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老龄化日益严重情况下,了解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分析影响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为提升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的方法,以青海省各地区老年人为测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共165份。问卷调查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中国版)》来评估被测试对象的主观幸福感,使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和访谈提纲对影响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因素测查评估。调查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社会科学统计程序)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总体上来说较好。影响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有月收入状况、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婚姻状况以及身体健康等。
关键词: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老龄人口不断增长,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资料显示,我国已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预计将会达3.29亿的峰值,60岁以上的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将会达23.66%。[1]老年人在健康、子女的关心、业余活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人到老年,经常会有恐老、怕病、孤独等心理,老年人希望家庭和睦、生活幸福安康,老年人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关注老龄人口问题,不仅符合党和国家的指示和要求,而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年人自身需求不僅限于物质条件的满足,也要追求精神方面和心理层面的满足。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改善老年人生存生活质量,建立完善的社会化养老体系,全面、系统、规范地为老年人服务,是全社会共同的职责。[2]青海省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西部大省,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青海省60岁及以上人口为72.8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2.4%。青海省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心理健康相关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和人口学的理论知识,聚焦青海省,测查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分析影响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所得结果,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增强青海省地区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促进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提高,同时弥补对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空白,更好地了解当前青海省老年人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
主观幸福感(SWB)是每个人对生活满意度与愉悦感的评价,是最能体现个人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心理指标。
研究主观幸福感有助于提升自我认知,提高每个人的生活水平。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特点:主观性,主观幸福感的评价主要基于评价者本人的评价标准,而非他人的评价标准;整体性,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因此它一般包括积极(正性)情感、消极(负性)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满意度这三个维度;相对稳定性,即使评价者每次测量时都会受到情绪情感以及当时情境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主观幸福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3]
主观幸福感的核心是关注人们幸福体验,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后的产物。主观幸福感既是对国家富裕富强的期盼,也是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成为衡量小康社会最贴近、最直观、最有温度的一项指标。当前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尤其是适用于有关老年人的研究。
当前学术界关于老年人的研究项目颇多,然而关于青海省地区老年人幸福感研究却比较少。在收集和整理文献资料中,笔者发现,目前,关于我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项目中,大多是关于一些处于特殊群体中的老年人的研究,例如,关于“城市漂族”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4]关于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5]关于农村独居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6]等等。关于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特别匮乏。因此,本次研究通过对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的测查,探究影响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以期为制定提高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国外学者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颇多。美国心理学家Diener(2018)认为,主观幸福感反映了一个人从自己的角度对生活质量的全面评价;美国学者Samantha J·Heintzelman(2018)认为,主观幸福感与社会解释的倾向以及社会繁荣有关;美国学者Michael·J·Hogan(2016)认为,老年居民的幸福更多地与提供高质量的政府服务联系在一起;美国学者Iwasa·H(2005)认为,主观幸福感是影响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内关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颇受关注。学者许学华(2018)认为,月收入和是否曾有稳定工作影响城市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城市老年人的感恩水平可有效预测其幸福感;[7]詹婧、赵越(2018)认为,失能项数对单位制社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社区社会资本对单位制社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宜老社区建设中,社区环境的改善和社区服务项数的增加调节了失能项数对主观幸福感的负向影响;社区社会资本则通过社区服务和社区参与对单位制社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8]雷宏振(2015)指出,在社会经济地位的三个指标中,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与收入呈正相关,收入越高幸福感越高;[9]吴继霞(2015)指出,在已有研究中,研究者们运用了丰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证明了经济以及健康、人格、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10]唐丹、邹君(2006)指出,外在主观资源(社会支持)、内在客观资源(健康状况)和内在主观资源(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有直接影响,同时外在主观资源、内在客观资源还通过内在主观资源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11]刘仁刚、龚耀先(1998)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衡量老年人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助于认识老年人生活质量,有助于以后增强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12] 以上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大启发和帮助,但目前对青海高原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却非常少。