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作为特殊的知识传播组织、学习组织、知识密集型组织,拥有丰富的隐性知识资源。高校隐性知识就是高校知识创新的源泉,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如何进行其隐性知识的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知识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难题。分析信息化视野下高校隐性知识的涵义、分布和价值,并提出高校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策略。
关键词 隐性知识;高校;隐性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89X(2008)18-0013-02
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学者波兰尼说过:“我们能从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张脸中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是通常情况下却说不出我们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这就是波兰尼的著名命题“我们知晓的比我们能够说出的多”(We know more than we can tell)。他指出:“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时至今日,学者们对隐性知识已经形成一些共识。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是相对于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而言的,是指建立在个人或组织经验基础上的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如个人或组织信念、观念、直觉、洞察力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特定情景下的、难以明确表述的知识,它很少通过他人的帮助或者环境的支持来习得,必须通过个人的亲身体验、实践和领悟来获得。
1 高校隐性知识的分布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机构,其隐性知识资源异常丰富,分布在高校教师个体、院系部门等不同层面的知识主体之中,包括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辅助课件、各种材料、对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以及对科研课题研究的体会,等等,也包括高校管理体制、教学体制、发展模式、建设经验、管理经验等。
1.1 教师个体的隐性知识教师拥有的隐性知识高度个体化,不易言传和模仿,深植于教师个人的行动与经验之中,同时也深藏于教师个人的价值观念与心智模式之中。教师拥有的技能类隐性知识,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明确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诸多方面,这类隐性知识与个人经验、行为和工作内容紧密相关,是教师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结果。
1.2 各院系部门拥有的隐性知识各院系部门的教师个体,由于彼此紧密的互动和沟通,通过模仿、练习、感悟和领会,形成彼此能够意会却不易言传的隐性知识。它表现在群体所掌握的技能、研究过程、学术氛围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学习能力、感染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
1.3 学校层次拥有的隐性知识学校层次拥有的隐性知识既不能脱离教师或院系部门的隐性知识而独立存在,又不是两者的简单加和,而是在对教师、院系部门和从校外获取的各种知识进行有效的转化、整合以及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表现为学校的文化氛围、学术氛围、价值体系、管理体系、资源系统等诸多方面,这些难以清晰说明,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知识。
2 高校隐性知识的价值
作为知识传播、生产、创新、应用的“知识工厂”,高校的三项最基本的社会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其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隐性知识价值的发掘与应用。
2.1 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永恒的话题。所谓创新,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知识创新过程中,人们所掌握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它决定了人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知识价值链的角度上看,经验、判断力、思想和生活方式都是新知识的重要来源。
2.2 有利于创造科研成果大师是文明的创造者与传承者,高校是大师的栖息地和孕育地。高校这个组织的目标就是发掘知识并提高知识的价值。在知识发掘和管理过程中,隐性知识起着重要作用。要对显性知识做出高效、合理的甄别、过滤、分析和选择,需要依赖专家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来做出的预见和判断。这是使知识信息资源展示其重要价值的关键,也是知识信息为决策服务和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关键。在信息分析中投入的隐性知识越多,信息的增值幅度越大。隐性知识管理得当,教师团队就能创造出更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2.3 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益隐性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在于知识创新和知识转化。高校应在充分认识学校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探索具有特色的管理模式,即个性化的隐性管理模式。隐性知识管理是以隐性知识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应以创新为导向、赋予创新主体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在知识创新与共享的氛围中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为社会输送更多创新人才和更多科研成果。
3 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信息化环境下对高校隐性知识的管理,其实质是为隐性知识的流动、转化、创新和应用提供和创建良好的管理机制和环境,最终使隐性知识外化、显性化、具体化,从而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有效管理隐性知识,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3.1 设立高校知识主管部门(CKO)建立一个来自不同职能部门、专业学科的人员组成的知识管理部门(Chief Knowledge Officer,CKO),他们能够从整个学校知识流动的全局角度,来建立学校的知识管理系统,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树立良好的互惠观和整体观。鼓励隐性知识的交流,打破个体、团体及部门之间的知识垄断壁垒。由这样的知识管理部门建立起来的知识管理系统,是真正学校层次上的,而不是某个部门或专业的。在学校,隐性知识共享的范围越广,创造的价值就越大,社会效益也就越大。
