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时代不能忽视乡镇,文章从互联网+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产业化的做法出发,探讨其必要性、意义以及结合的可能性,创意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非遗文化;必要性;意义;结合
天乙年例通是我们把互联网和乡镇非遗文化——年例结合设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年例,是以游神摆宗台(有的地方叫摆醮)为核心并伴随各种民俗文化表演节目和宴请亲朋好友而开展的群体性祭祀活动,属于乡镇非遗文化里的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类。2012年2月21日“年例”(茂名年例)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生活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被新事物取代以致被人们遗忘。以粤西地区的年例为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粤西地区外出打工人员日益增加,使得自动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人数逐年递减,进而影响了“年例”的传承,使节日习俗面临着变质换味的威胁。因此,我们有了一个关于“互联网+乡镇非遗文化”的结合设想,通过当下人人皆知的,每个人生活中都会运用到的互联网作为载体,把非遗文化通过互联网来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从而得以传承。
1 互联网+乡镇非遗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2012年,“年例”申請就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据了解了解年例的人并不多,并且迄今为止也没有专门关于年例宣传推广的平台。于是,对此我们做了一份市场调研分析报告,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形式做了一个关于粤西年例的问卷调查。首先要做一个说明,我们调查的圈子主要为当代大学生,因为我认为当代青年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中坚力量,他们可以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结合,使我们能在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调查问卷内容及结果如下:我们调查的人群年龄集中在20岁左右,大多数人家乡都是非粤西地区的,有少数是茂名湛江等粤西地区的,这少部分占28%左右,这些人对粤西地区年例非常了解的仅占9.79%,知道一点的稍微多一点占58.04%,还有一部分竟然完全不知道并且占到了32.17%,这就说明了年例现状的一个问题,2012年就申请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却没有众所周知,那就说明了传播途径的缺失,这其中大部分人非粤西地区的人,据我推测,不了解的很大一部分人应该是出自这里,那就说明了年例传播的局限性,据问卷中大多数人了解年例是通过周围人得知的,也有一些人是通过网络了解的,这些人仅占11.89%,所以说明了网络传播的缺失,所以我们认为需要建立“互联网+乡镇非遗文化”的平台。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还有一些关于年例的问题,接近半数的人觉得近几年的年例和以往相比出现了趋向简化的现象,而且大多数人希望去了解年例,也愿意去做年例。同时,有81.12%的人认为成立一个专门推广年例的平台是有必要的,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知道,由于年例这种乡镇非遗文化,未能得到有效传播,可能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得不到青年人的认同,也许在做年例过程中,家里有老人才会比较讲究,年轻人去做的过程中可能就简化了,所以才出现了年例与以往相比出现了趋向简化的过程。所以我们认为把乡镇非遗文化结合到一起,以互联网为载体,将乡镇非遗文化带出地方,走向各地,也借此传播给年轻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到这些乡镇非遗文化,让我们的乡镇非遗文化发扬光大,得到传承。这是我们对于互联网+乡镇非遗文化的结合设想。
2 如何实现互联网+乡镇非遗文化的结合
接下来以茂名年例为例谈谈如何实现互联网+乡镇非遗文化的结合,目前,我们创办了年例通工作室,借助微信这一社交软件中的微信公众平台和小程序功能开通了“年例通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和“实名农户精选”小程序,为广大用户和入驻商家建立起一架联系沟通的桥梁。微信公众平台是一种线上线下微信互动营销方式,商家可以通过申请微信公众服务号二次开发展示商家微官网、微活动等,同时还可以将用户在公众号中看到的精彩内容转发至朋友或朋友圈,扩大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年例通工作室公众号中分为三大基本模块:关于年例、年例商城、睇年例。“关于年例”模块里主要介绍了年例和具有年例这一传统文化的各地的特色年例。“年例商城”模块主要集中展示了年例中的菜系和提供了新鲜年例食材以及年例特产的销售渠道。“睇年例”模块则以影视的形式,转载《茂名年例》纪录片及其他一些优秀的年例视频。此外,定时更新关于年例这一传统文化的原创推文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年例通工作室公众号运营的过程中,即可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及时了解用户的关注度和需求度,以便促进今后工作的改进。