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研究多民族聚居的青海省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非常有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及内容
国内外对于年龄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瑞典人口学家桑德巴(Sundbarg)在1900年发表的《人口类型》中根据人口比例以及增长状态,将老年人口起点年龄界定为“50岁”。我国《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这两项文件中规定,目前我国的退休年龄是:男性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性职工50周岁。依据以上政策和青海省实际情况,本研究将年龄为50岁及其以上的青海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青海省各地区老年人为测查对象,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中国版)》评估青海省各地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收回有效问卷共165份。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影响因素进行收集评估。结合访谈结果及青海省地域文化特征,分析青海省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及其独特影响因素,旨在为提升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决策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三、研究结果
(一)描述统计
根据统计结果,本次共调查青海省各地区老年人共165名,其中,男性69名,占被试总数的41.8%。女性96名,占被试总数的58.2%。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如表3-1所示。调查样本主观幸福感得分平均分为79.03分,其中,男性为79.72分,女性为78.53分。根据研究报告,全国常模得分男性為75分,女性为71分,总体上看,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状况略高于全国常模,青海省老年人目前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良好。
(二)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指在变量之间找出某种联系或相关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手段。本节内容中,将自变量分为4个方面:年龄和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和是否有兴趣爱好;婚姻状况、身体健康状况与锻炼次数;与子女距离、子女回家探望次数和居住环境。本节内容将探究各自变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
1.年龄和性别与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如表3-2所示,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变量年龄不存在显著相关;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变量性别不存在显著相关。
2.收入、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和爱好与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分析
如表3-3所示,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变量月收入状况呈显著相关(p<0.01);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变量月收入状况呈正相关;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变量是否有兴趣爱好上呈显著相关(p<0.01);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变量是否有兴趣爱好呈正相关;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变量受教育程度上呈显著相关(p<0.05);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变量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变量是否信仰宗教不存在显著相关。
3.婚姻、身体健康状况和锻炼次数与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分析
如表3-4所示,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变量身体健康状况呈显著相关(p<0.01);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变量身体健康状况呈正相关;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变量婚姻状况呈显著相关(p<0.05);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变量婚姻状况呈正相关;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其每周锻炼次数不存在显著相关。
4.与子女距离、子女回家探望次数和居住环境与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分析
如表3-5所示,自变量与子女距离、子女回家探望次数、居住环境与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显著相关。
(三)回归分析
相关关系只能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关系,并不能说明影响程度。
回归分析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想要知道上述几种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就需要用到回归分析。根据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能够进入回归分析的自变量有月收入状况、受教育程度、是否有兴趣爱好、婚姻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这5项。
根据图3-6和表3-7所示,数据分布大致呈正态分布,且模型的DW值为1.537,接近于2,因此,模型的自相关性低。模型拟合度R方为0.228,且容差大于0.1,VIF值均小于10,不存在明显的共线性问题。在方差分析中p<0.01,在统计学中存在显著差异。综上可得,自变量的变化可以显著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此,本研究符合回归分析建模标准。
如表3-7所示,本研究中因变量Y对5个自变量的回归的非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1.559、-0.316、2.254、0.889和8.244;对应的显著性检验的t值分别为2.329、-0.480、1.173、0.609和5.040,5个回归系数B的显著性水平Sig.分别为0.021、0.632、0.243、0.544和0.000。
根据回归分析得出的结果,建立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的模型,将5个自变量分别命名:月收入情况为X1,受教育程度为X2,是否有兴趣爱好为X3,婚姻状况为X4,身体健康状况为X5。故本研究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Y=51.845+1.559X1+(-0.316)X2+2.254X3+0.889X4+8.224X5
