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博客(blog)、信息聚合(rss)、维客(wiki)等网络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Web2.0这个陌生的概念已经被大家所熟悉。虽然已经有人开始展望Web3.0时代,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各项Web2.0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掀起了互联网新一轮的高潮,Web2.0让互联网逐渐找回Internet的真正含义:平等、交互、去中心化。你不应该只是互联网的读者,你也应该是互联网的作者。
Web2.0的个性化传播
作为一个新生的概念,Web2.0可以让人了解目前万维网正在进行的一种改变——从一系列网站到一个成熟的为最终用户提供网络应用的服务平台。与传统网站相比,Web2.0网站所提供的服务更多表现为对用户的依赖。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Web2.0通过每个用户浏览求知的力量,互相协作,把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并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将知识深化,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从内容产生者角度看,Web2.0则是以用户为主,以简便随意的方式,通过博客、维客等各种方式把新内容传输到网络上。
正是这种由新技术赋予普通用户的参与权,使互联网上的新闻传播方式与传统新闻相比有了较大改变。我们传统生活中所依赖的新闻媒介通常是指专门从事“报道新近发生的足以吸引大多数人共同兴趣的新闻的传播机构”。作为一个组织,它需要有一个面向大众的传播平台,需要有一批专门从事新闻采编的专职人员。除此之外,它还需要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成为具有合法资格的法律主体,经常地、定期地,甚至实时地向社会发布新闻。
相比之下,Web2.0把技术的进步反映在新闻内容的创新上,赋予了普通用户更大的参与性和独创性。著名的IT评论家方兴东也认为:与Web1.0最大的不同就是Web2.0所提倡的个性化,在其中,个人不足作为被动的客体而是作为一种主体参与到了互联网中,个人在作为互联网的使用者之外,还同时成为了互联网主动的传播者和生产者。
打造网络时代的传播方式:博客和维客
Web2.0自身的特点与新闻传播结合在一起,产生了许多个性化的新闻发布方式,其中最成功的主要有以下两种:博客(Blog),它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为顺序所作的一种记录,并且不断更新。Blog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引用(TrackBack)和留言/评论(Comment)的方式来进行的。Blog的作者(Blogger),既是这个Blog的创作人,也是其档案管理人。
作为一种简单的、个性化的网络表达方式,博客被许多人用来发布信息。其中的新闻爱好者利用博客网页向公众发布自己采集的新闻以及发表自己的观点。逐渐成了专门的新闻博客。美国是新闻博客的策源地,最著名的新闻博客网站莫过于麦特·德拉吉的“德拉吉博客网”。是他最先把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绯闻案公之于世,从此一举成名的。其后,在美国出现了一大批利用个人的力量进行新闻发布的博客网站,他们在报道“9·11”、伊拉克战争、亚洲海岸发生强烈海啸等公共事件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有少数新闻博客网站在公众中取得了较大的影响力,也得到了政界和新闻界的关注,美国大选期间,还有新闻博客被正式邀请作为大选报道的记者。虽然新闻博客逐渐在许多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博客毕竟是由无数个性化的个人所组成的群体,他们的新闻报道大多出于自愿并且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也很少有人去对新闻事件进行原创性地持续报道。随着近两年博客在大众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更客观的角度来看待博客,每个人都有了博客的权利,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秉承新闻传统来维护博客报道,大多数人只是在一段时间的新鲜后就让自己的博客趋于荒芜。而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看到了个人博客逐渐增大的影响力。为了扭转传统网站的颓势,开始依托自己强大的技术和经济优势,利用博客来为自己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例如新浪在开通了大量的名人博客之后,把曾经属于普通民众的博客又还给了传统媒介创造的大众明星,在“第四媒体”里为明星又找到了一个新的宣传点,逐渐削弱了博客在网友心目中的草根化的形象。
Wiki:维基百科,又被称为维客。1995年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为了方便社群的交流创建了全世界第一个wiki系统——WikiWikiWeB(http://c2.com/cgi/wiki),在建立过程中,沃德·坎宁安创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称,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服务系统。
