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自然生成的生物课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en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对生物的了解不够专业和准确,有许多地方甚至是错误的。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地探索生物世界、成功地走进生物殿堂?教师应该如何应用教材?
  关键词:生物教学 探索自然生成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生物课本中关于脊椎动物的内容,教材安排的是两课时,先讲脊椎动物的种类和各纲的特点,然后讲我国相关的珍稀动物。开始笔者是按照教材的顺序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对第一课时知识性的内容不感兴趣,反而对许多课外内容、后面的内容很好奇。于是笔者索性将教学的内容换了,既然学生喜欢了解各类生物,就提供机会让他们尽兴地去了解、去认识。
  笔者首先展示了大量珍稀脊椎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辨认它们的名称,大家都很积极地参与其中。接着,笔者又根据学生对某种动物的熟悉程度以及动物本身的故事,采取了多种讲解方式。譬如:讲狐蝠时,让学生联系蝙蝠的生活习性谈谈两者的异同,并且是学生说为主,老师补充为辅。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发言积极,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或看过的影视资料中的故事举例说明,形成了积极、和谐的互动交流。教师讲得兴致勃勃,学生听得兴趣盎然,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然后,笔者将出现过的所有动物的名称罗列出来,让学生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哪个纲,并分别归类,要求不要说漏、说错。学生听得很仔细,一发现错误就立即有学生指正出来。接着从每个纲挑出几种动物,让学生根据它们的特点归纳出它们呼吸器官、体表特征、胚胎发育、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共同特点。最后笔者再列举出几种常见的动物,如鸡、老鼠、狗、金枪鱼、企鹅、天鹅、猫、鸵鸟、鸭子、麻雀等等,让学生判断出它们分别所属的纲。结果效果明显,几乎刚说出一个动物名称,全班学生就能异口同声地说出它所属的纲。整节课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学习的趣味性很强,课堂效果变化非常显著。
  笔者开始真没有想到,调整之后课堂教学效果竟然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课堂气氛变得很活跃、轻松,每个班级的学生在这节课的各个环节中思维都很主动活跃、反应非常积极,一些平时上课很少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也主动发言。这节课让笔者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授课感觉:轻松、愉快、和谐。这也是笔者收获最多、最有成就感的一节课。
  
  一、合理地运用“教材”教
  
  这节课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将后面的内容调整到前面先上,而且在这些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的介绍过程中,有意引导学生重点观察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比如鸽子的骨头中空、为什么鸟类的粪便是稀的(没有膀胱)等等,为后面讲“动物的结构和生活环境相适应”埋下伏笔。教学设计不应该拘泥于教材,必要时可以将教材的内容打通、融合,从学生最关心的内容切入。
  
  二、充分发掘学生的生物学教学资源
  
  在讲解的过程中,笔者也注意让学生来讲,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所了解的生物科学信息等隐性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同时也能够起到活跃课堂、促进教学互动的作用。
  
  三、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习的平台
  
  这节课之所以学生学得投入,主要原因是学生有的说、有机会说。珍稀动物的介绍其实就是抛砖引玉,之前学生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所学的内容过于专业,超出了他们的经验范畴。调整之后,先给学生建立了一定的知识平台,然后再让学生自主发现、归纳得出(或认可)这些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的自我生成。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