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铁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jiei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么多年了,他一直在寻找一个人,好把自己卖给他。这个人还没有出现。他有一手家传的独门绝活,铸剑。父亲对他说,这门技艺要碰到肯出大价钱的买主,最好是皇家,自家的手艺才能显露于世,得以流传。他平时开着一个铁匠铺,带着一个徒弟,叮叮当当地敲打着。两人相对,站在火炉两边,挥着锤子,他执小锤,徒弟执大锤,不言不语。他偶尔用手一指铁器,徒弟的大锤应声而落,不紧不慢,像是行走的钟点。门口坐着一溜老人,借着温暖的火光舒展着脊背,回忆他们的过往,大声讲述,唾沫乱飞。间或到铺子里来倒水,热水现成,有一只专门烧水的小火炉,旁边是几把盛满热水的铜壶。很少有人在听,他们都只顾着讲述,把听来的离奇故事和自己的经历以及想象混杂在一处,神情亢奋。徒弟有时会被某个幽深的情节吸引,头侧过去,落锤的声音就弱了。师傅用力向着铁器一指,他便又扭回头来。师傅的规矩是打铁时不能说话。他们只要睁开眼,就准备打铁,所以,他几乎记不得师傅说话的声音。铁匠师徒长年光着脊背,身体上冒着热气,浑身疙疙瘩瘩的肉块一颤一颤的,给四邻八乡打菜刀锄头,也磨剪子。她就是因為常来磨剪子最后成了他的女人。她家是开裁缝铺的,两家在镇子上算是门当户对。大家都感觉这门亲事结得恰当,就像春天就该开花,秋来就该挂果。他对女人说,我是迟早要离开这里的,我在等一个人。她说,我跟着走就是了。他说,你跟着的话,我就不算是离开,我在等一个人。她就不再说话,去徒弟那边挑选磨好的剪子,在自己的麻布衣襟上来回地擦拭,衣服上终年灰渍斑斑。之前在娘家时,她一直花枝招展,每天都要展示父亲裁制的新衣服,像是行走在街头的招牌。镇子对她的打扮习以为常,感觉她就应该这样,而如果另一个女子也要这样天天换新,就会被大家指指戳戳,背地里编排着这个女子的风流韵事以资消遣。编得多了,编的人自己都信了,听的自然也信,最后,当事的女子也信了,面皮薄的再不敢出门,终年苔藓一样伏在屋子的暗处,性子烈的就吊在房梁上。所以说,在这个镇子上,女子打扮得漂亮是件危险的事,而她则被赋予从事这项危险行业的特权,好像她本身就是一个危险一种剧毒。但是现在,她进了铁匠家,娘家的技艺是不能带到夫家的,那是她弟兄们传家的粮食,女人不能染指。从过门的第二天,她就穿上了铁匠的女人应该穿的衣服,一件铁末和油灰混合均匀的麻布袍。当时,铁匠心疼新媳妇,专门给她备了件新衣,上面还绣着花鸟。她接过衣服,丢在地上铁灰厚重的地方,辗了几辗,这件衣服就看不出本来的颜色了,上面的花鸟全部遁迹,仿佛集体逃走一般。镇子上的人们于是猜测,这个女子这么多年花朵一样游走在街头,匆匆忙忙地,就是为了寻找这样一件油脂麻花的布袍。
  徒弟在紧一下慢一下地拉着风箱,发出老牛喘息般的声响,这是清早,刚刚把陈火燃旺。他已吃过早饭,坐在铺子里呷一壶茶。这是他一天当中除了睡觉和吃饭唯一清闲的时间,他要把一壶茶喝上三泡。壶是陈年紫砂,祖上传下来的,被皮肉反复摩挲,通体油亮,泛着紫红的暗光,不像是件陶器,倒像是金属。壶身玲珑,陶胎脆薄,握在一只粗糙的黑手里感觉吹弹即碎,却一直安然无恙,好像这东西入了铁匠的手,就给调教成一只有生命的灵物,像一只小兽,依恋在他手掌之中,毛色越发滋润。茶不是什么名茶,名茶讲究产地、时令、鲜嫩和温润,而铁匠的茶反其道而行之。是自家炒制的老茶,取自那些采茶剩下的老枝大叶,炒制时火烧得旺,茶有些焦糊,冲泡时随意地抓一大把,按入壶中,几乎将壶塞满,沸水下去,立即有一股黑红色的茶汤溢出,取一只粗瓷碗盛了,大口喝下,一股特别的醇厚之气便萦绕心胸,成了铁匠不能离开的滋味。喝完茶,铁匠的脸上已布满汗道,他并不去擦,挺直身板端坐在方墩之上,闭目养神,这时,徒弟从不敢打扰。如果有人来,见到这一场景,徒弟会向那人打着手势,示意不要发出声音。他知道,这是师傅每天都要进行的神游。
  铁匠的面前,正游动着一团团电光火闪的云,一条不见首尾的青龙遨游其间,双目如炬,爪携风雷,鳞片炸开的寒光如千军万马正在短兵相接。青龙向一处火光冲去,那是一处炉火,正冒着橙红色的火焰,炉火就在铁匠的铺子里,发出咝咝的声响。青龙把身体绷成一支利箭,带着风声向炉火奔来,它的身体越飞越快,越来越小,像一束细长的火苗,只听嘣的一声,它扎进去了。炉火立即腾起一团烟雾,烟雾散去时,只见炉内火色已然透明,发着微微的青色。成了!铁匠大叫一声,猛然睁开眼睛,忽地站起身来。徒弟抬头望着他,手里已拿起大锤。铁匠看了看,回忆了一下,用徒弟听不到的声音叹息着,嘴角掠过一丝笑,说,开工。接着,拿过徒弟递过的小锤。这是他们每天的开工仪式。徒弟一点也不吃惊,师傅每天都要静默沉思一个早上,然后,高叫一声醒来。这时,他身上的汗水已经干透,脸色也恢复铁青,炉火烧得正好,他们开始打铁,叮叮当当,不紧不慢。师傅一整天都不再说一句话,眼睛也很少看着别处,只是盯着炉火。徒弟的火烧得不错,很少冒烟,带着蓝色的芯。盯得久了,师傅的眼睛颜色与别人不再相同,黑色淡去,呈现出一种葡萄样的淡紫。徒弟怀疑师傅看任何东西都裹着一层紫色的雾,那样的话,师母无论穿什么衣服,都像披着紫纱。
