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竞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也有助于教师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但双方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尤为关键。高校应该采取激励措施解决学生参加竞赛活动以及辅导教师正常教学与指导学生间的平衡互动。
关键词:大学生竞赛;师生互动平衡
大学生竞赛活动的意义是使学生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基础课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重课本知识、不重实践,而各种大学生竞赛可以帮助学生扭转这种观念。竞赛参与者是学生,但是少不了教师的辅导,参与的学生和辅导教师都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去完成竞赛。大学生课外活动,能锻炼学生在实践中对课程的运用,而不是只学书本上的内容,但是竞赛参加的过多,肯定会影响到学生的在校学习及辅导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学生如何处理好基础课学习和参与课外活动之间的平衡,竞赛过程中学生有没有努力认真,辅导教师是否给予精心指导,如何在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采取何等措施使得学生参加竞赛与在校学习、辅导教师在正常教学工作与辅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之间达到一个平衡,这是高校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大学校园里,有着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在国外高校认为课外活动小组是培养未来领导人素质的实验室,各大高校都活跃着许多课外文化小组,这些课外活动为大学生表现其创造才能的自由活动项目提供机会,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其中,大学生竞赛活动是其中最受师生关注的活动,作为课外活动的大学生竞赛,一般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集中时间建模型并撰写论文,教师是作为辅导者参与。各类竞赛在表现大学生创造才能的同时,还能体现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及人际关系,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关系密切。在国内,我国高校大学生课外活动时间与国外学生相比要少许多,参加各类竞赛的机会也有限,高校对学生参加课外活动限制比较大,学生对于参加课外活动兴趣不是很高,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体现的不多。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都在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向趋近,只有让学生在校外更多的走向社会,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培育出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我国现在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开展各种大学生竞赛活动,甚至有些高校更是鼓励学生和教师同时去参加这一类竞赛,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围绕在大学生周围的竞赛很多,这时就会产生一些问题,学生对各种各样的大学生竞赛到底有没有热情,辅导教师有没有负责或都由辅导者转变为合作者,高校如何激励学生参加竞赛活动以及如何解决辅导教师正常教学与指导学生间的不平衡。
现在高校大多采取学生课程学分制,教师工作量教分制,学生参加一项竞赛活动,肯定会失去一些自由时间,消耗一定的精力,参加竞赛得奖,可以折成一个比较高的学分,如果是没有得到奖项,那么只能折成一个比较低的学分或是没有学分。而作为指导教师而言,在竞赛活动中也会失去一些自由支配时间,消耗精力,指导的学生获奖,可以得到一个较高的教分,指导的学生没有获奖,得到一个较低的教分或是没有教分。那么学生参加竞赛要不要努力认真,指导教师要不要精心指导,用博弈模型表示出来,实现在竞赛活动中,学生努力认真,辅导教师精心指导的最佳组合。
简化问题建立博弈模型,我们用数学符号表示。
假设学校为激励学生参加竞赛,教师辅导,如获得奖项,学校鼓励学生V1,辅导教师D1;如没有得奖,学校鼓励学生V2,辅导教师D2。学生参加竞赛,努力认真,付出精力记为X,如果辅导教师精心指导,那么学生就能得奖,学生获得收益记为V1-X,教师付出精力记为Y,学生得奖后教师获得收益为D1-Y;如果学生参加竞赛,努力认真,但是辅导教师没有精心指导,学生不会得奖,学生收益为V2-X,教师没有付出精力,但是因为参与辅导工作,教师收益为D2;学生参加竞赛不认真,教师精心指导,不会得奖,学生没有付出精力,学生收益为V2,教师付出精力,教师收益为D2-Y;学生不认真,教师不精心指导,双方获得收益分别为V2,D2。
根据上述假设,学生在此博弈模型中有“努力认真”与“不努力认真”两种选择,辅导教师有“精心指导”与“不精心指导”两种选择,双方的收益矩阵如下图1所示
图1 学生与教师的博弈收益矩阵
可以看到,在博弈中,参数值不同,模型均衡结果也不同:
当(V1—X)>V2,(D1—Y)>D2 时,学生努力认真,教师精心指导是唯一的纳什均衡;
当(V1—X) 通过师生参与竞赛中形成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竞赛活动中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丽玲,陈逸菲,叶小岭,中外高校学生竞赛现状分析[J], 高教高职研究,2009(1),221-223。
[2]袁二明, 程铁信.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竞赛活动,社会科学战线(教科版),2010.5。
[3]汤勇明,堵国梁,贺晋,王保平,大学生竞赛组织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8),76-77。
