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管理将是虚拟化的,像现在的网游场景一般。你可以在虚拟的世界中交友、领养宠物,而这一切都可以在现实中与你对接,就像骇客帝国。”对于一般人来说,这听起来或许有点像科幻片里的桥段,而黄孝斌谈起物联网的时候则滔滔不绝。
笔挺的西装,金丝眼镜,利落的平头。38岁的黄孝斌有一种成功IT人士特有的“范儿”。2007年,他毅然离开隶属于中钢集团的佰能电气有限公司,率领30人踏上创业的道路,成立时代凌宇技术有限公司,“玩”起了信息化产业。
仅仅4年的时间,时代凌宇便从当初刚创业时的400多万,到现在销售额过亿,发展的速度让人惊叹。然而作为一位享誉全国的IT企业总裁,黄孝斌的办公室却没有任何浮华的装饰,只有几样基本的办公用具和满满一柜书籍。没有秘书,不配司机,平日出行也只是一辆普通的日产汽车。用他自己的话,“创业阶段,本该是这样的。”
最初的“被创业”
事实上,黄孝斌起初是“立志不从商”的。
身为福建人的他,自幼家庭生活并不富裕。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一直以来,他的梦想便是希望从政,不为权利,只是希望凭借自己的能力造福一方。
进入北京科技大学后,黄孝斌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顺理成章地选择了自动化控制专业。早在那时,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他便是学校内不折不扣的风云人物,不仅成绩优异,还曾创办社团、举行各种文体活动,这样的表现让他得到了学校领导、团组织,甚至党组织的高度认可。
毕业之际,黄孝斌写给发改委某司长的求职信也得到了校领导和团组织的大力支持。阴差阳错的种种意外让他最终无缘发改委,但命运的垂青却让这位当年的学生会主席在毕业后成为了中国冶金设备总公司的一分子。
1999年,公司为增强核心竞争力,决定创立北京佰能电气,才学、能力俱佳的黄孝斌毋庸置疑的成为创业班子的一分子,担任市场部经理。这也被动地成就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
“公司希望在控制领域有所建树,变成东方的‘西门子’,你看我们的名字就知道了——best power。”黄孝斌笑道。
如此给力的名字最初并未能给他们带来好运。虽然脱离出来的佰能仍隶属于冶金部,但由于没有充足的资金、响亮的知名度、业内看重的资质,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激情满怀的黄孝斌很快就体验到了创业的艰苦。
黄孝斌认为,作为年轻人就应该锻炼自己,他希望在工业控制领域做出成绩。于是,不懂技术,就研发技术;没有经验,就从最简单的东西做起。就这样,他从团队最熟悉的钢铁行业起步,做出了一个最简单的生产线控制,之后再逐渐扩展到其他方面。这看似轻松的一步步,其实每一步都是顶着巨大的压力不断学习摸索。“在现场调试的时候,生产线一拉闸,如果出了问题,所有领导都在后面盯着,那种压力可想而知。”
那段日子,黄孝斌到处“求人”。在武汉做项目的时候,胯下一辆自行车,腰间一台BB机就是他的全部“行头”。后来公司买了一辆“昌河”,他就给一些采购部门的客户当起司机来,早晨早早的便把他们一个个接到办公室,晚上再将他们一一送回家。用黄孝斌自己的话就是,得给客户们“伺候好了”。
这种心理的反差是非常巨大的,“过程很痛苦”。然而黄孝斌内心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既然我负责市场,就得把它做好,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退缩。
其实无论是学历还是工作能力,黄孝斌在任何一个外企都能在独当一面的同时享有极高的薪金,即便在一些国内公司,也可以拿到七八千的薪酬。但是现实是,此时的他每个月只有一千多块的收入。这个残酷的现实的确一度让公司内部的一些人选择了离开。
黄孝斌也不是没动摇过。“开始公司很困难,人们都觉得你不行,所以肯定会出现动摇。”而击败这种动摇的,只有信念与理想。在团队的相互鼓励中,黄孝斌愈发感觉到,要做成一番大事业,必定要经历过种种艰苦磨练。在之后的三年多时间里,黄孝斌和他的团队在不断学习中突破困难,不断挑战自我极限。到了2004年,公司不仅在国内站稳了脚跟,并已涉足国际市场。此时的佰能,就像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在工业控制领域内闪动着耀眼的光芒。
从国企到民企的转折
然而,时任公司副总的黄孝斌却并没有满足现状。