在新闻报道和评论上,不同于博客很强的个人独立性,维客是围绕着相同的项目由不同的人来更新和维护,是一个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式的网络新闻模式,任何人都可在上面编发新闻稿件,同时修正他人报道中的不实之处。通过这种方式,维客可以集合不同维护者的独特信息和报道特点形成一种特有的深度报道:首先,它以立体多元的报道形式,让网络保持动态,并且相对于传统媒体,维客作为独立媒介参与了事件进程始终,创造了一个传统新闻不曾有过的报道局面;其次,它有意无意地“集合”众多参与者的即时在线点评、新闻背景揭露、多视角分析、预测未来事件的走向、判断事物发展进程等方面,为网络新闻报道发掘新的深度,也再现了网络报道即时性新闻事件的能力。例如,在2001年亚洲海啸那次世纪灾难报道中,维客新闻网在海啸当日就刊登了一篇题为《东南亚发生40年来最强烈地震》的新闻,字数不足两百字,但该报道不断地被数以百计的维客补充、修改,很快成为了一篇几乎涵盖整个事件方方面面的深度报道。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大多数发布新闻的维客(wikier)是非媒体工作者,充其量属于“新闻爱好者”或“业余新闻工作者”,他们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也不具备新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和职业道德,无需对社会负责,因此很难做到对信息来源的认真查实和对新闻事件的深度分析。甚至有的人出于名利目的,哗众取宠,为一时吸引眼球制造假新闻。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Web2.0两种最成功的新闻传播方式。综合来看,博客和维客作为Web2.0环境下两种独特的新闻方式,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它在短时间内仍不会颠覆已有的传统新闻机构。首先,从组织机构上来说,传统的新闻机构在行使社会赋予的“采访权”、“编辑权”、“舆论监督权”等公权的同时承担着社会赋予的责任,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互联网是一种电子媒介,任何人只要有一台计算机和一只鼠标就能上网发布信息,网上众多的Web2.0新闻的发布者,既不是一个社会组织也不是一个传媒机构,而是一个由无数松散的甚至匿名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因而缺乏可信度。其次,从人员素质看,大众传媒拥有一批训练有素,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记者、编辑队伍,有较强的新闻敏感,能在各种条件下完成新闻采编任务;而互联网上的大多数是非职业新闻工作者,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和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媒介素养,很难做到对新闻价值的全面把握和对新闻事件的深度分析。再次,从传播目的看,大众传媒能够根据自己的编辑方针对报道组织精心的策划,把报道的深度和广度结合起来;而网络新闻往往具有自发性和随意性,很多人传播新闻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倾诉和与朋友分享信息的需要,新闻报道的立足点不是客观的叙述。而更多的是依据个人的意愿、偏好和倾向。
综上所述,Web2.0技术支持的各种新闻传播方式,还只是在一个发展的初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它已经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可预见的时期里,新闻舆论权还是会控制在传统的主流媒体内。而互联网的新技术,是作为一种补充,来表现大众的声音。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5级研究生)
编校:张红玲
Web2.0的个性化传播
作为一个新生的概念,Web2.0可以让人了解目前万维网正在进行的一种改变——从一系列网站到一个成熟的为最终用户提供网络应用的服务平台。与传统网站相比,Web2.0网站所提供的服务更多表现为对用户的依赖。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Web2.0通过每个用户浏览求知的力量,互相协作,把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并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将知识深化,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从内容产生者角度看,Web2.0则是以用户为主,以简便随意的方式,通过博客、维客等各种方式把新内容传输到网络上。
正是这种由新技术赋予普通用户的参与权,使互联网上的新闻传播方式与传统新闻相比有了较大改变。我们传统生活中所依赖的新闻媒介通常是指专门从事“报道新近发生的足以吸引大多数人共同兴趣的新闻的传播机构”。作为一个组织,它需要有一个面向大众的传播平台,需要有一批专门从事新闻采编的专职人员。除此之外,它还需要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成为具有合法资格的法律主体,经常地、定期地,甚至实时地向社会发布新闻。
相比之下,Web2.0把技术的进步反映在新闻内容的创新上,赋予了普通用户更大的参与性和独创性。著名的IT评论家方兴东也认为:与Web1.0最大的不同就是Web2.0所提倡的个性化,在其中,个人不足作为被动的客体而是作为一种主体参与到了互联网中,个人在作为互联网的使用者之外,还同时成为了互联网主动的传播者和生产者。
打造网络时代的传播方式:博客和维客
Web2.0自身的特点与新闻传播结合在一起,产生了许多个性化的新闻发布方式,其中最成功的主要有以下两种:博客(Blog),它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为顺序所作的一种记录,并且不断更新。Blog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引用(TrackBack)和留言/评论(Comment)的方式来进行的。Blog的作者(Blogger),既是这个Blog的创作人,也是其档案管理人。
