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对于学生的语言习惯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语言的科学性、人文性、生动性和互动性,提高自身言表达能力以及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 特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081
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对语言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对外界的模仿,而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学生通过对模仿对象的模仿可以习得对语言的基本运用能力,体验语言的美感,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语言的使用,为学生的语文语言学习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
一、注重科学性
教学的过程,是一项具有科学性的输出与接收过程。因此,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科学性的原则,表达要尽量清楚,用词要尽量准确,避免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表达,避免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例如,对于基本词汇的理解要准确,包括对词语的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能够分析和总结词语本身使用的含义和适用场合。例如某些称谓性的名词,如“犬子”与儿子,二者都表示自己的儿子,但前者多为说话者指代自己的儿子,表示谦虚之意,而不能适用于形容对方的儿子。再如豆蔻,特指十三四岁的女子,具有明确的年龄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词汇的理解一定要准确。
其次,教师的说话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性,语言之间的衔接过渡要自然合理,说话有理有据,避免重复啰嗦,尽量为学生做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语言使用逻辑思维。例如强调因果关系、时间关系、假设关系等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之间的内部联系,体会到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词汇、句式或连接词所带来的语义变化和情感变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二、体现人文性
语文是众多学科中人文性特点最为突出的一门学科,具有鲜明的人文特点,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也必须体现此特点。语文教学不仅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字、词、段落、语法修辞等知识,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熏陶和运用能力,帮助学生体验语言的美感,从容自如地运用语言,形成一定的语言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新大纲也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体现“发展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一重要目标,因此人文教育本就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教学语言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表达方式,也应当体现此特点。
就小学语文的学习而言,人文性特点首先体现在情感上。教师在面对一篇篇课文时不仅仅是面对一个个文字,而是面对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作者。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发掘语言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并将语文课本中的各种情绪内化于自身,使之以合适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情感魅力。面对不同类型的课文时,教师要充分掌握情感的变化,如《你好!新年》讲述的是春天来到时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因此课文的感情应当是高昂的、积极的,教师在朗读课文时也应当体现此情感特点,给学生以鲜活的感受。而《我们爱你啊,中国》则是讲述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其情感除了激昂、积极之外,又带有明显自豪和自信,教师在朗读时又要有所变化,体现不同课文的不同情感特征,以此来凸显语文的人文性特征。
三、讲究生动性
语言之所以成为能够重要的表意工具,就是因为语言与其所指事物之间具有较高的对应性,能够通过对原语境的回顾与还原,再现生活场景,这是其他表达方式所不能比拟的,语文的教学语言更具有生动性的特点。小学生由于智力的发展水平所限,其感受事物主要通过形象感受,很难在单纯的课堂上体会到语文课本中所描绘的场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本和学生之间起着良好的沟通作用。教师通过对课本的翻译与补充,适当补充一些视觉性因素和听觉性因素,模拟或再现课本中所描写的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能够使学生体会到语文课文的乐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本,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其语言也应当尽量避免枯燥、生涩,尽量使用具有明显的形象性特征的语言,使学生能够通过对词语的领悟来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教师也可以使用较多的修辞方法,比如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方式,尽量提高语言的生动性。教师也可以适当使用身体姿势与表情等等辅助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使学生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例如在学习《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等这些课文时,它与大自然的联系较为密切。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注意还原四季景色的特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适当利用多媒体再辅之以语言,使学生领会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当然教师的语言也应当流畅自然,表达无障碍才会方便学生理解,这也是生动性的应有之义,教师应该通过努力练习,积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注意互动性
所谓教学即有教有学,是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的过程,唯有在沟通中学生才能完成知识的汲取,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当中应该与学生保持良好沟通的状态,了解学生的所需以及所学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语言的互动性还要求教师的语言应当具有一定的留白,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发散性思维。注意互动性还能够促进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留出一定的交流时间,或是通过小组活动,或是交流探讨,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另外,教师也可以多开展其他形式的课程,如单元学习结束后的活动课程,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在活动中加强交流,教师也要有目的地鼓励学生多多表达自己,克服畏惧心理,在不断练习中增强语言的运用能力。注意语言的互动性,也要求教师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相应的反映,能够及时运用积极性、肯定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加强此方面的自我训练,养成良好的反馈机制,使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合作形成良好的反馈,长此以往可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
总之,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言逻辑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本着“身为人师,行为示范”的原则,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表达水平,锻炼自身的语言能力,为学生起着良好的带头作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 特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081