与此同时,年例通工作室也已开发了“实名农户精选”小程序,另外在产品上新增一个button,鼓励旧用户邀请新用户,并且给予多元化的奖励;还会根据各地年例时间的不同,推出多样化的手段,例如在年例开办较为集中的时段,推出“年例狂欢节”为用户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方案等等。微信小程序是可以轻松使用的跨平台技术,将最新的前端技术与微信业务进行完美的结合,在微信环境中可以轻松开发出可以媲美原生体验的应用,并且具有丰富的延展性。开发者可以轻松地开发部署接入方式,无需开发APP,只需要专心构建功能和服务。对于用户者而言,小程序内存小运行快,操作便利快捷。相对APP,它免去了下载、安装、注册等诸多步骤,用户使用的认同感逐渐增强,这也为开发者大大降低了获客的成本。年例通工作室经过线下实地走访考察,已经在当地的鳌头镇设立服务站,并和官地农庄和多个商家建立合作入驻线上平台,为当地农产品提供线上销售渠道。
但是对于微信公众平台和小程序功能而言,它们不具备微博这一平台强烈的传播和媒体属性。微博官方会主动扶持平台大V,并且通过信息流、推荐关注、排行榜等手段帮助微博用户积累粉丝。微信平台没有提供中心化流量入口,微信官方不会主动扶持某个第三方小程序,运营者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打造产品的知名度和建设用户口碑等方式,从而获得更多的用户和流量。年例通工作室处于运营起步阶段,流量不足,借助大平台换量显得尤为重要。在政府“双创”理念的号召下,中国大型电商平台如京东、唯品会,整合集团内部资源,联合政府力量,与非遗领域优质品牌商家推动跨品类合作,携手撬动非遗文创IP产业链,打造了优质非遗专业平台。这样不仅能够实现非遗产品与消费者的无缝对接,还将推动非遗事业在社会价值、公益价值以及商业价值层面的高效联动。未来年例通工作室将精选引入为年例提供食材的优质农户,与已开发非遗专业的大平台开展洽谈合作工作,提高“年例”这一非遗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 互联网+乡镇非遗文化的结合的意义与影响
互联网+乡镇非遗文化的结合能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实现文化传承。在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时代,“互联网+非遗”正好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利用新媒体传播年例文化比较贴近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从而促使人们主动了解传统文化。年例通工作室公众号的创建,就为人们构建了一个专业化、系统化的学习了解年例文化的平台。通过该平台,人们可以了解到年例的历史渊源、年例的习俗仪式、年例的传统菜系等一系列的年例文化。同时,年例通公众号也为人们提供了信息反馈的渠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键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人们在对年例文化的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任何存在的问题或者新的文化发展空间,都可以通过该公众号进行信息的反馈和交流。
“互联网+文化”的传播方式有其独特的优势,结合互联网进行年例文化传播,能够扩大传播范围、提升传播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上使年例文化的传播实现最大化。同时,新媒体的多样化也使文化传播风格层出不穷,例如,抖音小视频的录制、网络直播、央视《年例》纪录片的录制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网络渠道实现文化传播形式的多元化。
把互联网与乡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有利于打破文化传播的时空界限,使年例文化被更多人所认识和了解。
互联网+乡镇非遗文化的结合能提高文化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互联网+文化”的经济形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机遇。新一代青年,是对时代最敏感、最能够把握未来文化发展方向的一群人。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已有部分学校开设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课程,并鼓励大学生开拓创新意识、挖掘创造能力、构建创意理念,根据时代特点,与时俱进,把“互联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化,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和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双赢。新一代青年对“互联网+文化”的开拓性尝试,能提高他们文化传承的意识,使更多的年轻一代选择回归家乡,主动承担文化传承的重大使命,以逐步缓解文化“无人继承”的窘境。
同时,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把年例文化与互联网相结合,能加强粤西地区对年例文化的重视,彰显年例文化久经不衰的强大生命力。年例文化作为历史悠久的岭南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结合,拥有强烈的地域色彩,提高文化传承的主动性,把年例文化发扬光大,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也为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提供价值引导。
