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活动;实践意义;主体
地位;学习潜能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2(A)—0031—01
一、创设能使学生积极活动的场景,让学生进行积极的问题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学生享有对课堂的支配权,而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负责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很好地享有自己在课堂的权利和发挥自己的特长。而问题情境的设置,对学生主动进入课堂的探索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强化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验到探索问题时所带来的快感。
例 1:讨论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有几种形式,并画出图。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与全班合作学习两种方式进行。首先,可进行分组,每四个人一组。分组以后,可让组内的成员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的会用模型做实验,有的会在纸上画图研究。然后,由组长将本小组成员的研究结果收集起来进行讨论。有些学生发现的结果可能会多一些,有些学生发现的结果会少一些,有些学生发现的结果可能还是错误的。通过交流、讨论,使得小组内的学生相互间得到启发、鼓励,出现的错误得以修正。最后,全班进行小组间的汇报、评议、争辩。因为这是一个结果开放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不是所有的小组都能找出所有的结果。通过全班性的合作学习,使讨论、交流达到新的高潮,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最终找出所有的侧面展开图,共有11种。
二、安排适当的教学层次,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安排学生的接受层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体现他能体现的作用。
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时,我先设置问题1:三角形内角和为什么等于180°?问题一提出,不同程度的学生思考的角度会不同。他们有的用纸片做出了三角形,把它的三个角撕下来放在一起,然后观察三个角的和是否为平角。他们撕角的行为是由“和”这个字引起的。当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我提出问题2:如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你从验证过程中是否受到启发?其实问题一提出,有些有数学天赋的学生马上想到了刚才的验证过程,同时也想到如何在图形中把这三个角“移”到一起。因而,他们会在图形中比划起来,研究角的“移位”。在这一过程中,学习一般的学生也验证了结论,教师只需把问题再强调一次,程度一般的学生也会进入思考状态。于是,我安排学生进入讨论阶段,讨论了两分钟后,大部分学生基本领会了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方法,但对辅助线的做法仍模糊不清。此时,我安排优等生讲解证明思路以及做辅助线的思路,这样不仅使优等生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也使其他学生熟悉了内容、思维得到了必要的训练。接下来,我提出问题3:三角形内角和的应用。对于这一问题优等生会很快完成,而后进生可能慢些。如果题目比较简单,可要求后进生自己尽快完成训练,同时,继续出难度较高的题目让优等生去做。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程度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都得到了提高。
三、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处于13~15岁的孩子,由于青春期的到来,他们有着与小学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一方面,他们希望家长和教师对待他们不要像对待“儿童”那样;另一方面,由于第一“性征”的出现,他们有意想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力争能在异性面前留下好感和认可。如果教师在课堂中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这些特征,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2:如右图所示,AB=CD,AD=CB,BE=DF,求证:AE=CF。
这个问题对于刚学三角形全等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难度。于是,我先给出简单的提示,再留出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有的学生对此题基本上有了思路,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清楚此题的间接含义。这时,我请解题思路清晰的学生上讲台给大家分析证题思路。等听完讲解后,其他学生已经对解题过程相当清楚,并会得到其他的解题思路。于是,课堂成为他们展示自己和认可自己的场所,他们在这样的时间与空间中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激起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他们此时绝对不会认为学习数学是枯燥无味的,而会认为数学充满了挑战和自我实现。
地位;学习潜能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2(A)—0031—01
一、创设能使学生积极活动的场景,让学生进行积极的问题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学生享有对课堂的支配权,而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负责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很好地享有自己在课堂的权利和发挥自己的特长。而问题情境的设置,对学生主动进入课堂的探索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强化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验到探索问题时所带来的快感。
例 1:讨论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有几种形式,并画出图。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与全班合作学习两种方式进行。首先,可进行分组,每四个人一组。分组以后,可让组内的成员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的会用模型做实验,有的会在纸上画图研究。然后,由组长将本小组成员的研究结果收集起来进行讨论。有些学生发现的结果可能会多一些,有些学生发现的结果会少一些,有些学生发现的结果可能还是错误的。通过交流、讨论,使得小组内的学生相互间得到启发、鼓励,出现的错误得以修正。最后,全班进行小组间的汇报、评议、争辩。因为这是一个结果开放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不是所有的小组都能找出所有的结果。通过全班性的合作学习,使讨论、交流达到新的高潮,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最终找出所有的侧面展开图,共有11种。
二、安排适当的教学层次,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安排学生的接受层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体现他能体现的作用。
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时,我先设置问题1:三角形内角和为什么等于180°?问题一提出,不同程度的学生思考的角度会不同。他们有的用纸片做出了三角形,把它的三个角撕下来放在一起,然后观察三个角的和是否为平角。他们撕角的行为是由“和”这个字引起的。当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我提出问题2:如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你从验证过程中是否受到启发?其实问题一提出,有些有数学天赋的学生马上想到了刚才的验证过程,同时也想到如何在图形中把这三个角“移”到一起。因而,他们会在图形中比划起来,研究角的“移位”。在这一过程中,学习一般的学生也验证了结论,教师只需把问题再强调一次,程度一般的学生也会进入思考状态。于是,我安排学生进入讨论阶段,讨论了两分钟后,大部分学生基本领会了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方法,但对辅助线的做法仍模糊不清。此时,我安排优等生讲解证明思路以及做辅助线的思路,这样不仅使优等生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也使其他学生熟悉了内容、思维得到了必要的训练。接下来,我提出问题3:三角形内角和的应用。对于这一问题优等生会很快完成,而后进生可能慢些。如果题目比较简单,可要求后进生自己尽快完成训练,同时,继续出难度较高的题目让优等生去做。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程度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都得到了提高。
三、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处于13~15岁的孩子,由于青春期的到来,他们有着与小学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一方面,他们希望家长和教师对待他们不要像对待“儿童”那样;另一方面,由于第一“性征”的出现,他们有意想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力争能在异性面前留下好感和认可。如果教师在课堂中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这些特征,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2:如右图所示,AB=CD,AD=CB,BE=DF,求证:AE=CF。
这个问题对于刚学三角形全等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难度。于是,我先给出简单的提示,再留出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有的学生对此题基本上有了思路,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清楚此题的间接含义。这时,我请解题思路清晰的学生上讲台给大家分析证题思路。等听完讲解后,其他学生已经对解题过程相当清楚,并会得到其他的解题思路。于是,课堂成为他们展示自己和认可自己的场所,他们在这样的时间与空间中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激起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他们此时绝对不会认为学习数学是枯燥无味的,而会认为数学充满了挑战和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