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基础类课程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类课程在传授专业基础入门知识的同时,还要起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熏陶学生的专业文化的作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职业基础类必修课程,从语法知识点的过程性评价、技能训练点的进阶式评价、综合能力的模块化评价三个方面开展考试改革的探索,以考试改革促进教學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了职业基础类课程在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下的筑基作用。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基础课;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14-0172-02
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的职业教育制度,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院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联合传授,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采取面向学生“学生”“学徒”双角色的评价体系,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将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双标准纳入教学各环节。目前在高职院校试点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对于专业核心课的考试改革研究较多,已基本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考试方案,但是对于在学生能力培养中起到筑基作用的职业基础类课程的考核方式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开展。本文针对职业基础类课程传统评价方式凸显的问题,选取计算机类专业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研究载体,探讨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基础类课程考试改革新方法。
1 职业基础类课程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建设始终坚持紧随市场需求、紧随企业需要、紧随行业标准的核心理念,大多数高职院校采取三段式能力培养方案,将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涯分为三个培养阶段,即筑基阶段、专能阶段、专长阶段,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及评价标准。筑基阶段主要构建职业素养,设置职业基础类课程;专能阶段主要构建专业能力,设置职业技能类课程;专长阶段主要形成专业所长,设置职业拓展类课程。其中职业基础类课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既要向学生提供专业基础入门知识的学习,又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熏陶学生的专业文化,因此完成好职业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是后两个阶段培养目标能否顺利达成的前提和保障。但是由于目前我们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受传统的教学方法的限制,师资、教材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实际教学效果与培养目标之间有些差距。这就需要加大职业基础类课程的考试改革力度,以考试改革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得该类课程的筑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评价方式现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职业基础类必修课程,要求学生通过C语言语法、程序调试基本方法的学习,具备独立调试与编制程序的能力,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该课程是一门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教师普遍采用以C语言语法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考试方法主要有试卷类知识性考核、题库考核、编程大作业、以证代考几种形式,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普遍没有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预期,课程较为枯燥、学习难度大、不能独立编程等问题是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感受。得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分析一下原因就会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的考核阶段存在如下几个弊端:一是成绩分布虽然有平时成绩,但是对学生的考核最终还是取决于期末考核的一次性成绩,不能体现对于学生的过程化评价;二是现有的考试形式尚存不足,有待改进,其中试卷类考试侧重于C语言语法知识点的考核,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设计不足,而题库考核只是把纸质试卷电子化,虽然实现了无纸化和阅卷的快捷化,但同样存在试卷类考试的不足之处,以证代考是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对接,但由于考试时间与学期结课时间不匹配,所以操作起来难度大,编程大作业要求学生期末上交课下完成的编程任务,不能保证学生是否独立完成,因此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三是考核主体主要针对学生个人,没有实现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融入,岗位化不明显,学生的团队意识不强。考核阶段的这些弊端对教师和学生都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使得教师无法随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无法及时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发现他们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同时学生由于得不到客观、公正、实时的评价而造成学习积极性的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3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考试改革实施策略
3.1 考试改革总体思路
按照现代学徒制模式的育人要求,与合作企业深入合作,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指导思想,按照软件程序员、数据库管理员、ERP实施等岗位所需的能力要求,基于软件开发流程和行业实用技术确定课程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目标,基于软件开发工作过程、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设计课程评价策略。课程考试分为平时考试和期末考试两个环节,平时考试主要包括语法知识点的过程性评价和技能训练点的进阶式评价,期末考试是针对综合能力的模块化评价。
3.2 具体实施策略
(1)重组教学内容,搭建学习阶梯,设置语法知识点的过程性评价
按照企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将C语言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组织排列,设计难度逐渐增大、功能逐渐增强的学习阶梯,形成“基础、结构、指针、综合”的语法知识学习模块。在考核方法上将期末的知识性试卷考试前移并打散,每一模块学习结束后安排相应的阶段测试,在分值比例上取消传统的期末试卷分值,在平时成绩中增加阶段测试成绩,体现过程性评价。从教师角度来说,任课教师能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随时调整后续模块教学组织方式及授课进度。从学生角度来说,及时的考核能帮助学生发现语法知识学习的薄弱环节,对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兴趣起到了促进作用。语法知识点的过程性评价策略如下表所示。