根据表3-7所示,由标准系数和Sig可知,身体健康状况和月收入状况对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最大。青海省当地老年人月收入越高,其物质生活水平及其生活质量也就越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也相应会提高。青海省老年人身体越健康,可以体验到的生活中的乐趣也就越多,经历的磨难越少,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也就越高。 综上所述,影响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有5方面,分别是月收入状况、受教育程度、是否有兴趣爱好、婚姻状况以及身体健康状况。其中,影响最为深刻的是青海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月收入状况。
四、研究结论
第一,根据对青海省各地区165名老人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中国版)》的测查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青海省老年人目前的主观幸福感总体良好。但在测查中也发现有一些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得分非常低(有位女性老年人得分为36分),青海省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应该被重视。
第二,根据相关关系统计结果发现,影响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有:月收入状况、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婚姻状况以及身体健康状况。这五种因素均与主观幸福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根据认知判断理论,一个人的认知判断对其主观幸福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发现五种对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起着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中,五种因素对一个人的现实生活都存在重大影响,每种因素都会影响青海省老年人的现实生活体验,也就是说这五种自变量的程度越高,青海省老年人的现实生活条件也就越好,现实条件越有可能超过每位老人的自身所制定的标准,其主观幸福感也就会越高。根据访谈的结果,我们了解到当前青海省老年人的现实条件也远远超出了他们原本的预期。综合相关分析的结果,5种自变量均与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与认知判断理论相一致。
基于目标理论,我们可以明确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会给个人带来巨大主观幸福感。在本研究的结果中,与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密切关系的五种因素的程度提高时,个体相应的体验就会变得更好,就会产生更多的正性情感和积极情感,其主观幸福感也就越高。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这五种自变量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性相關,与目标理论的内容具有一致性。
第三,根据回归分析统计结果,影响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五种重要因素中,青海省老年人的月收入状况及其身体健康状况这两个因素的影响最为深刻。因此,在制定如何提升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方案时,应当优先考虑这两个因素。
五、讨论与建议
第一,根据研究结果,提升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应着重考虑月收入、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婚姻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这五种因素,也就是说,要制定提高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措施时,应该首先致力于提升影响青海省老年人的五种重要的自变量。提高青海省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可以考虑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出发。开源是增加青海省老年人的收入渠道和途径,这一点可以从国家和公益机构助老扶老、提升青海省老年人的退休待遇和养老保险等方面进行;节流即节省支出,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例如现行的老年人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就是很好的措施。提升青海省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这点上,可以多创办老年大学等类似的组织机构,大力促进老年人就读老年大学,并配套学费减免等措施,尽可能提高当前青海省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提高兴趣爱好方面,可以通过老年大学和日常生活中的宣传培养青海省老年人的兴趣;也可以依靠国家机构和公益机构更多地开展以老年人为主体的各类文体活动,以期让更多青海省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得到进一步发展。身体健康状况这方面,首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教给老人正确的养生方式,例如,合理安排膳食、坚持适量运动、改变不良行为以及保持平和心态等。其次,要尽快完善青海省的养老体系,积极发展养老事业和产业,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另外,除了要满足老人在物质生活上的各类需求,精神需要也应该尽可能得到满足。
第二,访谈结果发现,除数据分析中较为显著的五种重要因素外,关于子女后辈的因素同样对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访谈中,在问起使老年人感到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的时候,几乎每位老人都提到了子女后代,例如,子女回家探望,子女事业有成,看着孙子孙女长大,孙子孙女学业有成等等。长辈对后辈的爱,虽然无私而不求回报,但如果子女怀着感恩的心对待和陪伴他们,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会得到极大提升。
注 释:
[1]张思锋,唐敏,周淼等.基于我国失能老人生存状 况分析的老照护体系框架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2):83-90。
[2]马艳. 西安市社会化养老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
[3]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01):46-51。
[4]董博,张丽娟,宋艳丽.城市漂族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18,32(24):3971-3973。
[5]钟晓利,张先庚,杨玲娜,林琴,王红艳.养老机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广西医学,2017,39(11):1631-1633。
[6]任琼琼,李杰,余丹丹,赵冬冬,董宝,黄玉君,秦其荣,陈健,孙业桓.安徽省某地区农村独居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8,22(06):581-584。
[7]许学华,麻丽丽,李菲.城市老年人幸福感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30(06):29-32。
[8]詹婧,赵越.身体健康状况、社区社会资本与单位制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J].人口与经济,2018(03):67-80。
[9]雷宏振,章俊.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基于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J].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15,31(06):83-88。
[10]吴继霞,陈媛婷.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建议[J].健康管理,2015(05):32-39。
