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生字春生,祖居双池镇西一个叫云千上庄的山村。此地原属灵石县,现归交口县辖。
先生是晚清的优贡,他学识渊博,称得上学者;他人品高尚,可谓德高望重,是当时颇享盛名的绅士;他热心公益,时常代表大众利益而有所作为。
昔日,双池是闻名遐迩的“旱码头”,是晋西的粮食及土特产集散地。相沿每年有三个规模盛大的集会,六月廿四、七月三十日和九月十五。逢会常引得陕北、冀北和绥南地区的农民与商旅,赶着大批牛羊骡马远道而来做生意,盛况一时,税收相当可观。照以往惯例,税收的半数,由双池高小派员经收,充作学校经费。
有一年,代表地方封建势力的区公所突然宣布撤销原规定,由区统一征收。李先生与胞弟李时雨(字润之)联合当地其他知名人士,如田家山的张象舒等展开斗争,直到区公所收回成命,答应半数税额仍归学校,方才罢休。老百姓闻之非常拥护。
先生廉洁奉公,生活俭约,在我就读期间,没有见他穿过新衣服。常常是夏天布长衫,冬天布棉袍,戴顶瓜壳帽。他不嗜酒、不抽烟,注重整洁;他处事从容不迫,待人谦恭有礼。周边的乡民也都对他十分尊敬和拥戴。
先生也从无厉声厉色地对待过学生。有一次,个别学生散布一些脏话,被先生知道后,先生便集合全校学生,含蓄地做了一场文明礼貌讲演,没有批评和训斥,却使肇事的学生红着脸自惭难安,但很高兴保全了他的自尊心。
教我们国语课的,是我的伯父张之屏,字伯藩,与校长交谊甚笃。一次期考作文,校长亲予命题,家伯父评阅后只给我记了65分。这天上午,校长走来与之闲叙,入座后顺手抄起我的卷子看看,不想却认真起来,反复推敲后他说:“伯藩!这篇作文你只给65分怕不妥吧?”答曰:“自家子弟,我怕滋长他的傲气。”校长笑着说:“这样不对!我以为值多少就应该给多少,才不失公允。更不可自以为是好意,却大大损害了他的积极性。”他招呼学生叫我到办公室来。
我入门鞠了一躬,校长把卷子递给我吩咐说:“你马上重抄一遍,抄好之后送到我手里。”我小心翼翼地抄了三张格格纸,即时送呈校长,他详审一遍之后拿起案上的朱笔,毫不犹豫地给打上95分,并批“全校传阅,贴堂三日”。此事很快在学校轰动开来,同学们直喊我“文豪”,说实在的,正是此事奠定了我生平酷爱诗文的基础。
先生多次看我写的卷子,对我书写多给以青睐。他曾多次教导我说:“作书如做人,只有端端正正才能引人爱见;字是心灵上的画,只有想到了才能表现出来;写字也须质朴,只有不加粉饰,才更能耐人品味。首先要注意字的结构,每写一笔要找准他的位置。比如写双立人,开笔要实,第二笔起笔对住首笔的中央,第三笔对住第二笔的中央,如此才会有重心,不会倾倒。”我一生铭记在心,不敢放肆。
我们家乡有一个特殊风俗,每逢过年,家家都要换上新“吊子”。所谓“吊子”,是农家陋室中一种典雅的装饰。就是把写好的字条或画好的画幅,用一根长绳一张接一张地横串起来,挂到与窑洞挨近的墙柜子顶上的部位,使人进门就看得新鲜,看得分明。我家的“吊子”,父亲常常是请先生为之书写,而先生从不难为。他总是选写先贤的名篇,并且注重工整,从不草率。这给我提供了课外很好的读物,兼能学习写字。有一年,先生写了长篇七字箴言,劝人处世要看得开。每逢回到家里,我都要先默读良久,以至现在我仍能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
在我的六堂兄士宏完婚时,先生曾撰写了一联志怀亦以致贺,其联曰:
择婿争传诸葛慎
相夫不让孟光贤
联的上款写着:张伯藩仁兄三公子吉席志喜,下款直书:愚弟李时光躬敬贺。并且充分地表达了他的感情:新娘子是他的外孙女儿。
我早晚都跑到伯父家来,赏读这副对联。它红底黑字,既有魏碑的底蕴,又有作者的情谊,隽永而潇洒,诚挚而情笃,使我深受感染,恨不据为己有。
那是抗战第三个年头,我来到云千上庄探望我的恩师。当我们目光相触时,先生豁然朗朗地笑起来,他拉着我进到屋里,问长问短,垂询我的一切。
先生早知道我考入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也知道我参加了决死队,但他却不知道我曾在霍州某地一次狙击战中,险些被日军密集的炮火夺去生命。经过实战洗礼,我被越二级提升为干部。而且我总是向往着延安鲁艺。一天,我部在永和与大宁交界的黄河岸上行军,遥望对岸有一艘小船,我便招手大喊一声,想就此渡过河去,不料却被领导阻止,失去了终生最大的希望。那时我还只有17虚岁。
师生见面,有说不完的话,只是太阳无情地催着我向别处赶路,我只好向恩师辞别。尽管我们的相见极其短暂,却总算了却了我长久以来的心愿。此后关于先生的一切,我全无所闻。
如今又运去66个年头了,几度沧桑几度秋凉,然则我内心总在默默地想着李翁——我的恩师。