3.2 构建知识地图知识地图依靠信息技术,特别是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实现对知识资源(包括知识和知识的载体)的动态描述和整合。在知识地图中,有两种类型的图可以用于隐性知识的管理,一种是可以帮助将隐性知识表达出来的图,称为认知地图或过程图;另一种是可以帮助隐性知识交流传播的图,称为专家图。
专家图可以直接表示整个组织的知识、知识载体、组织各部门的相互关系,能够清晰地表示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源的分布情况,为促进知识的流动提供依据;也可以描述组织内部的智力资本,有利于组织对其所拥有的隐性知识进行维护、开发和利用,尽量防止隐性知识的流失;还能够为组织内部成员的知识交流提供方向,为成员的相互学习提供路径。因此,专家图对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的交流和传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3 建立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系统(UKTMS)高校隐性知识的管理离不开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系统(University Knowledge Tacit Management System,UKTMS)的支撑。建立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知识管理系统,能够为高校提供知识交流的平台,为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友好界面。高校知识管理系统有助于知识的收集、组织和传播,有助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互动转化,可以使知识脱离个体,但仍然具备专家性、综合性、完备性和系统性。另外,知识库在任何知识管理的组织构架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为组织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展开知识管理的“知识空间”。
通常,UKTMS的构建可从基于网络浏览器的客户界面开始,分为内外两层。内层是高校知识管理的工具,包括知识中心(知识库和知识地图)、知识提供与收集系统、知识检索与挖掘系统、实时决策支持系统、分布式知识库系统和系统管理系统等几个部分。外层由4部分组成:校内相互合作的虚拟网络(Intranet),学校成员可在内部传递、共享、使用知识资源;校园网可以实现知识的提供、收集和共享,连接其他学校、企业或组织;外联网(Extranet)可提供潜在的、大量可供开发利用的知识资源,实现更大范围的知识资源共享;国际互连网(Internet)将全球的各种知识信息互连起来,是一个信息资源和资源共享的集合,是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系统,也是全球高校之间知识交流和学习的最佳途径。
3.4 建立隐性知识流动、转化与创新机制隐性知识的管理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高校最具价值的隐性知识保存在学者、专家们的头脑中,这些知识能否为高校的科研、教学、管理、应用和开发等方面做出贡献,完全取决于拥有这些隐性知识的学者与专家们的意愿,取决于他们对与他人交流和共享知识的态度,取决于他们对高校知识生产目标的认同程度。因此,促进建立隐性知识流动、转化与创新的机制,关键是做好隐性知识交流的激励工作,建立知识资源共享的奖励机制,如明确知识的来源,奖励知识的提供者,建立学校内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修正考核指标,将教师个人与他人分享隐性知识的质和量纳入考核体系,最终营造一个以人为本、鼓励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的知识主导型文化氛围。
由此可见,隐性知识的管理涉及组织管理的诸多方面,只有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辅助手段才能够真正管理好高校隐性知识,真正使隐性知识发挥出其潜在的重大作用,并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 隐性知识;高校;隐性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89X(2008)18-0013-02
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学者波兰尼说过:“我们能从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张脸中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是通常情况下却说不出我们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这就是波兰尼的著名命题“我们知晓的比我们能够说出的多”(We know more than we can tell)。他指出:“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时至今日,学者们对隐性知识已经形成一些共识。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是相对于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而言的,是指建立在个人或组织经验基础上的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如个人或组织信念、观念、直觉、洞察力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特定情景下的、难以明确表述的知识,它很少通过他人的帮助或者环境的支持来习得,必须通过个人的亲身体验、实践和领悟来获得。
1 高校隐性知识的分布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机构,其隐性知识资源异常丰富,分布在高校教师个体、院系部门等不同层面的知识主体之中,包括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辅助课件、各种材料、对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以及对科研课题研究的体会,等等,也包括高校管理体制、教学体制、发展模式、建设经验、管理经验等。
1.1 教师个体的隐性知识教师拥有的隐性知识高度个体化,不易言传和模仿,深植于教师个人的行动与经验之中,同时也深藏于教师个人的价值观念与心智模式之中。教师拥有的技能类隐性知识,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明确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诸多方面,这类隐性知识与个人经验、行为和工作内容紧密相关,是教师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结果。
1.2 各院系部门拥有的隐性知识各院系部门的教师个体,由于彼此紧密的互动和沟通,通过模仿、练习、感悟和领会,形成彼此能够意会却不易言传的隐性知识。它表现在群体所掌握的技能、研究过程、学术氛围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学习能力、感染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
1.3 学校层次拥有的隐性知识学校层次拥有的隐性知识既不能脱离教师或院系部门的隐性知识而独立存在,又不是两者的简单加和,而是在对教师、院系部门和从校外获取的各种知识进行有效的转化、整合以及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表现为学校的文化氛围、学术氛围、价值体系、管理体系、资源系统等诸多方面,这些难以清晰说明,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知识。