英特尔公司CEO葛洛夫曾这样形容企业的发展:“唯有忧患意识,才能永远长存。”此时的黄孝斌已经深深感到作为夕阳产业的钢铁行业并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于是,他积极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并于2004年带领公司研发部门正式投身于建筑智能化和城市信息化。“对于我个人来说,这算是第二次创业。”
在这片全新的领域中,黄孝斌迎来了新的挑战。没有经验,可以聘请有经验的人才;没有影响力,可以运用之前在钢铁领域经验的积累。但对于资质的攻克,黄孝斌自己也不由得感叹当年的不易,“攻克资质很困难,需要层层审批。公司刚刚成立,很多人不了解,因此需要面对很多挫折和挑战。”
好在黄孝斌拥有一支团结的队伍。公司职员积极主动的加班加点。身为公司副总的黄孝斌也亲自在前线与人沟通,销售、研发、工程他都“亲自上”。期间,来自于专业的敏锐促使黄孝斌捕捉到了一个问题:城市管理信息化所需要的数据采集主要是靠人,这会是未来发展的一个瓶颈,我们要解决底层信息的实时和自动的采集,以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于是,他果断提出研发主要用于数据采集和传输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这其实正是未来物联网的核心。
自此,黄孝斌走上了一条从工业化向信息化发展的道路。考虑到工控主要偏强电领域,智能化和信息化偏弱电领域,而两者的行业背景、发展方向、针对的用户群、技术特点、所需人才都不同,很难平衡发展,黄孝斌下定决心自立门户。
2007年8月的一天,佰能电气公司一反往日的平静。公司高层在这一天集体决定,将佰能电气一分为二,其中新成立一家时代凌宇科技有限公司,脱胎做高端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化相关的软硬件开发,原佰能电气继续做工控和清洁能源。黄孝斌成为了时代凌宇的掌门人。
在佰能挥洒了8年的汗水,当企业开始蒸蒸日上的时候,却选择离开体制内的“铁饭碗”,这让很多人都甚为不解。
“企业的发展机制体制是一个最重要的核心,必须要突破这个机制的体制障碍,才能真正按照企业发展的规律来发展,所以从国企到民企,我毫不犹豫。”黄孝斌很洒脱。“不断突破苦难的过程比循规蹈矩更有意思。我的人生观开始有所转变,不想再走从政的道路,希望能够做实业,做一个未来能够受人尊重的企业。”
如同哥伦布只带上了勇气出发寻找新大陆,黄孝斌也仅凭一种信念开始了他人生的转折。这位最终摆脱体制束缚,轻装上阵的年轻博士,带着分来的30个人展开了新的创业道路。
物联网行业的领军人
一切重新归零。没资质、没知名度,发展方向也得重新确立。这样的场景黄孝斌再熟悉不过。然而,之前两次创业的经验赋予了他成功的信心。
公司招人的时候很困难,黄孝斌回忆当时他就是“靠一张嘴”。不少人都是被他这么招来的:“物联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咱们要创建一个有影响力的公司,大家一起奋斗,为了我们共同的理想。”
黄孝斌笑了:“当时什么都没有,就谈理想,创业者必须要有理想要有激情,不然就没有成功企业的诞生。”
虽然当时数字城市移动城市是当时的热潮,但黄孝斌提出,未来的城市一定会从数字化、信息化往智能化发展。黄孝斌表示,物联网现阶段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创新的部分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为了扩大优势,黄孝斌做出了新的决定,不仅要研发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核心技术,也要把相关的技术和产品融入到智能城市整体解决方案中。
2008年初,时代凌宇投入100多万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智能城市应用体验中心。黄孝斌提出了“三循环创新模式”:通过需求促进解决方案,从解决方案推动技术创新,形成需求库、解决方案库和技术库。
这是一个崭新的理念。黄孝斌认为,技术不要直接面向客户,用户并不关心技术,而是应用。同时,针对当前无线传感网整个市场比较小,没有标准的实际情况,时代凌宇正试图以这种强有力的务实创新模式,来开拓更多的市场。
中心专门邀请政府官员、专家、企业家到他们那里参观物联网相关技术和产品,体验物联网的解决方案。黄孝斌之所以这么做,其目的在于当物联网的概念刚刚兴起的时候,让所有来过公司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概念,“物联网,我在时代凌宇见过!”
