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要践行“以读为本”理念,在教学中要注重读。让学生明确读的目的,并给足学生时间,循着不同的方式,善读课文,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读出思想,读出情趣,读出意境。在读中构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关健词:讲究 读书 方略 提高 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地位的重要。小学语文教材大多课文的教学目标中,均有“有感情朗读这一要求”。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实践中,我始终贯彻落实语文教学中“以读为本”的理念,真正确立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读
“读”不是一遍遍地傻读、呆读。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阅读目的对整个阅读起定向作用,它自始至终指导着阅读的进行,直至达到预想的结果。指导学生确立明确的阅读目的,能使学生对阅读对象和自己的知识准备有足够的了解。同时也能把教师的教学要求,转化为个人的目的,这样自发和引导相结合,不但有利于学生课堂上掌握知识,也直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每次阅读教学中都应使学生明确该次阅读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如教学《跳水》一文,要想让学生体会到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这一中心,就要让学生带着追寻“船长为什么要果断地让孩子跳水”这一明确的阅读目的,仔细认真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入情入境的体会到孩子追猴子时的心情和孩子走上横木时的危险处境。对文中的“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孩子气急了”,“甲板上的水手全都惊呆了”,“40秒种——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一些关键性词句的弦外之音、未尽之意进行想象和理解,体会孩子、水手的心情,从而真切地感受到当时孩子爬上桅杆顶端的危险处境,通过这样的引导,能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感悟,更加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让学生享有充足的时间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说:“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放开手,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体验,去感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把握文本的内涵。这样,学习的主动性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了,而教师这个时候仅仅只是一个引路人,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的一个助手,一个牵引者。
如: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我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理分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我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我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我给了学生自由充足的阅读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通过讨论交流,不用教师解答,学生之间就把疑难解决了。
三、让学生循着有效的形式读
目前,语文课上尤其是一些公开课上,不仅是书声琅琅,热闹非凡,而且读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可谓是“读”领风骚。然而透过课堂上形式众多的读的背后,审视读的实效性,不免会发现有些读根本就是蜻蜓点水,纯粹是为了装点课堂门面而已。朗读教学有无实效,不在于读的形式有多少,读的时间有多长,而是看学生的朗读质量有无提高。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应追求的是朗读的实际效果,而不是徒有形式的“书声琅琅”。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小学生朗读效果,就要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方式的指导,采用不同的方式朗读,或自由读,或指名读,或配乐读,或老师范读等。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雨》一课时,当讲到秋天的雨所引出的秋天的颜色、丰收和秋天的动植物,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引领学生通过讲解词句来理解。如果采用配上轻音乐或钢琴曲有感情朗读来学习这一部分的话,就可以让学生在舒缓的旋律中感受到秋天的雨有五彩缤纷的颜料,在澄澈的旋律里感受秋天的美,在明朗的旋律中感受丰收。学生在潺潺如行云流水般的乐曲中更自然地体会到了秋天的韵味。
四、让学生带着评价的意见读
几年的教学实践,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并带着评价意见读书。如:生生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将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不仅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而且把要“教”的东西让学生“主动的学过去”。例如在指导朗读《如梦令》中“惊起一滩鸥鹭”这句诗句时,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老师说:“你读得很响亮,可我只看到几只鸥鹭。”第二个学生就会读好这“一滩鸥鹭”了,此时,再引导学生读出诗人的心情,老师说“哦,你让我们看到了‘一滩鸥鹭上青天’那热闹、壮观的场面!若能走进诗人的内心就更好了,谁再来试试?”第三个学生情感到位了,老师这样评价:“好一个 ‘惊’字呀,你不仅读出鸥鹭给惊飞起来了,而且向我们传递了诗人惊喜的心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热闹、这份欢快、这份惊喜。(齐读)”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评价诱导下,把诗句读得有滋有味了。又如执教《观潮》一课,分析第三自然段时,出示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请一个同学来读,读后让同学们互相评价,有的说:“我觉得他有一个地方读得不是很好,‘飞奔’两个字读得不够重。”有的说:“我觉得应请一个男生来读,因为这里是浪头越来越高,场面很壮观,气势应该更强”有的说:“……”继而,让学生带着评价意见再次读文,学生读得兴趣盎然,情感投入。这才是真正的读书,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碰撞,情感在交流,心靈在相通,这是学生走进了文本的一种流露。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明确读的目的,并给足学生时间,循着不同的方式,乐读、善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读出思想,读出情趣,读出意境。这样,学生就能在读中掌握知识,接受书中提供的间接经验,积累人生的文化知识和人生经验,构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6.
