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娃娃家的游戏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角色游戏,是幼儿在类似“家庭”及相关区域内,通过扮演爸爸、妈妈、宝宝等不同角色,重现他们在真实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利用道具以及扮演来加深对周围世界了解的角色扮演活动过程。主要是从角色游戏的角度认为娃娃家游戏能促进幼儿社会性、语言和认知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但在幼儿园“娃娃家”游戏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相关教育者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加以改进,以实现幼儿园“娃娃家”游戏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本文将重点谈一谈通过开展相关主题、扩大娃娃家空间、提升温馨气氛、投放适量操作材料、适时提高帮助等有效方式优化小班娃娃家的区域设置及材料投放。
【关键词】 小班;娃娃家;区域设置;材料投放
一、小班娃娃家游戏的作用及小班娃娃家游戏的现状
娃娃家游戏是幼儿在类似“家庭”及相关区域内,通过扮演爸爸、妈妈、宝宝等不同角色,重现他们在真实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利用道具以及扮演来加深对周围世界了解的角色扮演活动过程。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创设贴近生活的环境和情境,让幼儿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自由地、创造性地表达自我。因此,“娃娃家”对于幼儿的语言表达、社会交往、身心健康等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幼儿在“娃娃家”的游戏中能找到安全感。小班幼儿刚入园,从不同的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个大集体,还处在分离焦虑期。面对陌生的人,陌生的环境,他们很容易产生分离焦虑。小班的幼儿年龄小、情绪波动大、易受环境的刺激和影响,而且在情感上有较大的依赖性,新奇、有趣的环境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且幼儿在娃娃家充满“家”元素的游戏环境中能找到安全感。
幼儿在生活化的游戏中能学会生活。我们和幼儿一起,在娃娃家中投放了常见的生活用品、游戏需要的材料,以及布置了温馨的场景,组成幼儿最熟悉的生活环境。游戏材料跟随幼儿的发展及兴趣,不断调整和改进。在这样的区域环境中,幼儿轻松地游戏,学着妈妈的样子给娃娃洗澡、穿衣、喂饭,学着妈妈穿着高跟鞋戴着太阳帽背着背包,去超市买菜、带着宝宝去医院看病等。在家庭化的环境中,幼儿再现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然而然地模仿大人、习得生活技能,通过教师适时指导,幼儿的生活经验不断丰富。
幼儿在群体游戏中发展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可以体验分享的乐趣,比如:和同伴一起玩玩具,不争不抢轮流玩,学会谦让,友好相处。长此以往,幼儿与同伴之间就会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教师可以和幼儿共同玩“娃娃家”,教师扮演客人做客或主人接待客人,在游戏过程中让幼儿懂得如何礼貌待人,一个细微的举止,一句礼貌用语,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幼儿学会合作游戏和与同伴友好相处,提高社会人际交往能力。
“娃娃家”对于幼儿的情绪安稳、语言表达、社会交往以及自我服务等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通过对幼儿日常游戏活动的观察,我发现了我班“娃娃家”的游戏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1)部分幼儿没有真正进入角色。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是要扮演家庭中某一个角色、创造新地位,而不是他自己。扮演角色需要幼儿了解和认识成人的行动,脱离成人行动进行概括,并能把头脑中已有的人物表象重新组合,再用游戏材料、动作、语言扮演新形象。但是,我们幼儿现在在娃娃家大部分扮演的都是自己,所以,孩子的游戏就不是真正的角色游戏。(2)娃娃家地方太小,每次游戏人满为患,不便于幼儿游戏操作,且“家”的气氛不足。(3)游戏结束时,玩具整理零乱,床铺乱七八糟,满地都是材料。(4)幼儿游戏水平较低,游戏内容、情节较单一。那如何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让幼儿真正进入游戏的角色,这也是我们思考并想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和思考,我发现主要是场地和材料出了问题。思考后,我进行了些调整,开始了我的研究之旅。
