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妈妈找伴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zhong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爸爸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妈妈似乎总走不出爸爸离世的阴影。尽管她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参加各种保健活动,偶尔约牌友在院子里打打小牌,在院外开垦了一小块碧绿盎然的菜畦……可是,我觉得妈妈仍是不快乐的。有好多个夜晚,妈妈房里的灯都亮着。透过门缝,我悄悄望过去,只见她斜靠在床头,一动不动地凝望着墙上爸爸的遗照。灯光下,妈妈是那样孤单苍老。
  我想,妈妈只是不想让我为她担心,所以她用刻意的忙碌,掩饰内心的孤独。爸爸已经走了,我真不想看着妈妈把自己囚禁在痛苦的追忆里。我要给妈妈找一个知冷知热的老伴,相互搀扶着走过以后的岁月。
  我开始关注身边老年人的征婚信息,还经常有意无意地在妈妈面前念叨,谁谁家的老人,七十岁时找了个老伴,老两口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就一起下江南、上北京到处旅游。有时看到电视里的丧偶老人因为子女反对,不得不放弃重找老伴的念头孤单度日时,我就大发感慨,说老年人也有情感需求,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做子女的应该尊重老人的选择,让老人有一个自由美满的晚年生活,才是真正的孝顺。
  对我的高谈阔论,妈妈总是不以为然地笑笑。妈妈是那种思想保守的人,我得先给她洗洗脑,让她接受我的想法。其实已经有人为妈妈做媒,但被她一口回绝了。我清楚,妈妈心里最大的顾虑,就是不放心我。
  秋季开学,为了方便孩子就近上学,丈夫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小房子,从此我们和妈妈分居小城的两地,周末才回去。深秋的一个夜晚,我刚把孩子安顿好,只听见窗外突然风声大作,一阵紧似一阵,紧接着雨就从空中砸了下来。不一会儿,室内便一片漆黑。我猛地想起妈妈,这刮风下雨又停电的,妈妈一个人在家冷不冷?怕不怕?我越想越不安,拿起一把雨伞就往外冲。
  当我浑身湿漉漉地赶回家时,妈妈正靠在床头,就着微弱的烛光织毛衣。看着我大半夜迎着风雨赶回来,只是因为不放心她一个人在家里时,妈妈心疼之余,陷入了沉思。
  没过几天,妈妈突然打电话给我,吞吞吐吐地说要我回家一趟。我放下手边的事情就往家里赶。妈妈红着脸告诉我,隔壁的李奶奶想给她做个媒。对方是退休干部,比妈妈大五岁,老伴两年前去世,现在一个人独居。妈妈考虑再三,答应同男方见一面。
  我很奇怪妈妈的转变。妈妈摸摸我的头,叹了一口气说:“我老啦,现在不但照顾不了你们,还让你整天为我担心。我啊,是该放手啦。”听了妈妈的话,我一时泪如雨下。
  李奶奶说的这个人,就是我现在的继父胡伯。第一次见到这个满头白发、笑容可掬的老人时,我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好像我们前生就早已熟识。胡伯的话不多,但我从他的言谈举止看出,这是一个正直豁达、情趣高雅的老人,和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妈妈应该会有共同语言。我马上在心里认可了这位老人,临走时,我主动和他交换了手机号码。
  胡伯很快就给我发来短信:“小张,今天和你们短短的接触,我感觉你妈妈是个善良朴实、有涵养的人,你更是一个孝顺可爱的女儿。不知道你们对我的印象怎样呢?我真希望有机会能走进你们的生活。”短短的几句话,质朴,坦诚,我看了好几遍,又念给妈妈听。
  “非常感谢您对我妈妈的欣赏,您的稳重和蔼也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作为妈妈唯一的女儿,妈妈晚年的幸福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这样回复道。妈妈的黄昏恋,就在胡伯与我的短信中慢慢拉开了序幕。
  次年春天,妈妈因胆结石住进了医院。手术的前一晚,想着妈妈这么大年纪上手术台,我不禁又担心又心疼。妈妈看起来也很紧张,一句话也不说。胡伯见了,蹲在妈妈病床前,紧紧握住妈妈的手,轻声安慰道:“别怕,有我呢!”妈妈手术结束回到病房时,医生要求家属要随时呼唤病人,避免深度睡眠。胡伯就寸步不离地守在病床前,一直拉着妈妈的手,不停地在她耳边唤道:“老伴,老伴,没事啦,别睡着啦。”
  “老伴”,这是我第一次听胡伯这样呼唤我的妈妈。一声声朴素的呼唤,饱含了一个七旬老人心底淳朴的爱,听起来是那么深情而自然。我忍不住流下了幸福的泪。