年,对于IT界实为不平凡的一年,国家家宝8月份在无锡考察期间多次提到一个词语“物联网”,并指示要加快传感网研究,加快物联网发展进程。
听到这个消息后,黄孝斌特别兴奋,他赶忙向公司的员工们传递这个喜讯:“弟兄们!我们没白忙活,我们预先判断过物联网行业在未来肯定会快速发展,没想到机遇来的这么快!”
之后,时代凌宇变成第一批给政府做培训的企业,也参与了城市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制定。2010年初,时代凌宇采用物联网技术在北京市石景山残联做试点,对重度残疾的人进行远程监测和康复指导;在朝阳区对城市部件、准运车辆和危险源进行智能化监测和管理;在智能建筑方面,时代凌宇不仅完成了包括国家会议中心、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等奥运场馆的智能化系统,还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一些政府办公楼实现了在不需要布线的情况下对空调、灯光等设备的智能控制,达到根据人的行为来节能的目的……这些项目前正在北京全市推广。
在成立短短三年之后,黄孝斌和他的团队成为了物联网行业的领军人。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之下,时代凌宇的营业收入增幅明显。2007年时代凌宇收入400多万元,第二年6000多万元,第三年则超过1.1亿元,不仅被评为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成长50强第6名,并被评为德勤2010年度高科技高成长亚洲500强第7名。
这仿佛是一个奇迹。
理想是一辈子的事业
当大家对物联网还处于“云里雾里”的时候,时代凌宇就已经走在行业前端。
但也不是全无竞争对手。2007年,在时代凌宇进入物联网这个相对蓝海的领域时,却不得不面对像IBM这样的国际巨鳄。
“其实我们一直都把IBM当成标杆,全面研究他们的业务模式。”黄孝斌说,“在我们进入IT行业之前,就是IBM的合作伙伴,在项目里面做架构设计,我们之间有着很好的沟通。”
2008年11月底,时代凌宇开始申请成为IBM产品服务合作伙伴。由黄孝斌出面和IBM的亚太区副总裁商谈。
谈判桌旁的黄孝斌很镇定:“传统的合作就是我们作为你们的代理商或者供应商,这种合作方式是比较松散的,比较容易‘背叛’的。一个长久的合作必须从一个解决方案开始互相融合,共同去开拓市场。”这种深度的融合IBM也很认可。2009年年初顺利通过IBM的资格审查流程,成为其国内仅有的几家服务合作伙伴之一。
如今,回想起三次创业的过程,黄孝斌感慨万千。他认为,创业虽然艰苦,但很有成就感,人的潜力非常巨大,他每时每刻都在突破。在这样的压力下,人的成长会非常迅速。
黄孝斌对金钱并不敏感,他不在意挣多少钱,因为钱并不能代表人的价值。他本来立志不做生意,所以现在创业经商的套路跟别人不一样。他认为,商人和企业家的区别是,商人把企业当作挣钱的工具,企业家则把企业当作事业。“我希望把企业经营好,为中国的创新技术、创新模式、争衡产业链并形成机制做贡献,从而带动行业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变化。”
黄孝斌透露,时代凌宇的上市已经在计划之中,然而上市对他来说只是一种手段,有了融资平台之后,能够投入更多资金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进行资源重组。这条创业的道路他会一直走下去,把理想当成一辈子的事业去完成。“我的理想是打造让整个团队自豪、让大家尊重的企业,这是我的终极目标。”
笔挺的西装,金丝眼镜,利落的平头。38岁的黄孝斌有一种成功IT人士特有的“范儿”。2007年,他毅然离开隶属于中钢集团的佰能电气有限公司,率领30人踏上创业的道路,成立时代凌宇技术有限公司,“玩”起了信息化产业。
仅仅4年的时间,时代凌宇便从当初刚创业时的400多万,到现在销售额过亿,发展的速度让人惊叹。然而作为一位享誉全国的IT企业总裁,黄孝斌的办公室却没有任何浮华的装饰,只有几样基本的办公用具和满满一柜书籍。没有秘书,不配司机,平日出行也只是一辆普通的日产汽车。用他自己的话,“创业阶段,本该是这样的。”