二、调整小班娃娃家区域设置和材料投放,推进幼儿游戏的策略
1.巧做加法,优化娃娃家区域设置,提升幼儿游戏水平。娃娃家向来是小班孩子最喜欢的角色游戏之一,但之前我班只创设了一个娃娃家,活动场地太小,每次游戏时娃娃家区角里总是人满为患,不便于幼儿的操作。因此,我在原先的娃娃家旁边又扩了一个娃娃家,之前的厨房又扩充了一个卧室、一个客厅,这样不仅扩大了活动场所,还丰富了游戏的内容。这个“家”更贴近幼儿真实的生活,更有利于幼儿在较真实的游戏场景进行游戏。另外,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我们提升了娃娃家的氛围,如在卧室天花板上悬挂粉色挂帘、厨房天花板上悬挂小鱼挂饰,在区域里张贴活动照片,在卧室墙面悬挂窗帘、地上铺上泡沫垫子,为柜子包上粉色、黄色“外衣”等等,营造了“家”一般温馨的气氛。
当我们发现孩子的角色意识较弱时,我们还相应生成了新主题《好玩的娃娃家》,来促进幼儿对家庭人员的了解,丰富爸爸妈妈等角色意识,让娃娃家的开展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主题周内我们开展了综合《我的家,娃娃的家》、社会《当爸爸妈妈》、音乐《扮家家》等活动,主题开展前的双休日我们下发了《我的家人》调查表,孩子们利用双休和爸爸妈妈在家一起了解了家人,以及家人在家中的一日生活,在集体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记录纸介绍自己的家人,对家庭中不同角色的活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音乐活动中,孩子们一起欣赏了这首由平时喜爱玩的扮家家情节改编的歌曲。在综合活动中,孩子们先事先了解过自己的家庭摆设,并通过图片了解家庭摆设,这为今后玩娃娃家的游戏奠定了基础。
我们还在娃娃家柜子反面张贴了“我是能干的小厨师”的照片和“我会照顾娃娃”的图片,利用環境提高幼儿娃娃家游戏的水平。为了帮助幼儿区分角色、增强角色意识,以便更好地投入游戏情境中,我添置了几个道具,比如角色头饰和胸卡,妈妈的头箍发卡、高跟鞋和斜跨包,爸爸的领带、手提包,爷爷奶奶的假发、眼镜等。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和适合的材料投放,孩子们渐渐喜欢上了娃娃家,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感受娃娃家的有趣。大部分小朋友在成人指导下,能遵守娃娃家游戏规则,爱护玩具和物品。 2.巧做减法,保持适量材料,减少游戏干扰。在材料的提供和区域的设置上,老师们常常喜欢做“加法”,不断添加操作材料、扩充游戏内容,以为这样才能丰富幼儿的游戏。实际上,过多的游戏材料反而会对幼儿的游戏产生干扰,收放材料时也更难以整理整洁。因此我根据角色需要和区域能容纳的游戏人数,减少厨房和卧室里一部分多余的不合适的操作材料,减少了刀、梳子等物品的数量各类材料总数控制在5以内,以利于幼儿游戏开展,避免了厨房里大家都在切菜、卧室里大家都在给娃娃梳头的现象,且利于幼儿游戏后点数检查和摆放。
3.适时调整,静心观察,适时提供帮助。区域的调整、氛围的创设、道具的增加以及多余材料的减少,帮助幼儿顺利进行娃娃家游戏,游戏水平得到提高。然而在持续观察后又发现了新问题:幼儿游戏时,教室配备的桌子在游戏中高度太高,孩子在上面吃饭喂娃娃有些困难,两个人同吋化妆、装扮自己地方太小太挤了,游戏结束整理玩具时幼儿往往乱放、收拾得不够整齐。因此我们用硬纸板和纸箱另外制作了一个高度相对来说矮一点的桌子,将化妆和装扮分开来,方便幼儿游戏,制作标记张贴在柜子上,孩子们根据标记来收放材料。后来我们发现绘制的标记对孩子来说辨认起来有一些难度,能力较弱的孩子不会按照标记收放材料,因此我们又将玩具实物拍照,把照片缩小贴在柜子上,孩子们根据照片来收放材料就简单多了。这样的调整既符合考虑到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又减少了幼儿游戏中的困难。随着游戏的开展又有孩子提出问题。扮演妈妈的孩子说:“宝宝生病了我要带孩子去看病。”在我们的引导下,娃娃们又在娃娃家附近增设了小诊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可见创设一个良好生活化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总之,在创设和调整小班娃娃家时,我们教师要更多地考虑到幼儿的需要,善于观察幼儿、了解幼儿,为幼儿提供使其主动探索、主动去发现、主动学习的区域材料,并不断调整区域活动内容,使我们小班孩子更醉心于他们喜欢的娃娃家游戏,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卫红.综合活动:我们的娃娃家[J].教育导刊,2002(12).