互联网+乡镇非遗文化的结合能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年例”是粤西地区独有且最为隆重的过年贺岁方式,其独特性能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商机。通过“互联网+文化”的结合,可以实现行业对接,与旅游公司以及政府部门合作,将粤西年例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开发旅游路线,设计旅游方案,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体验这份独特文化带给他们的喜悦。
年例的独特不仅在于祭祀的形式,还有菜系。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创建年例商城,跟粤西年例区域中的村落点合作,致力于为旅客提供年例食材的购买渠道,并借鉴淘宝的经营模式,采用第三方卖家销售的方式,促进当地农产品销售。同时也借年例商城的平台,为旅客提供年例特产,也包括粤西其他地区的特产,以此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多方产业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是我们以茂名年例为例对互联网+乡镇非遗文化结合的设想的一些分析,首先我们做了市场调查以及前景分析,通过网络问卷的调查方式选取了当代青年作为主要调研对象,他们才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继承的中坚力量,然而却发现他们了解年例的人极少,通过调查分析,我认为主要是传播途径的局限性,他们这些活动局限在当地,因此我们做了互联网+乡镇非遗文化这样一个设想。目前我们借助微信这一社交软件中的微信公众平台和小程序功能开通了“年例通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和“实名農户精选”小程序,建立了模型,年例通工作室公众号的创建,希望能为人们构建了一个专业化、系统化的学习了解年例文化的平台。通过该平台,人们可以了解到年例的历史渊源、年例的习俗仪式、年例的传统菜系等一系列的年例文化,而且这种形式它不受空间的限制,能传播到各个地方,解决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局限,若能运用到各乡镇非遗文化中,我们相信这可以更好的传播弘扬我们这些乡镇非遗文化,引起大家的关注。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梁沛(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吴晓欣 李淑莹 谭棋尹: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中文系学生
关键词:互联网+;非遗文化;必要性;意义;结合
天乙年例通是我们把互联网和乡镇非遗文化——年例结合设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年例,是以游神摆宗台(有的地方叫摆醮)为核心并伴随各种民俗文化表演节目和宴请亲朋好友而开展的群体性祭祀活动,属于乡镇非遗文化里的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类。2012年2月21日“年例”(茂名年例)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生活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被新事物取代以致被人们遗忘。以粤西地区的年例为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粤西地区外出打工人员日益增加,使得自动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人数逐年递减,进而影响了“年例”的传承,使节日习俗面临着变质换味的威胁。因此,我们有了一个关于“互联网+乡镇非遗文化”的结合设想,通过当下人人皆知的,每个人生活中都会运用到的互联网作为载体,把非遗文化通过互联网来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从而得以传承。
1 互联网+乡镇非遗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2012年,“年例”申請就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据了解了解年例的人并不多,并且迄今为止也没有专门关于年例宣传推广的平台。于是,对此我们做了一份市场调研分析报告,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形式做了一个关于粤西年例的问卷调查。首先要做一个说明,我们调查的圈子主要为当代大学生,因为我认为当代青年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中坚力量,他们可以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结合,使我们能在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调查问卷内容及结果如下:我们调查的人群年龄集中在20岁左右,大多数人家乡都是非粤西地区的,有少数是茂名湛江等粤西地区的,这少部分占28%左右,这些人对粤西地区年例非常了解的仅占9.79%,知道一点的稍微多一点占58.04%,还有一部分竟然完全不知道并且占到了32.17%,这就说明了年例现状的一个问题,2012年就申请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却没有众所周知,那就说明了传播途径的缺失,这其中大部分人非粤西地区的人,据我推测,不了解的很大一部分人应该是出自这里,那就说明了年例传播的局限性,据问卷中大多数人了解年例是通过周围人得知的,也有一些人是通过网络了解的,这些人仅占11.89%,所以说明了网络传播的缺失,所以我们认为需要建立“互联网+乡镇非遗文化”的平台。