2005年7月,时年84岁
(责编 周边)
先生是晚清的优贡,他学识渊博,称得上学者;他人品高尚,可谓德高望重,是当时颇享盛名的绅士;他热心公益,时常代表大众利益而有所作为。
昔日,双池是闻名遐迩的“旱码头”,是晋西的粮食及土特产集散地。相沿每年有三个规模盛大的集会,六月廿四、七月三十日和九月十五。逢会常引得陕北、冀北和绥南地区的农民与商旅,赶着大批牛羊骡马远道而来做生意,盛况一时,税收相当可观。照以往惯例,税收的半数,由双池高小派员经收,充作学校经费。
有一年,代表地方封建势力的区公所突然宣布撤销原规定,由区统一征收。李先生与胞弟李时雨(字润之)联合当地其他知名人士,如田家山的张象舒等展开斗争,直到区公所收回成命,答应半数税额仍归学校,方才罢休。老百姓闻之非常拥护。
先生廉洁奉公,生活俭约,在我就读期间,没有见他穿过新衣服。常常是夏天布长衫,冬天布棉袍,戴顶瓜壳帽。他不嗜酒、不抽烟,注重整洁;他处事从容不迫,待人谦恭有礼。周边的乡民也都对他十分尊敬和拥戴。
先生也从无厉声厉色地对待过学生。有一次,个别学生散布一些脏话,被先生知道后,先生便集合全校学生,含蓄地做了一场文明礼貌讲演,没有批评和训斥,却使肇事的学生红着脸自惭难安,但很高兴保全了他的自尊心。
教我们国语课的,是我的伯父张之屏,字伯藩,与校长交谊甚笃。一次期考作文,校长亲予命题,家伯父评阅后只给我记了65分。这天上午,校长走来与之闲叙,入座后顺手抄起我的卷子看看,不想却认真起来,反复推敲后他说:“伯藩!这篇作文你只给65分怕不妥吧?”答曰:“自家子弟,我怕滋长他的傲气。”校长笑着说:“这样不对!我以为值多少就应该给多少,才不失公允。更不可自以为是好意,却大大损害了他的积极性。”他招呼学生叫我到办公室来。
我入门鞠了一躬,校长把卷子递给我吩咐说:“你马上重抄一遍,抄好之后送到我手里。”我小心翼翼地抄了三张格格纸,即时送呈校长,他详审一遍之后拿起案上的朱笔,毫不犹豫地给打上95分,并批“全校传阅,贴堂三日”。此事很快在学校轰动开来,同学们直喊我“文豪”,说实在的,正是此事奠定了我生平酷爱诗文的基础。
先生多次看我写的卷子,对我书写多给以青睐。他曾多次教导我说:“作书如做人,只有端端正正才能引人爱见;字是心灵上的画,只有想到了才能表现出来;写字也须质朴,只有不加粉饰,才更能耐人品味。首先要注意字的结构,每写一笔要找准他的位置。比如写双立人,开笔要实,第二笔起笔对住首笔的中央,第三笔对住第二笔的中央,如此才会有重心,不会倾倒。”我一生铭记在心,不敢放肆。
我们家乡有一个特殊风俗,每逢过年,家家都要换上新“吊子”。所谓“吊子”,是农家陋室中一种典雅的装饰。就是把写好的字条或画好的画幅,用一根长绳一张接一张地横串起来,挂到与窑洞挨近的墙柜子顶上的部位,使人进门就看得新鲜,看得分明。我家的“吊子”,父亲常常是请先生为之书写,而先生从不难为。他总是选写先贤的名篇,并且注重工整,从不草率。这给我提供了课外很好的读物,兼能学习写字。有一年,先生写了长篇七字箴言,劝人处世要看得开。每逢回到家里,我都要先默读良久,以至现在我仍能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
在我的六堂兄士宏完婚时,先生曾撰写了一联志怀亦以致贺,其联曰:
择婿争传诸葛慎
相夫不让孟光贤
联的上款写着:张伯藩仁兄三公子吉席志喜,下款直书:愚弟李时光躬敬贺。并且充分地表达了他的感情:新娘子是他的外孙女儿。
我早晚都跑到伯父家来,赏读这副对联。它红底黑字,既有魏碑的底蕴,又有作者的情谊,隽永而潇洒,诚挚而情笃,使我深受感染,恨不据为己有。
那是抗战第三个年头,我来到云千上庄探望我的恩师。当我们目光相触时,先生豁然朗朗地笑起来,他拉着我进到屋里,问长问短,垂询我的一切。
先生早知道我考入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也知道我参加了决死队,但他却不知道我曾在霍州某地一次狙击战中,险些被日军密集的炮火夺去生命。经过实战洗礼,我被越二级提升为干部。而且我总是向往着延安鲁艺。一天,我部在永和与大宁交界的黄河岸上行军,遥望对岸有一艘小船,我便招手大喊一声,想就此渡过河去,不料却被领导阻止,失去了终生最大的希望。那时我还只有17虚岁。
师生见面,有说不完的话,只是太阳无情地催着我向别处赶路,我只好向恩师辞别。尽管我们的相见极其短暂,却总算了却了我长久以来的心愿。此后关于先生的一切,我全无所闻。
如今又运去66个年头了,几度沧桑几度秋凉,然则我内心总在默默地想着李翁——我的恩师。
2005年7月,时年84岁
(责编 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