[2]侯佳,赵微.幼儿园角色游戏的现实困境与精神回归——以“娃娃家”游戏为例[J].教育與教学研究,2015(04).
[3]樊静雨.支持无声,发展有痕——从“娃娃家果汁游戏”看教师的游戏素养[J].教育科学论坛,2013(12).
【关键词】 小班;娃娃家;区域设置;材料投放
一、小班娃娃家游戏的作用及小班娃娃家游戏的现状
娃娃家游戏是幼儿在类似“家庭”及相关区域内,通过扮演爸爸、妈妈、宝宝等不同角色,重现他们在真实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利用道具以及扮演来加深对周围世界了解的角色扮演活动过程。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创设贴近生活的环境和情境,让幼儿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自由地、创造性地表达自我。因此,“娃娃家”对于幼儿的语言表达、社会交往、身心健康等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幼儿在“娃娃家”的游戏中能找到安全感。小班幼儿刚入园,从不同的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个大集体,还处在分离焦虑期。面对陌生的人,陌生的环境,他们很容易产生分离焦虑。小班的幼儿年龄小、情绪波动大、易受环境的刺激和影响,而且在情感上有较大的依赖性,新奇、有趣的环境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且幼儿在娃娃家充满“家”元素的游戏环境中能找到安全感。
幼儿在生活化的游戏中能学会生活。我们和幼儿一起,在娃娃家中投放了常见的生活用品、游戏需要的材料,以及布置了温馨的场景,组成幼儿最熟悉的生活环境。游戏材料跟随幼儿的发展及兴趣,不断调整和改进。在这样的区域环境中,幼儿轻松地游戏,学着妈妈的样子给娃娃洗澡、穿衣、喂饭,学着妈妈穿着高跟鞋戴着太阳帽背着背包,去超市买菜、带着宝宝去医院看病等。在家庭化的环境中,幼儿再现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然而然地模仿大人、习得生活技能,通过教师适时指导,幼儿的生活经验不断丰富。
幼儿在群体游戏中发展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可以体验分享的乐趣,比如:和同伴一起玩玩具,不争不抢轮流玩,学会谦让,友好相处。长此以往,幼儿与同伴之间就会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教师可以和幼儿共同玩“娃娃家”,教师扮演客人做客或主人接待客人,在游戏过程中让幼儿懂得如何礼貌待人,一个细微的举止,一句礼貌用语,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幼儿学会合作游戏和与同伴友好相处,提高社会人际交往能力。
“娃娃家”对于幼儿的情绪安稳、语言表达、社会交往以及自我服务等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通过对幼儿日常游戏活动的观察,我发现了我班“娃娃家”的游戏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1)部分幼儿没有真正进入角色。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是要扮演家庭中某一个角色、创造新地位,而不是他自己。扮演角色需要幼儿了解和认识成人的行动,脱离成人行动进行概括,并能把头脑中已有的人物表象重新组合,再用游戏材料、动作、语言扮演新形象。但是,我们幼儿现在在娃娃家大部分扮演的都是自己,所以,孩子的游戏就不是真正的角色游戏。(2)娃娃家地方太小,每次游戏人满为患,不便于幼儿游戏操作,且“家”的气氛不足。(3)游戏结束时,玩具整理零乱,床铺乱七八糟,满地都是材料。(4)幼儿游戏水平较低,游戏内容、情节较单一。那如何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让幼儿真正进入游戏的角色,这也是我们思考并想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和思考,我发现主要是场地和材料出了问题。思考后,我进行了些调整,开始了我的研究之旅。
二、调整小班娃娃家区域设置和材料投放,推进幼儿游戏的策略
