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文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古人在写作中会遵守一定的韵律,使作品达到利于传唱的目的。现代的语文学习中,在声韵方面教师大多只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汉语拼音认识其读音即可,而对作品有感情地朗读、体现声韵之美的内容则没有过多的重视和挖掘。朗读教学中,首先需要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来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品味文章的思想情感,体会文章的美学特征,在提升个人品德修养的基础上,才能对文章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传达文章多层次的深刻内涵。在现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鉴于教学时间和考试重点的考虑,对于语文朗读不能很好地实践,所以,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朗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改进方向。
一、聆听名家朗读,激发朗读欲望
吟诵和朗读原本是古人的阅读习惯,由于古代文学作品更加讲究对仗和韵律,因此古人能够自然而然地进行朗读。而现代作品大多是韵律感不强的散文,很难直接从语言特点上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另外,很多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追求快速地背诵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背记的时候只能进行没有感情、没有节奏的快读。再加上教师在教学中追求教学进度,很少会在课堂上进行朗读,学生没有聆听过真正的朗读,就不能感受朗读的魅力、培养朗读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聆听名家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例如,在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时,教师可以播放名家的朗读来让学生体会作品的魅力。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诸葛亮的写作目的进行了解,然后让学生聆听朗读,在听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一段时,学生就能从朗读者沉痛的语气中体会到诸葛亮忧国忧民的内心和肩负的巨大的责任;在听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一段时,学生就能从朗读者平缓的语气中体会诸葛亮对后主的殷殷叮嘱。通过聆听名家优秀的朗读,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字以声音的形式转化出来的动态的情感变化,感受作品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魅力,提高对朗读的兴趣。
二、深度鉴赏文章,夯实朗读基础
朗读是指有感情、有节奏、有起伏地对作品进行声音的演绎,需要学生仔细地阅读文章,分析每一部分、每一段落的情感特点和全文的情感变化脉络,针对不同的句式结构采用轻重缓急的语气节奏对作品进行朗读。所以,深度地鉴赏和品味文章是朗读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写作特色、思想情感、语言特点和写作背景等多方面出发,深度挖掘文章各方面的内涵,以此来揣摩语气、语调、节奏和情感等朗读要素,为朗读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十五从军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度鉴赏作品,为朗读奠定基础。教师可以首先从首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中十五和八十两个年龄的巨大差异中,让学生体会作品的时间跨度带来的沧桑感,然后从“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一句中体会作者既兴奋又担忧的心情;从“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的荒凉萧瑟中体会作者凄凉与落寞的心境。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就能够把握作者的情感起伏变化,即从最开始的从军归来的欣喜到遇到乡里人时的担忧和真正回到家之后担忧成真的痛心与孤独。这样学生在诵读时就能把握全诗悲痛无奈的总体特点,用同情伤感的语气和缓慢的节奏进行朗读,表现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学习朗读技巧,不断加深练习
把握了从文章的情感出发进行朗读这一大方向之后,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习专业的朗读技巧以达到对作品的完美演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主要侧重于对语文知识的讲解,而对与语文科目相关联的其他知识,会认为不是考试的内容而没有学习的必要。然而,语文学习是综合性的,需要从多方面来相互促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的朗读技巧,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另一方面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体会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例如,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学习专业的朗读技巧再让学生深度鉴赏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从控制自己的气息开始,在凳子上進行扩胸和收腹练习,可以进行松肩松颈练习,站起后将两肋打开,轻松转动两肩,然后进行松舌根、开后背练习,自然坐好,微微低头,进行吸气和吐气,之后可以练习慢吸慢呼和快吸快呼等技巧。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人体各部分之间协调配合,琢磨发音的奇妙规律,体会文字的发音和肢体之间紧密而巧妙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声韵这一概念的了解和体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就能够运用生动的语气、恰当的节奏表现出宋濂学习的艰苦和坚毅的精神,对作品进行生动演绎。
四、选择合适主题,抒发心中所感
在传统的朗读中,诗歌是主要的朗读体裁。比起其他的作品,诗歌的语言更加整齐,其运用大量的排比和对仗增强气势。对于学生来说,诗歌是最好的提高朗读能力的作品类型。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和奋斗的激情,积极向上的作品能够贴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完美地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朗读技巧发挥出来。因此,教师要注重选择合适的朗读主题,让学生朗读指定的作品或自己擅长的作品,发挥个人所长,进一步提高朗读效果,提升朗读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在国庆节或元旦等节日,选择《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歌让学生进行独诵或者群诵来发挥个人的朗读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分析能够知道,“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这两句运用比喻回顾了劳动人民建设祖国,艰苦的奋斗历程,在语气上应该是深沉而壮阔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形成相互照应的特点,且两句在节奏上基本是一致的。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赞颂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学生认为语气应当是高亢的,节奏可以是快速的。学生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进行诵读,能够激发出个人积极向上的情感,将朗读作为激励自己、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学习途径。
综上所述,语文素养是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综合方面的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的学生没有感情、没有节奏的只为了记忆而诵读课文的方式,从思想情感、朗读技巧、个人兴趣等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聆听名家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鉴赏文章,奠定朗读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朗读技巧,感受朗读与语文学习之间的关联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自己擅长的作品,发挥个人所长,进一步提高朗读效果,提升朗读兴趣。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将继续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抓住每一个环节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有序地展开学习,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以朗读为突破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山西省2018年度课题《以朗读为突破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GH—18429。)