最初的“被创业”
事实上,黄孝斌起初是“立志不从商”的。
身为福建人的他,自幼家庭生活并不富裕。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一直以来,他的梦想便是希望从政,不为权利,只是希望凭借自己的能力造福一方。
进入北京科技大学后,黄孝斌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顺理成章地选择了自动化控制专业。早在那时,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他便是学校内不折不扣的风云人物,不仅成绩优异,还曾创办社团、举行各种文体活动,这样的表现让他得到了学校领导、团组织,甚至党组织的高度认可。
毕业之际,黄孝斌写给发改委某司长的求职信也得到了校领导和团组织的大力支持。阴差阳错的种种意外让他最终无缘发改委,但命运的垂青却让这位当年的学生会主席在毕业后成为了中国冶金设备总公司的一分子。
1999年,公司为增强核心竞争力,决定创立北京佰能电气,才学、能力俱佳的黄孝斌毋庸置疑的成为创业班子的一分子,担任市场部经理。这也被动地成就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
“公司希望在控制领域有所建树,变成东方的‘西门子’,你看我们的名字就知道了——best power。”黄孝斌笑道。
如此给力的名字最初并未能给他们带来好运。虽然脱离出来的佰能仍隶属于冶金部,但由于没有充足的资金、响亮的知名度、业内看重的资质,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激情满怀的黄孝斌很快就体验到了创业的艰苦。
黄孝斌认为,作为年轻人就应该锻炼自己,他希望在工业控制领域做出成绩。于是,不懂技术,就研发技术;没有经验,就从最简单的东西做起。就这样,他从团队最熟悉的钢铁行业起步,做出了一个最简单的生产线控制,之后再逐渐扩展到其他方面。这看似轻松的一步步,其实每一步都是顶着巨大的压力不断学习摸索。“在现场调试的时候,生产线一拉闸,如果出了问题,所有领导都在后面盯着,那种压力可想而知。”
那段日子,黄孝斌到处“求人”。在武汉做项目的时候,胯下一辆自行车,腰间一台BB机就是他的全部“行头”。后来公司买了一辆“昌河”,他就给一些采购部门的客户当起司机来,早晨早早的便把他们一个个接到办公室,晚上再将他们一一送回家。用黄孝斌自己的话就是,得给客户们“伺候好了”。
这种心理的反差是非常巨大的,“过程很痛苦”。然而黄孝斌内心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既然我负责市场,就得把它做好,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退缩。
其实无论是学历还是工作能力,黄孝斌在任何一个外企都能在独当一面的同时享有极高的薪金,即便在一些国内公司,也可以拿到七八千的薪酬。但是现实是,此时的他每个月只有一千多块的收入。这个残酷的现实的确一度让公司内部的一些人选择了离开。
黄孝斌也不是没动摇过。“开始公司很困难,人们都觉得你不行,所以肯定会出现动摇。”而击败这种动摇的,只有信念与理想。在团队的相互鼓励中,黄孝斌愈发感觉到,要做成一番大事业,必定要经历过种种艰苦磨练。在之后的三年多时间里,黄孝斌和他的团队在不断学习中突破困难,不断挑战自我极限。到了2004年,公司不仅在国内站稳了脚跟,并已涉足国际市场。此时的佰能,就像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在工业控制领域内闪动着耀眼的光芒。
从国企到民企的转折
然而,时任公司副总的黄孝斌却并没有满足现状。
英特尔公司CEO葛洛夫曾这样形容企业的发展:“唯有忧患意识,才能永远长存。”此时的黄孝斌已经深深感到作为夕阳产业的钢铁行业并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于是,他积极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并于2004年带领公司研发部门正式投身于建筑智能化和城市信息化。“对于我个人来说,这算是第二次创业。”