1.巧做加法,优化娃娃家区域设置,提升幼儿游戏水平。娃娃家向来是小班孩子最喜欢的角色游戏之一,但之前我班只创设了一个娃娃家,活动场地太小,每次游戏时娃娃家区角里总是人满为患,不便于幼儿的操作。因此,我在原先的娃娃家旁边又扩了一个娃娃家,之前的厨房又扩充了一个卧室、一个客厅,这样不仅扩大了活动场所,还丰富了游戏的内容。这个“家”更贴近幼儿真实的生活,更有利于幼儿在较真实的游戏场景进行游戏。另外,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我们提升了娃娃家的氛围,如在卧室天花板上悬挂粉色挂帘、厨房天花板上悬挂小鱼挂饰,在区域里张贴活动照片,在卧室墙面悬挂窗帘、地上铺上泡沫垫子,为柜子包上粉色、黄色“外衣”等等,营造了“家”一般温馨的气氛。
当我们发现孩子的角色意识较弱时,我们还相应生成了新主题《好玩的娃娃家》,来促进幼儿对家庭人员的了解,丰富爸爸妈妈等角色意识,让娃娃家的开展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主题周内我们开展了综合《我的家,娃娃的家》、社会《当爸爸妈妈》、音乐《扮家家》等活动,主题开展前的双休日我们下发了《我的家人》调查表,孩子们利用双休和爸爸妈妈在家一起了解了家人,以及家人在家中的一日生活,在集体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记录纸介绍自己的家人,对家庭中不同角色的活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音乐活动中,孩子们一起欣赏了这首由平时喜爱玩的扮家家情节改编的歌曲。在综合活动中,孩子们先事先了解过自己的家庭摆设,并通过图片了解家庭摆设,这为今后玩娃娃家的游戏奠定了基础。
我们还在娃娃家柜子反面张贴了“我是能干的小厨师”的照片和“我会照顾娃娃”的图片,利用環境提高幼儿娃娃家游戏的水平。为了帮助幼儿区分角色、增强角色意识,以便更好地投入游戏情境中,我添置了几个道具,比如角色头饰和胸卡,妈妈的头箍发卡、高跟鞋和斜跨包,爸爸的领带、手提包,爷爷奶奶的假发、眼镜等。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和适合的材料投放,孩子们渐渐喜欢上了娃娃家,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感受娃娃家的有趣。大部分小朋友在成人指导下,能遵守娃娃家游戏规则,爱护玩具和物品。 2.巧做减法,保持适量材料,减少游戏干扰。在材料的提供和区域的设置上,老师们常常喜欢做“加法”,不断添加操作材料、扩充游戏内容,以为这样才能丰富幼儿的游戏。实际上,过多的游戏材料反而会对幼儿的游戏产生干扰,收放材料时也更难以整理整洁。因此我根据角色需要和区域能容纳的游戏人数,减少厨房和卧室里一部分多余的不合适的操作材料,减少了刀、梳子等物品的数量各类材料总数控制在5以内,以利于幼儿游戏开展,避免了厨房里大家都在切菜、卧室里大家都在给娃娃梳头的现象,且利于幼儿游戏后点数检查和摆放。
3.适时调整,静心观察,适时提供帮助。区域的调整、氛围的创设、道具的增加以及多余材料的减少,帮助幼儿顺利进行娃娃家游戏,游戏水平得到提高。然而在持续观察后又发现了新问题:幼儿游戏时,教室配备的桌子在游戏中高度太高,孩子在上面吃饭喂娃娃有些困难,两个人同吋化妆、装扮自己地方太小太挤了,游戏结束整理玩具时幼儿往往乱放、收拾得不够整齐。因此我们用硬纸板和纸箱另外制作了一个高度相对来说矮一点的桌子,将化妆和装扮分开来,方便幼儿游戏,制作标记张贴在柜子上,孩子们根据标记来收放材料。后来我们发现绘制的标记对孩子来说辨认起来有一些难度,能力较弱的孩子不会按照标记收放材料,因此我们又将玩具实物拍照,把照片缩小贴在柜子上,孩子们根据照片来收放材料就简单多了。这样的调整既符合考虑到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又减少了幼儿游戏中的困难。随着游戏的开展又有孩子提出问题。扮演妈妈的孩子说:“宝宝生病了我要带孩子去看病。”在我们的引导下,娃娃们又在娃娃家附近增设了小诊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可见创设一个良好生活化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总之,在创设和调整小班娃娃家时,我们教师要更多地考虑到幼儿的需要,善于观察幼儿、了解幼儿,为幼儿提供使其主动探索、主动去发现、主动学习的区域材料,并不断调整区域活动内容,使我们小班孩子更醉心于他们喜欢的娃娃家游戏,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卫红.综合活动:我们的娃娃家[J].教育导刊,2002(12).
[2]侯佳,赵微.幼儿园角色游戏的现实困境与精神回归——以“娃娃家”游戏为例[J].教育與教学研究,2015(04).
[3]樊静雨.支持无声,发展有痕——从“娃娃家果汁游戏”看教师的游戏素养[J].教育科学论坛,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