  我得走了。他对女人说。女人一怔,问,那个人,来了?他叹了口气,垂下头去,说,没有,但,我得走了,我不能再等下去,青龙,就要来了。徒弟正在门外烧火,他也听到了师傅的话,他的手里正往炉子里添木柴,听到这里,瓷在那里,没有再动。他看到,师傅走了出来,从铺子里的一处墙壁上掏了一会儿,掏出一件小包裹,拍了拍,灰尘沸水一样滚动,他把包裹背在身上,就向门外走去。看来,这件事情他准备许多年了。师母呆呆地看着,在师傅快要出门的时候,她叫了一声,转身折回屋内,取出另一个小包裹,交给徒弟,让他给师傅送去。徒弟把包裹抱在怀里时,感觉这件东西很沉,上面也盖着一层灰,看来,这是师母为师傅准备的包裹,也存放了许久。师傅接过来背在身上,没有转身,对徒弟说,找到了,我不会回来了,找不到,我会死在外面。你的茶壶,师母幽幽地说着,将那把壶握在手里,走过来。师傅叹了口气,看了她一眼,说,不用了,留个念想吧。说着,身影就消失在门口。师母对徒弟说,烧火,铁匠炉不能停,今天,我来打。   镇子仍旧是从前的镇子,只是铁匠铺的声音有些变化,不像从前那样高亢单调,而是时断时续,但仍旧沿用了旧规矩,打铁时不说话。老人们也照样聚集到铺子外面,到里面倒水喝,天南海北地吹牛,只是比以前更多地向铺子里观望,不时扫着女人的脸色。这天,远处突然卷起一阵烟尘,好像是起风的样子,但又没有风从脸上扫过,仔细听来,有人声嘈杂,是一队兵士从镇子经过。兵士们都是小伙子,穿戴得整齐,意气风发,踢踏着步子,使得地面都微微地颤动。镇子过兵,这些年是没有过的事情,在老人们的印象中,好像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有过几次,那些兵从南向北,穿过镇子,后来,就没见他们再回来。而这次,这些兵是从北向南,仿佛是那些兵士返回了。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说,没错,就是这些人,这些脸蛋,这么年轻,我认得。别的老人也纷纷附和,说他们也认识那支队伍中的哪个哪个,他们说着一些特征,比如,有一个兵士在嘴巴上长着一个痦子,有一个兵士的眼皮上有道月牙形的疤痕,还有一个兵士小名叫狗蛋,等等。镇子上的人正看得热闹,自然将老人们的话当作无稽之谈,哈哈大笑,但是突然有人发现,这队兵士里面,果然有一个嘴巴上长着痦子,一个眼皮上有疤痕,而果然有一个叫狗蛋的。于是,大家全部目瞪口呆。老太婆们先沉不住气了,扯起小孙子的手就往家里跑,跑进去就把院门咣当一声关紧,从里面加上门叉,任谁去叫只作听不见。兵士在镇子上住下了,传言比他们走得更快,师母和徒弟也听说了。师母盯着徒弟看了一眼,转身回屋,再出来时,穿上了师傅的衣服,腰间系着布条,上面掖着一把刀,脸上胡乱抹着几把黑灰,同时,将师傅的一顶旧帽子给徒弟递来,徒弟突然醒悟,自己奔到住处,将脸上贴了一道胡须。碰到兵士,女人总是危险的,而年轻的男子,也是危险的。铁匠的炉子不能停,他们继续打铁,不说话。门外热闹的老人们不知什么时候散了,像是渗入地下,铁匠铺的叮当声变得孤单了许多。
  将领推开了铁匠铺的门。门没有关,半开着,平时,是全开的,这两天,徒弟把它关上,想了想,又打开,来来回回折腾了几次。今天他们没有打铁,但炉火依然烧旺,热水也在炉子上冒着白汽。师母正在指挥徒弟将钝刀磨快,自己则磨制那几把从娘家陪嫁过来的剪刀。其实,她最擅长的技艺就是磨制剪刀,是家父传授的这一技艺,唯有这门技艺可以传给女儿。她从未在铁匠面前露这一手,每次剪刀使坏了,都让男人来磨。磨剪刀这种事,铁匠自然不屑,就是徒弟也觉得这是磨刀匠的小把戏,漫不经心地在磨石上过了几把,就把剪刀交给师母。这是徒弟第一次观看师母磨制剪刀,原来,她使用的不是磨石,也不用水,而是在自己衣服上磨,她使用风。徒弟只看到眼前旋转着一团白色的光影,听到刺耳的嗤嗤声,过一会儿,就见师母从光影里走出,举着一道寒光。师母的一绺头发迎风摆动起来,正好碰到寒光,就见青丝根根飘散,地上落着一层断发。徒弟失声叫好,面庞因激动而紫红。就在这时,门开了,将领堵在门口,铺子内骤然昏暗下来。他穿得和其他兵士几乎一样,身体并不比他们健壮,甚至还要瘦弱一些,但一看就知道他是这队兵士的将领,他长着一双尖利如刀的眼睛。即使背对着他,也能感觉到他眼睛里的刀光。徒弟磨刀的手哆嗦了一下,手指割破,血滴到磨石上。将领不说话,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他大方地走进铺子,就像走进自己家一样,到处看了一遍。然后,对师母说,听说,这家的铁匠还会做女工。又对着徒弟说,不错不错,这些货,我全要,你,也要。师母说,要,可以,但这都是些做农活的家什,我们不会打别的。徒弟低下头去,不敢迎视将领的眼睛。将领大声笑了起来,说,没关系,你们过了今天晚上,就什么都会打制了。然后,他看到了那把茶壶,它一直端端正正摆在小桌子上,冒着微微的热气。他伸手将壶拿起来,对着壶嘴喝了一口,在嘴巴里响亮地咂巴了几下,笑着出了门。