[11]唐丹,邹君,申继亮.老年人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11):1451-1453。
[12]刘仁刚,龚耀先.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03):66-69。
基金项目: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项目:青海高原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主观幸福感研究(项目编号:18038)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
关键词: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老龄人口不断增长,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资料显示,我国已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预计将会达3.29亿的峰值,60岁以上的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将会达23.66%。[1]老年人在健康、子女的关心、业余活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人到老年,经常会有恐老、怕病、孤独等心理,老年人希望家庭和睦、生活幸福安康,老年人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关注老龄人口问题,不仅符合党和国家的指示和要求,而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年人自身需求不僅限于物质条件的满足,也要追求精神方面和心理层面的满足。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改善老年人生存生活质量,建立完善的社会化养老体系,全面、系统、规范地为老年人服务,是全社会共同的职责。[2]青海省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西部大省,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青海省60岁及以上人口为72.8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2.4%。青海省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心理健康相关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和人口学的理论知识,聚焦青海省,测查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分析影响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所得结果,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增强青海省地区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促进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提高,同时弥补对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空白,更好地了解当前青海省老年人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
主观幸福感(SWB)是每个人对生活满意度与愉悦感的评价,是最能体现个人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心理指标。
研究主观幸福感有助于提升自我认知,提高每个人的生活水平。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特点:主观性,主观幸福感的评价主要基于评价者本人的评价标准,而非他人的评价标准;整体性,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因此它一般包括积极(正性)情感、消极(负性)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满意度这三个维度;相对稳定性,即使评价者每次测量时都会受到情绪情感以及当时情境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主观幸福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3]
主观幸福感的核心是关注人们幸福体验,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后的产物。主观幸福感既是对国家富裕富强的期盼,也是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成为衡量小康社会最贴近、最直观、最有温度的一项指标。当前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尤其是适用于有关老年人的研究。
当前学术界关于老年人的研究项目颇多,然而关于青海省地区老年人幸福感研究却比较少。在收集和整理文献资料中,笔者发现,目前,关于我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项目中,大多是关于一些处于特殊群体中的老年人的研究,例如,关于“城市漂族”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4]关于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5]关于农村独居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6]等等。关于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特别匮乏。因此,本次研究通过对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的测查,探究影响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以期为制定提高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国外学者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颇多。美国心理学家Diener(2018)认为,主观幸福感反映了一个人从自己的角度对生活质量的全面评价;美国学者Samantha J·Heintzelman(2018)认为,主观幸福感与社会解释的倾向以及社会繁荣有关;美国学者Michael·J·Hogan(2016)认为,老年居民的幸福更多地与提供高质量的政府服务联系在一起;美国学者Iwasa·H(2005)认为,主观幸福感是影响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内关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颇受关注。学者许学华(2018)认为,月收入和是否曾有稳定工作影响城市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城市老年人的感恩水平可有效预测其幸福感;[7]詹婧、赵越(2018)认为,失能项数对单位制社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社区社会资本对单位制社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宜老社区建设中,社区环境的改善和社区服务项数的增加调节了失能项数对主观幸福感的负向影响;社区社会资本则通过社区服务和社区参与对单位制社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8]雷宏振(2015)指出,在社会经济地位的三个指标中,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与收入呈正相关,收入越高幸福感越高;[9]吴继霞(2015)指出,在已有研究中,研究者们运用了丰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证明了经济以及健康、人格、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10]唐丹、邹君(2006)指出,外在主观资源(社会支持)、内在客观资源(健康状况)和内在主观资源(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有直接影响,同时外在主观资源、内在客观资源还通过内在主观资源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11]刘仁刚、龚耀先(1998)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衡量老年人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助于认识老年人生活质量,有助于以后增强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12] 以上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大启发和帮助,但目前对青海高原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却非常少。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研究多民族聚居的青海省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非常有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及内容