2、《中国语文教育丛书》 作/译者:张田若 陈良璜 李卫世 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年10月
关健词:讲究 读书 方略 提高 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地位的重要。小学语文教材大多课文的教学目标中,均有“有感情朗读这一要求”。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实践中,我始终贯彻落实语文教学中“以读为本”的理念,真正确立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读
“读”不是一遍遍地傻读、呆读。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阅读目的对整个阅读起定向作用,它自始至终指导着阅读的进行,直至达到预想的结果。指导学生确立明确的阅读目的,能使学生对阅读对象和自己的知识准备有足够的了解。同时也能把教师的教学要求,转化为个人的目的,这样自发和引导相结合,不但有利于学生课堂上掌握知识,也直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每次阅读教学中都应使学生明确该次阅读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如教学《跳水》一文,要想让学生体会到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这一中心,就要让学生带着追寻“船长为什么要果断地让孩子跳水”这一明确的阅读目的,仔细认真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入情入境的体会到孩子追猴子时的心情和孩子走上横木时的危险处境。对文中的“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孩子气急了”,“甲板上的水手全都惊呆了”,“40秒种——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一些关键性词句的弦外之音、未尽之意进行想象和理解,体会孩子、水手的心情,从而真切地感受到当时孩子爬上桅杆顶端的危险处境,通过这样的引导,能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感悟,更加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让学生享有充足的时间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说:“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放开手,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体验,去感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把握文本的内涵。这样,学习的主动性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了,而教师这个时候仅仅只是一个引路人,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的一个助手,一个牵引者。
如: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我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理分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我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我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我给了学生自由充足的阅读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通过讨论交流,不用教师解答,学生之间就把疑难解决了。
三、让学生循着有效的形式读
目前,语文课上尤其是一些公开课上,不仅是书声琅琅,热闹非凡,而且读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可谓是“读”领风骚。然而透过课堂上形式众多的读的背后,审视读的实效性,不免会发现有些读根本就是蜻蜓点水,纯粹是为了装点课堂门面而已。朗读教学有无实效,不在于读的形式有多少,读的时间有多长,而是看学生的朗读质量有无提高。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应追求的是朗读的实际效果,而不是徒有形式的“书声琅琅”。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小学生朗读效果,就要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方式的指导,采用不同的方式朗读,或自由读,或指名读,或配乐读,或老师范读等。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雨》一课时,当讲到秋天的雨所引出的秋天的颜色、丰收和秋天的动植物,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引领学生通过讲解词句来理解。如果采用配上轻音乐或钢琴曲有感情朗读来学习这一部分的话,就可以让学生在舒缓的旋律中感受到秋天的雨有五彩缤纷的颜料,在澄澈的旋律里感受秋天的美,在明朗的旋律中感受丰收。学生在潺潺如行云流水般的乐曲中更自然地体会到了秋天的韵味。
四、让学生带着评价的意见读
几年的教学实践,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并带着评价意见读书。如:生生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将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不仅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而且把要“教”的东西让学生“主动的学过去”。例如在指导朗读《如梦令》中“惊起一滩鸥鹭”这句诗句时,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老师说:“你读得很响亮,可我只看到几只鸥鹭。”第二个学生就会读好这“一滩鸥鹭”了,此时,再引导学生读出诗人的心情,老师说“哦,你让我们看到了‘一滩鸥鹭上青天’那热闹、壮观的场面!若能走进诗人的内心就更好了,谁再来试试?”第三个学生情感到位了,老师这样评价:“好一个 ‘惊’字呀,你不仅读出鸥鹭给惊飞起来了,而且向我们传递了诗人惊喜的心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热闹、这份欢快、这份惊喜。(齐读)”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评价诱导下,把诗句读得有滋有味了。又如执教《观潮》一课,分析第三自然段时,出示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请一个同学来读,读后让同学们互相评价,有的说:“我觉得他有一个地方读得不是很好,‘飞奔’两个字读得不够重。”有的说:“我觉得应请一个男生来读,因为这里是浪头越来越高,场面很壮观,气势应该更强”有的说:“……”继而,让学生带着评价意见再次读文,学生读得兴趣盎然,情感投入。这才是真正的读书,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碰撞,情感在交流,心靈在相通,这是学生走进了文本的一种流露。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明确读的目的,并给足学生时间,循着不同的方式,乐读、善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读出思想,读出情趣,读出意境。这样,学生就能在读中掌握知识,接受书中提供的间接经验,积累人生的文化知识和人生经验,构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6.
2、《中国语文教育丛书》 作/译者:张田若 陈良璜 李卫世 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