  镇子人都记得那个夜晚,天色一直没有黑透,能看到空中灰色的云在缓缓移动,仿佛一直没有入夜,能影影绰绰地看到远处,景物连同移动的人影也是淡灰色的。兵士到镇子上已有几天时间,他们到处居住,推开人们的房子,爬上柔软的床铺,掀开温热的锅盖,捉住健壮的牲畜,好像他们才是这里的主人,而镇子里的人是替他们暂时看守这些物品。人们经常听到牲畜被屠宰时发出的尖叫声,还有女人压抑的哭泣,愤怒里包裹着人所共知的羞耻,镇子的男人们脸色苍白,紧握的拳头藏在身后咯咯作响。兵士们开怀大笑,最后镇子上只剩下他们的笑声,在空荡荡的街道上盘旋不止。经过一个集镇,他们的身上就能长出点新肉,借着这股力气接着向前走,等到把这些肉磨损完毕,就能找到下一个集镇。镇子上人们的脸色从来没有这么整齐,他们的血色几天时间就被吸光。生意几乎都停顿了,屠户不再卖肉,裁缝不再量衣,连到处闲逛的野狗野猫都隐遁起形迹,只有铁匠铺的炉火仍旧照常燃着,不时跳出几个火星,发出刺刺拉拉的聲响。兵士们找不到更多的肉食和床铺,镇子仿佛被他们挤到边角,皱缩着干枯了。这天晚上,兵士们集中在一处大空场,点起猩红的火把,火把旁边摆着一溜从老酒家搬来的酒坛。镇子上的人被邀请过来,像是要过节。师母和徒弟也在其中。徒弟看着火把,感觉这火看上去浓烈强劲,其实寡淡虚弱,颜色发暗,带着黑烟,根本咬不动铁,他想起铺子里的火,常年呈现出蓝色的质地,即使在晚上封住时,也能发出蓝幽幽的光。出门前,他把火封住了,师母又过来仔细查看了一遍。铁匠铺的火不能熄灭,从祖师爷那开始,它已经燃烧了上百年,老火才能打出好铁,这是祖师爷说的,那火就是他亲手点起来的。火不熄,祖师爷就像是一直没离开,有时,火会腾地一下从炉子里站立起来,劈叭炸响,他们就要祭拜一番。他在拨火时会想,如果把火熄灭了会发生什么呢,难道真的就燃不起那样旺的火来了,不能吃铁了吗?这样的念头让他自己吓了一跳,他知道这是大逆不道,他老人家的眼睛正在火里瞪着自己呢。
  将领对大家说了一番话,是感谢的意思,说这几天多有叨扰,请乡亲们担待。然后,就开始酒宴,几坛老酒全部打开,这是本镇老酒家窖藏百年的烈酒,里面像是翻涌着一团团不可见的火,香气浓烈,立即把男人们熏得歪歪斜斜。窖子挖在酒庄的地下,据有数的几个见过的人讲,窖子四面用巨石垒砌,有一条狭窄的石梯上下,酒放在厚重的大肚小口老瓷缸中,用数层油纸密密地封严,又用细砂放在麻袋中压住缸口。这酒从不出售,秘不示人,有了贵客,就从一个老酒坛中舀上几勺,兑到新酿的酒中,新酒立即醇香四溢。今天晚上,兵士们把他家的老酒都搬出来了,人们眼界大开,面呈喜色。徒弟想到祖师爷,这可能是在他活着的时代就酿成的酒,可能比他老人家还有年岁,他老人家是没有福气尝到了。想到这里,徒弟的鼻子翕动着,身子向前凑去。旁边伸过一只手来扯了他一下,是师母。酒坛打开后,有兵士过来将酒倒入一排瓷碗,碗放在地上,是镇子人常用的敞口黑瓷小碗。这样的碗平时一般用来喝汤,人们喝酒用的是白瓷小盅,一口一个,喝时嘴巴紧收,吱吱作响。兵士们倒酒有些随意,洒出来许多,在地上流成一片。镇上爱喝酒的人不觉发出惋惜的声音。将领让大家取酒,自己先取了一碗,兵士们也开始取,镇子上的几个人就犹豫着伸出手去。徒弟也伸出手,师母打了他一下,他只得缩了回来。人多酒少,最后场面就有些热闹,再热闹下去,就会发生争抢。镇子里的男人取到了酒,放在鼻子下,眯起眼睛,吧嗒着嘴唇,陶醉在味道之中。将领说,来,干杯,说着,一仰脖,酒就干了。他把碗向前一伸,肃立一旁的兵士就再给他倒上,他连干三碗。兵士们随后喝了起来,镇子上的人也开始喝。这时,只听叭的一声,将领把碗摔在地上,碎得连碴都看不分明。人们一惊,只见他哈哈大笑,说,无酒不成席,但无肉不成酒。上肉!人们闻到肉香由远至近,逶迤而来。人们喝得兴起,也笑了起来,往前凑得紧了一些。只见兵士端来一些颜色昏暗的焦糊之物,一个老叫花叫了声,他认出来了,这是他们喜爱的吃法,架上火,把木柴烧成晶亮的红炭,用泥巴把肉食裹了,扔到火中,炭灭,肉成。老叫花刚才没抢到酒,这肉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落下了,他叫嚷着向前挤去。徒弟再也不看师母的脸色,跟着人群向前涌。铁匠是个力气活,肉却没得吃,师傅在的时候还能偶尔吃上顿猪血或是豆腐,师傅走了之后,就只有青菜。将领笑得更欢。兵士把一个小泥团托在盘里呈到他面前,将领解下佩剑,用剑尖轻轻一挑,干泥碎裂,里面冲出一股白汽,一团烟熏色的肉就露了出来。这是一只麻雀,大家盯着,看将领用剑尖挑起它,一口就吞了下去,在嘴里咯吱咯吱地咀嚼,嘴角泛出油光,他连骨头也没吐,就咽了下去。然后,兵士又端来一个大些的泥团,仍旧是将领用剑挑开,里面是一只鸡,他把鸡赏给了身边的侍卫。再端上来的,是一只小羊羔,这腥膻鲜香的味道更具冲击力,人们已围成一个铁箍模样,脖子前倾。这肉赏给了一些披甲的兵士。人们盯着下一个兵士,按这渐进的规程,可能会端上来一头猪,一个人端不动,得由四个人抬上来,这应该会赏给镇子上的人。这天下午,人们远远地听到兵士涌进屠户家的声音,这些天他都不杀猪,把猪全养在家里。   这只裹在泥巴里,烧得冒油的大件,终于上来了,果然是四个兵士抬上来的,就放在长条案上。这案子大家认得,是屠户家的杀猪案,上面布满纵横的刀痕和陈年的血渍,血渍渗入木纹,变得乌黑。香味隐约可闻,应该是添加了秘制的香料,这味道不同以往。这次,将领却不再动手,而是招呼着镇子上的人,这是赏给你们的,他轻声说。老叫花第一个跳出来,嘴里叫着,这个我懂我懂,手就伸了过去,向泥团猛擂一下,打开一道裂纹,再用身体压上去,这裂纹就像一扇门一样吱吱悠悠地开了。里面却露出布匹。人们有些惊讶,没有伸手。只有老叫花一边叫着一边跳动着用力,把外面的泥壳敲打开。忽的一声,里面的物件就散在肉案上。好像比泥团裹住的身形要大些,它舒展开了,穿着衣服、裤子和鞋子。这些布匹也熟了,没有碎,它们都发出肉香味。老叫花啊的叫了一声,伸出的手停在半空。然后,他扑通一下跪在地上痛哭起来。人们都看到了,这是一个人,屠户。人们嗷嗷地尖叫着,有人跌到地上,有人向后跑去,有人只是呆呆的,从这天开始,镇子上就出现了四五个疯婆疯汉,还有七八个人失踪了。将领仍在笑着,徒弟看到周围的火把变得幽深如井,颜色黯淡像是中了毒。将领让兵士拿过一把刀来,递给镇子上的人,吃吧,这就是赏给你们的肉。终于安静下来的人只是发呆,形如槁木,再也无人挪动一下。将领终于停止了笑,说,你们中间刚才喝过酒的人,必须吃上一口,否则……他用鼻子发着狠声,指了指兵士手里的刀,又指了指烹制这些肉的营帐。