国内外对于年龄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瑞典人口学家桑德巴(Sundbarg)在1900年发表的《人口类型》中根据人口比例以及增长状态,将老年人口起点年龄界定为“50岁”。我国《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这两项文件中规定,目前我国的退休年龄是:男性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性职工50周岁。依据以上政策和青海省实际情况,本研究将年龄为50岁及其以上的青海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青海省各地区老年人为测查对象,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中国版)》评估青海省各地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收回有效问卷共165份。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影响因素进行收集评估。结合访谈结果及青海省地域文化特征,分析青海省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及其独特影响因素,旨在为提升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决策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三、研究结果
(一)描述统计
根据统计结果,本次共调查青海省各地区老年人共165名,其中,男性69名,占被试总数的41.8%。女性96名,占被试总数的58.2%。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如表3-1所示。调查样本主观幸福感得分平均分为79.03分,其中,男性为79.72分,女性为78.53分。根据研究报告,全国常模得分男性為75分,女性为71分,总体上看,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状况略高于全国常模,青海省老年人目前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良好。
(二)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指在变量之间找出某种联系或相关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手段。本节内容中,将自变量分为4个方面:年龄和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和是否有兴趣爱好;婚姻状况、身体健康状况与锻炼次数;与子女距离、子女回家探望次数和居住环境。本节内容将探究各自变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
1.年龄和性别与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如表3-2所示,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变量年龄不存在显著相关;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变量性别不存在显著相关。
2.收入、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和爱好与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分析
如表3-3所示,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变量月收入状况呈显著相关(p<0.01);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变量月收入状况呈正相关;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变量是否有兴趣爱好上呈显著相关(p<0.01);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变量是否有兴趣爱好呈正相关;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变量受教育程度上呈显著相关(p<0.05);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变量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变量是否信仰宗教不存在显著相关。
3.婚姻、身体健康状况和锻炼次数与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分析
如表3-4所示,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变量身体健康状况呈显著相关(p<0.01);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变量身体健康状况呈正相关;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变量婚姻状况呈显著相关(p<0.05);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变量婚姻状况呈正相关;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其每周锻炼次数不存在显著相关。
4.与子女距离、子女回家探望次数和居住环境与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分析
如表3-5所示,自变量与子女距离、子女回家探望次数、居住环境与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显著相关。
(三)回归分析
相关关系只能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关系,并不能说明影响程度。
回归分析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想要知道上述几种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就需要用到回归分析。根据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能够进入回归分析的自变量有月收入状况、受教育程度、是否有兴趣爱好、婚姻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这5项。
根据图3-6和表3-7所示,数据分布大致呈正态分布,且模型的DW值为1.537,接近于2,因此,模型的自相关性低。模型拟合度R方为0.228,且容差大于0.1,VIF值均小于10,不存在明显的共线性问题。在方差分析中p<0.01,在统计学中存在显著差异。综上可得,自变量的变化可以显著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此,本研究符合回归分析建模标准。
如表3-7所示,本研究中因变量Y对5个自变量的回归的非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1.559、-0.316、2.254、0.889和8.244;对应的显著性检验的t值分别为2.329、-0.480、1.173、0.609和5.040,5个回归系数B的显著性水平Sig.分别为0.021、0.632、0.243、0.544和0.000。
根据回归分析得出的结果,建立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的模型,将5个自变量分别命名:月收入情况为X1,受教育程度为X2,是否有兴趣爱好为X3,婚姻状况为X4,身体健康状况为X5。故本研究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Y=51.845+1.559X1+(-0.316)X2+2.254X3+0.889X4+8.224X5
根据表3-7所示,由标准系数和Sig可知,身体健康状况和月收入状况对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最大。青海省当地老年人月收入越高,其物质生活水平及其生活质量也就越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也相应会提高。青海省老年人身体越健康,可以体验到的生活中的乐趣也就越多,经历的磨难越少,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也就越高。 综上所述,影响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有5方面,分别是月收入状况、受教育程度、是否有兴趣爱好、婚姻状况以及身体健康状况。其中,影响最为深刻的是青海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月收入状况。
