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河南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师有这样一个共性现象存在:教师虽然理论功底扎实,但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岗位的实践技能较弱,难以满足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要求。因此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本文首先阐述了河南省高校经管类教师的现状,找出影响高校教师“双师双能”的个人、工作和社会因素,探索出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师“双师双能”培养的有效路径,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双师双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一、应用型高校经管类教师队伍现状
虽然近年来社会各界都在大力宣传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各高校执行力和政策推行效果并不理想,许多经管应用型高校在产学研平台的搭建方面做出了许多尝试,但更大部分是从学校及学生角度出发建立的实习实践基地,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在校学生的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创造尽量多的机会,但对师资队伍方面的培养落实较少,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方面流于形式。
另外,对应用型高校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不够关注,大部分青年教师是从学校或研究机构刚出来,只有理论知识,上岗前很少参加教学实践,更没有机会参加企业经营管理类项目和到企业参加教学实践及训练,一毕业就执教,缺乏实践经验,很难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教育知识,教学能力弱,就会影响其实践教学能力的综合提升,这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应用型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相违背。
二、经管类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师方面的问题及原因
(1)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意识不强。经管类专业教师基本上都是一毕业就执教,对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及深刻性认识不够,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实践机会比较少且主动实习的意识也不强,难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的中青年教师会面临职称晋升压力,如果读博,还会耗费更多时间精力;再加上前面提到的个人因素中的家庭因素和性别因素等,他们很难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投入到产学研践习活动中来。
(2)教师中持有中高级专业技能证书的人数少。提高经管类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及水平的培训难以规范开展,教师中持有相关技能的人数少。据调查,目前持有权威机构颁发的代表应用实践能力的资格证书的教师所占比例不到30%,尤其是女教师,这一比例更小,这反映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与我们所提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需求不相符。
2.学校方面的问题及原因
(1)配套設施及政策支持不够。部分经管类学校虽然建立了认知实训实验室、实习基地,但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第一,缺乏具体的管理细则,大部分学校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尤其对教师到企业实习方面没有具体措施。第二,没有科学的考评体系,评价体系简单粗糙,经管专业教师产学研践习效果的评定标准不明确,对学生的实训情况也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一个简单的实训报告即可作为评定学生实习效果的指标,造成学生和教师对实训的认识不够,实习效果不理想。
(2)实践教学课时安排不合理。大部分学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以理论讲授为主,辅助课堂讨论、小组作业与汇报等,但经管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当有充足的空间供学生实践。一般来说,在课时安排上,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授课课时比应达1∶1,而不是目前大多数课程的3∶1,甚至更少。案例教学、团队学习、实践观摩、现场研究、模拟训练、实验教学与实习教学等方面工作分配较少,因此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环节中并未起到主导作用。
(3)教学工作量大。大部分青年教师反映工作中没有时间进行“双能”提高,重要原因为教学任务重,没时间参加其他培训活动。在整个教师团队中,中青年教师承担了大量专业课的教学工作。据笔者调查,讲授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会计类课程的青年教师保持每学期每周12节课以上的工作量,他们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大都在为晋升副教授或教授职称而拼搏,很少把精力放在实践教学研究上。
3.“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与路径
(1)更新教育观念 。学校首先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应加强宣传,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组织专业教师学习讨论学校与二级学院的办学理念与特色定位,教师们有了清晰认识,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才能提出更多专业性建设意见,只有参与其中,才能增强其使命感与认同感。
(2)强化业务培训。对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养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特别是在岗前培训时增加与专业对应的行业动态背景介绍与行业技能认知实践。在职培训过程中一定要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可分成校内培训与校外两部分。校内培训应重视案例教学法、沙盘模拟训练等实践教学技能培养,校外培训可安排教师待岗实习,实践观摩、现场研究,充分运用好学校现有的产学研教学基地,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拓宽实践教学能力的认证途径。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利用各行业的优质资源,联合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开展针对各专业门类的实践能力认证工作;社会中介机构可参与认证,政府可委托第三方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认证;学校也可自主认证,一些学科专业发展得比较好的高校,可对相关专业的高校教师进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认证。
(4)完善教师实践实习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实训期间的待遇制度,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和挂职锻炼期间,享受在校工作待遇,并享受一定的差旅补助。对脱产下企业实习的教师,实践期间的基本津贴原则上按在校工作同类人员标准足额发放。可平时发放60%,待实践结束经考核合格后,再发放剩余的40%;若考核不合格,则津贴的40%部分不能享受。并且完善考核、考评制度,对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的教师,学校在年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评定以及进修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5)整合资源。在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中注重开设实务模拟类课程,搞好经管类实验室建设;充分运用如ERP沙盘模拟工具、电子商务软件系统开设专业实务模拟课,组织各类策划类大赛、创新创业类大赛,既可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是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还可以通过跨校方式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可以在学校附近的工业园区进行试验;实现校际间的优势互补,扩大实践基地的服务范围,双方共建人才战略平台,既能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又能为学校减轻就业压力。 高校应该主动为各级地方政府及企业开展各类应用性课题研究提供平台,为地方政府及当地企业的各项工作出谋划策,开展政策咨询,在多赢的协作框架下,获得政府及企业在建设教学实践基地方面提供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
参考文献:
汪 一丁 , 王伟英.应 用技术大学 “ 双师型”师资队 伍 建 设 研 究.教 育 与 职业,2015(10).
《河南教育》编辑部.务实有效推进就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建设与发展——河南省本科学校转型发展现场推进会综述.河南教育(高考),2015(1).