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还有一些关于年例的问题,接近半数的人觉得近几年的年例和以往相比出现了趋向简化的现象,而且大多数人希望去了解年例,也愿意去做年例。同时,有81.12%的人认为成立一个专门推广年例的平台是有必要的,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知道,由于年例这种乡镇非遗文化,未能得到有效传播,可能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得不到青年人的认同,也许在做年例过程中,家里有老人才会比较讲究,年轻人去做的过程中可能就简化了,所以才出现了年例与以往相比出现了趋向简化的过程。所以我们认为把乡镇非遗文化结合到一起,以互联网为载体,将乡镇非遗文化带出地方,走向各地,也借此传播给年轻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到这些乡镇非遗文化,让我们的乡镇非遗文化发扬光大,得到传承。这是我们对于互联网+乡镇非遗文化的结合设想。
2 如何实现互联网+乡镇非遗文化的结合
接下来以茂名年例为例谈谈如何实现互联网+乡镇非遗文化的结合,目前,我们创办了年例通工作室,借助微信这一社交软件中的微信公众平台和小程序功能开通了“年例通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和“实名农户精选”小程序,为广大用户和入驻商家建立起一架联系沟通的桥梁。微信公众平台是一种线上线下微信互动营销方式,商家可以通过申请微信公众服务号二次开发展示商家微官网、微活动等,同时还可以将用户在公众号中看到的精彩内容转发至朋友或朋友圈,扩大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年例通工作室公众号中分为三大基本模块:关于年例、年例商城、睇年例。“关于年例”模块里主要介绍了年例和具有年例这一传统文化的各地的特色年例。“年例商城”模块主要集中展示了年例中的菜系和提供了新鲜年例食材以及年例特产的销售渠道。“睇年例”模块则以影视的形式,转载《茂名年例》纪录片及其他一些优秀的年例视频。此外,定时更新关于年例这一传统文化的原创推文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年例通工作室公众号运营的过程中,即可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及时了解用户的关注度和需求度,以便促进今后工作的改进。
与此同时,年例通工作室也已开发了“实名农户精选”小程序,另外在产品上新增一个button,鼓励旧用户邀请新用户,并且给予多元化的奖励;还会根据各地年例时间的不同,推出多样化的手段,例如在年例开办较为集中的时段,推出“年例狂欢节”为用户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方案等等。微信小程序是可以轻松使用的跨平台技术,将最新的前端技术与微信业务进行完美的结合,在微信环境中可以轻松开发出可以媲美原生体验的应用,并且具有丰富的延展性。开发者可以轻松地开发部署接入方式,无需开发APP,只需要专心构建功能和服务。对于用户者而言,小程序内存小运行快,操作便利快捷。相对APP,它免去了下载、安装、注册等诸多步骤,用户使用的认同感逐渐增强,这也为开发者大大降低了获客的成本。年例通工作室经过线下实地走访考察,已经在当地的鳌头镇设立服务站,并和官地农庄和多个商家建立合作入驻线上平台,为当地农产品提供线上销售渠道。
但是对于微信公众平台和小程序功能而言,它们不具备微博这一平台强烈的传播和媒体属性。微博官方会主动扶持平台大V,并且通过信息流、推荐关注、排行榜等手段帮助微博用户积累粉丝。微信平台没有提供中心化流量入口,微信官方不会主动扶持某个第三方小程序,运营者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打造产品的知名度和建设用户口碑等方式,从而获得更多的用户和流量。年例通工作室处于运营起步阶段,流量不足,借助大平台换量显得尤为重要。在政府“双创”理念的号召下,中国大型电商平台如京东、唯品会,整合集团内部资源,联合政府力量,与非遗领域优质品牌商家推动跨品类合作,携手撬动非遗文创IP产业链,打造了优质非遗专业平台。这样不仅能够实现非遗产品与消费者的无缝对接,还将推动非遗事业在社会价值、公益价值以及商业价值层面的高效联动。未来年例通工作室将精选引入为年例提供食材的优质农户,与已开发非遗专业的大平台开展洽谈合作工作,提高“年例”这一非遗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 互联网+乡镇非遗文化的结合的意义与影响
互联网+乡镇非遗文化的结合能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实现文化传承。在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时代,“互联网+非遗”正好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利用新媒体传播年例文化比较贴近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从而促使人们主动了解传统文化。年例通工作室公众号的创建,就为人们构建了一个专业化、系统化的学习了解年例文化的平台。通过该平台,人们可以了解到年例的历史渊源、年例的习俗仪式、年例的传统菜系等一系列的年例文化。同时,年例通公众号也为人们提供了信息反馈的渠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键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人们在对年例文化的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任何存在的问题或者新的文化发展空间,都可以通过该公众号进行信息的反馈和交流。
