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小学班主任工作感悟浅论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guoh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班主任对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高藏区小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班主任是学生精神家园的守护者,人生道路的引导者,在学生面前,班主任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小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班主任的行为;提高小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因此我认为一个好的班主任要做到以下几点:
  【关键词】藏区学生 教师素养 小学教育 班主任工作 师生艺术 工作感悟
  一、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身为一名藏区学校班主任,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加强自身修养的关键是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班主任的权威。这种权威不同于上下级之间形成的行政权力,而是班主任知识丰富、能力超众、人格高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的使人敬服的声誉和威望,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无形资本。班主任,首先是教师,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智慧的化身。这正是班主任权威产生的前提。如果班主任能够通过他的智慧和才干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这种权威,那么他在工作中就能起到“不令而行”的效果。
  班主任树立的威信应从三方面努力:一是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做知识的富有者。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班主任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的。因此,班主任必须不断用新知识充实武装自己。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还要熟悉所学专业的一切知识; 二是加强道德修养,做学生为人的楷模。班主任是各项工作任务的中间者和具体执行者。他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班主任要注意自身的修养,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给学生以示范,做学生的榜样。教育家申比廖夫曾说过:“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因此,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加强自身修养是对每位班主任的基本要求;三是具备应变的多种能力。班主任要具备的能力很多,如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个别谈话和谈心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的能力,总结工作的能力等等。但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必须有体察学生的思想、情感、需求,捕捉学生的思想信息,把握他们真实态度,以达知人知面知心的能力,应具备启迪学生心灵的能力,应有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能力,应有较高的演讲和对话能力。
  二、班主任平等关爱每一位学生
  班主任的“师爱”是一种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待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爱之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师爱是一门艺术。要拨动性格各异的、活生生的孩子们心灵的琴弦,所需的“指法”就更为复杂、多样,更为不易。一个真正懂得师爱艺术的教师往往自兼“多职”——他是一位深沉似海的严父,又是一位耐心细致的慈母;是指点迷津的兄长,又是交心换心的朋友;他还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对学生的“病情”了如指掌并能对症下药,及时救护。要达到这种境界与具备这种能力,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作风及优良的职业素质外,尤其需要注重施爱的方法,讲究施爱的艺术。
  (1)“严”而不“厉”。中国有句古训:“严师出高徒”。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当必要的,缺乏严格要求,放任自流,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但严格不等于严厉。严厉意味着教师态度的强硬、武断和偏执,严厉会使学生产生惧怕退缩心理。久而久之,依赖性、神经质、敌意等不良心理都会从这种难以忍耐的重压下滋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严格,而不是严厉。
  (2)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最高奖赏莫过于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变化发展的高峰,是人生最富于变化、最不稳定的时期。学生此时尚未形成很强的自我意识,非常在乎他人,尤其是老师对他的看法。保护、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是教师的成功之道;尊重学生,是师爱最真诚的流露,同时也是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自我价值发现的有效情感因素。
  (3)了解學生的内心真实想法。深入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师爱的突出表现。世界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当教师使一个学生认识到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的人的时候……才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希望得到师爱的滋润。一般说来,感受到了师爱的学生,均会激发出对教师之爱。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会产生神奇的教育实效,它能使学生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为他所喜欢的老师努力学习,甚至于因对其教师有好感而发展到对该教师所教课程感兴趣,确实体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4)“偏爱”成绩不好的同学。“偏爱”,是要求教师给那些并不优秀,但更需要关怀的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心与同情。在人们心目中,优秀生总集万般宠爱于一身,而普通生,尤其是后进生却因不能充分享受爱的阳光雨露而引发精神贫血症。所以我们应该反过来给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师爱,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将本该属于他们的那部分爱还给他们。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不歧视,放弃每一个学生,应该成为每一位老师的基本原则。当然,公平并不意味着“待遇”相同,好比我们不能给不同的病人以同样的治疗一样,师爱的公正性应体现在将更多的爱分给更大的需求者。那些学习有困难,性格内向,爱“出风头”失去母爱的学生,都非常渴望得到师爱的润泽,既为人师,我们又何吝将爱的天平向他们作一些倾斜呢?
  总之,班主任不仅仅意味着教师有爱学生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他们的爱,进而推动我们藏区综合素质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其他文献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最能看出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视野的开阔广度以及他们道德品质的修养程度。写作高于生活,但它首先源于生活,现实生活是诞生写作素材的肥沃土壤、不竭源泉和扎根基础,所以,我们应当想方设法拉近作文与生活的距离——作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相依相存、相辅相成的:生活孕育作文、作文表现生活,应让作文真正发挥作用,既顺应现实生活的需要,又促进现实生活的不断发展,更是对现实生活的高
本文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弱化、实效差人手,简要分析了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习生活、活动社交、心理健康、毕业就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高校必须改变学生
在学习活动中,认知起操作作用,承担着知识的吸收、贮存和转化任务;而情感起动力作用,承担着学习的定向、维持、调节等任务。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四大目标,其中情感与态度目标是其他目标的动力。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把知情融为一体,使认知和情感彼此促进、和谐发展。正如教育家赞可夫所说:“学生积极的
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一节公开课'减数分裂'中的几个教学片断,对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教学难点的突破处、认知思维的落差处进行
课程的整合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现代教育已经成为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强大动力和有效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成为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一场深刻革命。高中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也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