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梵.高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912214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沙耆和他的时代
  
  沙耆原名沙引年,1914年出生于浙江鄞县沙村,1920年入上海昌明艺专学画,1932年入上海美专,1933年6月,因参加反帝抗日宣传活动被捕,并以“危害民国”罪被控。经家人交保后出狱,入杭州艺专学习。为躲避上海法院追究,更名沙耆。1934年经其族兄沙孟海介绍,到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以旁听生资格学习绘画。
  1937年,经徐悲鸿推介,沙耆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皇家美术学院学习。1939年以优秀成绩毕业,并两次获得“优秀美术金质奖”。沙耆毕业后继续在布鲁塞尔从事艺术创作,其作品曾与毕加索等著名画家一起参加“阿特利亚蒙展览会”。1942年,比利时王太后伊丽莎白购藏了他的作品《吹笛女》。
  虽然沙耆在艺术上学有所成,但他在布鲁塞尔郊区的一所小屋里过着清贫而且孤独的生活,而且出现过精神疾患的征兆。1946年10月,沙耆带着他的大批作品回国,徐悲鸿聘任沙耆为北平国立艺专的教授。但沙耆未能北上赴任。他滞留在他的故乡,他无法适应预料之外的家庭变故——老父病故,妻儿不知去向。这给沙耆无法承受的打击,他本来就不健全的精神完全崩溃了。从此成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周围的人们称他“疯子”,没有人把他当艺术家对待,他与艺术界失去了一切联系。
  沙耆之被遗忘,其直接原因当然是他的疾病。以沙耆的艺术状态,他要突破遗忘之雾,就不仅仅是健康问题,而是必须等待意识形态局面的变化,等待一个较为宽容的文化环境的到来。
  沙耆终于等到了这一天。1983年5月,沙耆画展在杭州展览馆举行,展出的是他1946年以前的作品。沙耆被任命为浙江省文史馆员,每月的生活费由“文革”前的40元减少到七八元,展览之后又增加到100元。
  但展览之后的沙耆,除了按月领取100元“工资”之外,并没有什么变化,他似乎又一次坠入遗忘之雾。
  两度被遗忘,竟然成全了沙耆的艺术。在上世纪50年代,他没有像许多同行那样在艺术上改弦易辙,去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60年代,他既没有被打成“牛鬼蛇神”,更没有资格做“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战士”去“敬绘”“宝像”。这使他保持着他与艺术之间的纯真关系,使他得以继续用画笔宣泄心头的波澜,而不必像其他画家那样,如履薄冰般地附和瞬息万变的政治形势。
  现在,人们都感受到当时美术体制的弊端。这种弊端竟然以正常画家的不正常创作状态,与不正常画家的正常创作状态之间的对比呈现在我们的艺术史
  
  二、身边的现实和心中的现实
  
  沙耆早年曾被当时的政府以“危害民国罪”判刑,经亲友相助,使他逃脱囹圄之灾。他告别新婚妻子离家远行,在欧洲留学期间遭遇世界大战,他成为无家可归的游子。战争结束后从欧洲归来,等待他的是妻离子散的场面。此后,一直在浙江乡村度过有时清醒有时糊涂的时日,亲身经历了大陆农村政治管束最严格,而经济状况最艰苦的日子。这些生活片段成为他刻骨铭心的伤痛。疾病可以扭曲、搅乱这些记忆,却不能消除或解开这些深藏于心中的疑窦。当心智清朗时,他可以暂时淡忘这些伤痛,以现实的眼光看待时世;在犯病时,种种伤痛涌上心头,给他既强烈又纷乱的刺激。形诸文字图画,便有那些时而深沉瑰丽,时而扑朔迷离的作品。
  40年代归国以后的作品题材,以风景、静物和女性形象为主,这些作品有许多是写生或依据真实物象的印象所作,也有一些是在现成的图片以及他的记忆基础上的发挥。
  他所描写的也就是他不可能抛弃的,他的绘画作品和那些不堪卒读的断简残篇,就是这些心绪的双重解释。绘画对于他属于另一种思维方式,在那里,他顺从绘画的运行规律,以他所习用的方式驰骋幻想。如果说那些文字是沙耆“不愉快的梦”,他的画可以说是“愉快的梦”了。
  天才与精神病或者神经病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不会使人厌倦的问题,因为每一个时代都出现过精神或者神经不正常的天才。浙江和上海的医院检查确诊,沙耆患有精神分裂症。据他的家属介绍,沙耆病情的特点是“逻辑思维混乱而感情完全正常”。沙耆在患病时也经常“写生”,但出现在画面上的形象往往与写生的对象关系不大。从他患病以后的整体创作状态看,精神失常并未使他画出那种神秘、诡异、奇幻的,心理学家所谓的“精神分裂症艺术”。但他的作品中最受画家和批评家赞赏的那一部分,显然是在相对清醒的精神状态下完成的。在那些画上,我们确实看到了更加明亮的色彩与突破程式化的结构。
  