在这片全新的领域中,黄孝斌迎来了新的挑战。没有经验,可以聘请有经验的人才;没有影响力,可以运用之前在钢铁领域经验的积累。但对于资质的攻克,黄孝斌自己也不由得感叹当年的不易,“攻克资质很困难,需要层层审批。公司刚刚成立,很多人不了解,因此需要面对很多挫折和挑战。”
好在黄孝斌拥有一支团结的队伍。公司职员积极主动的加班加点。身为公司副总的黄孝斌也亲自在前线与人沟通,销售、研发、工程他都“亲自上”。期间,来自于专业的敏锐促使黄孝斌捕捉到了一个问题:城市管理信息化所需要的数据采集主要是靠人,这会是未来发展的一个瓶颈,我们要解决底层信息的实时和自动的采集,以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于是,他果断提出研发主要用于数据采集和传输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这其实正是未来物联网的核心。
自此,黄孝斌走上了一条从工业化向信息化发展的道路。考虑到工控主要偏强电领域,智能化和信息化偏弱电领域,而两者的行业背景、发展方向、针对的用户群、技术特点、所需人才都不同,很难平衡发展,黄孝斌下定决心自立门户。
2007年8月的一天,佰能电气公司一反往日的平静。公司高层在这一天集体决定,将佰能电气一分为二,其中新成立一家时代凌宇科技有限公司,脱胎做高端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化相关的软硬件开发,原佰能电气继续做工控和清洁能源。黄孝斌成为了时代凌宇的掌门人。
在佰能挥洒了8年的汗水,当企业开始蒸蒸日上的时候,却选择离开体制内的“铁饭碗”,这让很多人都甚为不解。
“企业的发展机制体制是一个最重要的核心,必须要突破这个机制的体制障碍,才能真正按照企业发展的规律来发展,所以从国企到民企,我毫不犹豫。”黄孝斌很洒脱。“不断突破苦难的过程比循规蹈矩更有意思。我的人生观开始有所转变,不想再走从政的道路,希望能够做实业,做一个未来能够受人尊重的企业。”
如同哥伦布只带上了勇气出发寻找新大陆,黄孝斌也仅凭一种信念开始了他人生的转折。这位最终摆脱体制束缚,轻装上阵的年轻博士,带着分来的30个人展开了新的创业道路。
物联网行业的领军人
一切重新归零。没资质、没知名度,发展方向也得重新确立。这样的场景黄孝斌再熟悉不过。然而,之前两次创业的经验赋予了他成功的信心。
公司招人的时候很困难,黄孝斌回忆当时他就是“靠一张嘴”。不少人都是被他这么招来的:“物联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咱们要创建一个有影响力的公司,大家一起奋斗,为了我们共同的理想。”
黄孝斌笑了:“当时什么都没有,就谈理想,创业者必须要有理想要有激情,不然就没有成功企业的诞生。”
虽然当时数字城市移动城市是当时的热潮,但黄孝斌提出,未来的城市一定会从数字化、信息化往智能化发展。黄孝斌表示,物联网现阶段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创新的部分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为了扩大优势,黄孝斌做出了新的决定,不仅要研发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核心技术,也要把相关的技术和产品融入到智能城市整体解决方案中。
2008年初,时代凌宇投入100多万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智能城市应用体验中心。黄孝斌提出了“三循环创新模式”:通过需求促进解决方案,从解决方案推动技术创新,形成需求库、解决方案库和技术库。
这是一个崭新的理念。黄孝斌认为,技术不要直接面向客户,用户并不关心技术,而是应用。同时,针对当前无线传感网整个市场比较小,没有标准的实际情况,时代凌宇正试图以这种强有力的务实创新模式,来开拓更多的市场。
中心专门邀请政府官员、专家、企业家到他们那里参观物联网相关技术和产品,体验物联网的解决方案。黄孝斌之所以这么做,其目的在于当物联网的概念刚刚兴起的时候,让所有来过公司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概念,“物联网,我在时代凌宇见过!”