[4]付兴锋,张常年,肖秀玲,范金华,以大学生竞赛活动为契机,推进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5),100-101 。
大学生竞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也有助于教师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但双方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尤为关键。高校应该采取激励措施解决学生参加竞赛活动以及辅导教师正常教学与指导学生间的平衡互动。
关键词:大学生竞赛;师生互动平衡
大学生竞赛活动的意义是使学生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基础课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重课本知识、不重实践,而各种大学生竞赛可以帮助学生扭转这种观念。竞赛参与者是学生,但是少不了教师的辅导,参与的学生和辅导教师都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去完成竞赛。大学生课外活动,能锻炼学生在实践中对课程的运用,而不是只学书本上的内容,但是竞赛参加的过多,肯定会影响到学生的在校学习及辅导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学生如何处理好基础课学习和参与课外活动之间的平衡,竞赛过程中学生有没有努力认真,辅导教师是否给予精心指导,如何在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采取何等措施使得学生参加竞赛与在校学习、辅导教师在正常教学工作与辅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之间达到一个平衡,这是高校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大学校园里,有着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在国外高校认为课外活动小组是培养未来领导人素质的实验室,各大高校都活跃着许多课外文化小组,这些课外活动为大学生表现其创造才能的自由活动项目提供机会,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其中,大学生竞赛活动是其中最受师生关注的活动,作为课外活动的大学生竞赛,一般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集中时间建模型并撰写论文,教师是作为辅导者参与。各类竞赛在表现大学生创造才能的同时,还能体现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及人际关系,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关系密切。在国内,我国高校大学生课外活动时间与国外学生相比要少许多,参加各类竞赛的机会也有限,高校对学生参加课外活动限制比较大,学生对于参加课外活动兴趣不是很高,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体现的不多。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都在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向趋近,只有让学生在校外更多的走向社会,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培育出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我国现在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开展各种大学生竞赛活动,甚至有些高校更是鼓励学生和教师同时去参加这一类竞赛,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围绕在大学生周围的竞赛很多,这时就会产生一些问题,学生对各种各样的大学生竞赛到底有没有热情,辅导教师有没有负责或都由辅导者转变为合作者,高校如何激励学生参加竞赛活动以及如何解决辅导教师正常教学与指导学生间的不平衡。
现在高校大多采取学生课程学分制,教师工作量教分制,学生参加一项竞赛活动,肯定会失去一些自由时间,消耗一定的精力,参加竞赛得奖,可以折成一个比较高的学分,如果是没有得到奖项,那么只能折成一个比较低的学分或是没有学分。而作为指导教师而言,在竞赛活动中也会失去一些自由支配时间,消耗精力,指导的学生获奖,可以得到一个较高的教分,指导的学生没有获奖,得到一个较低的教分或是没有教分。那么学生参加竞赛要不要努力认真,指导教师要不要精心指导,用博弈模型表示出来,实现在竞赛活动中,学生努力认真,辅导教师精心指导的最佳组合。
简化问题建立博弈模型,我们用数学符号表示。
假设学校为激励学生参加竞赛,教师辅导,如获得奖项,学校鼓励学生V1,辅导教师D1;如没有得奖,学校鼓励学生V2,辅导教师D2。学生参加竞赛,努力认真,付出精力记为X,如果辅导教师精心指导,那么学生就能得奖,学生获得收益记为V1-X,教师付出精力记为Y,学生得奖后教师获得收益为D1-Y;如果学生参加竞赛,努力认真,但是辅导教师没有精心指导,学生不会得奖,学生收益为V2-X,教师没有付出精力,但是因为参与辅导工作,教师收益为D2;学生参加竞赛不认真,教师精心指导,不会得奖,学生没有付出精力,学生收益为V2,教师付出精力,教师收益为D2-Y;学生不认真,教师不精心指导,双方获得收益分别为V2,D2。
根据上述假设,学生在此博弈模型中有“努力认真”与“不努力认真”两种选择,辅导教师有“精心指导”与“不精心指导”两种选择,双方的收益矩阵如下图1所示
图1 学生与教师的博弈收益矩阵
可以看到,在博弈中,参数值不同,模型均衡结果也不同:
当(V1—X)>V2,(D1—Y)>D2 时,学生努力认真,教师精心指导是唯一的纳什均衡;
当(V1—X)
参考文献:
[1]赵丽玲,陈逸菲,叶小岭,中外高校学生竞赛现状分析[J], 高教高职研究,2009(1),221-223。
[2]袁二明, 程铁信.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竞赛活动,社会科学战线(教科版),2010.5。
[3]汤勇明,堵国梁,贺晋,王保平,大学生竞赛组织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8),76-77。
[4]付兴锋,张常年,肖秀玲,范金华,以大学生竞赛活动为契机,推进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5),100-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