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适应外部环境的迅速变化,培养和造就出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工程师,成为工科类院校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1]。因此,加快探索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法是当代工程师培养的首要任务。染整新技术课程是轻化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如何将这门课程建设成为能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喜爱,具有勃勃生机的课程是我们建设这门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我们对该课程教学了进行改革,着眼于确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机制,明确课程建设目标,并据此更新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达到对轻化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一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染整新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并符合轻化工程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让学生具有“认知染整问题,能够就印染加工问题进行分析、实际解决印染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力”成为染整新技术课程设置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当更新其课程体系,重组其教学内容,而这种更新与重组既要遵循认知的课程教育规律,还要体现创新思维的教育和训练[2-3]。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创新思维训练相适应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求学生掌握轻化工程专业课中的基本理论与规律,并及时了解前沿动态,因此,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和重组,引入不断出现的新理论、新设计和新方法,比如新世纪,人们的穿着理念将向更舒适、方便、特殊功能及回归自然的方向发展。染整新技术的创新发展也应处处体现国际上提倡的三E原则(即:Effi-cient效能、Economy经济、Ecology生态),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也与此相适应,与时俱进,及时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使其既能反映本学科领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又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的进展和动态,同时又具有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逻辑架构。
三模块化专题教学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总体目标的实现又是分阶段的,是通过各个分解目标的逐个兑现来完成的。我们将染整新技术课程教学分为8个模块进行教学,分别对这8个模块赋予不同的学时和教学内容。第一,从新型纤维着手到现代科技中的高新材料;第二,介绍光、热、电磁、光化学等边缘学科在纺织染整加工中的应用。第三,介绍少水和无水加工的染整新技术,如被视为当前染整高新技术发展前沿的四大高新技术:超临界CO2介质的染色和退浆技术、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喷射印花织物数字化印花技术,微胶囊技术等的开发应用。第四,介绍环保型染料助剂和环保节能型设备的开发及应用。为了减少乃至消除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有害环境影响,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尽可能不用有毒原材料,并尽量减少排污数量和毒性,对产品则要求从投入原材料到最终处置报废产品的整个过程,都尽可能将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并减少产品的物质材料和能耗,扩大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提高产品质量和寿命,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染整工艺装备,并以低耗高效低污染(无污染)为方向,如采用减少甚至不用助剂的染整设备如Raco-yet前处理机组,injecta高效冲洗等。第五,介绍智能纺织品技术的开发。信息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在未来30年内通信、计算机将表现出与产业不断融合的发展趋势。将信息技术与染整科技交叉融合,将根本改变染整生产面貌,染整技术将更加智能化。第六,生物技术在印染加工中的应用。生命科学和技术将是21世纪最值得关注的技术群,它将带来农业、医疗、保健、化工、环保等领域的革命性变化。生命科学技术和染整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将是21世纪染整科技发展的新主流,将促使染整工业进入一个崭新时代,并大大改变染整行业的面貌。第七,介绍废弃纺织品的开发与循环利用。开发清洁工业技术,利用科技手段,化解和消除各种对环境产生危害的因素,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循环、持续利用,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第八,针对目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的情形,介绍新型有效的印染废水处理技术。染整新技术课程中的每一知识模块有其诞生的背景,通过问题的提出到向学生介绍其形成的背景和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点的认识和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现象抓本质、去伪存真、统计归一”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拓宽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视野和思维空间。
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无定法,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是课堂组织的创新。在染整新技术的课堂教学组织上,整合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内容的深化。首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去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一言堂,师生互动性不强。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改变一统式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与时间分为老师主讲课、课堂讨论、学生讲等部分。其次,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根据每个教学模块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课后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选择和确定某一或几个模块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应用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第三,在学生讲课与讨论课的环节中,积极组织、激发、诱导学生踊跃参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和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上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对于工科本科生创新人才教育和培养而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没有发现,创新和发明就无从谈起。最后,及时引导,总结。通过染整新技术课程模块专题教学和讨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机制,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引导、解疑、归纳的作用[5]。每一教学模块学完后,及时引导学生对相关模块知识点的集成,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4-5].
五改革考核方法,从多方面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考核不仅要重视知识要点的掌握,更要突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染整新技术课程在考核中注重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摆到突出的位置,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第一,增加平时实习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对在课堂经常提出问题,积极回答、有创新性答案同学的作业或研究报告有创新观点的同学给予加分。第二,及时对本门课程若干模块知识点进行训练,让学生按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拟定一个综合性论文题目,并对该题目进行检索、分析,撰写相关的综述报告,并作PPT。通过这种方式既考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又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检索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而且在选题过程中也给了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充分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性。第三,加强实践课考核,使实践环节的考核成绩占一定比例,改变以往期末考“一考定音”的方式,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实践[6-7]。
总之,在染整新技术创新型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通过教材的编排、课堂教学的设计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在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关注和切实解决的问题。在新知识不断涌现的今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自觉学习更多新知识,提出更多新观点、新问题,成为21世纪创新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同时,这也促使教师学习更多的新知识,进行更多创造性的科研活动来传道解惑,使教学相长,一步步迈向更高的阶梯。
参考文献
[1]王桂林,等.课程建设为核心、教学改革为动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7(2): 140- 141.
[2]徐蓝.课程建设的理念创新与团队建设—世界近现代史课程建设的一些体会[J].历史教学,2010(4):56-59.
[3]王青耀,周瑛.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3):184-186.
[4]郭淑英,戴万津.高素质创新人才研究[M]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5]谢安邦.准确定位优化课程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战略规划与人才培养”研讨会综述[J].复旦教育论坛,2011 (6 ):74-76.