  徒弟这辈子再也没吃过肉,甚至不能闻到肉味,如果有人给他的食物里掺了肉汤,他只要吃一口就狂呕不止,直把胆汁呕出,再呕下去,就会把肝肠全部吐出来。那天晚上,他好像是把这辈子应该吃的肉全吃下了,把这全部的罪孽吞进肚中。那些和他一起吃过这肉的人,后来陆续都死掉了,他们当中也没有人再吃过肉。这些人后来也不再喝酒,他们得知,那个老酒家被兵士们推进酒缸里,那天他们喝的酒,就来自那个酒缸。他泡在里面,一直也没有腐烂,直到人们把酒喝完。这两个人,都开着镇子上的百年老店,承袭师传,老酒家不想让兵士们动他的老酒,屠户不想让兵士们动他的猪。他们是这队兵士在镇子上碰到的敢说不的人,所以,他们就再也说不出话。师母一直在哆嗦着,徒弟看到她壮硕的身体投在火光下的影子,这个影子颤动不止,像是水流一般。他是伏在地上看到这一景象的,师母把他拖了回去,他的骨头好像溶化,站不起来了,一道屎尿拖在后面。那些喝过酒吃过肉的人,全都站不起来了,有几个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那些只是围观的人也站不起来了,身子集体低矮下去,他们几乎用爬行的姿势离开这里。师母哆嗦着,但好像还能站起来,她把徒弟拖在身后,像是拖着自己肿胀变形的背影。
  他们开始给兵营打铁,叮叮当当,什么都打,给兵士磨刀,也给将领磨过佩剑。打铁时,徒弟用大锤,师母用小锤,用小锤是因为她抡不动大锤,而师傅用小锤是因为他是师傅,懂得用小锤指点和修补,大锤跟着小锤走。在打铁这件事情上,徒弟技艺比师母要高,其实,是他一个人在打铁,他要用小锤的眼睛看到需要锻打的部位,还要负责把大锤的力气抡下去,师母在一边敲打着小锤,就像是跟在大锤身后,可有可无的伴奏音。耳朵敏锐的老人发现了这个变化,叹息着,这老铁匠铺的祖传手艺,恐怕要走到头啦。他们打出的刀枪闪闪发亮,但用几次就会秃尖,再用就会折断,打出的箭头角度凌厉,但是射出去很难伤及对方。兵士们在镇子上试着射禽畜,一只鸡身上中了六箭,仍能从容地从地面飞上矮墙,人追得紧了,它咯咯乱叫着上蹿下跳,就把身上的箭抖落了。有一次,他们打出一把好看的长刀,像是一条华丽的丝带,徒弟感觉很是自豪,拿起来挥动了几下,不成想,只这几下,刀就断成碎片,用手一捏,碎成了碴。这些铁片好像变得很轻,过了半天才落地,而且没发出什么声响。他们也磨刀,但师母从不伸手,仍是徒弟来磨,他把刀磨成几乎透明的薄片,用手去试刀锋,仍像摸在木头上,只要一用力,刀锋就会生出狼牙一样密集的缺口。铁匠铺的火仍旧燃着,但是徒弟自己知道,这已经不是从前那炉火了,再没有蓝色的光,只有艳丽的橙红和桔黄。那天深夜,他在炉火上撒了泡尿,火发出被侮辱和冻伤的吱吱声,之后就是这样蔫蔫的,徒弟知道,它掉魂了。是师母吩咐他这样做的。那天晚上,师母回到家,就把那把茶壶抓起来,走到炉口,却又折回,将壶放在地上,取了一壶开水兜头浇下,想了想,又拿起一壶开水浇下。然后,将壶拿起来,放在鼻子上闻了闻,皱了皱眉。她又浇了几次,这才对徒弟说,去闻闻那壶嘴,還有没有腥臭味?徒弟去闻,是一股陈茶的气息,再仔细闻,却又感觉里面还有别的味道,油腻腻的。师母看着他,哼了一声,顺手拿起小锤,一把将壶嘴敲了去。此后,师母经常把自己关在铺子后院的小屋子里,把窗帘拉紧,里面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徒弟睡在铺子里,守着炉火,这些天,炉子里的尿臊味越发滞重。他到铺子里间的一个小屋里,里面挂着祖师爷的画像,年岁久了,加之长年烟熏火燎,人像泛黄,看不清眉目。但师傅曾经说过,祖师爷越是在烟尘遮蔽的暗处,看得越是明白呢,这可是铁匠的祖师爷,他的眼睛就怕没有浓烟遮挡,那倒让他无所适从。祖师爷,徒弟跪在地上喃喃着,您老法力无边,可都看到了,这世道,可不是我成心想把炉子烧灭,是不得不灭啊。
  人们很少在街上闲逛,年轻一些的人都被将领拖进了队伍,成了他的兵士。家里人暗暗地哭泣着,给年轻人准备好换洗的衣服,做一餐可口的饭,并且提前准备好为他办后事的物品,让他给白发苍苍的祖父母磕头,再到祖坟上去烧香祭拜,一般是让族里的长者陪着,父亲的腰背佝偻下去,母亲已经哭得面部浮肿,再也睁不开眼睛。长者看着年轻人端端正正地在祖坟前磕头,眼睛向着旁边扫了几眼,努力压住心里的一声叹息,用不了多久,这个年轻人就会来这里陪伴祖先了。可怜他还没有娶妻生子,将来连个磕头的都没有。而且,他这一走,将来死在外面,身子也无法到这里入土,不知会被收拾到什么地方,那里定然荒凉,野物出没,不知他的魂魄能否记得这个方位。让年轻人来拜祖,其实是让他赶紧认认路,天高路远,以后得能找到这里才成。长者快速地擦拭着眼角的泪水,对仍旧伏在地上的年轻人说,走吧,走吧。徒弟看着这些年轻人换上了兵服,感觉他们立即成了陌生人,他看到这身土黄色的衣服,就想起那天的烤泥团,胃中痉挛起来,他连忙抓起泥碗,把茶汤倒进嘴里。他们将来也要吃裹了泥的人,喝泡成酒的人吗,他们会不会恶心呕吐,他们也要使用这些寒光凛冽的兵器,把它们扎进另外一些年轻人的身体吗,那些人可能来自相邻的集镇,说不定是亲戚,彼此长得很是相像,说不定是玩伴,小时候还一起上树掏过鸟窝。街上的人越来越少,到处空空荡荡,从巷子里发出节奏不一的哭泣声,在空巷子里反复盘旋,经久不绝,像是整个集镇都在哭泣。