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开设品德课,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奠定将来社会合格公民的道德基础。而当前农村学校的品德课教学却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现在,我在这里粗略地谈谈自己对农村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一、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学中的不足
1、师资力量的匮乏,教学形式陈旧
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师多由年龄较大的教师担任,缺乏新式教学理念,认为品德课的课改是在搞花架子,新式的教学方式是在作秀。因此,品德课教学方式依旧沿袭旧式教学模式。特别是农村学校的组织的公开课教学活动,被评价为“闭门造车”。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品德课程。同时,也受教师本身素质以及工作能力等因素影响,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
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或可有可无的课程,要成为各种课程之首。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从校领导的思想转变开始,然后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培养农村综合型教师,使农村品德课教学与城里学校一样,教学专职化,专业化。
2、家长和学校要更新教学观念
国家在教改中倡导素质教育,家长和学校依然保留着应试教育观念,特别是农村小学校领导,对《品德与社会(与生活)》视作可上可不上“副科”,进而忽视品德学科的教学。如:在教学中需要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由于地处偏远山区,教师资源匮乏,许多班主任兼职品德课教学,甚至没有音乐、美术、信息课教师。同时也缺少大众媒體和网络通讯的信息资源,学生家里没网络的超过半数,所以很难收集到相关的资料来辅助和充实教学活动。家长放任,抵触,甚至反对,说“主课作业都写不完,还收集什么副科资料,品德课老师哪来那么多事?”因此,本应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学。对此,教师要在生活中认真寻找教学资源,如:在教学《我们的生命》一课,尽管没有婴儿胚胎的发育过程的课件教学,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孕育过程,但可以让学生把自制的沙袋系在腰上,感受母亲怀胎十月,保护胎儿孕育生命的艰辛,在增强母爱伟大的思想感的同时也丰富了课程资源。
3、对教材理解不深,教学设计不明确
教学中不能对整个教材教学体系进行整整体把握,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目标细化程度不够,缺乏对教学的整体设计,教学随意性大,缺乏对问题的设计;缺乏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例如《我和钟姐姐交朋友》等一些课,教材中图片多,许多教师“因势利导”,顺势上成了看图说话课,偏离了课程要求。因此,品德教师不能只凭自己的感觉、依据自己原有的经验盲目的进行备课、上课,甚至是照本宣科。
由于教师对课程标准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和教师自身素质以及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等因素影响,势必要影响教学效果。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深刻、全面、系统地掌握教材体系,将课程标准和教材同化为教师的智能,成为教师智慧的一部分。
4、课程资源贫乏,课程难以深入推进。
“教师应尽可能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与课本课程有机结合,丰富教学资源。”受教学条件和地域的限制,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有广泛用途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很少尝试。
课程资源是课改所提出的一个主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就难以取得实际的教育成果。品德课教学的学习内容极为开放,学习方式新颖,呈现形式活泼、多样,是与学生的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只重视教材资源轻视校外等其他资源,更不是把品德课教学锁定在课堂,局限在课本上。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要善于深入挖掘资源,不断拓展利用现有的资源,其次,要灵活、创造性地使用资源,避免当前农村品德课教学中普遍照本宣科的现象发生。
二、品德教育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矛盾
1、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矛盾
学校教育只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但就目前现状而言不能等闲视之。学生之间的摩擦,会导致家长谩骂“再打我孩子,就扒了你的皮”。再如:《请你相信我》一课的教学,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最不信任的却是家长,原因是承诺的事情不兑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直接影响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
2、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矛盾。
这一问题在“打假与造假”的事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如:在《诚信是金》的课堂教学上,学生竟问我“做人要诚实守信,可为什么这会上却有那么多假货,甚至是毒害人的假货呢?”对于学生的疑问,“为什么学校里品德教育与社会上人的行为是不一致的?”这些问题说明,学校教育与社会、学生生活不能完全整合,说到底也是学校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和背离。
要扭转这种教育和实际生活脱节和背离局面,在教学中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勤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言传身教,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农村品德课教学没有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没有建立师生的考核机制。应考核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考核教师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标准,是否积极参与教研,是否能够系统、整体的掌握教材,业务水平是否达到专业水准。同时,也要把农村学校领导参与品德课教研、教改情况纳入到考评范围。这样,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学的现状就会大有改观。