  三、从传统文化角度看沙耆
  
  沙耆的成就决不仅仅依仗他以一个精神病患者所独有的宁静和自由。在国内学画时,他的绘画才能就已经被发现。他在欧洲艺术环境中连续停留了将近10年,在众多留学归国的油画家中间,只有他和李铁夫有过这样持久、深入地研习西方绘画艺术的经历。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去国外求学只是他的艺术事业的准备阶段,他的主要“战绩”应该从他的学业结束时开始。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中国油画家最具水准的作品却是他们在国外美术学校里的课堂作业。他们在离开课堂之后的作品,往往大失水准。除了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之外,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艺术环境,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绘画不是单纯的手艺,它更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留学数年回国的青年画家带回来的是某种脱离了母土的苗木,这些苗木的生机取决于青年画家的艺术才能和从事艺术的毅力、韧性。沙耆不缺少才能,也不缺少这种毅力和韧性。虽然那是由于健康原因而被扭曲了的毅力和韧性。
  就留学时期的学业成绩说,沙耆属于成绩优异的留学生之列。在李铁夫、徐悲鸿、吕斯百、吴作人……这一长串名字之中,应该加上沙耆的名字。就留学归来“第二次创业”的成绩说,沙耆更是闪烁着独特光彩的画家,他可以与吴大羽、吴作人、董希文、吴冠中等人并列而无愧。
  他在患病以后创作的许多绘画, 其艺术力量绝对不在“身心健康”的同行的绘画之下。就他本人的感情世界来说,他的特殊处境似乎免除了常人无法摆脱的心理上的焦虑和极度抑制,而接近庄子所说的“坐忘”、“忘知”境界,即淡忘世俗的礼、法、利、害而接近精神的自由。
  