那些到铺子外晒太阳侃大山的老人也不来了,有几个已经去世,有几个卧床,剩下的几个也猛然衰老。有一次,徒弟看到其中一个经过铺子门口,手里抓着一包草药,他拄着拐杖,走几步就歇一歇,鼻涕与口水挂在胸前,眼睛上糊着膏状物。徒弟叫了他一声,记得这个人的嗓门最大,说自己曾到天下各处漫游过,提到哪里都如数家珍。老人没有回应,徒弟这才知道,他耳聋了。徒弟端着一碗水向他晃了晃,他向铺子看了看,什么表情也没有,慢慢地走远了。这些日子,集镇的时间突然加快了步伐,本来得用几年才能走到的地方,几步就走到了。师母对徒弟说,你会用刀吗?徒弟盯着她,他们平时打铁时从不说话。会吗?师母问。徒弟点了点头,说,用过砍柴刀。镇子上会用刀的人,还有吗?师母继续问。徒弟想了想,指了指兵营的方向,说,有,都进那里了。师母不慌不忙地挥动着小锤,把声音砸得像铁一样结实。我弄好了,她说,你自己到小屋去拿,东墙角,第三块砖下面。徒弟向着门外看了看,每天,都有两个兵士来送需要打磨的刀具并把昨天的活收走,今天,他们还没有来。师母继续说,他们来了,就不让他们走了,我们换上他们的衣服,混进去,今天是个好日子,那个家伙喝醉了,他的营帐位置早探听准了。徒弟的大锤突然打偏,落在地上,险些砸了自己的脚,他惊叫一声跳开,满脸冷汗。他盯着师母,感觉自己的脚应该是被砸到了,痛得失去知觉,麻木感沿着腿部爬了上来,一会儿就遍布全身,他再也挥不动大锤,颓然地歪在一边。都是怂货,师母说,你师傅真该走。说着,她看了一眼那把没有嘴的茶壶,仍旧端端正正地摆在小桌子上,通体油亮,没有一丝灰尘。   兵士终于准备离开。他们在这里扎营,休整完毕,接下来要去攻城。城离这几十里,是座老城,城墙庄严肃穆,看上去高耸入云,上面站着成排的兵士,闪着刀剑的银光,仿佛整个城墙是一件天然铸成的巨大兵器。师傅也是沿着这条路走的,徒弟看得清清楚楚,他背着两个小包裹,沿着路走了几步,就混进太阳刺眼的亮光之中,再也看不到了。师母和徒弟也要跟着兵士一起走。将领让兵士们将他们的家什搬了起来,驮在一辆大车上。徒弟发现,除了集镇的一些年轻男子,还有一些年轻女人也在兵营之中,她们都是镇子上的美人,脸上敷着厚厚的粉,挂着星星点点的泪珠,另外还有几个年纪大些的妇人,手上沾着油污,系着围裙。他问师母这些年轻的女人怎么也来了,师母只是瞪了他一眼,没有答话。徒弟还没到娶妻的年纪,身体仍在发育之中,对这些事情似懂非懂。
  将领死于一把飞刀。当时,他身子直立在高高的马上,手指着前方。他的四周是密集的兵士,他处在正中心,所以,这把飞刀从哪个方向也不应该找到他。他仍旧坐得直直的,手向前伸着,但是脑袋却没了,而且不知飞到哪里去了。兵士们炸了窝一样涌动,慌乱地奔突,但方向并不乱,都向后退去,沿着镇子那条小路,他们越跑越快。前方的城门仍然紧闭,不见有追击的兵士。这些人的攻城还没开始,就自己溃散了。徒弟和师母跟在混乱的队伍里,拉住无人顾及的牛车,慢慢地向回走。徒弟看到这些人走到路的岔口,就分开,向不同的方向奔去,有些是回镇子,有些是向别的镇子而去。他们可以回家了,师母说着,笑了起来。徒弟盯着她看,师母正在用一块手帕把脸上蒙着的黑灰擦去,又从车上的杂物箱里找出一根萝卜,嘎嘣着吃了起来,见徒弟盯着,就扔过来一根。两人坐在牛车上,吃着萝卜,慢慢向回走,不再说话。前方路边有物件突然一闪,师母让徒弟去看一下。徒弟走过去一看,是一把短刀,他小心地拿起来观看,刀薄如蝉翼,轻若无物,上面不沾一点灰尘和血渍。他把刀捧到师母面前。师母双目放光,扭头对着城墙说,他在这里,你师傅在这里。再向前走几步,他们发现了将领的头,滚落在路边沟里,地上也没有一点血迹。这张脸依然神气活现,怒目而视,眉毛上扬,嘴巴张大,仿佛并没有死,只是换了一处身体,他仍旧要发号施令。徒弟看到时大叫一声,就往回跑,师母骂了句。师母仔细看这头颅,发现切口处平滑如镜,像是被蜡封住一般,早年听男人说过,这样的头仍然活着,如果这时能接到一个新的身体上,有名医进行救治和调理,就会活转过来。她让徒弟过来,拿沙土把它埋上。埋深些,不能让野狗找到,万一让他的头长到狗身上,又得有人遭殃。徒弟一边呕吐一边找沙土,把这头颅和自己吐出的秽物埋了起来。再上路时,徒弟不再吃萝卜,神情恹恹的,脸色蜡黄,像是生了病。师母则神清气爽,不断把短刀放在眼前端详,还用它切手中的萝卜,刀好像还没切下去,萝卜就飞了出去,接都接不住。她试了几次,发现,这刀切的萝卜会飞得高高的,像是长出翅膀,根本吃不到嘴里,于是,就把它收了。刀光闪着青色,宛如一块静定的寒冰,上面有隐隐的花纹,似乎有细碎的鳞片。青龙,青龙,她低声说着,嘴角浮起笑意,眼里闪着泪光。
  镇子恢复了平静,徒弟也不大呕吐了,只是不太喜欢吃东西,身体消瘦了不少,肉皮松松垮垮地垂在身上,有气无力。他只得改用小锤,师母抡大锤有些吃力,抡几下就停一会儿,汗水从脸上一直布满全身,从袖口向外滴答着。人们又开始来修理农具,牛车拉着外来的人在街上慢慢地走,鸡狗猫鸭则急促地在几条胡同间窜来窜去,集镇上的人比他们走得更心急些。他们又开始下地,起早贪黑,粮食已经耽误了一季,再也等不起了。前段,能下地的人多数给抓进兵营,剩下的老人孩子也不敢下地,只要一下地,就证明这人可以抓进兵营,所以,地就荒了。地一荒倒也不闲着,生满杂草,远看上去油绿一片,好像生机勃勃,这要多费一些力气才能给粮食腾出地方来。人们手脚并用,恨不得多生出几只手来做活,脸上的汗水不迭得去擦,再误下去,这年就没收成了,家里的存粮让那些兵士全部掏了去,连粮缸的底部都给细细地扫过,泛着黑瓷色,没有收成,就得有人饿死。