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8年以来,由于股票市场“一波三折”,房地产市场“突遇调控”、而陶瓷艺术品市场却一路“高歌猛进”,吸引了大量原本对艺术陶瓷并不熟悉的普通投资收藏著蜂拥入市,他们热衷于用“耳朵”来购买陶瓷艺术品,他们热衷于按“名号”大小来论陶艺价格高低,致使“名号”响亮者的作品价位不断攀升。
市场的火爆,一方面,导致头顶上没有“世界陶艺大师、国家级大师、省级大师、教授、副教授、美协主席、花王、猫王、鱼王”等等“名号”的瓷艺家,整天琢磨如何获取名号、职称、荣誉,而不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创作水平上,因为,同一作者创作的同一件艺术瓷,由于作者的名号或职称发生变化,则价格会相差数倍。如一个市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获得了省级工艺美术师职称,作品价格涨幅达2-3倍,而一名省级大师如评得了国家级大师称号,则价格涨幅高达5-10倍,甚至更高,在这种利益的推动下,陶艺家对名号的追求也就越来越强烈,自然而然形成了片面追求名号的误区和怪圈。
市场的火爆,另一方面,也导致“拥有”这些“名号”的瓷艺家,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认真提高创作水平上,而是变成了“社会活动家”、“交际家”,顶着“红帽子”到处应酬,于是市场上就出现了千篇一律的艺术家,画照片的瓷艺家,一辈子只会画一个画面的瓷艺家……
客户用“耳朵”来购买陶艺作品、客户购买的不是作品而是“名号”,这种现象固然令人费解,但只要仔细研究也不难发现,这些购藏者中,有的是初入此道,缺乏陶艺鉴赏水平,只能按艺术家的名号大小选购;有的虽然具有鉴赏能力,但他购买这些人的作品主要是为了送礼,要的就是名号大、名号响、名号多,这样送者有面子,好办事;此外,大部分收礼者也是外行,图的也是艺术家的虚名。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大师、美协主席都名不副实,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有相当一部分所谓的“大师”在艺术水平上是不敢恭维的。因此,就形成了陶瓷艺术界作品价格与其内在价值相互背离的咄咄怪事。
况且,即使是顶级大师的作品也有“逸品、妙品、精品、合格品(一般品)、次品”之分:艺术家是人,他(她)也会出于市场原因或心态原因或健康原因等,创作出一般的作品或应付之作,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按“名号”付款的话,既不利于艺术家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艺术品市场的繁荣。
历史告诉我们,唯有精品可传世,唯有名作成大师。
艺术品最终价值是体现在艺术价值上,而不是在作者的名号高低、官位大小、炒作程度等这些“附加值”上。众所周知,在中外美术史上,能被后人认识和崇敬的大师,都是因其创造了具有时代精神的伟大作品。当我们提起历史上的大画家时,首先映入脑海里的就是这位画家的作品。比如,说起《簪花仕女图》就想起唐代周昉、说起《溪山行旅图》就想起北宋苑宽、说起《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想起清初石涛、说起《黄山图粉彩瓷板画》就想起现代王锡良……正是这些不朽名作的存在和代代相传,才让我们记住了创作者璀璨的名字。
可以想象,那些没有名作的“大师”、“名家”,即使暂时取得虚名,但终将被历史所遗忘!被人民所抛弃!
而要打破目前这种按名号高低选购陶艺品、按名号大小论价格高低、艺术家一心追求“名号”、炒作“名号”、艺术品价格与价值背离等怪圈,笔者认为:首先,需要购藏者提升艺术品鉴赏水平。其次需要陶艺家将“名作比名号更重要”作为人生追求。第三,需要陶瓷评论家正直的声音。最后,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和呵护。
当前,红火的陶瓷艺术品市场来之不易,无论是陶艺家,投资收藏家,还是评论家、中介、媒体,都应珍惜这大好环境。让“不买名作买名号”者成为笑柄,让“名作比名号更重要”成为主旋律,共同引导、促进陶瓷艺术品市场朝着健康、良性方向发展。
市场的火爆,一方面,导致头顶上没有“世界陶艺大师、国家级大师、省级大师、教授、副教授、美协主席、花王、猫王、鱼王”等等“名号”的瓷艺家,整天琢磨如何获取名号、职称、荣誉,而不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创作水平上,因为,同一作者创作的同一件艺术瓷,由于作者的名号或职称发生变化,则价格会相差数倍。如一个市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获得了省级工艺美术师职称,作品价格涨幅达2-3倍,而一名省级大师如评得了国家级大师称号,则价格涨幅高达5-10倍,甚至更高,在这种利益的推动下,陶艺家对名号的追求也就越来越强烈,自然而然形成了片面追求名号的误区和怪圈。
市场的火爆,另一方面,也导致“拥有”这些“名号”的瓷艺家,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认真提高创作水平上,而是变成了“社会活动家”、“交际家”,顶着“红帽子”到处应酬,于是市场上就出现了千篇一律的艺术家,画照片的瓷艺家,一辈子只会画一个画面的瓷艺家……
客户用“耳朵”来购买陶艺作品、客户购买的不是作品而是“名号”,这种现象固然令人费解,但只要仔细研究也不难发现,这些购藏者中,有的是初入此道,缺乏陶艺鉴赏水平,只能按艺术家的名号大小选购;有的虽然具有鉴赏能力,但他购买这些人的作品主要是为了送礼,要的就是名号大、名号响、名号多,这样送者有面子,好办事;此外,大部分收礼者也是外行,图的也是艺术家的虚名。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大师、美协主席都名不副实,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有相当一部分所谓的“大师”在艺术水平上是不敢恭维的。因此,就形成了陶瓷艺术界作品价格与其内在价值相互背离的咄咄怪事。
况且,即使是顶级大师的作品也有“逸品、妙品、精品、合格品(一般品)、次品”之分:艺术家是人,他(她)也会出于市场原因或心态原因或健康原因等,创作出一般的作品或应付之作,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按“名号”付款的话,既不利于艺术家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艺术品市场的繁荣。
历史告诉我们,唯有精品可传世,唯有名作成大师。
艺术品最终价值是体现在艺术价值上,而不是在作者的名号高低、官位大小、炒作程度等这些“附加值”上。众所周知,在中外美术史上,能被后人认识和崇敬的大师,都是因其创造了具有时代精神的伟大作品。当我们提起历史上的大画家时,首先映入脑海里的就是这位画家的作品。比如,说起《簪花仕女图》就想起唐代周昉、说起《溪山行旅图》就想起北宋苑宽、说起《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想起清初石涛、说起《黄山图粉彩瓷板画》就想起现代王锡良……正是这些不朽名作的存在和代代相传,才让我们记住了创作者璀璨的名字。
可以想象,那些没有名作的“大师”、“名家”,即使暂时取得虚名,但终将被历史所遗忘!被人民所抛弃!
而要打破目前这种按名号高低选购陶艺品、按名号大小论价格高低、艺术家一心追求“名号”、炒作“名号”、艺术品价格与价值背离等怪圈,笔者认为:首先,需要购藏者提升艺术品鉴赏水平。其次需要陶艺家将“名作比名号更重要”作为人生追求。第三,需要陶瓷评论家正直的声音。最后,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和呵护。
当前,红火的陶瓷艺术品市场来之不易,无论是陶艺家,投资收藏家,还是评论家、中介、媒体,都应珍惜这大好环境。让“不买名作买名号”者成为笑柄,让“名作比名号更重要”成为主旋律,共同引导、促进陶瓷艺术品市场朝着健康、良性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