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白诚仁创作了许多的优秀音乐作品,歌曲创作更是佳作倍出。在音乐创作中,他多次下到民间采风,深入民间音乐这块润土,为中国民族音乐宝库奉献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好歌。本文主要从体现热爱生活的民间主题、吸纳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大胆采用民间音色三个方面论述白诚仁歌曲创作的源泉—— 民族民间音乐。
关键词:白诚仁歌曲歌词民间曲调山歌音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a)-0204-01
白诚仁,国家一级作曲家,四川成都人,1955年毕业东北鲁迅艺术学院(即今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之后因学院响应文化部号召,被学院公派到毛主席家乡,支援湖南音乐工作建设,被分配到了湖南民族歌舞团。在湖南的五十多年中,曾多次深入基层,做巡回演出和采风。1959年因创作了《洞庭鱼米乡》、《挑担茶叶上北京》、《金谷丰收我出嫁》等民族性很强的创作歌曲而一举成名。白诚仁为了音乐创作,不畏艰辛,走遍了三湘四水,特别是经常深入到湖南的苗瑶侗土等少数民族聚居山寨。白诚仁创作的作品除具有浓郁的湖南民族音乐特色之外,还大量采纳了湖南四大少数民族的经典歌调、特色旋律,作品内涵深刻,音乐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白诚仁50多年的艺术积淀,让人品味到了浓郁的湘音,湘情。下面我将从几首人们非常熟悉的歌曲来分析白诚仁歌曲创作的源泉来源于民族民间音乐。
1 吸纳民间音乐的生活主题
白诚仁,一个地道的四川人,在湖南工作生活的50多年里,跋山涉水,采风行程上万里,吸取湖南民间音乐的精华,湖南每个少数民族的第一首创作音乐作品都出自他的笔下。他一生谱写了1000多首歌曲,创作出了《洞庭鱼米乡》、《挑担茶叶上北京》、《小背篓》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为创作,白诚仁经常深入民间体验生活,并积极地吸纳一些体现“热爱生活”民间主题的作品创作。如独唱曲《小背篓》、《山神》、《山鬼》、《春满桃花园》、《围坐火塘唱苗歌》、《苗岭连北京》、《阿妹上大学》;合唱曲《韶山颂》、《三湘四季》;口笛器乐曲《苗岭的早晨》、歌剧《灯花》等等;如《小背篓》的歌词: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上了吊脚楼。头一回悠悠深山中尝呀野果哟,头一回清清溪水边,洗呀小手哟……第一部分歌词表现了对童年情趣的美好回忆,语言清新,旋律非常流畅,节奏别致,富于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仿佛在讲述美好的回忆;第二部分以柔美委婉的曲调,唱出了对母爱的无比留恋之情。再如《挑担茶叶上北京》,这首歌每句后面带有民间音乐常用的衬词“呃”、“呦”,形象地描绘出湖南人民为首都北京送茶叶的喜悦和自豪的心情,唱出了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怀。
2 吸纳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
白诚仁先生50余年的作曲生涯中,非常注重对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歌曲创作几乎都吸取了民族民间音乐曲调的养分,如《挑担茶叶上北京》中的桑木扁担来自于张家界民歌《桑木扁担软溜溜》(如图1)。
《金谷丰收我出嫁》其基本曲调源自湖南城步的民歌《嫁女歌》、《货郎歌》等曲调。再如《苗岭的早晨》,歌曲一开始就采用了苗族“飞歌”的典型旋律,徵调,这是湘西苗族音乐特有的音乐风格,苗族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其特定的韵味(如图2)。
这首歌描绘了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表现苗族人民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前奏部分采用民族乐器笛子吹奏,密集的音符,模仿着早晨鸟的叫声,似乎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幽静的山寨林。接下来的第一部分,白诚仁用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飞歌”旋律描述了优美的苗家山寨风光。紧接着采用音型非常密集的节奏、花腔音,把人们带入欢快,活泼的山寨鸟林。八连音,六连音的运用,使音乐的形象更加多样化。白诚仁能非常巧妙地运用好苗族特色音乐,是他多次到民间采风,深入了解苗族民间音乐的成果。