铁匠铺里的铁总也打不完,堆积着需要修理的农具,像小山一样,性子急的人等在炉子旁边,水也不喝,只是催促,还没等打好,就伸手过来捉。师母全身浸在汗水之中,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她抽个空,抓过茶碗就往嘴里倒。仍是那种红褐色的浓汤,小桌上换了一把白底蓝花的大瓷壶,那把没嘴的茶壶摆到祖师爷的神像下面去了。小桌上还多了一个黑瓷咸菜罐,打铁的人不断掂起一条条咸疙瘩吃下。炉火依然不旺,和徒弟一样,消瘦枯黄。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挑选好柴好炭,扩大排风口,一概没用。师母琢磨着,祭出大招,点起香烛,置齐五色祭品,向祖师爷拜过,然后用一只九斤九两的七彩公鸡祭炉。这招好像管了点用,从此炉火不再是各种红色,而呈现七彩,熠熠生辉煞是好看,但是这炉火并不坚硬,还是咬不动铁。幸好,农具修理要求的温度也不高,坏了就常修,活越堆越多,后来人们就只得自己来当帮手,轮到谁的农具要修理,就也抡一柄大锤,徒弟用小锤指点着,师母打一下,这个人打两三下。能出门的老人重新聚集在铺子门外,听到这变奏的打铁声,笑着摇头,这可是从没有过的打铁声,这世道,没见过的怪事可真多。
  兵士们没再出现,被抓去的年轻人那天沿着小路又全跑回来了。老人们向这些人打听,那些外来的兵士到哪里去了?他们是向南跑了还是向北跑?那个下巴长痦子的,那个眼皮上有疤的,都到哪里去了?还有,那些被掳去的女人们,一直没在街头出现,躲进胡同深处好像消失了一般。她们的家人也很少和别人搭话,遇到前面有人驻足会不知所措地左顾右盼,钻到另一条小胡同里。这些女人过了婚娶的年纪也没有出嫁,后来只有一个嫁了出去,跟了山里一个年老的哑巴。那天,迎亲队伍出现在街道上,女子就在其中,但没有人能认出她来,她包裹在厚厚的衣服和盖头之下,被两个老女人搀扶着,好像比早先长高了些。即使她不被布匹覆盖,人们觉得自己也认不出她来了,她一定长出了另外一张脸,脸上长着树皮。
  兵士们不来,官差来了。上次那群兵士准备攻打的那个城市成为都城,有一个神秘人物坐在里面,把所有的兵士都打败了。四处太平,官差一边打着锣一边高声喊,到处张贴告示。告示上说,都城准备修建一座铁城墙,需要大家把家里的铁都交上来。没有兵了,要铁城墙做什么呢?徒弟有气无力地问。老人们皱着眉头,咂着嘴巴摇头。师母在间隙里冷笑一声,说,收铁。官差来得更多了,他们一边打锣一边挨家挨户地查看登记,铁锄两件、斧头一件、菜刀三把,不厌其烦地记在密密麻麻的布片上。开始,镇子上的人还笑,这些人魔怔了,连拴狗的铁链、衣服上的铁扣子,也要登记。老人们不屑地说,折腾吧,修铁城墙能当饭吃吗,下地总得要用铁家伙才行。这样过了几天,公差再次打着锣把大家召集到街道上的空场上,说从今天开始就要收了。没有人动弹,大家都在嘻嘻地笑着,仿佛这件事情与自己无关。一个公差头目开始耐心地劝说,半天,人们仍旧木怔着。公差生了气,大声说,这是命令,胆敢违抗,就抓他全家。人们轻微地动了动,背部像是被什么挠了一下,有些发痒。这天晚上,公差头目去了集镇的族长家里,族长家一直生活在这个集镇,辈份高,威望足。族长的窗户半夜还亮着灯,里面传来喝酒的欢畅之声。第二天,族长就把自己家的铁器悉数拿了出来,又过几天,他的儿子成了一名公差。这样,镇子上的人家开始往外拿铁器,公差头目让他们把铁堆在铁匠铺外面的胡同里,把胡同口都堵住了。他让铁匠把这些铁器熔化,打制成铁砖的模样,徒弟问他尺寸,他思忖了一下,说,先打着,能打多大打多大。公差把以前打过几下铁的人都召集来,让他们一起来打,公差们围在周围看。铁匠铺热闹起来,叮当声交叠重复,连成一片轰鸣。声音嘈杂,每个人的听力都在下降,两人面对面也需要大声说话才能听见。老人们已经离开这里,人坐在墙根下会给颠起来,颠到不知哪里去。整个铺子都在轰隆声中颤动,地皮也在颤动,像是陷入巨大的恐惧。师母近来默不作声,眼睛盯着铁砧,她也使上小锤,给别的大锤指点。铺子里另架了几个铁砧,炉子还是那一个,上面悬着熔炼用的坩埚。徒弟按着以前师傅炼铁时的记忆来做这件事情,这些年他们没有炼铁,只是修理打磨,坩埚放在后院的窖子里,多半截埋在土里,扒了好半天才找到。敲碎的铁片放在坩埚里,一直静悄悄的,人们侧耳倾听,希望听到爆裂或是沸腾的声响,徒弟咧了一下嘴,知道这铁是发不出像样的声响了。他们耐心地把碎铁烧成一坨坨的黑色石块样的东西,公差头目竟然很满意,他说铁城墙需要各种形状的铁石头,这样就挺好,到时,再让工匠细细地勾缝,砌上去一准结实又美观。这城墙垒得高了之后,这样重的鐵石头,怎么搬上去呢,有人问。公差头目想了一会儿,说,这个我还没想过,反正有的是办法。镇子上每户人家都拿出了铁器,但是公差头目感觉还差得多,他们还保留了农具等家什。没有锄头,怎么锄地,没有斧头,怎么砍柴,没有铁锅,也没法吃饭,人们这时愤怒起来,但是公差头目说他已经想好了办法,给大家发放可以翻地的木质锄头,可以砍削的石斧。锅也有了,城里马上运来一批陶罐,下面有三条腿,粗大中空,腰部纤细,有一个陶篦子,直接墩到火堆上,下面煮粥,上面蒸饭。看吧,为你们想得多仔细,比铁锅要好用,而且,用陶罐烹制的饭食有股自然的清气,对身体也有好处,公差头目这样说着。他再次到族长家去,半夜不归,第二天,族长家就用上了各种新式替代品。他接着就走上街头,逐户查看上交情况。过了几天,族长的女儿就和公差头目的儿子订了婚,族长收到了成箱的聘礼。公差头目的儿子还未成年,经常到镇子上走动,跟在母亲身后,怯生生地扯着母亲的衣角。   