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一、教师成长,依法执教
作为教师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要了解一定的数学背景,讲基础知识时可以以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古罗马一位围棋爱好者赢了国王一盘棋,于是国王答应满足他一个要求,棋手提出:“请在棋盘的第一格里放上一颗麦粒,第二个格里放两颗麦粒,第三个格里放上四颗麦粒,依次进行下去,后一格是前一格的两倍,直到第六十四格。”于是国王很快答应了故事讲完后质问学生:能满足要求吗?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要不断拓展学习的知识面,不断使学科更活泼有趣。当然,一切成绩的取得必然要顺应今天的教育形式,不得违背素质教育。
二、因材施教,关注差异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具体应关心每位学生的课上与课后,全方位了解学生,我是这样操作的:
1、课堂提问,精心安排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启发思维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它更需要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的参与。但教学中,笔者发现,这些学生承受着因基础差而带来的学习困难大的压力,所以面对老师的提问,他们更担心被老师、学生冷落、歧视而游离于问题之外。因此,我们更要理解他们、关爱他们,备课时应为这些基础差的学生专门设计一些问题,设计提问的环节。课上要把发言的机会让给他们,并多预设几步,当他们思维受阻时多一些引导鼓励,适当有序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平时对这些孩子要多用肯定、鼓励、赞美的评价语,并引导班里学习好的学生一起来关心尊重他们,提倡优差生结对子的办法学习,让他们在老师和同学充满期待、关怀、鼓励的目光和话语中克服自卑、胆怯心理,慢慢接触数学、走进数学。
2、作业适量,分层合理
要为不同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课堂作业避免一刀切、一锅煮,提供A、B、C三组有梯度的作业题,这样既能降低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难度,保证他们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从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又能帮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在选择题目的过程中,一方面我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自己选择,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挑战;我经常暗暗地给学生提醒鼓励,从心理上让他们在不断调整选题类型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
3、课前辅导,指导学法
“学缘于思”,如果课前能鼓励学生对将要学的知识想一想,课堂中往往就能带着问题学。每次新课前,笔者总要带领学习困难的学生先预习一下与新课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新课中相应的知识点,带着他们想一想、问一问、做一做,以此排解他们接受新知的困难,帮助他们创造在课堂上良好表现的机会,不断赢得其他同学的青睐,从而使他们的成就感和进取心倍增。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要帮助他们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4、精心分组,高效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能帮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所以老师要针对学生学习基础、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组建优势互补的合作学习小组,在讨论中互相促进。同时可指定一人课内课外经常关心组内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养成有问题就思索、有疑问就探讨的好习惯,这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标准,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存在不足,需要老师及时有效的点拨,让学生真正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切实掌握知识。点拨中可以启发一些好思想、好方法,进一步强化数学语言,也可以自行归纳一些好方法。
比如,怎样判断一个三项式是否符合完全平方公式?例:4x2+12xy+9y2是否符合完全平方公式?类比公式,让学生寻找两数的平方,再看第三者“12xy”,是否为两数乘积的二倍?为便于更好地运用,起名叫“吉祥三宝法”,达到数学源于生活的目的,有效地落实了知识。同时,可让学生有效训练一下,当堂达标,学以致用。
5、心灵对话,策略捕捉
愉快、兴趣、自信是成功学习的关键因素,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学生,培养学习困难学生的这些心理素质,给他们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比每天辅导他们做几道数学题的转差效果要好得多。健康愉悦的心理更是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所以老师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补课,关键要补上心理一课。每一位学生应准备一本“师生心灵对话本”,鼓励他们及时记下数学学习中的感悟、困惑及建议,甚至不足,通过批阅,老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从中捕捉学生内心的学习动态,为有效实施教学奠定情感基础,进一步拉近师生心与心的距离。
三、立足实际,创设情境
要立足实际问题,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讨,激发学习效应。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和核心是要确立好探究点和处理好学生探究与老师引导的关系,学生探究空间的大小、探究目标的确立,老师在学生探究中的导引方法、切入时机等都要在备课时精心预设,做到“探”中有“引”、“引”中有“探”、探引结合、相得益彰。例如,路程问题、计算银行存款利息等为我们引入了方程模型的实际背景,有益于列出方程。
一堂课情境的设计决定了知识导入的好坏。若情境源于生活、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则能极大地促动学生的兴趣,反之,将很难成为一节好课。任何问题的探索都有一定的原则,同时,应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作为教学切入点,让简单的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成为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让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生活中,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在最惬意的活动中投入最主动的学习。
四、领会知识,勇于实践
理论服务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新学习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多方搜集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背景,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而当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后,应再引导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探求应用,构造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际形影不离,教师可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一、教师成长,依法执教