3 吸纳民间山歌的特有音色
在白诚仁先生的歌曲创作中,很多是针对民歌手创作的,而在这众多的歌曲中,以《洞庭鱼米乡》的影响最大,表现也最明显.这首歌是著名歌唱家何纪光老师的首唱,在当时声乐界探讨采用西方科学发生方法来发展完善我国民族声乐的事业上,有着非常意义的代表性,也是很成功的典范。《洞庭鱼米乡》这首歌采用我国传统的五声徵调试,全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音调悠长,缓慢,给人无限遐想,想象着坐在船上观看洞庭湖面上的早晨,一片宁静,四面的稻花香,湖上偶尔的鱼儿游动,让人心沁神逸。第二部分是活泼,热情,欢快的音调,体现着洞庭湖上一片繁忙却又很惬意的渔民生活。第三部分音调是第一部分的重复,表现人们丰收的喜悦心情。在唱这首歌时,何纪光老师把真假声结合的非常好,当时人们把这种唱法俗称之为“高山唱法”,这种唱法是我国民间歌唱者常用的一种方法,假声非常清脆,可以唱很高的音,就像我们的民间歌手站在高高的山上喊歌。何纪光老师唱出了湖南人特有的豪放、洒脱,这种收放自如,完美无缺的演绎,在何老师故去后,至今无人能及,真是一种遗憾。
白诚仁先生认为民族声乐的源泉在民间,而不在书斋里。对于白诚仁来说,一首歌就是一个故事,每个优美动听的音符都记载着他采风背后的点点滴滴。民歌是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窗口,有很强的人文研究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民族民间音乐越来越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如何在音乐创作中吸取民间音乐,丰富并发展它,是很多作曲家孜孜不倦地追求,白诚仁先生也是。五十多年来,脚踏三湘大地,留下一个一个脚印,走过一个一个山寨,记下了一串一串个音符。我国民间音乐渊源深不见底,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音乐事业越来越繁荣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
[2] 郭祥义.民族唱法歌曲大全[M].山西教育出版社.
[3] 文化部少数民族歌曲集编辑组.少数民族歌曲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
关键词:白诚仁歌曲歌词民间曲调山歌音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a)-0204-01
白诚仁,国家一级作曲家,四川成都人,1955年毕业东北鲁迅艺术学院(即今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之后因学院响应文化部号召,被学院公派到毛主席家乡,支援湖南音乐工作建设,被分配到了湖南民族歌舞团。在湖南的五十多年中,曾多次深入基层,做巡回演出和采风。1959年因创作了《洞庭鱼米乡》、《挑担茶叶上北京》、《金谷丰收我出嫁》等民族性很强的创作歌曲而一举成名。白诚仁为了音乐创作,不畏艰辛,走遍了三湘四水,特别是经常深入到湖南的苗瑶侗土等少数民族聚居山寨。白诚仁创作的作品除具有浓郁的湖南民族音乐特色之外,还大量采纳了湖南四大少数民族的经典歌调、特色旋律,作品内涵深刻,音乐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白诚仁50多年的艺术积淀,让人品味到了浓郁的湘音,湘情。下面我将从几首人们非常熟悉的歌曲来分析白诚仁歌曲创作的源泉来源于民族民间音乐。
1 吸纳民间音乐的生活主题
白诚仁,一个地道的四川人,在湖南工作生活的50多年里,跋山涉水,采风行程上万里,吸取湖南民间音乐的精华,湖南每个少数民族的第一首创作音乐作品都出自他的笔下。他一生谱写了1000多首歌曲,创作出了《洞庭鱼米乡》、《挑担茶叶上北京》、《小背篓》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为创作,白诚仁经常深入民间体验生活,并积极地吸纳一些体现“热爱生活”民间主题的作品创作。如独唱曲《小背篓》、《山神》、《山鬼》、《春满桃花园》、《围坐火塘唱苗歌》、《苗岭连北京》、《阿妹上大学》;合唱曲《韶山颂》、《三湘四季》;口笛器乐曲《苗岭的早晨》、歌剧《灯花》等等;如《小背篓》的歌词: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上了吊脚楼。头一回悠悠深山中尝呀野果哟,头一回清清溪水边,洗呀小手哟……第一部分歌词表现了对童年情趣的美好回忆,语言清新,旋律非常流畅,节奏别致,富于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仿佛在讲述美好的回忆;第二部分以柔美委婉的曲调,唱出了对母爱的无比留恋之情。再如《挑担茶叶上北京》,这首歌每句后面带有民间音乐常用的衬词“呃”、“呦”,形象地描绘出湖南人民为首都北京送茶叶的喜悦和自豪的心情,唱出了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怀。