晚上,人们散去,铁匠铺里上了门板,把炉子封住。师母和徒弟坐在残光里吃饭。徒弟吃得满头大汗,一边吃一边抹着脑门,他饭量不小,只是不长肉,也不长力气。师母把米饭一粒粒地扒进嘴里,又把汤一口口地喝光。你可记得我说过的地方?师母问。徒弟停了一下,犹疑地看着师母。师母说,第三块砖下面,我早准备好了。徒弟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说,师母,兵营早散了呢。师母哼了一声,说,你什么时候能长出眼来呢,这铁快熔完了。徒弟看了一眼铺子里面,只剩下一小堆碎铁,都是小物件,里面有铁笼子铁扣子,连小孩子玩的铁圈也收来了。镇子上的铁终于收完了。徒弟笑了一下,说,这个好,我们可以歇歇了。师母瞪着他,问,没了铁,我们做什么呢?徒弟听罢呆了一下,抓了抓头皮说,可真是,我们没营生可做啦。师母幽幽地继续说,没营生可做,你想得简单,我们就要完了。铁销了,铁匠就要销,铁匠不销,铁就不会销完,你眼里只见到铁,没见到刀剑。徒弟眼睛发直,说,可是,没了铁,铁匠也没办法变出铁来呀,又从哪来的刀剑。师母叹了口气说,能,从哪里都能,只要你是铁匠,但是,铁匠必须要一炉好火,否则,铁成不了器。
  铁城墙建成。它好像是从天空中垂下来的巨物,悬挂着沉重的阴影,这些天,所有的铁匠都被征集来建墙。他们把各地运来的铁石块堆砌起来,又在墙下烧起大炉,熔炼铁水,浇铸到石块之间,有人则伏在城墙上,缓缓蠕动。这墙坚硬异常,表面光滑,没有缝隙,风吹过来,顿时给撞得粉碎,向四周折去,有了这道墙,就没有人敢来攻城。师母和徒弟也在铁匠中间,徒弟的腰间掖着那件东西,从第三块砖下面抠出来的,一块薄薄的铁片,看上去没什么奇处,贴在肉皮上才发觉有异,它通体发热,如果不是隔着几层棉布,会烫伤肉皮。徒弟一边劳作一边小心提防着它,不让它烙到自己。四墙既成,铁门开始浇铸,铁匠们从没看到过这样大的铁器整体浇铸。门垛处立起高台,里面制好模具,旁边燃起一溜巨炉,架着熔炼铁水的坩锅,一些公差指挥着铁匠们爬上高台,台下,另一些公差维持着秩序。铜号声响起,巨炉腾起青蓝色的火焰,直冲天际。徒弟惊呼一声,师傅,是师傅的火。师母脸色煞白,直盯着那火,蓝色渐重,开始变得透明,刚才还晴朗的天空突然涌来一片乌云,接着一道闪电划过,雷声紧随其后,这雷电就在城墙之上,闪着青色的鳞片,翻涌着浓重的血腥味。所有人都呆呆的,紧盯着天空与高台相接之处,这时,有一道闪电落到高台,翻滚一会儿,上面的人发出惨叫,跌下来。落地时,碎成一地黑炭。青龙,青龙,师母失声高叫。徒弟也激动起来,说,我听说过,师傅等的就是这条青龙。师母猛地推了徒弟一把,说,我们一起爬上去,你再去那炉里撒一泡尿,不行的话,我还有别的办法。说着,她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包袱,打开,里面是那把没嘴的壶,她将壶递给徒弟,说,带上,一起扔进炉里去。徒弟面如土色,两腿筛糠。师母击了他一掌,说,门成,铁销,我们谁也活不了。徒弟似乎鼓起勇气,但只迈出几步,就跌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空中雷电交加,青光闪烁,通红的铁水泛出银亮,仿佛有一件灵物正在其间畅游翻涌。成!随着一声高呼,铜号声大作,紧接着,铁水沿着管线向模具倾倒。徒弟伏在沙土中,看着这些,感觉腰间那铁正在灼烧着他的皮肉,冒着焦糊之气。他想爬起来,只觉自己的双腿让人抽去了骨头。他紧盯着高台,在一片烟雾之中,似乎看到了师傅,他身材硕大,光着膀子,正指挥着所有人进行浇铸,他的背后,是一团团乌云,闪烁着青鳞。就在这时,徒弟看到,有一个矫健的身影正爬上高台,这个身影是紧贴着光滑的铁墙爬上去的,比风还要柔软,比闪电还要迅捷,在一片火光之中,呈现出暗色,像是刚才跌在地上的那些黑炭。一开始人们没有注意到身影的出现,直到身影被巨炉的光焰拉长,投下来一个巨大的影子,人们才发出惊呼。公差向身影扑去。身影在炉口的位置处稍作停顿,呈现出一个女人的侧影,然后,纵身一跃,像是一道电光一样,消失在炉口的位置。紧接着,腾起冲天青焰的巨炉被掐去了尖,迅即萎顿,火焰低矮,暗淡,竟至熄灭。这是最大的一个巨炉,它一变化,别的炉也不再旺。正在浇铸的铁水从银色变红,接着变黑,最后,在空中成了鐵坨,扑通扑通地向下跌落。人们四散奔逃,看似杂乱,其实各有所归,公差向城内跑去,铁匠们向门外冲去,城外是纵横交错的小路,能把他们驮回各自的集镇和乡村。但是,现在,他们被阻挡住了,正在浇铸的城门之外,还有一道临时搭建的木城门,门扇紧闭,他们正在合力撞击门板。徒弟看着这一切,感觉腰间灼热的铁器突然变得冰冷,他用手一摸,摸到一把霜雪。师母,师母!徒弟挣扎着站了起来,踉跄着向木城门跑去。铁器从他腰间挣脱,径自飞在前面,像在拽着他奔跑。它准确地扎进门板的缝隙。木门见铁就退,门开了。大家涌了出去,小路上响起杂沓的脚步声。我们已经没有铁了,一个老铁匠喊叫,还能做什么呢?几个铁匠闻听,去捡拾地上的铁块,有被空中正坠落的铁砸到的,也有被仍旧嗞嗞叫着的铁块烙伤的,于是就转身奔命去了。徒弟回过头,看着黑烟滚滚的高台。犹豫了一会儿,向落铁的地方跑去,在这些铁块旁边,挖出一个个小坑,将它们埋了起来。师母就在这些铁里,他会把它们带回铁匠铺子,炉子会重新烧旺,如果仍然烧不旺,他想,自己就跳进炉子里面去。他原来听师傅说起,铸铁的炉子用人的身体生祭时,会完成这个人的意愿。师傅先跳进了炉子,就在最后那道闪电产生的时候,他一辈子就在等待这个时刻,找到一个大买主,把自己用大价钱卖掉。徒弟想,自己会铸出一件像样的铁器,名字就叫青龙。青龙是两把剑,分为雌雄,分为天地,分为冷热,分为正邪,最终,难分彼此,复归炉火。