  这次生病住院,胡伯的细心体贴、耐心细致,深深打动了妈妈。出院后没多久,在我和胡家四兄妹的张罗下,妈妈终于彻底放下顾虑,和胡伯走到了一起,成了一对令人羡慕的老年伉俪。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lycosin-Ⅰ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随机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菌10株,非耐药菌10株.应用微量肉汤
每天睡6小时还是8小时,喝8杯水还是10杯水,走一万步还是五千步?这些看似专业的问题困扰着不少热爱健康的人们。在他们看来,掌握了这些数字,也就找到了健康的密码,然后按方抓药,严格执行,就能远离疾病困扰。  每当看到人们执著于这些数字,我还真有些喜忧参半的感觉。喜的是,大家都在努力,想要更健康;忧的是,因为个体体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如何保持健康是件个性化极强的事,虽然不乏一些通用的养生防病之术,但具
很多病既是身病,也是心病。只有卸下沉重的心理包袱,治疗才能见效。  在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专家李宏军看来,医学三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通过语言解包袱,尤其重要。  比如男性不育,李宏军这样解包袱:“看精子质量,主要看活力最强的那部分。就像看赛跑,我们更关注跑得最快的。”精子活力不齐并非绝境,患者见到希望。接着,李宏军跟他商量:“先试试用药,只要生出一个精子,就有机会让你妻子怀上孕。”原来门槛
当得知我生癌之后,妻子暗自哭了多次,而我处之泰然,还写了一个佛教的《偈》,其中有这样几句:“此次遭劫,毫不惊慌;虽然凶险,并非膏肓。与病同体,福报回向;与医配合,定能复阳。与佛相亲,身心俱康;与己相约,沉稳坚强。”妻子问我:“叶新,你真的一点儿不紧张?”我说:“我紧张什么,只要主刀医生给我开刀的时候不紧张就行了。他要是紧张,手一发抖,我就完蛋了!”妻子听了哭笑不得。  记得刚住进医院第三天,身上挂
一次在茶馆品茗,同桌两位老人有说有笑,茶桌上的几色小吃也嚼得津津有味。我看他们的神态模样有许多相似之处,以为是老哥俩。搭话交谈,果然二位都姓徐,是老中医,年长的八十有六,年轻些的也六十四了。  “您大哥身体真好啊,还能嚼开花豆!”我说。  徐二爷答话:“家父至今一口好牙,耳聪目明。上茶馆,走着来,不拄手杖。”  我连忙道歉:“对不起!我看走了眼。原来是您家老爷子。”  徐老爷子笑了:“怎么说对不起
朋友邀我去江苏丰县参加“有情有义丰县人”的采风活动,我欣然应诺。  到了丰县,我从当地同志提供的二十多个采访线索中,挑出了一个叫谢淑华的退休校长。县里提供的资料写道:“母亲因严重晕车,63岁的谢淑华用起名‘感恩’号的人力房车,拉着90岁的母亲,2013年4月从上海出发,徒步拉着车,直到北京,历时43天,行程1700里。2013年9月,她又拉着母亲从北京出发向南,一直到达海南三亚……”  我走进了谢
前几天在公园里见到非常有意思的一幕,一位老先生,大概七十多岁,从他走路的动作中明显看出他是中风后遗症,可是老先生很顽强,连拐杖都不用,竭力用那不太听使唤的左腿,保持好与右腿的协调合作。老先生在树荫下的小路上坚持不懈地走着,眼神执拗。  与此同时,老先生身后四五十米之外,尾随着一位白发老太太。老太太气质很好,只是她和公园里其他前来锻炼的老人们不一样,她拎着一个折叠小板凳,肩侧挂着水壶,还拎了一个提兜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到自己初老了呢?我仔细想想,似乎是两件事。  一是个人形象。以前总爱披肩、旗袍、高跟鞋,看人时,眼角无意识地上斜、左斜或右斜,被看者可能感觉遭遇了媚眼,实际上完全不是那回事,我并无意去迷倒谁,只是骨子里飞扬的神采,它自己渗出来了。现在呢,喜欢宽衣大袖,麻质或纯棉的,配上运动鞋。目光也成一地白月光,柔和宁静,波澜不惊。  以前关心的是腰围,现在只关心呼吸。胖了瘦了都无所谓,倘若哪
重庆资深媒体人漆园子曾因为先天性鼻甲肥大而患上头痛,这个痼疾,很多年来一直紧紧地尾随着她,纠缠着她,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  2004年左右,漆园子举家迁往城郊某小区,以此避开城市难以忍受的烟尘。稍后,她又辞掉工作,彻底从媒体隐去,这一消失就是好些年。她很少出现在城内,也很少有文字面世,与丈夫、一只杜宾犬、一只黑猫,安然地偏居一隅,写字、作画、练拳、研习中医。  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不堪回首的
94岁高龄的范克君是一位退休职工,人称范老头儿。他开了一家茶馆,15年来“生意兴隆”,其实一直在亏本。茶馆不是门面房,就是在一楼过道摆放了三张方桌子,再安放了几个凳子。来茶馆消遣的都是附近居民,岁数最大的有九十多岁,最小的也有六十多岁。  和谐邻里关系  “我和娃儿因家庭琐事闹矛盾,就是在这里化解的。”常客李其富讲起去年发生的一件事。  当时,李其富和他的儿子因孙子抚养问题发生分歧,一时闹得不可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