(2)重视实践环节,丰富实训形式,设置技能训练点的进阶式评价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生的技能训练主要在实践环节中完成,课程按照职业岗位的能力培养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学生训练及考核的主要内容,根据C语言编程特点,设计四类实训题型,程序体验题要求学生熟悉C语言编程环境、掌握程序开发流程、明确技能训练目的,程序改错题要求学生能读懂已有程序,从中体会C语言语法知识点的用法,程序填空题要求学生掌握关键语句或条件的编程方法,主要培养解题思路,编程题除了要求学生能独立编写、调试、运行程序以外,主要考察学生的一题多解能力,并且重点培养符合程序员岗位要求的编程规范与习惯。技能训练结束后,学生需要填写实训报告书,总结技能训练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打下基础,教师根据实训报告书的填写情况给出成绩。
(3)强化岗位意识,培养职业素养,设置期末综合能力的模块化评价
本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树立软件工程规范流程以及项目管理的工作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课程的期末考试是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模块化评价,考核学生是否具备独立编制小型程序、调试中等程序、团队协作编制大型程序的三方面能力,从而验证本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达成情况。综合能力模块化评价分为单人项目和集体项目两类,其中单人项目包括快速编程——小型程序编写、快速改错——中等程序调试,集体项目为团队协作编制大型程序。单人项目要求学生课上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指定任务,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机的显示结果(或调试结果)来评定成绩。集体项目要求学生组成项目开发团队,随机抽取任务,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程序编制,团队中人人有岗位、人人有任务。集体项目的总成绩包括项目开发得分和岗位任务得分,任课教师和企业相关岗位技术人员组成评审组,安排集中时间进行项目开发团队的任务验收,由团队负责人完成任务汇报及展示,任课教师根据汇报展示情况随机提问评定成绩。
4 改革效果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尝试了考试改革以后,学生和教师的情况都有所改变。首先,师生的教与学状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教师通过平时的过程性知识考核和阶梯型能力评价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问题可随时进行辅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授课积极性,真正做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其次,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双标准考核既突出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又重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岗位意识的培养,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做好了准备,为培养满足企业岗位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起到了促进作用,真正发挥了职业基础类课程在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下的筑基作用。
参考文献:
[1] 姜明月.基于能力培养的《C语言程序设计》改革[J].现代交际,2015(12).
[2] 陶小恒.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分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
[3] 隋雪莉,耿茜.獨立学院《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考核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7(12).
[4] 梁志剑.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考试模式改革实践与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6(6).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基础课;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14-0172-02
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的职业教育制度,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院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联合传授,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采取面向学生“学生”“学徒”双角色的评价体系,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将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双标准纳入教学各环节。目前在高职院校试点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对于专业核心课的考试改革研究较多,已基本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考试方案,但是对于在学生能力培养中起到筑基作用的职业基础类课程的考核方式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开展。本文针对职业基础类课程传统评价方式凸显的问题,选取计算机类专业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研究载体,探讨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基础类课程考试改革新方法。
1 职业基础类课程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建设始终坚持紧随市场需求、紧随企业需要、紧随行业标准的核心理念,大多数高职院校采取三段式能力培养方案,将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涯分为三个培养阶段,即筑基阶段、专能阶段、专长阶段,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及评价标准。筑基阶段主要构建职业素养,设置职业基础类课程;专能阶段主要构建专业能力,设置职业技能类课程;专长阶段主要形成专业所长,设置职业拓展类课程。其中职业基础类课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既要向学生提供专业基础入门知识的学习,又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熏陶学生的专业文化,因此完成好职业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是后两个阶段培养目标能否顺利达成的前提和保障。但是由于目前我们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受传统的教学方法的限制,师资、教材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实际教学效果与培养目标之间有些差距。这就需要加大职业基础类课程的考试改革力度,以考试改革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得该类课程的筑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评价方式现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职业基础类必修课程,要求学生通过C语言语法、程序调试基本方法的学习,具备独立调试与编制程序的能力,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该课程是一门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教师普遍采用以C语言语法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考试方法主要有试卷类知识性考核、题库考核、编程大作业、以证代考几种形式,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普遍没有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预期,课程较为枯燥、学习难度大、不能独立编程等问题是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感受。