年,对于IT界实为不平凡的一年,国家家宝8月份在无锡考察期间多次提到一个词语“物联网”,并指示要加快传感网研究,加快物联网发展进程。
听到这个消息后,黄孝斌特别兴奋,他赶忙向公司的员工们传递这个喜讯:“弟兄们!我们没白忙活,我们预先判断过物联网行业在未来肯定会快速发展,没想到机遇来的这么快!”
之后,时代凌宇变成第一批给政府做培训的企业,也参与了城市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制定。2010年初,时代凌宇采用物联网技术在北京市石景山残联做试点,对重度残疾的人进行远程监测和康复指导;在朝阳区对城市部件、准运车辆和危险源进行智能化监测和管理;在智能建筑方面,时代凌宇不仅完成了包括国家会议中心、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等奥运场馆的智能化系统,还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一些政府办公楼实现了在不需要布线的情况下对空调、灯光等设备的智能控制,达到根据人的行为来节能的目的……这些项目前正在北京全市推广。
在成立短短三年之后,黄孝斌和他的团队成为了物联网行业的领军人。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之下,时代凌宇的营业收入增幅明显。2007年时代凌宇收入400多万元,第二年6000多万元,第三年则超过1.1亿元,不仅被评为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成长50强第6名,并被评为德勤2010年度高科技高成长亚洲500强第7名。
这仿佛是一个奇迹。
理想是一辈子的事业
当大家对物联网还处于“云里雾里”的时候,时代凌宇就已经走在行业前端。
但也不是全无竞争对手。2007年,在时代凌宇进入物联网这个相对蓝海的领域时,却不得不面对像IBM这样的国际巨鳄。
“其实我们一直都把IBM当成标杆,全面研究他们的业务模式。”黄孝斌说,“在我们进入IT行业之前,就是IBM的合作伙伴,在项目里面做架构设计,我们之间有着很好的沟通。”
2008年11月底,时代凌宇开始申请成为IBM产品服务合作伙伴。由黄孝斌出面和IBM的亚太区副总裁商谈。
谈判桌旁的黄孝斌很镇定:“传统的合作就是我们作为你们的代理商或者供应商,这种合作方式是比较松散的,比较容易‘背叛’的。一个长久的合作必须从一个解决方案开始互相融合,共同去开拓市场。”这种深度的融合IBM也很认可。2009年年初顺利通过IBM的资格审查流程,成为其国内仅有的几家服务合作伙伴之一。
如今,回想起三次创业的过程,黄孝斌感慨万千。他认为,创业虽然艰苦,但很有成就感,人的潜力非常巨大,他每时每刻都在突破。在这样的压力下,人的成长会非常迅速。
黄孝斌对金钱并不敏感,他不在意挣多少钱,因为钱并不能代表人的价值。他本来立志不做生意,所以现在创业经商的套路跟别人不一样。他认为,商人和企业家的区别是,商人把企业当作挣钱的工具,企业家则把企业当作事业。“我希望把企业经营好,为中国的创新技术、创新模式、争衡产业链并形成机制做贡献,从而带动行业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变化。”
黄孝斌透露,时代凌宇的上市已经在计划之中,然而上市对他来说只是一种手段,有了融资平台之后,能够投入更多资金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进行资源重组。这条创业的道路他会一直走下去,把理想当成一辈子的事业去完成。“我的理想是打造让整个团队自豪、让大家尊重的企业,这是我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