(作者单位:山西省孝义市第六中学)
(责任编辑 赵丹)
一、聆听名家朗读,激发朗读欲望
吟诵和朗读原本是古人的阅读习惯,由于古代文学作品更加讲究对仗和韵律,因此古人能够自然而然地进行朗读。而现代作品大多是韵律感不强的散文,很难直接从语言特点上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另外,很多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追求快速地背诵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背记的时候只能进行没有感情、没有节奏的快读。再加上教师在教学中追求教学进度,很少会在课堂上进行朗读,学生没有聆听过真正的朗读,就不能感受朗读的魅力、培养朗读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聆听名家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例如,在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时,教师可以播放名家的朗读来让学生体会作品的魅力。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诸葛亮的写作目的进行了解,然后让学生聆听朗读,在听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一段时,学生就能从朗读者沉痛的语气中体会到诸葛亮忧国忧民的内心和肩负的巨大的责任;在听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一段时,学生就能从朗读者平缓的语气中体会诸葛亮对后主的殷殷叮嘱。通过聆听名家优秀的朗读,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字以声音的形式转化出来的动态的情感变化,感受作品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魅力,提高对朗读的兴趣。
二、深度鉴赏文章,夯实朗读基础
朗读是指有感情、有节奏、有起伏地对作品进行声音的演绎,需要学生仔细地阅读文章,分析每一部分、每一段落的情感特点和全文的情感变化脉络,针对不同的句式结构采用轻重缓急的语气节奏对作品进行朗读。所以,深度地鉴赏和品味文章是朗读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写作特色、思想情感、语言特点和写作背景等多方面出发,深度挖掘文章各方面的内涵,以此来揣摩语气、语调、节奏和情感等朗读要素,为朗读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十五从军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度鉴赏作品,为朗读奠定基础。教师可以首先从首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中十五和八十两个年龄的巨大差异中,让学生体会作品的时间跨度带来的沧桑感,然后从“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一句中体会作者既兴奋又担忧的心情;从“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的荒凉萧瑟中体会作者凄凉与落寞的心境。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就能够把握作者的情感起伏变化,即从最开始的从军归来的欣喜到遇到乡里人时的担忧和真正回到家之后担忧成真的痛心与孤独。这样学生在诵读时就能把握全诗悲痛无奈的总体特点,用同情伤感的语气和缓慢的节奏进行朗读,表现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学习朗读技巧,不断加深练习
把握了从文章的情感出发进行朗读这一大方向之后,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习专业的朗读技巧以达到对作品的完美演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主要侧重于对语文知识的讲解,而对与语文科目相关联的其他知识,会认为不是考试的内容而没有学习的必要。然而,语文学习是综合性的,需要从多方面来相互促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的朗读技巧,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另一方面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体会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例如,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学习专业的朗读技巧再让学生深度鉴赏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从控制自己的气息开始,在凳子上進行扩胸和收腹练习,可以进行松肩松颈练习,站起后将两肋打开,轻松转动两肩,然后进行松舌根、开后背练习,自然坐好,微微低头,进行吸气和吐气,之后可以练习慢吸慢呼和快吸快呼等技巧。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人体各部分之间协调配合,琢磨发音的奇妙规律,体会文字的发音和肢体之间紧密而巧妙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声韵这一概念的了解和体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就能够运用生动的语气、恰当的节奏表现出宋濂学习的艰苦和坚毅的精神,对作品进行生动演绎。
四、选择合适主题,抒发心中所感
在传统的朗读中,诗歌是主要的朗读体裁。比起其他的作品,诗歌的语言更加整齐,其运用大量的排比和对仗增强气势。对于学生来说,诗歌是最好的提高朗读能力的作品类型。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和奋斗的激情,积极向上的作品能够贴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完美地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朗读技巧发挥出来。因此,教师要注重选择合适的朗读主题,让学生朗读指定的作品或自己擅长的作品,发挥个人所长,进一步提高朗读效果,提升朗读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在国庆节或元旦等节日,选择《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歌让学生进行独诵或者群诵来发挥个人的朗读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分析能够知道,“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这两句运用比喻回顾了劳动人民建设祖国,艰苦的奋斗历程,在语气上应该是深沉而壮阔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形成相互照应的特点,且两句在节奏上基本是一致的。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赞颂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学生认为语气应当是高亢的,节奏可以是快速的。学生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进行诵读,能够激发出个人积极向上的情感,将朗读作为激励自己、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学习途径。
综上所述,语文素养是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综合方面的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的学生没有感情、没有节奏的只为了记忆而诵读课文的方式,从思想情感、朗读技巧、个人兴趣等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聆听名家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鉴赏文章,奠定朗读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朗读技巧,感受朗读与语文学习之间的关联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自己擅长的作品,发挥个人所长,进一步提高朗读效果,提升朗读兴趣。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将继续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抓住每一个环节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有序地展开学习,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以朗读为突破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山西省2018年度课题《以朗读为突破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GH—18429。)
(作者单位:山西省孝义市第六中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