四、研究结论
第一,根据对青海省各地区165名老人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中国版)》的测查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青海省老年人目前的主观幸福感总体良好。但在测查中也发现有一些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得分非常低(有位女性老年人得分为36分),青海省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应该被重视。
第二,根据相关关系统计结果发现,影响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有:月收入状况、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婚姻状况以及身体健康状况。这五种因素均与主观幸福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根据认知判断理论,一个人的认知判断对其主观幸福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发现五种对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起着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中,五种因素对一个人的现实生活都存在重大影响,每种因素都会影响青海省老年人的现实生活体验,也就是说这五种自变量的程度越高,青海省老年人的现实生活条件也就越好,现实条件越有可能超过每位老人的自身所制定的标准,其主观幸福感也就会越高。根据访谈的结果,我们了解到当前青海省老年人的现实条件也远远超出了他们原本的预期。综合相关分析的结果,5种自变量均与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与认知判断理论相一致。
基于目标理论,我们可以明确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会给个人带来巨大主观幸福感。在本研究的结果中,与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密切关系的五种因素的程度提高时,个体相应的体验就会变得更好,就会产生更多的正性情感和积极情感,其主观幸福感也就越高。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这五种自变量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性相關,与目标理论的内容具有一致性。
第三,根据回归分析统计结果,影响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五种重要因素中,青海省老年人的月收入状况及其身体健康状况这两个因素的影响最为深刻。因此,在制定如何提升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方案时,应当优先考虑这两个因素。
五、讨论与建议
第一,根据研究结果,提升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应着重考虑月收入、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婚姻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这五种因素,也就是说,要制定提高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措施时,应该首先致力于提升影响青海省老年人的五种重要的自变量。提高青海省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可以考虑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出发。开源是增加青海省老年人的收入渠道和途径,这一点可以从国家和公益机构助老扶老、提升青海省老年人的退休待遇和养老保险等方面进行;节流即节省支出,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例如现行的老年人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就是很好的措施。提升青海省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这点上,可以多创办老年大学等类似的组织机构,大力促进老年人就读老年大学,并配套学费减免等措施,尽可能提高当前青海省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提高兴趣爱好方面,可以通过老年大学和日常生活中的宣传培养青海省老年人的兴趣;也可以依靠国家机构和公益机构更多地开展以老年人为主体的各类文体活动,以期让更多青海省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得到进一步发展。身体健康状况这方面,首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教给老人正确的养生方式,例如,合理安排膳食、坚持适量运动、改变不良行为以及保持平和心态等。其次,要尽快完善青海省的养老体系,积极发展养老事业和产业,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另外,除了要满足老人在物质生活上的各类需求,精神需要也应该尽可能得到满足。
第二,访谈结果发现,除数据分析中较为显著的五种重要因素外,关于子女后辈的因素同样对青海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访谈中,在问起使老年人感到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的时候,几乎每位老人都提到了子女后代,例如,子女回家探望,子女事业有成,看着孙子孙女长大,孙子孙女学业有成等等。长辈对后辈的爱,虽然无私而不求回报,但如果子女怀着感恩的心对待和陪伴他们,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会得到极大提升。
注 释:
[1]张思锋,唐敏,周淼等.基于我国失能老人生存状 况分析的老照护体系框架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2):83-90。
[2]马艳. 西安市社会化养老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
[3]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01):46-51。
[4]董博,张丽娟,宋艳丽.城市漂族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18,32(24):3971-3973。
[5]钟晓利,张先庚,杨玲娜,林琴,王红艳.养老机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广西医学,2017,39(11):1631-1633。
[6]任琼琼,李杰,余丹丹,赵冬冬,董宝,黄玉君,秦其荣,陈健,孙业桓.安徽省某地区农村独居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8,22(06):581-584。
[7]许学华,麻丽丽,李菲.城市老年人幸福感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30(06):29-32。
[8]詹婧,赵越.身体健康状况、社区社会资本与单位制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J].人口与经济,2018(03):67-80。
[9]雷宏振,章俊.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基于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J].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15,31(06):83-88。
[10]吴继霞,陈媛婷.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建议[J].健康管理,2015(05):32-39。
[11]唐丹,邹君,申继亮.老年人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11):1451-1453。
[12]刘仁刚,龚耀先.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03):66-69。
基金项目: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项目:青海高原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主观幸福感研究(项目编号:18038)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