肖显惠.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运行机制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1).
本文首先阐述了河南省高校经管类教师的现状,找出影响高校教师“双师双能”的个人、工作和社会因素,探索出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师“双师双能”培养的有效路径,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双师双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一、应用型高校经管类教师队伍现状
虽然近年来社会各界都在大力宣传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各高校执行力和政策推行效果并不理想,许多经管应用型高校在产学研平台的搭建方面做出了许多尝试,但更大部分是从学校及学生角度出发建立的实习实践基地,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在校学生的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创造尽量多的机会,但对师资队伍方面的培养落实较少,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方面流于形式。
另外,对应用型高校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不够关注,大部分青年教师是从学校或研究机构刚出来,只有理论知识,上岗前很少参加教学实践,更没有机会参加企业经营管理类项目和到企业参加教学实践及训练,一毕业就执教,缺乏实践经验,很难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教育知识,教学能力弱,就会影响其实践教学能力的综合提升,这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应用型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相违背。
二、经管类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师方面的问题及原因
(1)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意识不强。经管类专业教师基本上都是一毕业就执教,对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及深刻性认识不够,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实践机会比较少且主动实习的意识也不强,难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的中青年教师会面临职称晋升压力,如果读博,还会耗费更多时间精力;再加上前面提到的个人因素中的家庭因素和性别因素等,他们很难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投入到产学研践习活动中来。
(2)教师中持有中高级专业技能证书的人数少。提高经管类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及水平的培训难以规范开展,教师中持有相关技能的人数少。据调查,目前持有权威机构颁发的代表应用实践能力的资格证书的教师所占比例不到30%,尤其是女教师,这一比例更小,这反映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与我们所提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需求不相符。
2.学校方面的问题及原因
(1)配套設施及政策支持不够。部分经管类学校虽然建立了认知实训实验室、实习基地,但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第一,缺乏具体的管理细则,大部分学校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尤其对教师到企业实习方面没有具体措施。第二,没有科学的考评体系,评价体系简单粗糙,经管专业教师产学研践习效果的评定标准不明确,对学生的实训情况也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一个简单的实训报告即可作为评定学生实习效果的指标,造成学生和教师对实训的认识不够,实习效果不理想。
(2)实践教学课时安排不合理。大部分学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以理论讲授为主,辅助课堂讨论、小组作业与汇报等,但经管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当有充足的空间供学生实践。一般来说,在课时安排上,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授课课时比应达1∶1,而不是目前大多数课程的3∶1,甚至更少。案例教学、团队学习、实践观摩、现场研究、模拟训练、实验教学与实习教学等方面工作分配较少,因此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环节中并未起到主导作用。
(3)教学工作量大。大部分青年教师反映工作中没有时间进行“双能”提高,重要原因为教学任务重,没时间参加其他培训活动。在整个教师团队中,中青年教师承担了大量专业课的教学工作。据笔者调查,讲授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会计类课程的青年教师保持每学期每周12节课以上的工作量,他们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大都在为晋升副教授或教授职称而拼搏,很少把精力放在实践教学研究上。
3.“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与路径
(1)更新教育观念 。学校首先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应加强宣传,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组织专业教师学习讨论学校与二级学院的办学理念与特色定位,教师们有了清晰认识,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才能提出更多专业性建设意见,只有参与其中,才能增强其使命感与认同感。
(2)强化业务培训。对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养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特别是在岗前培训时增加与专业对应的行业动态背景介绍与行业技能认知实践。在职培训过程中一定要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可分成校内培训与校外两部分。校内培训应重视案例教学法、沙盘模拟训练等实践教学技能培养,校外培训可安排教师待岗实习,实践观摩、现场研究,充分运用好学校现有的产学研教学基地,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拓宽实践教学能力的认证途径。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利用各行业的优质资源,联合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开展针对各专业门类的实践能力认证工作;社会中介机构可参与认证,政府可委托第三方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认证;学校也可自主认证,一些学科专业发展得比较好的高校,可对相关专业的高校教师进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认证。
(4)完善教师实践实习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实训期间的待遇制度,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和挂职锻炼期间,享受在校工作待遇,并享受一定的差旅补助。对脱产下企业实习的教师,实践期间的基本津贴原则上按在校工作同类人员标准足额发放。可平时发放60%,待实践结束经考核合格后,再发放剩余的40%;若考核不合格,则津贴的40%部分不能享受。并且完善考核、考评制度,对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的教师,学校在年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评定以及进修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5)整合资源。在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中注重开设实务模拟类课程,搞好经管类实验室建设;充分运用如ERP沙盘模拟工具、电子商务软件系统开设专业实务模拟课,组织各类策划类大赛、创新创业类大赛,既可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是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还可以通过跨校方式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可以在学校附近的工业园区进行试验;实现校际间的优势互补,扩大实践基地的服务范围,双方共建人才战略平台,既能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又能为学校减轻就业压力。 高校应该主动为各级地方政府及企业开展各类应用性课题研究提供平台,为地方政府及当地企业的各项工作出谋划策,开展政策咨询,在多赢的协作框架下,获得政府及企业在建设教学实践基地方面提供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
参考文献:
汪 一丁 , 王伟英.应 用技术大学 “ 双师型”师资队 伍 建 设 研 究.教 育 与 职业,2015(10).
《河南教育》编辑部.务实有效推进就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建设与发展——河南省本科学校转型发展现场推进会综述.河南教育(高考),2015(1).
肖显惠.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运行机制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