  四、沙耆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位置
  
  沙耆的精神疾患使他远离政治运动,同时也就远离政治迫害:使他远离充溢于美术界的思想偏狭;使他远离“三突出”、“三结合”、“红光亮”之类的戒咒,其实就是远离了一种集体的癫狂。
  沙耆没有自觉地参与现代某流派的艺术探索,也与30至40年代国内那些前卫艺术团体没有任何联系。在组织和言论上,他不是中国现代艺术思潮的弄潮儿。但从艺术实践的角度看,20世纪前期倡导现代艺术的干将,如倪贻德、庞薰琴、梁锡鸿、赵兽等人,都由于环境的限制,而未能将他们处于萌芽状态的艺术充分展开,未能将他们的艺术主张贯彻始终。相形之下,经由个人情性自然进入现代艺术天地的沙耆,在艺术实践上要持久和深入得多,在艺术成果上也丰富得多。沙耆是以自己的生命遭遇浇灌艺术之树的人。
  在20世纪中国艺坛,人们过多地关切艺术的社会效益。这固然是针对近几百年来文人艺术之游离于现实社会的一种矫枉过正,但它付出的代价是削弱甚至丧失了艺术最可贵的独立和自由的品格。由于他的出现,我们不能不正视20世纪中国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可以说,处于精神分裂状态的沙耆替他的同辈和同行发出了“感天动地”的伤痛呼号。
  如果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曾经有过伟大的艺术家的话,沙耆应是当之无愧的伟大艺术家。
其他文献
每年藏历正月初一到二十五日是规模盛大的传大召法会,届时拉萨三大寺的数去千位僧人聚集在大昭寺,举行丰富多彩的宗教法事活动。传大召法会始于1409年,当时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为纪念释迦牟尼佛以神变之法大败六种外道的功德,召集各寺庙僧众在大昭寺举行法会15天。五世达赖执政以后扩大了规模,延长了时间。  祈祷诵经是传大召的主体活动,每天举行六次。早祷、午祷和晚祷为湿经,诵经时有小喇嘛怀抱茶壶或粥桶定时
期刊
面对着眼前那一片无边无垠的、质朴浑厚的土地  面对着被亘古的太阳烧烤得黑里透红的高原群落  面对着那巨大的佛像、朝拜的人群,  我,心潮澎湃,双手合十——  著名的藏传佛教寺庙以及布达拉宫都有自己的大佛像,即绣有大佛的特制大唐卡,并且定期举行展佛活动,也就是“展佛节”。展佛是藏区僧人和信徒对佛祖朝拜供养的一种特殊方式,同时还能起到保护佛像的作用,防止霉变和虫咬。  藏历四月十五日,在著名的塔尔寺,
期刊
农历二月二是土族独特的宗教节目——波波会的日早,当我们赶到互助县东淘乡大庄村的时候,波波会刚刚开始。  会场设在东沟乡大庄村的一个打麦场上,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的盛装还在源源不断地赶往会场,只见会场内神殿前的供桌上摆满了硕大的馒头,那是供品。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在忙碌着操办法事,其实他们已经为今天的法事活动准备很久了。今天的法事共有十项活动,一直要到天黑才能结束。到场的老人们上香、点灯、磕头祷祝,身
期刊
塘溪不大,很美,区区9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近3万人。  塘溪,风光如画,山清水秀、钟灵毓秀。梅溪、亭溪横贯东西,大嵩江绕身而过,有塘溪八景诗为证:塘溪咫尺路,松下独盘桓;  偃仰虬龙势,寻常风雨看。  竟忌六月暑,时送九秋寒;  天籁凭空起,波涛涌楼端。  它的美丽,产生了近代令人瞩目的几位泰斗级画家、书法家,如沙耆、沙孟海等。它的魅力,近百年来产生了诸如生物学家童第周、昆虫学家周尧、建国后
期刊
在我北京居所的街对面,有一座写字楼叫“久凌大厦”。它的名字是由大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题写的,金光闪闪地镶嵌在大厦的墙壁上。也许是我孤陋寡闻,记忆中偌大的京城里,让人眼花缭乱的无数名人名家的题匾中,沙老的字似乎仅此一处。他的书法苍劲、厚重、气势大,是习字的我的楷模。  弹指间也是十年前的这个黄叶遍地的季节,我随总政歌舞团到杭州演出,演出之余有当地报社的年轻记者采访我,来者同龄,且气味相投,所以话题甚广。
期刊
塘溪历史悠久,自古就是文明之邦。7000年河姆渡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滋润着华夏儿女,尤其是江南人民、鄞州塘溪人民。几千年来,塘溪人民创造和分享着江南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经济成就,共同打造出了辉煌的江南文化。  塘溪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活力稳步增强,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形成了有色金属、汽车配件、办公用品、五金工具、针织服装、农产品加工六大工业产业体系。农业方面,强化生态保护,大力
期刊
千年古镇,造就英才无数;百年画坛,丹青交相辉映;抚今追昔,这里有泼墨挥毫的沙孟海,有执着艺境、色彩斑斓的沙耆……堪称艺海游龙的大家。塘溪,在灿若长河的中国艺术吏上有其无可替代的地位。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回望百年画坛,在多种流派争妍斗丽的艺术圆桌会上,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众多名家各抒己见,领略了塘溪的艺术,塘溪的美!
期刊
教育振兴    宁波的东南有一座神圣的堇山,它是宁波古城的发祥地。相传在夏代,这里就建立了“堇子国”。春秋时,秦始皇在堇山脚下设置古鄞县治。堇山的东北面,青山连绵,碧水长流,梅溪流淌过雁村、上周、童村和沙村,而后经大嵩江汇入东海。  童第周故居就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梅溪中游的童村。  据记载,唐德宗贞元年间,曾在苏州做官的童晏为避战乱,相中这块宝地,偕三子童森从嘉兴迁居于此,成为童村的开山始祖。明末清
期刊
蝴蝶未了,给世界带来繁花的春天。它们展开天使般的翅膀,在高山,在平原,在河边,在花园自由地飞翔。  不管是帝王,是贵族,是牧童,是樵夫,只要他有一颗善良的心,  他就能欣赏蝴蝶的艳丽的姿态而深深爱上它们。画家从它们获得艺  术的感受。诗人从它们找到创作的灵感。哲学家从它们悟到哲理。  科学家从它们得到研究的题材。  我要用彩色的幻灯片告诉您们历史的事实:几千年前中国的贵族已在铜镜上刻上了蝴蝶的图案
期刊
“沙孟海”这个名字在多段往事之中不断跳动。我们只道他是“书法泰斗”哪晓得他对浙江省的田野考古、博物馆的现代格局都有开创之功,所谓“大家”,也是杂家、通家,学问是一通百通的。这就好像沙孟海这个人、1900年出生的“世纪宝宝”,14岁丧父,16岁结婚——因要担当起长兄如父的责任,亲情、家园、学问,他都一肩挑起,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我读书的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正是沙孟海的名望达到顶峰的时期。天下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