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石头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00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人里尔克是二十世纪鼎鼎有名的诗人之一,他与罗丹的接触为诗人里尔克彻底打开了诗歌观察、感受和创作的新视野,从罗丹那里不仅真正完成了自己从早期的主观向客观的“事物诗”的转变,与抽象的诗歌相比,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诗感受力更强。
  关键词:诗歌 里尔克 事物诗 启示
  引言
  1902年夏天,里尔克接到一份专题论文的工作而来到巴黎,当时并不知名的小诗人里尔克不得不为里夏德穆特尔编辑出版的德国新艺术专题丛书写一本评论罗丹作品的小册子。这个经历为诗人彻底打开了诗歌观察、感受和创作的新视野,与灵魂世界的诗歌相比,作为客观存在事物诗要真实可感得多。它不仅具有形式,而且能够帮助陷入无形的精神危机的人确认存在,定义真实。
  里尔克的诗歌创作,一般被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的里尔克看到的是巴黎的充满绝望,中期创作是他成为大师级人物的关键所在[1]。在他成为大师的过程中,造型艺术对他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并使他的诗歌具有了鲜明的造型艺术特质。其诗篇的语词和诗行往往有艺术作品那种可以目睹、可以抚摸的质感。本文将从里尔克诗歌的艺术品素材、里尔克诗歌核心概念“物”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
  在艺术家客观观察“物”的影响下,里尔克成了一位诗界的“写生者”,他到巴黎植物园直接冷静面对审美对象,写出名诗《豹》和《瞪羚》,到卢浮宫希腊厅认真欣赏雕像阿波罗,写出《早年阿波罗》……里尔克以他一系列的创作实绩开创了诗坛独一无二的“物诗”之风,以具体事物为主题,尽量摒弃主观感情的诗体。[2]作为“物诗”典范之作的《豹》极好地证明了“出于恐惧造物”的人性本质:
  他的视力因栅木晃来晃去
  而困乏,别的什么再也看不见。
  世界在他似只一千根栅木
  一千根栅木后面便没有世界。
  威武步伐之轻柔地移行
  在转着最小的圆圈,
  有如一场力之舞围绕着中心
  其间僵立着一个宏伟的意愿。
  只是有时眼帘会无声
  掀起——于是一个图像映进来,
  穿过肢体之紧张的寂静
  到达,心中即不复存在。
  全诗分为三层。对处于牢笼中的豹的客观描绘已远远超于豹之上。第一层中阻隔豹的视力的“栅木”也是人类割裂自身与世界的界限,人类为自己设置的铁栏让豹,也让人类看不到世界。第二层,对于无止境的精神追求,使豹陷于“最小的圆圈”,只偶尔获取的客观图像经由眼帘“穿过肢体”最终印入“心中即不复存在”。诗作《豹》恰恰在一种刻意追求的客观描写中,描述了对人性本质的探寻。人陷于主观观察的困境,最终只能通过客观角度重新认识世界,从而达到了人与物的融合。从观察出发,经由感受,达到感悟,诗人将自己隐入豹中,高度概括了从追求主观灵魂再到客观描摹而获得生机的过程。
  在没有遇到罗丹之前,“物”和“图像”就已经逐渐成为里尔克关注的中心。收入了1898至1901年部分作品的诗集就是以《图像集》命名的。[3]在其中一首名为《进步》的诗中,里尔克肯定了自己离开浪漫的主观抒情式的陈旧文风向“客观性”的转变,感觉的自我正试图物化、外化,诗人即将从一个主观世界里走出来,以深沉“注视”的态度进入更广阔的“存在”空间。
  我深沉地生活,轰鸣声越来越响,好像夹在宽阔的两岸间向前流淌。我和物的不解之缘越结越紧,越来越专心地注视所有的图像……