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对语言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对外界的模仿,而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学生通过对模仿对象的模仿可以习得对语言的基本运用能力,体验语言的美感,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语言的使用,为学生的语文语言学习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
一、注重科学性
教学的过程,是一项具有科学性的输出与接收过程。因此,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科学性的原则,表达要尽量清楚,用词要尽量准确,避免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表达,避免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例如,对于基本词汇的理解要准确,包括对词语的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能够分析和总结词语本身使用的含义和适用场合。例如某些称谓性的名词,如“犬子”与儿子,二者都表示自己的儿子,但前者多为说话者指代自己的儿子,表示谦虚之意,而不能适用于形容对方的儿子。再如豆蔻,特指十三四岁的女子,具有明确的年龄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词汇的理解一定要准确。
其次,教师的说话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性,语言之间的衔接过渡要自然合理,说话有理有据,避免重复啰嗦,尽量为学生做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语言使用逻辑思维。例如强调因果关系、时间关系、假设关系等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之间的内部联系,体会到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词汇、句式或连接词所带来的语义变化和情感变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二、体现人文性
语文是众多学科中人文性特点最为突出的一门学科,具有鲜明的人文特点,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也必须体现此特点。语文教学不仅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字、词、段落、语法修辞等知识,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熏陶和运用能力,帮助学生体验语言的美感,从容自如地运用语言,形成一定的语言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新大纲也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体现“发展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一重要目标,因此人文教育本就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教学语言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表达方式,也应当体现此特点。
就小学语文的学习而言,人文性特点首先体现在情感上。教师在面对一篇篇课文时不仅仅是面对一个个文字,而是面对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作者。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发掘语言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并将语文课本中的各种情绪内化于自身,使之以合适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情感魅力。面对不同类型的课文时,教师要充分掌握情感的变化,如《你好!新年》讲述的是春天来到时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因此课文的感情应当是高昂的、积极的,教师在朗读课文时也应当体现此情感特点,给学生以鲜活的感受。而《我们爱你啊,中国》则是讲述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其情感除了激昂、积极之外,又带有明显自豪和自信,教师在朗读时又要有所变化,体现不同课文的不同情感特征,以此来凸显语文的人文性特征。
三、讲究生动性
语言之所以成为能够重要的表意工具,就是因为语言与其所指事物之间具有较高的对应性,能够通过对原语境的回顾与还原,再现生活场景,这是其他表达方式所不能比拟的,语文的教学语言更具有生动性的特点。小学生由于智力的发展水平所限,其感受事物主要通过形象感受,很难在单纯的课堂上体会到语文课本中所描绘的场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本和学生之间起着良好的沟通作用。教师通过对课本的翻译与补充,适当补充一些视觉性因素和听觉性因素,模拟或再现课本中所描写的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能够使学生体会到语文课文的乐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本,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其语言也应当尽量避免枯燥、生涩,尽量使用具有明显的形象性特征的语言,使学生能够通过对词语的领悟来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教师也可以使用较多的修辞方法,比如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方式,尽量提高语言的生动性。教师也可以适当使用身体姿势与表情等等辅助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使学生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例如在学习《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等这些课文时,它与大自然的联系较为密切。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注意还原四季景色的特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适当利用多媒体再辅之以语言,使学生领会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当然教师的语言也应当流畅自然,表达无障碍才会方便学生理解,这也是生动性的应有之义,教师应该通过努力练习,积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注意互动性
所谓教学即有教有学,是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的过程,唯有在沟通中学生才能完成知识的汲取,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当中应该与学生保持良好沟通的状态,了解学生的所需以及所学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语言的互动性还要求教师的语言应当具有一定的留白,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发散性思维。注意互动性还能够促进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留出一定的交流时间,或是通过小组活动,或是交流探讨,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另外,教师也可以多开展其他形式的课程,如单元学习结束后的活动课程,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在活动中加强交流,教师也要有目的地鼓励学生多多表达自己,克服畏惧心理,在不断练习中增强语言的运用能力。注意语言的互动性,也要求教师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相应的反映,能够及时运用积极性、肯定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加强此方面的自我训练,养成良好的反馈机制,使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合作形成良好的反馈,长此以往可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
总之,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言逻辑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本着“身为人师,行为示范”的原则,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表达水平,锻炼自身的语言能力,为学生起着良好的带头作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