[6]谢妍,毛哲,李素芬,刘鹏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下电气工程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74-75.
[7]李海鹏,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95-98.
一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染整新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并符合轻化工程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让学生具有“认知染整问题,能够就印染加工问题进行分析、实际解决印染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力”成为染整新技术课程设置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当更新其课程体系,重组其教学内容,而这种更新与重组既要遵循认知的课程教育规律,还要体现创新思维的教育和训练[2-3]。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创新思维训练相适应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求学生掌握轻化工程专业课中的基本理论与规律,并及时了解前沿动态,因此,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和重组,引入不断出现的新理论、新设计和新方法,比如新世纪,人们的穿着理念将向更舒适、方便、特殊功能及回归自然的方向发展。染整新技术的创新发展也应处处体现国际上提倡的三E原则(即:Effi-cient效能、Economy经济、Ecology生态),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也与此相适应,与时俱进,及时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使其既能反映本学科领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又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的进展和动态,同时又具有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逻辑架构。
三模块化专题教学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总体目标的实现又是分阶段的,是通过各个分解目标的逐个兑现来完成的。我们将染整新技术课程教学分为8个模块进行教学,分别对这8个模块赋予不同的学时和教学内容。第一,从新型纤维着手到现代科技中的高新材料;第二,介绍光、热、电磁、光化学等边缘学科在纺织染整加工中的应用。第三,介绍少水和无水加工的染整新技术,如被视为当前染整高新技术发展前沿的四大高新技术:超临界CO2介质的染色和退浆技术、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喷射印花织物数字化印花技术,微胶囊技术等的开发应用。第四,介绍环保型染料助剂和环保节能型设备的开发及应用。为了减少乃至消除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有害环境影响,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尽可能不用有毒原材料,并尽量减少排污数量和毒性,对产品则要求从投入原材料到最终处置报废产品的整个过程,都尽可能将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并减少产品的物质材料和能耗,扩大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提高产品质量和寿命,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染整工艺装备,并以低耗高效低污染(无污染)为方向,如采用减少甚至不用助剂的染整设备如Raco-yet前处理机组,injecta高效冲洗等。第五,介绍智能纺织品技术的开发。信息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在未来30年内通信、计算机将表现出与产业不断融合的发展趋势。将信息技术与染整科技交叉融合,将根本改变染整生产面貌,染整技术将更加智能化。第六,生物技术在印染加工中的应用。生命科学和技术将是21世纪最值得关注的技术群,它将带来农业、医疗、保健、化工、环保等领域的革命性变化。生命科学技术和染整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将是21世纪染整科技发展的新主流,将促使染整工业进入一个崭新时代,并大大改变染整行业的面貌。第七,介绍废弃纺织品的开发与循环利用。开发清洁工业技术,利用科技手段,化解和消除各种对环境产生危害的因素,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循环、持续利用,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第八,针对目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的情形,介绍新型有效的印染废水处理技术。染整新技术课程中的每一知识模块有其诞生的背景,通过问题的提出到向学生介绍其形成的背景和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点的认识和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现象抓本质、去伪存真、统计归一”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拓宽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视野和思维空间。
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无定法,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是课堂组织的创新。在染整新技术的课堂教学组织上,整合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内容的深化。首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去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一言堂,师生互动性不强。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改变一统式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与时间分为老师主讲课、课堂讨论、学生讲等部分。其次,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根据每个教学模块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课后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选择和确定某一或几个模块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应用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第三,在学生讲课与讨论课的环节中,积极组织、激发、诱导学生踊跃参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和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上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对于工科本科生创新人才教育和培养而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没有发现,创新和发明就无从谈起。最后,及时引导,总结。通过染整新技术课程模块专题教学和讨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机制,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引导、解疑、归纳的作用[5]。每一教学模块学完后,及时引导学生对相关模块知识点的集成,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4-5].
五改革考核方法,从多方面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考核不仅要重视知识要点的掌握,更要突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染整新技术课程在考核中注重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摆到突出的位置,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第一,增加平时实习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对在课堂经常提出问题,积极回答、有创新性答案同学的作业或研究报告有创新观点的同学给予加分。第二,及时对本门课程若干模块知识点进行训练,让学生按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拟定一个综合性论文题目,并对该题目进行检索、分析,撰写相关的综述报告,并作PPT。通过这种方式既考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又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检索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而且在选题过程中也给了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充分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性。第三,加强实践课考核,使实践环节的考核成绩占一定比例,改变以往期末考“一考定音”的方式,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实践[6-7]。
总之,在染整新技术创新型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通过教材的编排、课堂教学的设计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在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关注和切实解决的问题。在新知识不断涌现的今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自觉学习更多新知识,提出更多新观点、新问题,成为21世纪创新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同时,这也促使教师学习更多的新知识,进行更多创造性的科研活动来传道解惑,使教学相长,一步步迈向更高的阶梯。
参考文献
[1]王桂林,等.课程建设为核心、教学改革为动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7(2): 140- 141.
[2]徐蓝.课程建设的理念创新与团队建设—世界近现代史课程建设的一些体会[J].历史教学,2010(4):56-59.
[3]王青耀,周瑛.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3):184-186.
[4]郭淑英,戴万津.高素质创新人才研究[M]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5]谢安邦.准确定位优化课程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战略规划与人才培养”研讨会综述[J].复旦教育论坛,2011 (6 ):74-76.
[6]谢妍,毛哲,李素芬,刘鹏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下电气工程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74-75.
[7]李海鹏,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