得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分析一下原因就会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的考核阶段存在如下几个弊端:一是成绩分布虽然有平时成绩,但是对学生的考核最终还是取决于期末考核的一次性成绩,不能体现对于学生的过程化评价;二是现有的考试形式尚存不足,有待改进,其中试卷类考试侧重于C语言语法知识点的考核,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设计不足,而题库考核只是把纸质试卷电子化,虽然实现了无纸化和阅卷的快捷化,但同样存在试卷类考试的不足之处,以证代考是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对接,但由于考试时间与学期结课时间不匹配,所以操作起来难度大,编程大作业要求学生期末上交课下完成的编程任务,不能保证学生是否独立完成,因此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三是考核主体主要针对学生个人,没有实现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融入,岗位化不明显,学生的团队意识不强。考核阶段的这些弊端对教师和学生都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使得教师无法随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无法及时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发现他们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同时学生由于得不到客观、公正、实时的评价而造成学习积极性的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3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考试改革实施策略
3.1 考试改革总体思路
按照现代学徒制模式的育人要求,与合作企业深入合作,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指导思想,按照软件程序员、数据库管理员、ERP实施等岗位所需的能力要求,基于软件开发流程和行业实用技术确定课程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目标,基于软件开发工作过程、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设计课程评价策略。课程考试分为平时考试和期末考试两个环节,平时考试主要包括语法知识点的过程性评价和技能训练点的进阶式评价,期末考试是针对综合能力的模块化评价。
3.2 具体实施策略
(1)重组教学内容,搭建学习阶梯,设置语法知识点的过程性评价
按照企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将C语言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组织排列,设计难度逐渐增大、功能逐渐增强的学习阶梯,形成“基础、结构、指针、综合”的语法知识学习模块。在考核方法上将期末的知识性试卷考试前移并打散,每一模块学习结束后安排相应的阶段测试,在分值比例上取消传统的期末试卷分值,在平时成绩中增加阶段测试成绩,体现过程性评价。从教师角度来说,任课教师能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随时调整后续模块教学组织方式及授课进度。从学生角度来说,及时的考核能帮助学生发现语法知识学习的薄弱环节,对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兴趣起到了促进作用。语法知识点的过程性评价策略如下表所示。
(2)重视实践环节,丰富实训形式,设置技能训练点的进阶式评价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生的技能训练主要在实践环节中完成,课程按照职业岗位的能力培养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学生训练及考核的主要内容,根据C语言编程特点,设计四类实训题型,程序体验题要求学生熟悉C语言编程环境、掌握程序开发流程、明确技能训练目的,程序改错题要求学生能读懂已有程序,从中体会C语言语法知识点的用法,程序填空题要求学生掌握关键语句或条件的编程方法,主要培养解题思路,编程题除了要求学生能独立编写、调试、运行程序以外,主要考察学生的一题多解能力,并且重点培养符合程序员岗位要求的编程规范与习惯。技能训练结束后,学生需要填写实训报告书,总结技能训练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打下基础,教师根据实训报告书的填写情况给出成绩。
(3)强化岗位意识,培养职业素养,设置期末综合能力的模块化评价
本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树立软件工程规范流程以及项目管理的工作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课程的期末考试是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模块化评价,考核学生是否具备独立编制小型程序、调试中等程序、团队协作编制大型程序的三方面能力,从而验证本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达成情况。综合能力模块化评价分为单人项目和集体项目两类,其中单人项目包括快速编程——小型程序编写、快速改错——中等程序调试,集体项目为团队协作编制大型程序。单人项目要求学生课上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指定任务,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机的显示结果(或调试结果)来评定成绩。集体项目要求学生组成项目开发团队,随机抽取任务,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程序编制,团队中人人有岗位、人人有任务。集体项目的总成绩包括项目开发得分和岗位任务得分,任课教师和企业相关岗位技术人员组成评审组,安排集中时间进行项目开发团队的任务验收,由团队负责人完成任务汇报及展示,任课教师根据汇报展示情况随机提问评定成绩。
4 改革效果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尝试了考试改革以后,学生和教师的情况都有所改变。首先,师生的教与学状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教师通过平时的过程性知识考核和阶梯型能力评价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问题可随时进行辅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授课积极性,真正做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其次,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双标准考核既突出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又重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岗位意识的培养,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做好了准备,为培养满足企业岗位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起到了促进作用,真正发挥了职业基础类课程在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下的筑基作用。
参考文献:
[1] 姜明月.基于能力培养的《C语言程序设计》改革[J].现代交际,2015(12).
[2] 陶小恒.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分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
[3] 隋雪莉,耿茜.獨立学院《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考核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7(12).
[4] 梁志剑.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考试模式改革实践与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