  责任编辑:苏牧
其他文献
牧猪记  春天适合放牧  不养羊,不养牛  就养一只花色斑驳的小猪  不放猪圈,不围栅栏  放在有青草,有鲜花的地方  放在茂密无边的森林  他会有一身紧实的肉  因为他随时随地奔跑跳跃  有时候,他会撞到大树,  有时候甚至把自己的鼻子撞疼  这些都不要紧  只要不要冲撞了放羊的小孩  和砍柴的老人  森林有其它的动物,当然也有狼  遇到狼群的时候,他不会害怕  他记得几千年前他曾是龙的祖宗  
期刊
对面走南闯北的姑娘二十二岁  她的孩子将在今年学会说话  “那你做奶奶就是四十来岁”  “也不一定,如果他三十多岁才结婚的话”  她说一句话,要咂一下嘴  仿佛人生阅历可以通过咂嘴的次数  与轻重来体现  戴眼镜的十岁小孩与破旧的脏皮鞋是两个极端  对死亡的遗惧与对爱人的思念是两个极端  而我,处于两个极端之间  承受着双份的分裂感  后来,我躺在中层卧铺上  两个省份的树、泥土和空气从我头顶接连
期刊
大约在2018年1月18日我就开始琢磨写这部长篇小说了。当时头脑里只有一把铜哨,是一把子弹壳做的哨子,也就是这天的晚上,我静静地在家里写创作提纲。  这时,我想起了故乡,想到了老宅后面那条熟悉的河流。我从来不知道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只记得小时候在里面游泳、逮鱼、摸虾、踩河蚌。有时会到河边去捏蜻蜓,到树林里粘知了。我会和小伙伴一起玩“推磨虫”“磕头虫”等各种各样的虫子。即使是到了大雪纷飞的冬天,
期刊
我叫草花,童年时家里穷苦,只好去姐姐家。我像被秋霜打萎了的野草花,抬不起头来。除了上学,我还要做些零碎活计。我吃穿都是靠姐姐供给,捧人家碗,受人家管。我最难挨的是天黑,一个人像孤雁似地蜷伏在又破又小的小屋里,老是做噩梦。  我是野草花没有人爱,只有自己爱自己。我不知道今后的日子怎么过法,我只知道学习。我不像别的同学,他们盼望着的是过节、放假,我盼望的是有时间学习,有好成绩。我还希望买一些学习用品,
期刊
最近有幸拜讀了《铜哨声声》这部小说,它讲述了在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发生在苏北奔腾的维古河旁美丽的杏花村一群天真浪漫的少年成长的传奇故事。这部靠生活的自身细节自然呈现的鲜活的小说,充满了人性之美、人情之美、自然之美与童趣之乐,读之让人欲罢不能。  用抒情文字营造梦幻般意境。作者邹雷的文字能力在《铜哨声声》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从历史、文化、民族、乡土等多重维度描写了不一样的儿童世界,乡野风情、人
期刊
1  火车的孩子,早已熟悉了死亡,  他的世界在烟尘的旅途中消失。  他曾有多次,如今却疲于呐喊。  于是他沉默着把自己抛向背后,  仿佛一个幽灵,在无数的黑夜,  纷飞,不安地徘徊。 2  丰收的孩子,再一次在乡间徘徊,  年复一年,看着庄稼生而复死。  他向往的远方封存着希望与一个黑夜,  直到自己的鞋化为车轮,而庄稼消失;  在无法回头的背后  大地上弥漫着他痛苦的呐喊。 3  围墙的孩子,
期刊
出自作家的文学批评,比如纳博科夫《文学讲稿》、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艾柯《悠游小说林》这样的作品,很难被纳入到我们由作协/大学所主导的文学批评格局中。这类文学批评,就权威性而言不如作协批评,就引用率而言也不如大学里的文论著作,但对于作家和读者而言,影响力更为直接明显。这脉“作家批评”,在鲁迅等现代文学作家那里还可一见,在当代作家那里则较少见到,当代作家的文学批评更多散见在序、跋或者访谈之
期刊
两个老男人  他和他站在五光十色的台上  依然蓬松 失去了光泽的头发  他们唱波澜不惊的歌  他们讲别人不懂的故事  故事里他们抽别人不懂的烟  喝別人不懂的酒  故事唱完 他们事不关己地离去  台下是如痴如醉的别人  海盗之歌  我们是海盗!我们是海盗!  我们是没有未来的海盗!  美丽的姑娘啊,  让我尝一尝你嫣红的嘴唇!  枕一枕你香软的臂膀!  我们是海盗,我们是海盗!  我们是凶恶狠绝的
期刊
主持人点评  《熔断》是一篇有思想又有趣的作品,它既不像传统文学那样过度讲究立意的深刻,又不像网络文学那样过度强调主梗的“网感”。  这个故事,设定带感,文笔凝练。作者沈屠苏大约是《1984》的粉丝,在这则一万余字的短篇故事里,他加入了对人类未来的探讨,对社会现实的思索,用一种悬疑小说式的笔法,用别致的人物设定,再加上多重反转的剧情设定,让整个故事读之跳脱,颇有趣味性。  ——赖尔  闹钟不可违逆
期刊
在《斐德若》中,柏拉图用一个比喻谈到灵魂。他说:  让我们姑且把灵魂比做一个混合体——飞马和驭者,众神的飞马和驭者本身是高贵的,出身也高贵,而我们的马却是混合不纯的。我们的驭者要驾驭两匹马,一匹高贵,出身也高贵,而另一匹卑贱,出身也卑贱。正如能够预期的那样,驾驭它们可是麻烦不小。我将尽力向你解释,有死者与不死者在哪个方面有所区别。凡是灵魂或不死者都负责照管有死者,在宇宙中穿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