一、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学中的不足
1、师资力量的匮乏,教学形式陈旧
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师多由年龄较大的教师担任,缺乏新式教学理念,认为品德课的课改是在搞花架子,新式的教学方式是在作秀。因此,品德课教学方式依旧沿袭旧式教学模式。特别是农村学校的组织的公开课教学活动,被评价为“闭门造车”。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品德课程。同时,也受教师本身素质以及工作能力等因素影响,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
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或可有可无的课程,要成为各种课程之首。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从校领导的思想转变开始,然后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培养农村综合型教师,使农村品德课教学与城里学校一样,教学专职化,专业化。
2、家长和学校要更新教学观念
国家在教改中倡导素质教育,家长和学校依然保留着应试教育观念,特别是农村小学校领导,对《品德与社会(与生活)》视作可上可不上“副科”,进而忽视品德学科的教学。如:在教学中需要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由于地处偏远山区,教师资源匮乏,许多班主任兼职品德课教学,甚至没有音乐、美术、信息课教师。同时也缺少大众媒體和网络通讯的信息资源,学生家里没网络的超过半数,所以很难收集到相关的资料来辅助和充实教学活动。家长放任,抵触,甚至反对,说“主课作业都写不完,还收集什么副科资料,品德课老师哪来那么多事?”因此,本应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学。对此,教师要在生活中认真寻找教学资源,如:在教学《我们的生命》一课,尽管没有婴儿胚胎的发育过程的课件教学,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孕育过程,但可以让学生把自制的沙袋系在腰上,感受母亲怀胎十月,保护胎儿孕育生命的艰辛,在增强母爱伟大的思想感的同时也丰富了课程资源。
3、对教材理解不深,教学设计不明确
教学中不能对整个教材教学体系进行整整体把握,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目标细化程度不够,缺乏对教学的整体设计,教学随意性大,缺乏对问题的设计;缺乏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例如《我和钟姐姐交朋友》等一些课,教材中图片多,许多教师“因势利导”,顺势上成了看图说话课,偏离了课程要求。因此,品德教师不能只凭自己的感觉、依据自己原有的经验盲目的进行备课、上课,甚至是照本宣科。
由于教师对课程标准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和教师自身素质以及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等因素影响,势必要影响教学效果。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深刻、全面、系统地掌握教材体系,将课程标准和教材同化为教师的智能,成为教师智慧的一部分。
4、课程资源贫乏,课程难以深入推进。
“教师应尽可能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与课本课程有机结合,丰富教学资源。”受教学条件和地域的限制,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有广泛用途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很少尝试。
课程资源是课改所提出的一个主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就难以取得实际的教育成果。品德课教学的学习内容极为开放,学习方式新颖,呈现形式活泼、多样,是与学生的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只重视教材资源轻视校外等其他资源,更不是把品德课教学锁定在课堂,局限在课本上。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要善于深入挖掘资源,不断拓展利用现有的资源,其次,要灵活、创造性地使用资源,避免当前农村品德课教学中普遍照本宣科的现象发生。
二、品德教育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矛盾
1、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矛盾
学校教育只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但就目前现状而言不能等闲视之。学生之间的摩擦,会导致家长谩骂“再打我孩子,就扒了你的皮”。再如:《请你相信我》一课的教学,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最不信任的却是家长,原因是承诺的事情不兑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直接影响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
2、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矛盾。
这一问题在“打假与造假”的事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如:在《诚信是金》的课堂教学上,学生竟问我“做人要诚实守信,可为什么这会上却有那么多假货,甚至是毒害人的假货呢?”对于学生的疑问,“为什么学校里品德教育与社会上人的行为是不一致的?”这些问题说明,学校教育与社会、学生生活不能完全整合,说到底也是学校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和背离。
要扭转这种教育和实际生活脱节和背离局面,在教学中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勤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言传身教,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农村品德课教学没有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没有建立师生的考核机制。应考核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考核教师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标准,是否积极参与教研,是否能够系统、整体的掌握教材,业务水平是否达到专业水准。同时,也要把农村学校领导参与品德课教研、教改情况纳入到考评范围。这样,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学的现状就会大有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