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语文老师尽管接受了探究性教学的新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开展探究性教学的理解不准确,有的甚至以为探究就是讨论,于是便在课堂上满堂讨论,弄得热闹不已,结果学生只是随着走过场,能力丝毫得不到提高。我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在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把握好“三度”。
积极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探究的“温度”
教师必需设计好预习的内容。很长时间以来,许多学生对语文课前预习的认识仅停留在读准字音和弄清词语的低层次水平上,学生从知识到能力,从兴趣到自觉性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层次上的差异,因而,学生在预习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预习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该认真设计预习内容,以文本内容为基础,让学生在预习中感知文本的写作背景和文本相关的资料,激发学习的兴趣,为探究“加温”。比如在《宝玉挨打》的教学中,我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宝玉该不该打?”要求学生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等途径搜集有关贾宝玉的资料。学生搜集到的资料非常丰富,包括了文本故事发生前后的故事链接,还有贾宝玉的人物评价及有关的诗文,进而就我提出的问题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应该采用富有感染力与形象性的语言,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使学生从美的语言流动里真正感受和知觉到语言和表达内容的和谐统一,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最终激发探究思维的生成。如果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独特语言魅力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兴致,那么要让学生认真听讲都不大可能,更不必说让学生进行探究了。
设计好探究问题,在探究中体悟文本的“深度”
例如分析《宝玉挨打》的故事情节技巧,在分析了宝玉必然挨打的原因后,我提出了探究的问题:“宝玉挨打既有必然的因素,也存在着偶然的原因,请大家分析偶然的原因是什么。”同学霎时疑惑不解,但马上又相互谈论起来,最后大家互相讨论后才回答了问题,我做了总结:“宝玉被喝禁在厅上,他料到挨打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假想,如果贾母、王夫人此时得信,掀起的巨浪便会一下子平息,读者被吊起的胃口也会顿时放下。高明的作者反而利用偶然性的因素再来触发:机灵贴身的小厮焙茗不见踪影,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老妈子偏又是个聋子。偶然性的因素为必然性的结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通过这一问题的思考,对作者在情节设计方面的匠心独运便更为深刻。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对人物的出神刻画,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宝玉挨打是既定的事实了,然而,从宝玉被打后黛玉和宝钗的不同的语言反应,可以看出她们各自的性格差异在哪里?”学生预习时对人物有了大致了解,于是经过思考讨论后最终形成了以下的结论:宝钗沉稳大方,将对宝玉的痛惜之情表现得情深意长,却含而不露。尽管含情脉脉,也没有忘记“仕途经济”。因此,她的探伤是半规劝半用情,体现了宝钗工于心计,欲露又掩的个性特征。黛玉看到宝玉被打得如此惨重,她内心极度痛苦地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并非真的要宝玉悔改,因此她的探伤是真情流露,体现了黛玉感情纯真,能抛弃世俗功利的个性特征。
开展实践活动,拓展探究的“广度”
探究性教学的目标的实现,除了在课堂实施以外,还可以延伸到课外;而且只有延伸到课外,学生的视野也才会更加开阔,思维才更加活跃,探究的效果也会更加明显。例如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点击链接环节就要求学生收集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的诗歌并进行点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中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搜集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外,特别关注本地传统的节日,并且搜集有关节日的民谚歌谣,进一步探寻节日形成的原因及特色,然后形成书面报告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除了评价报告自身的质量外,应该给学生每次实践活动过程各个环节进行评价,随时给学生提出建议,引导其探究习惯的养成和探究质量的提升。
探究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应该相信随着学生探究性学习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也会不断地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也会极大地增强,学生们的阅读将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而这对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将使他们终生受益匪浅,我想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对每个语文老师提出的最高挑战。
责任编辑 魏文琦
积极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探究的“温度”
教师必需设计好预习的内容。很长时间以来,许多学生对语文课前预习的认识仅停留在读准字音和弄清词语的低层次水平上,学生从知识到能力,从兴趣到自觉性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层次上的差异,因而,学生在预习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预习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该认真设计预习内容,以文本内容为基础,让学生在预习中感知文本的写作背景和文本相关的资料,激发学习的兴趣,为探究“加温”。比如在《宝玉挨打》的教学中,我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宝玉该不该打?”要求学生通过上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等途径搜集有关贾宝玉的资料。学生搜集到的资料非常丰富,包括了文本故事发生前后的故事链接,还有贾宝玉的人物评价及有关的诗文,进而就我提出的问题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应该采用富有感染力与形象性的语言,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使学生从美的语言流动里真正感受和知觉到语言和表达内容的和谐统一,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最终激发探究思维的生成。如果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独特语言魅力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兴致,那么要让学生认真听讲都不大可能,更不必说让学生进行探究了。
设计好探究问题,在探究中体悟文本的“深度”
例如分析《宝玉挨打》的故事情节技巧,在分析了宝玉必然挨打的原因后,我提出了探究的问题:“宝玉挨打既有必然的因素,也存在着偶然的原因,请大家分析偶然的原因是什么。”同学霎时疑惑不解,但马上又相互谈论起来,最后大家互相讨论后才回答了问题,我做了总结:“宝玉被喝禁在厅上,他料到挨打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假想,如果贾母、王夫人此时得信,掀起的巨浪便会一下子平息,读者被吊起的胃口也会顿时放下。高明的作者反而利用偶然性的因素再来触发:机灵贴身的小厮焙茗不见踪影,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老妈子偏又是个聋子。偶然性的因素为必然性的结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通过这一问题的思考,对作者在情节设计方面的匠心独运便更为深刻。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对人物的出神刻画,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宝玉挨打是既定的事实了,然而,从宝玉被打后黛玉和宝钗的不同的语言反应,可以看出她们各自的性格差异在哪里?”学生预习时对人物有了大致了解,于是经过思考讨论后最终形成了以下的结论:宝钗沉稳大方,将对宝玉的痛惜之情表现得情深意长,却含而不露。尽管含情脉脉,也没有忘记“仕途经济”。因此,她的探伤是半规劝半用情,体现了宝钗工于心计,欲露又掩的个性特征。黛玉看到宝玉被打得如此惨重,她内心极度痛苦地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并非真的要宝玉悔改,因此她的探伤是真情流露,体现了黛玉感情纯真,能抛弃世俗功利的个性特征。
开展实践活动,拓展探究的“广度”
探究性教学的目标的实现,除了在课堂实施以外,还可以延伸到课外;而且只有延伸到课外,学生的视野也才会更加开阔,思维才更加活跃,探究的效果也会更加明显。例如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点击链接环节就要求学生收集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的诗歌并进行点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中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搜集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外,特别关注本地传统的节日,并且搜集有关节日的民谚歌谣,进一步探寻节日形成的原因及特色,然后形成书面报告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除了评价报告自身的质量外,应该给学生每次实践活动过程各个环节进行评价,随时给学生提出建议,引导其探究习惯的养成和探究质量的提升。
探究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应该相信随着学生探究性学习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也会不断地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也会极大地增强,学生们的阅读将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而这对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将使他们终生受益匪浅,我想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对每个语文老师提出的最高挑战。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