2 高校隐性知识的价值
作为知识传播、生产、创新、应用的“知识工厂”,高校的三项最基本的社会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其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隐性知识价值的发掘与应用。
2.1 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永恒的话题。所谓创新,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知识创新过程中,人们所掌握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它决定了人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知识价值链的角度上看,经验、判断力、思想和生活方式都是新知识的重要来源。
2.2 有利于创造科研成果大师是文明的创造者与传承者,高校是大师的栖息地和孕育地。高校这个组织的目标就是发掘知识并提高知识的价值。在知识发掘和管理过程中,隐性知识起着重要作用。要对显性知识做出高效、合理的甄别、过滤、分析和选择,需要依赖专家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来做出的预见和判断。这是使知识信息资源展示其重要价值的关键,也是知识信息为决策服务和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关键。在信息分析中投入的隐性知识越多,信息的增值幅度越大。隐性知识管理得当,教师团队就能创造出更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2.3 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益隐性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在于知识创新和知识转化。高校应在充分认识学校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探索具有特色的管理模式,即个性化的隐性管理模式。隐性知识管理是以隐性知识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应以创新为导向、赋予创新主体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在知识创新与共享的氛围中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为社会输送更多创新人才和更多科研成果。
3 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信息化环境下对高校隐性知识的管理,其实质是为隐性知识的流动、转化、创新和应用提供和创建良好的管理机制和环境,最终使隐性知识外化、显性化、具体化,从而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有效管理隐性知识,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3.1 设立高校知识主管部门(CKO)建立一个来自不同职能部门、专业学科的人员组成的知识管理部门(Chief Knowledge Officer,CKO),他们能够从整个学校知识流动的全局角度,来建立学校的知识管理系统,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树立良好的互惠观和整体观。鼓励隐性知识的交流,打破个体、团体及部门之间的知识垄断壁垒。由这样的知识管理部门建立起来的知识管理系统,是真正学校层次上的,而不是某个部门或专业的。在学校,隐性知识共享的范围越广,创造的价值就越大,社会效益也就越大。
3.2 构建知识地图知识地图依靠信息技术,特别是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实现对知识资源(包括知识和知识的载体)的动态描述和整合。在知识地图中,有两种类型的图可以用于隐性知识的管理,一种是可以帮助将隐性知识表达出来的图,称为认知地图或过程图;另一种是可以帮助隐性知识交流传播的图,称为专家图。
专家图可以直接表示整个组织的知识、知识载体、组织各部门的相互关系,能够清晰地表示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源的分布情况,为促进知识的流动提供依据;也可以描述组织内部的智力资本,有利于组织对其所拥有的隐性知识进行维护、开发和利用,尽量防止隐性知识的流失;还能够为组织内部成员的知识交流提供方向,为成员的相互学习提供路径。因此,专家图对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的交流和传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3 建立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系统(UKTMS)高校隐性知识的管理离不开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系统(University Knowledge Tacit Management System,UKTMS)的支撑。建立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知识管理系统,能够为高校提供知识交流的平台,为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友好界面。高校知识管理系统有助于知识的收集、组织和传播,有助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互动转化,可以使知识脱离个体,但仍然具备专家性、综合性、完备性和系统性。另外,知识库在任何知识管理的组织构架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为组织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展开知识管理的“知识空间”。
通常,UKTMS的构建可从基于网络浏览器的客户界面开始,分为内外两层。内层是高校知识管理的工具,包括知识中心(知识库和知识地图)、知识提供与收集系统、知识检索与挖掘系统、实时决策支持系统、分布式知识库系统和系统管理系统等几个部分。外层由4部分组成:校内相互合作的虚拟网络(Intranet),学校成员可在内部传递、共享、使用知识资源;校园网可以实现知识的提供、收集和共享,连接其他学校、企业或组织;外联网(Extranet)可提供潜在的、大量可供开发利用的知识资源,实现更大范围的知识资源共享;国际互连网(Internet)将全球的各种知识信息互连起来,是一个信息资源和资源共享的集合,是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系统,也是全球高校之间知识交流和学习的最佳途径。
3.4 建立隐性知识流动、转化与创新机制隐性知识的管理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高校最具价值的隐性知识保存在学者、专家们的头脑中,这些知识能否为高校的科研、教学、管理、应用和开发等方面做出贡献,完全取决于拥有这些隐性知识的学者与专家们的意愿,取决于他们对与他人交流和共享知识的态度,取决于他们对高校知识生产目标的认同程度。因此,促进建立隐性知识流动、转化与创新的机制,关键是做好隐性知识交流的激励工作,建立知识资源共享的奖励机制,如明确知识的来源,奖励知识的提供者,建立学校内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修正考核指标,将教师个人与他人分享隐性知识的质和量纳入考核体系,最终营造一个以人为本、鼓励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的知识主导型文化氛围。
由此可见,隐性知识的管理涉及组织管理的诸多方面,只有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辅助手段才能够真正管理好高校隐性知识,真正使隐性知识发挥出其潜在的重大作用,并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