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辛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把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所收治的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的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等治疗,研究组采用辛伐他汀来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8%,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辛伐他汀来治疗,所获疗效显著且良好,在臨床中值得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辛伐他汀;患者
缺血性脑卒中又叫做脑梗死,其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心脏瓣膜病、动脉纤维肌肉发育异常、烟雾病以及夹层动脉瘤,血液成分改变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药源性(如可卡因等)[1]。该病为各种原因造成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发生障碍,造成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最终在临床上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2]。目前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中,积极使用他汀类药物成为共识,下面笔者就辛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和观察。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所选研究对象为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所收治的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部患者均满足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通过的关于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3],且经病史检查、MRI检查、神经系统查体以及颅脑CT检查发现存在阳性,发病时间在5-24小时。基于患者一般资料的分析,采取随机的方式将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划分为病例数各45例的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有25例患者为男性,20例患者为女性,患者年龄在58-80岁之间;研究组有28例患者为男性,17例患者女性,患者年龄在60-78岁之间,两组患者差异不显著,即P>0.05,故有很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即实施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与常规神经保护剂(吡拉西坦)治疗,且进行血糖和血压的调控。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安慰剂来治疗,每次服用的剂量为40mg,每天一次,于晚上服用;研究组应用辛伐他汀来治疗,每次服用的剂量为40mg,每晚服用一次。两组服用3周,就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对患者肝肾功能的相关指标进行监测。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共包含8项,即意识、上肢肌力、水平凝视、面瘫、下肢肌力、言语、手肌力以及步行能力,总分范围为0-45分,若分数越高则说明神经功能的缺损也就越严重。
1.3疗效评判标准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所通过的关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中的相关内容来制定本次研究疗效评判标准,其主要如下:1)痊愈:经治疗,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在91-100%之间,且病残为0级;2)显效:经治疗,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在46-90%之间,且病残为1-3级;3)有效:经治疗,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在18-45%之间,生活可自理;4)无效:经治疗,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低于18%[4]。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的实验数据中采用的是SPSS18.0软件来实施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的是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结果对比如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情况对比如表2所示,表1和表2中数据通过统计学处理分析,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所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相对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得到了有效地改善,其中研究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表1 研究组和研究组治疗结果对比[n(%)]
组别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n=45) 1(2.2) 20(44.4) 14(31.2) 10(22.2) 35(77.8)
研究组(n=45) 2(4.4) 22(48.9) 18(40.0) 3(6.7) 42(93.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情况对比( )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n=45) 14.77±2.05 13.54±1.75
研究组(n=45) 14.53±1.93 12.49±1.78
3.讨论
引起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斑造成造成官腔狭窄,导致血栓形成,血管闭塞。动脉粥样硬化由细胞内外脂质、血管平滑肌、细胞外基质、巨噬细胞以及T淋巴细胞等构成,上述任何一种成分减少都能使斑块面积减少。他汀,或者称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除了具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用,还具有急性神经保护作用,包括对内皮功能、脑血流和炎症反应方面的作用(鲍欢,胡晖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诊疗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脑卒中学会(AHA/ASA)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11月 第8卷 第11期P913页)。经研究发现辛伐他汀具有减少或者稳定斑块的功效,其不仅仅具有降脂功能,同时还经一系列不依赖于调脂功能的血管以及神经保护效应,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得以减轻或者延缓,降低血栓形成危险性,使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得到有效地下降[5]。
辛伐他汀治疗机制可能包含以下几种:1)具有显著的降血脂功效,对于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经大量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结果的分析可知,他汀类药物可缩小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梗死体积,可保护神经。在动物试验中,当血胆固醇正常小鼠用洛伐他汀或者辛伐他汀预处理三天或者两周后,都可使试验小鼠大脑中动脉线栓在闭塞两小时后梗死体积得到显著的缩小,这种保护机制和血浆总胆固醇下降没有关系,而和内皮细胞型一氧化碳酶的增强相关。2)可有效缓解炎症反应,减轻再灌注所带来的损伤,在脑缺血与再灌注损伤中他汀类药物还具备抑制炎症反应。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就辛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中,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辛伐他汀来进行治疗,所获效果显著切良好,不仅可加快患者康复的速度,同时还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缺损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以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方晓霞,陈俊,何国厚等.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3):96-100.
[2]陈勋.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20):441-442.
[3]张艳丽,王新,邢成名等.775例急性期缺血性卒中他汀类药物应用现状调查[J].中国医刊,2011,46(8):58-60.
[4]岳玉玲,贾维刚,曲颖等.血脂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高脂血症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的影响[J].当代医学,2009,15(10):1-2.
