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发展如何抓
总体上看,重庆仍然处在欠发达阶段,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实现科学发展任重道远。越是在基层,越能感受到市第四次党代会作出的这一判断的分量。产业发展难、生活水平低,依然是今天困扰基层的头号问题。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既要苦干,又要巧干。巧,就是要善于创新。
2012年9月21日,傍晚。
万州区铁峰乡桐元村隐藏在云雾中,犹如一张静默的画卷。
画卷的深处,一个个身影在晃动。
“天黑前整得完不?”
“加把劲,没得问题。”
丰满的猕猴桃,在村民手中不停地移动、分拣、贴标,最后被放进包装盒。
就是这小小的猕猴桃,撑起了“重庆微企第一村”。
投石问路
2005年,春节刚过。
冉茂树和媳妇就背起了行囊。
“又要一年才回来。”妈妈的声音哽咽了。
“没办法啊。”冉茂树眼圈一下子红了。
“你不去深圳,在家搞种植吧。”妈妈再次央求。
“村里种过雪梨、苹果,都失败了啊。”冉茂树摇头。
冉茂树一咬牙,扭头走出村口。
“又走了,又走了……”只剩下妈妈在门口呢喃。
“茂树又走了啊?”村党支部书记谢家宽路过,上前询问。
“村里全剩些老弱病残,你这个村支书也不想点办法。”茂树妈妈没好气。
“想过办法啊,只是……”谢家宽脸红了。
“你们想办法,一点都不用心。”
“怎么没用心?”
“电视上讲,搞种植要化验土壤成分,你们搞了吗?”茂树妈妈有点火了。
“这,这……”谢家宽的脸更红了。
第二天,谢家宽带着土壤样本,直奔区农委,找到专家:“请帮我分析一下土壤成分。”
一番检测后,专家出具了结果:沙质壤土,疏松通气,适合种猕猴桃。
“我们村的土壤、气候,适合种猕猴桃。”回到桐元村,谢家宽就吼开了。
“种个屁。”以前“上过当”的村民们一听“种植”就来气。
怎么办?
“只有我们村干部先种。”谢家宽耸肩说。
三年后,猕猴桃挂满枝头。
“晓得不,他们每家卖了十来万元哟。”
“我也听说了。”
村干部种猕猴桃赚了钱的消息,传遍了桐元村。
巧借东风
会议室里,人头攒动。
“哪些想种猕猴桃?”谢家宽在台上问。
台下齐刷刷地举起手。
“第一年栽苗,第二年嫁接,第三年产果,前两年主要是投入。”谢家宽说。
“要投多少?”村民问。
“一亩地种80株苗,一株5元,水泥杆要80根,一根32元……要投入一万余元。”
“这么多啊。”一大片村民放下了手。
2009年,有钱的村民种上了猕猴桃。没钱的村民,整天唉声叹气。
目睹此景,谢家宽心里酸酸的。
“想办法帮帮他们。”谢家宽召集村干部商量。
“上哪筹钱啊?”大家挠着头,想不出招。
2010年6月,重庆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若干意见》,其中关于创办微型企业可以享受两万元至五万元资本金补助的政策,让谢家宽的眼睛亮了。
“没钱,没钱……”村民邓治兵拍着桌子生闷气。
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了,因为腿疾,他只能窝在村里。
“治兵在屋头没得?”门外,一个声音响起。
“在。”
“我们想帮你申办微企。”谢家宽笑着走进门来。
“我种猕猴桃的钱都没有,哪能办企业?”
“申办微企就是为了解决钱的问题。”
“真的啊?”
“当然。申办材料,我们帮你准备。”
一个月后,邓治兵拿到了2.2万元补贴。
“我终于种上了猕猴桃。”邓治兵呵呵笑了。
这一年,桐元村诞生了123家猕猴桃微企,成为“重庆微企第一村”。
股份合作
“把你的地租给我吧?”邓玉昌央求。
“租多久?”王继英问。
“十年。”
“要把租金一次性全给我哟。”
“我没这么多钱啊。”
“那算了。”
村民纷纷申办微企种植猕猴桃,昔日抛荒之地便成了香饽饽。
于是,“邓玉昌”们就吃了闭门羹。
“猕猴桃的规模搞不上去,在市场上就没议价能力。”谢家宽召集村干部,商量如何集中土地。
“强迫流转,肯定不行。”
“嗯,得让他们自愿。”
可村民怎么才能自愿呢?
“搞土地入股分红。”一村干部提议。
“好办法。”
第二天,谢家宽直奔乡政府:“我们想搞股份制合作社,壮大微型企业。”
“想法有点超前,我们大力支持。”乡领导经过研究后,同意在桐元村试点。
谢家宽立即组织召开村民大会。
“我们要成立股份制合作社,社员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可以分红。”谢家宽说。
“怎么分?”
“入股时间暂定30年,每亩每年的保底红利是240元。”
“只有一次分红吗?”村民问。
“挂果后,承租户每年把总收益的16%交给合作社作管理费。合作社提足每亩7200元租金后,每年把50%的管理费拿出来继续分红。”
“这是个大数字哟。”村民们心动了。
于是,重庆第一个取得营业执照的股份制合作社,在桐元村呱呱坠地。
村民把土地租给合作社,合作社再把土地转租给需要地的微企业主。
创新揽才
“叮……”电话响了。
“您好!”谢家宽抓起电话。
“谢书记在不?”
“我就是啊。”
“你们村猕猴桃产业搞得好,可以传点资料让我们学习一下吗?”
“怎么传?”
