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课程,现状,看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3-0028-02
改革的目的总是好的。但一项改革措施追求的目的过于复杂、完美,而且不具有可操作性,那么结果不外乎两种:一是实行不了;二是实行了,但流于形式,实际上还是未实行。我觉得,目前的历史新课程改革,就属这种情况。从追求的目标看,非常好;从实行的情况看,令人担忧。据我的观察,目前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如下:
1 多数历史教师不再实行新课程改革。新课改之后,大会小会都要讲到新课改,平时教师聊天也常提到新课改。新课改可谓受到重视。但只要深入到课堂中去,就会发现,虽然新教材取代了旧教材,但许多教师用的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造成这种状况,不能把原因完全归结于历史教师缺乏进取精神,因为教师也有难处。据我的了解,历史教师的难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1)历史新课程改革没有一套现成的容易操作的方法。正因为如此,许多教师虽想进行新课改,但不知如何去做。(编者语:现成的容易操作的方法会有吗?)
(2)实行新课程改革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在现实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一位教师首要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成绩。如果实行新课程改革,就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结果有两种可能:一是学生的成绩提高,那么,学生高兴,领导、家长满意,可谓皆大欢喜;二是学生的成绩下降了,那教师的处境就危险了,很可能在新一轮的应聘中落选。鉴于这样的考虑。许多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持谨慎观望态度。(编者语:考什么,怎么考直接影响教学。考试就不能改吗?)
(3)部分学生不配合课程改革。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一些高一学生认为,新课程改革对提高成绩无用,所以在课堂上不积极参加讨论探究活动。对于那些准备学习理科的学生,考虑到将来高考不考历史,根本就不想学历史。(编者语: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但是。要求学生配合恐怕没道理。)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认为要推动历史新课程改革,关键在于高考改革。只要高考试题能让进行课改的教师所带的学生取得好成绩,而让未进行新课改所带的学生成绩下降,那么历史新课程改革就能推行下去。(编者语:这是希望高考改革的步子迈得再大一些。)
2 少数教师只在特定情况下进行新课程改革,流于形式的比较多。新课改之后,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要求下,少数历史教师在上公开课、观摩课或大赛课时,采取了一些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学方法。我有幸听了一些这样的课,发现流于形式的比较多。详述如下:
(1)分组合作探究。在我所听的课中,多数历史教师对这类活动采取如下步骤:第一步,教师提出问题。第二步,教师要求各组学生阅读教材或有关材料,思考讨论所提问题。第三步,学生在下面边阅读教材或有关材料,边叽叽喳喳,很难看出学生在合作解决问题。第四步,老师按次序在每个组各喊一个人回答。回答是你回答你的,我回答我的,没有讨论,没有辩驳,很难看出学生在探究问题,第五步,教师自己讲解所提问题。学生记录所讲内容。最终还是以教师所讲的为准,看不出学生的独立思考。
(2)师生互动。在课堂上,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是简单地说一声“很好”“很不错”之类的话,对学生好在什么地方或不错在什么地方,没有指出来。更没有把学生思维上的不足讲出来,让学生引以为戒。师生互动根本没有动起来。(编者语:教师的水平问题?)
(3)学生主体作用。新课改强调在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了符合这一理论,有的老师将自己的课变为如此模式:先是提问,然后让学生看书思考回答,再然后老师讲解。接下来,又是提问、看书、思考、回答、讲解。如此循环往复,一堂课就下来了。表面上看。老师讲解少了,学生思考多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实际上学生的思考完全是被动的,思维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我认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否主要看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如果一堂历史课,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那么,学生参与的活动再多,也没有意义。反之,如果一位教师的讲解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能够营造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情境,那么老师多讲一点,学生少搞一点活动,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上述的上课模式追求的正是形式上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际上根本没有效果。
(4)学生体验历史。现在听课,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们正听得好好的,突然几个学生跑到讲台上,稀里哗啦地演了一幕历史剧。有时,一堂历史课能演好几次。演历史剧,固然能让学生体验历史,但效果真的就那么好吗?我们平时看电视剧,经常会觉得某某演员演得太假,不像。演员演戏为什么演成这样呢?主要在于演戏的演员对所演角色的内心活动与性格特征理解体会不深,把握不够。一些专业演员都不能很好地把握住所演角色的内心活动与性格特征,更何况学生?他们能体会多少历史呢?除了活跃课堂气氛之外,还能有多少作用呢?(编者语:编演历史剧的教学形式是不是该叫停了?)
流于形式的现象主要在于教师对新课改的精神实质理解不准。新课改的关键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只有始终围绕这一目标来设计教学,才能较为容易地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方法。(编者语:希望教师们积极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问题。)
我所述的历史新课程改革现状,是个人的看法和感受。从内心来讲,我不希望是这样的。我希望新课改是在真正地推行,因为未来的竞争需要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
只有让每个历史教师都参与历史新课程改革,只有让每堂课都闪耀着新课改的光芒,历史新课程改革才会有真正的出路!