2 吸纳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
白诚仁先生50余年的作曲生涯中,非常注重对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歌曲创作几乎都吸取了民族民间音乐曲调的养分,如《挑担茶叶上北京》中的桑木扁担来自于张家界民歌《桑木扁担软溜溜》(如图1)。
《金谷丰收我出嫁》其基本曲调源自湖南城步的民歌《嫁女歌》、《货郎歌》等曲调。再如《苗岭的早晨》,歌曲一开始就采用了苗族“飞歌”的典型旋律,徵调,这是湘西苗族音乐特有的音乐风格,苗族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其特定的韵味(如图2)。
这首歌描绘了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表现苗族人民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前奏部分采用民族乐器笛子吹奏,密集的音符,模仿着早晨鸟的叫声,似乎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幽静的山寨林。接下来的第一部分,白诚仁用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飞歌”旋律描述了优美的苗家山寨风光。紧接着采用音型非常密集的节奏、花腔音,把人们带入欢快,活泼的山寨鸟林。八连音,六连音的运用,使音乐的形象更加多样化。白诚仁能非常巧妙地运用好苗族特色音乐,是他多次到民间采风,深入了解苗族民间音乐的成果。
3 吸纳民间山歌的特有音色
在白诚仁先生的歌曲创作中,很多是针对民歌手创作的,而在这众多的歌曲中,以《洞庭鱼米乡》的影响最大,表现也最明显.这首歌是著名歌唱家何纪光老师的首唱,在当时声乐界探讨采用西方科学发生方法来发展完善我国民族声乐的事业上,有着非常意义的代表性,也是很成功的典范。《洞庭鱼米乡》这首歌采用我国传统的五声徵调试,全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音调悠长,缓慢,给人无限遐想,想象着坐在船上观看洞庭湖面上的早晨,一片宁静,四面的稻花香,湖上偶尔的鱼儿游动,让人心沁神逸。第二部分是活泼,热情,欢快的音调,体现着洞庭湖上一片繁忙却又很惬意的渔民生活。第三部分音调是第一部分的重复,表现人们丰收的喜悦心情。在唱这首歌时,何纪光老师把真假声结合的非常好,当时人们把这种唱法俗称之为“高山唱法”,这种唱法是我国民间歌唱者常用的一种方法,假声非常清脆,可以唱很高的音,就像我们的民间歌手站在高高的山上喊歌。何纪光老师唱出了湖南人特有的豪放、洒脱,这种收放自如,完美无缺的演绎,在何老师故去后,至今无人能及,真是一种遗憾。
白诚仁先生认为民族声乐的源泉在民间,而不在书斋里。对于白诚仁来说,一首歌就是一个故事,每个优美动听的音符都记载着他采风背后的点点滴滴。民歌是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窗口,有很强的人文研究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民族民间音乐越来越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如何在音乐创作中吸取民间音乐,丰富并发展它,是很多作曲家孜孜不倦地追求,白诚仁先生也是。五十多年来,脚踏三湘大地,留下一个一个脚印,走过一个一个山寨,记下了一串一串个音符。我国民间音乐渊源深不见底,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音乐事业越来越繁荣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
[2] 郭祥义.民族唱法歌曲大全[M].山西教育出版社.
[3] 文化部少数民族歌曲集编辑组.少数民族歌曲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