作为一种简单的、个性化的网络表达方式,博客被许多人用来发布信息。其中的新闻爱好者利用博客网页向公众发布自己采集的新闻以及发表自己的观点。逐渐成了专门的新闻博客。美国是新闻博客的策源地,最著名的新闻博客网站莫过于麦特·德拉吉的“德拉吉博客网”。是他最先把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绯闻案公之于世,从此一举成名的。其后,在美国出现了一大批利用个人的力量进行新闻发布的博客网站,他们在报道“9·11”、伊拉克战争、亚洲海岸发生强烈海啸等公共事件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有少数新闻博客网站在公众中取得了较大的影响力,也得到了政界和新闻界的关注,美国大选期间,还有新闻博客被正式邀请作为大选报道的记者。虽然新闻博客逐渐在许多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博客毕竟是由无数个性化的个人所组成的群体,他们的新闻报道大多出于自愿并且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也很少有人去对新闻事件进行原创性地持续报道。随着近两年博客在大众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更客观的角度来看待博客,每个人都有了博客的权利,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秉承新闻传统来维护博客报道,大多数人只是在一段时间的新鲜后就让自己的博客趋于荒芜。而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看到了个人博客逐渐增大的影响力。为了扭转传统网站的颓势,开始依托自己强大的技术和经济优势,利用博客来为自己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例如新浪在开通了大量的名人博客之后,把曾经属于普通民众的博客又还给了传统媒介创造的大众明星,在“第四媒体”里为明星又找到了一个新的宣传点,逐渐削弱了博客在网友心目中的草根化的形象。
Wiki:维基百科,又被称为维客。1995年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为了方便社群的交流创建了全世界第一个wiki系统——WikiWikiWeB(http://c2.com/cgi/wiki),在建立过程中,沃德·坎宁安创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称,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服务系统。
在新闻报道和评论上,不同于博客很强的个人独立性,维客是围绕着相同的项目由不同的人来更新和维护,是一个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式的网络新闻模式,任何人都可在上面编发新闻稿件,同时修正他人报道中的不实之处。通过这种方式,维客可以集合不同维护者的独特信息和报道特点形成一种特有的深度报道:首先,它以立体多元的报道形式,让网络保持动态,并且相对于传统媒体,维客作为独立媒介参与了事件进程始终,创造了一个传统新闻不曾有过的报道局面;其次,它有意无意地“集合”众多参与者的即时在线点评、新闻背景揭露、多视角分析、预测未来事件的走向、判断事物发展进程等方面,为网络新闻报道发掘新的深度,也再现了网络报道即时性新闻事件的能力。例如,在2001年亚洲海啸那次世纪灾难报道中,维客新闻网在海啸当日就刊登了一篇题为《东南亚发生40年来最强烈地震》的新闻,字数不足两百字,但该报道不断地被数以百计的维客补充、修改,很快成为了一篇几乎涵盖整个事件方方面面的深度报道。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大多数发布新闻的维客(wikier)是非媒体工作者,充其量属于“新闻爱好者”或“业余新闻工作者”,他们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也不具备新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和职业道德,无需对社会负责,因此很难做到对信息来源的认真查实和对新闻事件的深度分析。甚至有的人出于名利目的,哗众取宠,为一时吸引眼球制造假新闻。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Web2.0两种最成功的新闻传播方式。综合来看,博客和维客作为Web2.0环境下两种独特的新闻方式,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它在短时间内仍不会颠覆已有的传统新闻机构。首先,从组织机构上来说,传统的新闻机构在行使社会赋予的“采访权”、“编辑权”、“舆论监督权”等公权的同时承担着社会赋予的责任,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互联网是一种电子媒介,任何人只要有一台计算机和一只鼠标就能上网发布信息,网上众多的Web2.0新闻的发布者,既不是一个社会组织也不是一个传媒机构,而是一个由无数松散的甚至匿名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因而缺乏可信度。其次,从人员素质看,大众传媒拥有一批训练有素,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记者、编辑队伍,有较强的新闻敏感,能在各种条件下完成新闻采编任务;而互联网上的大多数是非职业新闻工作者,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和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媒介素养,很难做到对新闻价值的全面把握和对新闻事件的深度分析。再次,从传播目的看,大众传媒能够根据自己的编辑方针对报道组织精心的策划,把报道的深度和广度结合起来;而网络新闻往往具有自发性和随意性,很多人传播新闻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倾诉和与朋友分享信息的需要,新闻报道的立足点不是客观的叙述。而更多的是依据个人的意愿、偏好和倾向。
综上所述,Web2.0技术支持的各种新闻传播方式,还只是在一个发展的初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它已经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可预见的时期里,新闻舆论权还是会控制在传统的主流媒体内。而互联网的新技术,是作为一种补充,来表现大众的声音。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5级研究生)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