作为教师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要了解一定的数学背景,讲基础知识时可以以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古罗马一位围棋爱好者赢了国王一盘棋,于是国王答应满足他一个要求,棋手提出:“请在棋盘的第一格里放上一颗麦粒,第二个格里放两颗麦粒,第三个格里放上四颗麦粒,依次进行下去,后一格是前一格的两倍,直到第六十四格。”于是国王很快答应了故事讲完后质问学生:能满足要求吗?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要不断拓展学习的知识面,不断使学科更活泼有趣。当然,一切成绩的取得必然要顺应今天的教育形式,不得违背素质教育。
二、因材施教,关注差异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具体应关心每位学生的课上与课后,全方位了解学生,我是这样操作的:
1、课堂提问,精心安排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启发思维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它更需要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的参与。但教学中,笔者发现,这些学生承受着因基础差而带来的学习困难大的压力,所以面对老师的提问,他们更担心被老师、学生冷落、歧视而游离于问题之外。因此,我们更要理解他们、关爱他们,备课时应为这些基础差的学生专门设计一些问题,设计提问的环节。课上要把发言的机会让给他们,并多预设几步,当他们思维受阻时多一些引导鼓励,适当有序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平时对这些孩子要多用肯定、鼓励、赞美的评价语,并引导班里学习好的学生一起来关心尊重他们,提倡优差生结对子的办法学习,让他们在老师和同学充满期待、关怀、鼓励的目光和话语中克服自卑、胆怯心理,慢慢接触数学、走进数学。
2、作业适量,分层合理
要为不同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课堂作业避免一刀切、一锅煮,提供A、B、C三组有梯度的作业题,这样既能降低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难度,保证他们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从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又能帮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在选择题目的过程中,一方面我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自己选择,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挑战;我经常暗暗地给学生提醒鼓励,从心理上让他们在不断调整选题类型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
3、课前辅导,指导学法
“学缘于思”,如果课前能鼓励学生对将要学的知识想一想,课堂中往往就能带着问题学。每次新课前,笔者总要带领学习困难的学生先预习一下与新课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新课中相应的知识点,带着他们想一想、问一问、做一做,以此排解他们接受新知的困难,帮助他们创造在课堂上良好表现的机会,不断赢得其他同学的青睐,从而使他们的成就感和进取心倍增。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要帮助他们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4、精心分组,高效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能帮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所以老师要针对学生学习基础、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组建优势互补的合作学习小组,在讨论中互相促进。同时可指定一人课内课外经常关心组内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养成有问题就思索、有疑问就探讨的好习惯,这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标准,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存在不足,需要老师及时有效的点拨,让学生真正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切实掌握知识。点拨中可以启发一些好思想、好方法,进一步强化数学语言,也可以自行归纳一些好方法。
比如,怎样判断一个三项式是否符合完全平方公式?例:4x2+12xy+9y2是否符合完全平方公式?类比公式,让学生寻找两数的平方,再看第三者“12xy”,是否为两数乘积的二倍?为便于更好地运用,起名叫“吉祥三宝法”,达到数学源于生活的目的,有效地落实了知识。同时,可让学生有效训练一下,当堂达标,学以致用。
5、心灵对话,策略捕捉
愉快、兴趣、自信是成功学习的关键因素,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学生,培养学习困难学生的这些心理素质,给他们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比每天辅导他们做几道数学题的转差效果要好得多。健康愉悦的心理更是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所以老师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补课,关键要补上心理一课。每一位学生应准备一本“师生心灵对话本”,鼓励他们及时记下数学学习中的感悟、困惑及建议,甚至不足,通过批阅,老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从中捕捉学生内心的学习动态,为有效实施教学奠定情感基础,进一步拉近师生心与心的距离。
三、立足实际,创设情境
要立足实际问题,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讨,激发学习效应。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和核心是要确立好探究点和处理好学生探究与老师引导的关系,学生探究空间的大小、探究目标的确立,老师在学生探究中的导引方法、切入时机等都要在备课时精心预设,做到“探”中有“引”、“引”中有“探”、探引结合、相得益彰。例如,路程问题、计算银行存款利息等为我们引入了方程模型的实际背景,有益于列出方程。
一堂课情境的设计决定了知识导入的好坏。若情境源于生活、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则能极大地促动学生的兴趣,反之,将很难成为一节好课。任何问题的探索都有一定的原则,同时,应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作为教学切入点,让简单的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成为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让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生活中,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在最惬意的活动中投入最主动的学习。
四、领会知识,勇于实践
理论服务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新学习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多方搜集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背景,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而当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后,应再引导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探求应用,构造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际形影不离,教师可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