[5]张梅,田英,刘翠平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RP、TNF-α的变化及辛伐他汀抗炎作用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3):1564-1565,1576.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辛伐他汀;患者
缺血性脑卒中又叫做脑梗死,其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心脏瓣膜病、动脉纤维肌肉发育异常、烟雾病以及夹层动脉瘤,血液成分改变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药源性(如可卡因等)[1]。该病为各种原因造成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发生障碍,造成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最终在临床上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2]。目前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中,积极使用他汀类药物成为共识,下面笔者就辛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和观察。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所选研究对象为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所收治的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部患者均满足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通过的关于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3],且经病史检查、MRI检查、神经系统查体以及颅脑CT检查发现存在阳性,发病时间在5-24小时。基于患者一般资料的分析,采取随机的方式将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划分为病例数各45例的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有25例患者为男性,20例患者为女性,患者年龄在58-80岁之间;研究组有28例患者为男性,17例患者女性,患者年龄在60-78岁之间,两组患者差异不显著,即P>0.05,故有很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即实施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与常规神经保护剂(吡拉西坦)治疗,且进行血糖和血压的调控。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安慰剂来治疗,每次服用的剂量为40mg,每天一次,于晚上服用;研究组应用辛伐他汀来治疗,每次服用的剂量为40mg,每晚服用一次。两组服用3周,就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对患者肝肾功能的相关指标进行监测。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共包含8项,即意识、上肢肌力、水平凝视、面瘫、下肢肌力、言语、手肌力以及步行能力,总分范围为0-45分,若分数越高则说明神经功能的缺损也就越严重。
1.3疗效评判标准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所通过的关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中的相关内容来制定本次研究疗效评判标准,其主要如下:1)痊愈:经治疗,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在91-100%之间,且病残为0级;2)显效:经治疗,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在46-90%之间,且病残为1-3级;3)有效:经治疗,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在18-45%之间,生活可自理;4)无效:经治疗,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低于18%[4]。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的实验数据中采用的是SPSS18.0软件来实施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的是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结果对比如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情况对比如表2所示,表1和表2中数据通过统计学处理分析,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所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相对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得到了有效地改善,其中研究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表1 研究组和研究组治疗结果对比[n(%)]
组别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n=45) 1(2.2) 20(44.4) 14(31.2) 10(22.2) 35(77.8)
研究组(n=45) 2(4.4) 22(48.9) 18(40.0) 3(6.7) 42(93.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情况对比( )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n=45) 14.77±2.05 13.54±1.75
研究组(n=45) 14.53±1.93 12.49±1.78
3.讨论
引起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斑造成造成官腔狭窄,导致血栓形成,血管闭塞。动脉粥样硬化由细胞内外脂质、血管平滑肌、细胞外基质、巨噬细胞以及T淋巴细胞等构成,上述任何一种成分减少都能使斑块面积减少。他汀,或者称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除了具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用,还具有急性神经保护作用,包括对内皮功能、脑血流和炎症反应方面的作用(鲍欢,胡晖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诊疗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脑卒中学会(AHA/ASA)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11月 第8卷 第11期P913页)。经研究发现辛伐他汀具有减少或者稳定斑块的功效,其不仅仅具有降脂功能,同时还经一系列不依赖于调脂功能的血管以及神经保护效应,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得以减轻或者延缓,降低血栓形成危险性,使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得到有效地下降[5]。
辛伐他汀治疗机制可能包含以下几种:1)具有显著的降血脂功效,对于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经大量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结果的分析可知,他汀类药物可缩小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梗死体积,可保护神经。在动物试验中,当血胆固醇正常小鼠用洛伐他汀或者辛伐他汀预处理三天或者两周后,都可使试验小鼠大脑中动脉线栓在闭塞两小时后梗死体积得到显著的缩小,这种保护机制和血浆总胆固醇下降没有关系,而和内皮细胞型一氧化碳酶的增强相关。2)可有效缓解炎症反应,减轻再灌注所带来的损伤,在脑缺血与再灌注损伤中他汀类药物还具备抑制炎症反应。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就辛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中,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辛伐他汀来进行治疗,所获效果显著切良好,不仅可加快患者康复的速度,同时还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缺损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以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方晓霞,陈俊,何国厚等.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3):96-100.
[2]陈勋.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20):441-442.
[3]张艳丽,王新,邢成名等.775例急性期缺血性卒中他汀类药物应用现状调查[J].中国医刊,2011,46(8):58-60.
[4]岳玉玲,贾维刚,曲颖等.血脂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高脂血症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的影响[J].当代医学,2009,15(10):1-2.
[5]张梅,田英,刘翠平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RP、TNF-α的变化及辛伐他汀抗炎作用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3):1564-1565,1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