“把资料发到我邮箱。”
“邮箱……”谢家宽直挠头,他不懂这玩意。
随即,他陷入沉思。
总体上看,重庆仍然处在欠发达阶段,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实现科学发展任重道远。越是在基层,越能感受到市第四次党代会作出的这一判断的分量。产业发展难、生活水平低,依然是今天困扰基层的头号问题。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既要苦干,又要巧干。巧,就是要善于创新。
2012年9月21日,傍晚。
万州区铁峰乡桐元村隐藏在云雾中,犹如一张静默的画卷。
画卷的深处,一个个身影在晃动。
“天黑前整得完不?”
“加把劲,没得问题。”
丰满的猕猴桃,在村民手中不停地移动、分拣、贴标,最后被放进包装盒。
就是这小小的猕猴桃,撑起了“重庆微企第一村”。
投石问路
2005年,春节刚过。
冉茂树和媳妇就背起了行囊。
“又要一年才回来。”妈妈的声音哽咽了。
“没办法啊。”冉茂树眼圈一下子红了。
“你不去深圳,在家搞种植吧。”妈妈再次央求。
“村里种过雪梨、苹果,都失败了啊。”冉茂树摇头。
冉茂树一咬牙,扭头走出村口。
“又走了,又走了……”只剩下妈妈在门口呢喃。
“茂树又走了啊?”村党支部书记谢家宽路过,上前询问。
“村里全剩些老弱病残,你这个村支书也不想点办法。”茂树妈妈没好气。
“想过办法啊,只是……”谢家宽脸红了。
“你们想办法,一点都不用心。”
“怎么没用心?”
“电视上讲,搞种植要化验土壤成分,你们搞了吗?”茂树妈妈有点火了。
“这,这……”谢家宽的脸更红了。
第二天,谢家宽带着土壤样本,直奔区农委,找到专家:“请帮我分析一下土壤成分。”
一番检测后,专家出具了结果:沙质壤土,疏松通气,适合种猕猴桃。
“我们村的土壤、气候,适合种猕猴桃。”回到桐元村,谢家宽就吼开了。
“种个屁。”以前“上过当”的村民们一听“种植”就来气。
怎么办?
“只有我们村干部先种。”谢家宽耸肩说。
三年后,猕猴桃挂满枝头。
“晓得不,他们每家卖了十来万元哟。”
“我也听说了。”
村干部种猕猴桃赚了钱的消息,传遍了桐元村。
巧借东风
会议室里,人头攒动。
“哪些想种猕猴桃?”谢家宽在台上问。
台下齐刷刷地举起手。
“第一年栽苗,第二年嫁接,第三年产果,前两年主要是投入。”谢家宽说。
“要投多少?”村民问。
“一亩地种80株苗,一株5元,水泥杆要80根,一根32元……要投入一万余元。”
“这么多啊。”一大片村民放下了手。
2009年,有钱的村民种上了猕猴桃。没钱的村民,整天唉声叹气。
目睹此景,谢家宽心里酸酸的。
“想办法帮帮他们。”谢家宽召集村干部商量。
“上哪筹钱啊?”大家挠着头,想不出招。
2010年6月,重庆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若干意见》,其中关于创办微型企业可以享受两万元至五万元资本金补助的政策,让谢家宽的眼睛亮了。
“没钱,没钱……”村民邓治兵拍着桌子生闷气。
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了,因为腿疾,他只能窝在村里。
“治兵在屋头没得?”门外,一个声音响起。
“在。”
“我们想帮你申办微企。”谢家宽笑着走进门来。
“我种猕猴桃的钱都没有,哪能办企业?”
“申办微企就是为了解决钱的问题。”
“真的啊?”
“当然。申办材料,我们帮你准备。”
一个月后,邓治兵拿到了2.2万元补贴。
“我终于种上了猕猴桃。”邓治兵呵呵笑了。
这一年,桐元村诞生了123家猕猴桃微企,成为“重庆微企第一村”。
股份合作
“把你的地租给我吧?”邓玉昌央求。
“租多久?”王继英问。
“十年。”
“要把租金一次性全给我哟。”
“我没这么多钱啊。”
“那算了。”
村民纷纷申办微企种植猕猴桃,昔日抛荒之地便成了香饽饽。
于是,“邓玉昌”们就吃了闭门羹。
“猕猴桃的规模搞不上去,在市场上就没议价能力。”谢家宽召集村干部,商量如何集中土地。
“强迫流转,肯定不行。”
“嗯,得让他们自愿。”
可村民怎么才能自愿呢?
“搞土地入股分红。”一村干部提议。
“好办法。”
第二天,谢家宽直奔乡政府:“我们想搞股份制合作社,壮大微型企业。”
“想法有点超前,我们大力支持。”乡领导经过研究后,同意在桐元村试点。
谢家宽立即组织召开村民大会。
“我们要成立股份制合作社,社员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可以分红。”谢家宽说。
“怎么分?”
“入股时间暂定30年,每亩每年的保底红利是240元。”
“只有一次分红吗?”村民问。
“挂果后,承租户每年把总收益的16%交给合作社作管理费。合作社提足每亩7200元租金后,每年把50%的管理费拿出来继续分红。”
“这是个大数字哟。”村民们心动了。
于是,重庆第一个取得营业执照的股份制合作社,在桐元村呱呱坠地。
村民把土地租给合作社,合作社再把土地转租给需要地的微企业主。
创新揽才
“叮……”电话响了。
“您好!”谢家宽抓起电话。
“谢书记在不?”
“我就是啊。”
“你们村猕猴桃产业搞得好,可以传点资料让我们学习一下吗?”
“怎么传?”
“把资料发到我邮箱。”
“邮箱……”谢家宽直挠头,他不懂这玩意。
随即,他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