责任编辑 陶亚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3-0028-02
改革的目的总是好的。但一项改革措施追求的目的过于复杂、完美,而且不具有可操作性,那么结果不外乎两种:一是实行不了;二是实行了,但流于形式,实际上还是未实行。我觉得,目前的历史新课程改革,就属这种情况。从追求的目标看,非常好;从实行的情况看,令人担忧。据我的观察,目前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如下:
1 多数历史教师不再实行新课程改革。新课改之后,大会小会都要讲到新课改,平时教师聊天也常提到新课改。新课改可谓受到重视。但只要深入到课堂中去,就会发现,虽然新教材取代了旧教材,但许多教师用的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造成这种状况,不能把原因完全归结于历史教师缺乏进取精神,因为教师也有难处。据我的了解,历史教师的难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1)历史新课程改革没有一套现成的容易操作的方法。正因为如此,许多教师虽想进行新课改,但不知如何去做。(编者语:现成的容易操作的方法会有吗?)
(2)实行新课程改革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在现实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一位教师首要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成绩。如果实行新课程改革,就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结果有两种可能:一是学生的成绩提高,那么,学生高兴,领导、家长满意,可谓皆大欢喜;二是学生的成绩下降了,那教师的处境就危险了,很可能在新一轮的应聘中落选。鉴于这样的考虑。许多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持谨慎观望态度。(编者语:考什么,怎么考直接影响教学。考试就不能改吗?)
(3)部分学生不配合课程改革。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一些高一学生认为,新课程改革对提高成绩无用,所以在课堂上不积极参加讨论探究活动。对于那些准备学习理科的学生,考虑到将来高考不考历史,根本就不想学历史。(编者语: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但是。要求学生配合恐怕没道理。)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认为要推动历史新课程改革,关键在于高考改革。只要高考试题能让进行课改的教师所带的学生取得好成绩,而让未进行新课改所带的学生成绩下降,那么历史新课程改革就能推行下去。(编者语:这是希望高考改革的步子迈得再大一些。)
2 少数教师只在特定情况下进行新课程改革,流于形式的比较多。新课改之后,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要求下,少数历史教师在上公开课、观摩课或大赛课时,采取了一些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学方法。我有幸听了一些这样的课,发现流于形式的比较多。详述如下:
(1)分组合作探究。在我所听的课中,多数历史教师对这类活动采取如下步骤:第一步,教师提出问题。第二步,教师要求各组学生阅读教材或有关材料,思考讨论所提问题。第三步,学生在下面边阅读教材或有关材料,边叽叽喳喳,很难看出学生在合作解决问题。第四步,老师按次序在每个组各喊一个人回答。回答是你回答你的,我回答我的,没有讨论,没有辩驳,很难看出学生在探究问题,第五步,教师自己讲解所提问题。学生记录所讲内容。最终还是以教师所讲的为准,看不出学生的独立思考。
(2)师生互动。在课堂上,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是简单地说一声“很好”“很不错”之类的话,对学生好在什么地方或不错在什么地方,没有指出来。更没有把学生思维上的不足讲出来,让学生引以为戒。师生互动根本没有动起来。(编者语:教师的水平问题?)
(3)学生主体作用。新课改强调在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了符合这一理论,有的老师将自己的课变为如此模式:先是提问,然后让学生看书思考回答,再然后老师讲解。接下来,又是提问、看书、思考、回答、讲解。如此循环往复,一堂课就下来了。表面上看。老师讲解少了,学生思考多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实际上学生的思考完全是被动的,思维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我认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否主要看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如果一堂历史课,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那么,学生参与的活动再多,也没有意义。反之,如果一位教师的讲解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能够营造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情境,那么老师多讲一点,学生少搞一点活动,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上述的上课模式追求的正是形式上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际上根本没有效果。
(4)学生体验历史。现在听课,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们正听得好好的,突然几个学生跑到讲台上,稀里哗啦地演了一幕历史剧。有时,一堂历史课能演好几次。演历史剧,固然能让学生体验历史,但效果真的就那么好吗?我们平时看电视剧,经常会觉得某某演员演得太假,不像。演员演戏为什么演成这样呢?主要在于演戏的演员对所演角色的内心活动与性格特征理解体会不深,把握不够。一些专业演员都不能很好地把握住所演角色的内心活动与性格特征,更何况学生?他们能体会多少历史呢?除了活跃课堂气氛之外,还能有多少作用呢?(编者语:编演历史剧的教学形式是不是该叫停了?)
流于形式的现象主要在于教师对新课改的精神实质理解不准。新课改的关键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只有始终围绕这一目标来设计教学,才能较为容易地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方法。(编者语:希望教师们积极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问题。)
我所述的历史新课程改革现状,是个人的看法和感受。从内心来讲,我不希望是这样的。我希望新课改是在真正地推行,因为未来的竞争需要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
只有让每个历史教师都参与历史新课程改革,只有让每堂课都闪耀着新课改的光芒,历史新课程改革才会有真正的出路!
责任编辑 陶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