  对图像的这种有明确意识的肯定和热爱贯穿了里尔克一生的诗篇,他用语言制造图像的诗歌。在他晚期诗歌杰作《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中,他仍不时地重申图像对一个诗人意味着什么。里尔克的“图像”所表现的内容其实就是“经验”和“存在”。[4]他在《布里格随笔》中,借主人公之口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诗并不像一般人所说的是情感——诗是经验。为了一首诗我们必须观看许多城市,观看人和物,我们必须认识动物,我们必须去感觉鸟怎样飞翔,知道小小的花朵在早晨开放时的姿态。我们必须能够回想:异乡的路途,不期的相遇,逐渐临近的别离;——回想那还不清楚的童年的岁月,……只有回忆还不算数。等到它们成为我们身内的血、我们的目光和姿态,无名地和我们自己再也不能区分,那才能得以实现,在一个很稀有的时刻有一行诗的第一个字在它们的中心形成,脱颖而出。”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体味出,里尔克这时对诗的认识可以说:诗是“经验”和“存在”的“图像”显现。诗人必须向世界敞开心灵,观察、体验、沉思事物的存在,才能达到‘真实性’的境界,与自然万物相契相合,才能在心灵中经情感的统一创造出达到艺术高度的世界的真实图象。其实里尔克在强调客观化的同时,一生都没有离开诗歌的情感力量,所以卡斯讷说他的“理智是围绕着感情而起始或形成的”。
  里尔克在其撰写的《论罗丹》中对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歌特征作过这样的描述:“在这些诗里,有些段落从文章当中走出来,它们仿佛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制作出来的,有些词和词组,它们融化在诗人的手里,有些诗行,它们令人摸起来如同浮雕一般,有些十四行诗,它们像带有模糊文字的柱石一般,支撑着一种恐惧不安的思想重负。”其实里尔克本人的诗歌那与众不同的特质用他形容波德莱尔的话来自指是更为合适的。为了体会里尔克诗歌的诗歌特质,我们将选择“手”的意象来简单地解读一下里尔克诗歌。其诗作中“手”意象的运用直如雕塑中的残臂,离开身体依然是活的。
  《在你的诺言中……》,诗人讴歌的是“上帝”的手:在你的诺言中,我阐读它,并且/通过由你热情、睿智的双手/赋形的历史,领悟它。正是你活跃的双手/命名了那些注定要诞生的事体。从“手”的意象中,我们切实体会到里尔克观察事物、思考事物、表现事物之深入,他的感受力、理解力抵达万物之核心甚至到達了人类心灵褶痕处的秘密里!
  《新诗集续编》中《远古阿波罗裸躯残雕》就是一个极富生命力和雕塑感的“物诗”的代表:
  我们不认识他那闻所未闻的头颅,
  其中眼珠如苹果渐趋成熟。但
  他的躯干却辉煌灿烂
  有如灯架高悬,他的目光微微内注,
  矜持而有光焰。否则胸膛
  的曲线不致使你目眩,而腰胯
  的轻旋也不会有一丝微笑
  漾向那传宗接代的中央
  否则眼见肩膀脱位而断
  这块巨石会显得又丑又短
  而且不会像野兽的皮毛那样闪闪放光;
  而且不会从它所有边缘
  像一颗星那样辉耀:因为没有一个地方
  不在望着你。你必须把你的生活改变。
  一尊缺损了的阿波罗像,虽仅剩残躯,但在诗人眼中,石像断肢的每个残端都迸出光热,“辉煌灿烂”,虽然他没有头颅,但他的目光仿佛“矜持而有光焰”,“因为没有一个地方不在望着你”。全诗蕴含的热情迫使我们“必须把你的生活改变”,这首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极富雕塑感。原文用德语写成,经诗人的“刀凿斧刻”,古典结构的形式微有变化,诗人把许多句子在行末截断(如石像的断肢),总计十四行诗中,原文有七行在行末跨行。这种音流的断裂与图像及内容相配合,有力地刻画出一尊古代残损石像。
  从罗丹那里,诗人里尔克不仅真正完成了自己从早期的主观冥想向客观刻画的“物诗”的转变,而且诗人也从大师手下刀凿斧刻的作品中获得了要以文字为材料,构筑富于“事物诗”的灵感。语
  参考文献
  [1]霍尔特.胡森著.魏育青译.里尔克[M].三联书店,1988.
  [2]受志敏、杨翠娟.美育走进古典诗歌教学[J].语文建设,2012(22).
  [3](奥)里尔克著.冯至译.里尔克读本[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06.
  [4]尹建学.谈诗歌的绘画美和雕塑美[J].语文建设,2012(14).