“互联网+文化”的传播方式有其独特的优势,结合互联网进行年例文化传播,能够扩大传播范围、提升传播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上使年例文化的传播实现最大化。同时,新媒体的多样化也使文化传播风格层出不穷,例如,抖音小视频的录制、网络直播、央视《年例》纪录片的录制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网络渠道实现文化传播形式的多元化。
把互联网与乡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有利于打破文化传播的时空界限,使年例文化被更多人所认识和了解。
互联网+乡镇非遗文化的结合能提高文化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互联网+文化”的经济形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机遇。新一代青年,是对时代最敏感、最能够把握未来文化发展方向的一群人。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已有部分学校开设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课程,并鼓励大学生开拓创新意识、挖掘创造能力、构建创意理念,根据时代特点,与时俱进,把“互联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化,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和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双赢。新一代青年对“互联网+文化”的开拓性尝试,能提高他们文化传承的意识,使更多的年轻一代选择回归家乡,主动承担文化传承的重大使命,以逐步缓解文化“无人继承”的窘境。
同时,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把年例文化与互联网相结合,能加强粤西地区对年例文化的重视,彰显年例文化久经不衰的强大生命力。年例文化作为历史悠久的岭南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结合,拥有强烈的地域色彩,提高文化传承的主动性,把年例文化发扬光大,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也为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提供价值引导。
互联网+乡镇非遗文化的结合能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年例”是粤西地区独有且最为隆重的过年贺岁方式,其独特性能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商机。通过“互联网+文化”的结合,可以实现行业对接,与旅游公司以及政府部门合作,将粤西年例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开发旅游路线,设计旅游方案,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体验这份独特文化带给他们的喜悦。
年例的独特不仅在于祭祀的形式,还有菜系。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创建年例商城,跟粤西年例区域中的村落点合作,致力于为旅客提供年例食材的购买渠道,并借鉴淘宝的经营模式,采用第三方卖家销售的方式,促进当地农产品销售。同时也借年例商城的平台,为旅客提供年例特产,也包括粤西其他地区的特产,以此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多方产业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是我们以茂名年例为例对互联网+乡镇非遗文化结合的设想的一些分析,首先我们做了市场调查以及前景分析,通过网络问卷的调查方式选取了当代青年作为主要调研对象,他们才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继承的中坚力量,然而却发现他们了解年例的人极少,通过调查分析,我认为主要是传播途径的局限性,他们这些活动局限在当地,因此我们做了互联网+乡镇非遗文化这样一个设想。目前我们借助微信这一社交软件中的微信公众平台和小程序功能开通了“年例通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和“实名農户精选”小程序,建立了模型,年例通工作室公众号的创建,希望能为人们构建了一个专业化、系统化的学习了解年例文化的平台。通过该平台,人们可以了解到年例的历史渊源、年例的习俗仪式、年例的传统菜系等一系列的年例文化,而且这种形式它不受空间的限制,能传播到各个地方,解决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局限,若能运用到各乡镇非遗文化中,我们相信这可以更好的传播弘扬我们这些乡镇非遗文化,引起大家的关注。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梁沛(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吴晓欣 李淑莹 谭棋尹: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中文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