐丧失了抵御各种挫折的能力。于是乎,生活中、学习上稍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很难适应,不知如何应对,更有甚者选择跳楼等极端方式。在基础教育阶段,一定要加强挫折教育,鼓励广大中小学生向屠老学习,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用坚定的信心争取最终的胜利。
三、勿将重复当法宝,要把创新作关键——培养创新人才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说:“屠呦呦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她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屠呦呦既有中医学知识,也了解药理学和化学,她将东西方医学相结合,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屠呦呦的发明是这种结合的完美体现。”[1]134-135在“久久寻蒿”的过程中,屠呦呦做到了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入了“523项目”,第一个提取出来了具有100%活性的青蒿素,第一个把这个用到临床而证实它有效。这三个第一就是首创。
将“诺奖”授予屠呦呦,主要就是因为她的创新。习近平说:“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上海大学顾骏教授认为,“国家实力取决于有创见的‘第一人’”。事物的永恒变化发展以及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都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毫无疑问,创新非常重要,培养创新人才特别有意义,我们的基础教育不应将重复当法宝,要把创新作关键,注重培养创新人才。那些重复的练习、讲解、考试实在没有太大的意义,泯灭学生的天赋,抑制学生的兴趣,扼杀学生的个性,损伤学生的灵气,阻碍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大大的减少。那些教学设计的新理念、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练习考试的新形式、解决问题的新思维、具体操作的新实践等,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应该大大的鼓励。 四、勿视名利为“明珠”,要让协作放光芒——注重团队合作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6日13时,屠呦呦在接到评委会常务秘书林达尔的致电、通知她获奖的消息并诚邀其赴瑞典参加诺贝尔颁奖大会时,她是一如既往的淡定,85岁的屠老在回应时着重提及的是“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工作者的认可。”[1]3的确,青蒿素的研究历程与成果表明,寻找疟疾治疗药物的“523项目”是举全国科技之力协作的一个科研项目。1967年项目启动运行,60多个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参加。1978年11月28日在扬州召开青蒿素鉴定会时,主要研究单位就列了6家,主要协作单位竟有39家,参加鉴定会的人员达100多人。可以说,协作是“523项目”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
屠呦呦这种淡泊名利的境界、无私奉献的品质、注重协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基础教育界永久铭记和学习。她的事迹告诉我们,勿视名利为“明珠”,要让协作放光芒,基础教育应注重团队合作。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系统论表明,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等特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必须着眼整体、遵循有序、注重优化,必须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所以,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抑或是学校领导,无一例外,都应注重团队合作。今天的中小学生,有的过于自我,不顾他人,不愿协作;今天的教师,有的过于注重个人利益,不愿与别人分享和交流,不想真诚帮助他人;今天的学校领导,有的各自为政,目无中人,以部门利益为重,缺乏整体观念和团队意识。我们应努力让学生们少一些自我为中心,多一些他人与社会;努力让教师们少一些自私自利,多一些团队合作;努力让学校领导们少一些部门利益,多一些大局意识。在这方面,我们的基础教育界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我们坚信,只要大家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持之以恒地努力改进,定能取得理想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屠呦呦传》编写组.屠呦呦传——中国首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倪恒虎.屠呦呦获诺奖带给我们的启示[EB/OL][2015-10-08].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46_138546.html.
[3]冯虎.屠呦呦自述:190次失败之后的成功 [N].成都日报,2015-1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