其他文献
川渝两地都有很多不同文化构成,但又是巴蜀文脉同源传承的结果。在文化习俗、风土人情、性格禀赋等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文化相同,地域相近,血脉相亲,共同为川渝地区的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注入鲜活的血液,提供不竭的源泉。同样在灿烂辉煌的巴蜀文化之下的巴蜀画派,其历史形成自然受到巴蜀文化的深厚影响,今天所形成的巴蜀画派品牌,深深打上了巴蜀这个地域文化的烙印,它是川渝地区美术艺术家共同的文化坐标和精神家园。  20
武海成  1955年生于兰州。曾担任四川省美协副主席兼副秘书长,神州版画博物馆副馆长。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协顾问,第一批巴蜀画派影响力代表人物。  1972年入伍,1992年被授予中校军衔。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在部队因文化宣传工作业绩突出,两次荣立三等功,1995年转业到四川省美协。从事藝术创作30余年,擅长版画、中国画、油画创作。1999年被中国美协、
曾担任《戏剧与电影》杂志社记者、编辑,《优雅》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四川省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现任中国曲协副秘书长。  曾先后荣获中国曲协“送欢笑 到基层”惠民文化活动先进个人称号;四川省直工委“三八”红旗手称号;四川省直工委、四川省文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四川省文联、《现代艺术》杂志社2017年度百家推优工程曲艺类“优秀文艺家”称号。  2014年四川扬琴《宝山脊梁》获“中国梦”全国优秀曲艺节目一
转喻是概念转化的重要机制,也是语言资源延伸的手段。中外学者对转喻的认知心理基础和认知原则作过阐释,我们拟运用心智哲学的意向性理论来识解感叹句中转喻的指代性表达,以深化对感叹句的认识。  一、意向性、转喻与感叹语言表征  何为意向性?塞尔认为,意向性是人们指向或关于客观世界的物体和事态的心智能力,而意向状态总是关指某物;意向如同信念、欲想、希望和恐惧等,是意向状态的一种。他还提出集体意向性(coll
周广胜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大学中国画与书法专业博士,师从于侯开嘉、吕金光等先生。自2010年开始学习山水画,先后师从白云乡、李兵等先生。书法、绘画作品20余次入展且多次获奖。  学书、学画,人人路数不尽相同。有的學书不画,有的学画不书,有的能书能画、书画双栖。而余以为,能书能画、书画双栖,才是书画人永远的追求。  以书人画、以画人书,以书法之用笔经营绘画,以绘画之审美态度来研究书法,是我多
摘要:汉字审音工作迄始至今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其间,语言文字的使用经历了诸多变化。审音之初的审音思路和标准也应该适当调整。其中,文白异读、异体多音等多音字的审定标准尤其需要修改。同时,异读词的整理也应与异体字的整理结合起来。  关键词:异读词 文白异读 异体字  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的发布成为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工作暂时结束的标志。作为审音成果的最终体现,《审音
萧琬融  台湾高雄人,现居成都。现为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蜀都书画院理事、蓉台书画社理事、成都海外联谊会会员、中华文化管理协会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会会员、成都广播电视大学特聘书画教师。  师从台湾院体派工笔画家蔡显裔先生、台湾标准草书学会常务理事苏见来老师、蜀中书法大家谢季筠老师等。作品《蜂舞芙蓉图》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书法作品连续入选第三、四、五届“两岸一家亲”书画交流展。2019年8月于崇州白塔
剪纸 60cm×100cm 2015年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是王昭君一生的写照。以王昭君为题材创作的剪纸作品既是对历史的回顾、追忆和思考,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女性永远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有影响力的女性更是艺术家热情讴歌的对象,每个艺术家都有责任为国家的文艺事业贡献
李世灵《温柔的橙色》  李世灵  1996年生,四川资阳人,现为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甘孜州支队宣传员。2013年9月应征入伍,201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加入消防救援隊伍6年以来,先后参加了2014年康定“11·22”地震救援,2017年九寨沟“8·8”地震救援,2018年西藏昌都“10·11”“11·03”两次堰塞湖抢险救援。
羌绣 59cm×120cm 2021年  作品《红船》历时3个月,主要采用长短针、齐针绣、散针绣、掺针绣、打籽绣、柳针绣、扭针绣等多种针法。以红船为主体,意在纪念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召開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对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云珍羌绣生活体验馆  云珍羌绣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