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某工程地下室三层,最深处达18.80m,用地红线与基坑围护边线极为接近,基坑周围最宽处仅为3m,原第一道支撑至自然地坪处采用放坡形式,为解决场地的施工道路的紧张问题,采取冠梁上端设置悬臂式及扶壁式挡土墙,周边借用场地等方法,较好的解决了施工现场内的临时道路紧张的问题。
【关键词】 悬臂式;扶壁式;挡土墙;场地紧张;
随着地下室基坑深度越来越深,周围环境复杂、施工空间狭窄等一系列难题,尤其是设计地下室边线一般与红线较接近,对施工现场的临时道路四面贯通造成了很大难度。
悬臂式及扶壁式挡土墙,是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的重要形式,是一种轻型支挡结构物。其作用原理是依靠墙身的重量及底板以上的重量(包括表面超载)来维持平衡。
1、设计意图
针对于场地临时道路无法贯通的问题,离基坑最宽处仅为3m,对于基坑施工阶段车辆通行极为不利,故后期设计更改为在标高-3.7m冠梁上端设置悬臂式及扶壁式挡土墙,使得加宽施工道路4.7m, 挡土墙墙高设计3m ,采用悬臂式及扶壁式挡土墙, C25钢筋混凝土现浇,上部每隔5m设置混凝凝土栏杆柱。
基坑围护采用钻孔灌注桩+三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围护,止水帷幕采用高压旋喷桩的形式,坑中坑(电梯井)部位采用土钉墙+28C槽钢,挡土墙及周围情况见图1
优点分析
1) 提高边坡稳定。
原设计在标高-3.7m冠梁顶至自然地坪-0.7m处采用1:1放坡喷射混凝土+Φ6.5@200X200双向钢筋网,见图2
后期设计改为如下,见图3:
2) 由于土质较差,后期基坑顶部挠动较大,后期边坡虽然采用了喷射混凝土,但是还是无法解决现场局部区域的边坡塌方的问题,后期采用悬臂式及扶壁式挡土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3)提高施工车辆工效。现场施工道路扩大后,现场形成了一个南面东西贯通的施工道路,很好的解决了施工车辆出入行驶,提高了车辆的行驶效率。
4)增加基坑边坡的抗水平力。
悬臂式及扶壁式挡土墙的设计考虑为离开基坑边≤5m范围内不得行走重车,最大荷载为20KN/m2。
5)解决了地表水流入坑内问题。
墙后地表距墙顶500mm设置波纹管排水沟,每隔20m左右设置集水井,大量的地表水从地表有效的排出,解决了地表水大量流入基坑内的问题。
2.关键技术分析
1)挡土墙施工。
在基坑边坡喷射混凝土后硬化后,立马进行悬臂式及扶壁式挡土墙钢筋绑扎、支模、浇筑,尽量减少边坡的暴露时间。
2)挡土墙施工缝的处理。
本基坑坑长约277.2m,宽约118.9m,跨度大,每隔20m设置一道伸缩缝,缝宽20mm,缝中填塞沥青麻丝。
3)土方回填
土方分层夯实,压实系数为0.94,为确保达到这个要求,采取外运土进行现场分层回填。
4)地表排水
地表排水采用墙后地表距墙顶500mm设置波纹管排水沟,每隔20m左右设置集水井,能较好的解决地表水的问题。
5)基坑边坡监测
挡墙布置适当数量的监测点,挡墙的水平位移警戒值为35mm。
3.施工工艺流程
边坡喷射砼→支撑梁上部挡土墙钢筋预留→挡土墙钢筋绑扎→挡土墙支模、浇筑、养护→土方回填→地表排水沟施工
4.主要操作要点
1) 基坑放坡开挖,进行喷射混凝土对边坡进行加固。
2) 挡土墙钢筋绑扎
3) 挡土墙支模
4) 成型
5.结语
1)在基坑地下室边线离用地红线较为接近,场地周长长,基坑深度深的情况下使用地下室挡土墙能较好的解决场地堆场紧张的问题。
2)原设计中基坑上部采用放坡的形式虽然成本较低,但本基坑施工周期长,经历雨季,易造成后期的土方坍塌,使用挡土墙很好的解决了坍塌问题。
3)设计排水沟由原先设置在冠梁上部改为设置在离挡土墙500mm处,提高了地表排水的施工效率。
4)挡土墙的设置大大增强了对土压力水平力的抵抗能力,使得荷载达到20kn/m2,使得普通施工车辆能在现场南侧东西贯通行驶。
5)基坑挡土墙虽然前期投入较大,但可以将其作为后期施工现场与生活区的硬性隔离,并且将挡土墙顶部栏杆进行精细制作,对于后期标化工地的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挡土墙》(J008-1~3),中国建筑标
准设计研究所出版
[2]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建筑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 悬臂式;扶壁式;挡土墙;场地紧张;
随着地下室基坑深度越来越深,周围环境复杂、施工空间狭窄等一系列难题,尤其是设计地下室边线一般与红线较接近,对施工现场的临时道路四面贯通造成了很大难度。
悬臂式及扶壁式挡土墙,是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的重要形式,是一种轻型支挡结构物。其作用原理是依靠墙身的重量及底板以上的重量(包括表面超载)来维持平衡。
1、设计意图
针对于场地临时道路无法贯通的问题,离基坑最宽处仅为3m,对于基坑施工阶段车辆通行极为不利,故后期设计更改为在标高-3.7m冠梁上端设置悬臂式及扶壁式挡土墙,使得加宽施工道路4.7m, 挡土墙墙高设计3m ,采用悬臂式及扶壁式挡土墙, C25钢筋混凝土现浇,上部每隔5m设置混凝凝土栏杆柱。
基坑围护采用钻孔灌注桩+三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围护,止水帷幕采用高压旋喷桩的形式,坑中坑(电梯井)部位采用土钉墙+28C槽钢,挡土墙及周围情况见图1
优点分析
1) 提高边坡稳定。
原设计在标高-3.7m冠梁顶至自然地坪-0.7m处采用1:1放坡喷射混凝土+Φ6.5@200X200双向钢筋网,见图2
后期设计改为如下,见图3:
2) 由于土质较差,后期基坑顶部挠动较大,后期边坡虽然采用了喷射混凝土,但是还是无法解决现场局部区域的边坡塌方的问题,后期采用悬臂式及扶壁式挡土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3)提高施工车辆工效。现场施工道路扩大后,现场形成了一个南面东西贯通的施工道路,很好的解决了施工车辆出入行驶,提高了车辆的行驶效率。
4)增加基坑边坡的抗水平力。
悬臂式及扶壁式挡土墙的设计考虑为离开基坑边≤5m范围内不得行走重车,最大荷载为20KN/m2。
5)解决了地表水流入坑内问题。
墙后地表距墙顶500mm设置波纹管排水沟,每隔20m左右设置集水井,大量的地表水从地表有效的排出,解决了地表水大量流入基坑内的问题。
2.关键技术分析
1)挡土墙施工。
在基坑边坡喷射混凝土后硬化后,立马进行悬臂式及扶壁式挡土墙钢筋绑扎、支模、浇筑,尽量减少边坡的暴露时间。
2)挡土墙施工缝的处理。
本基坑坑长约277.2m,宽约118.9m,跨度大,每隔20m设置一道伸缩缝,缝宽20mm,缝中填塞沥青麻丝。
3)土方回填
土方分层夯实,压实系数为0.94,为确保达到这个要求,采取外运土进行现场分层回填。
4)地表排水
地表排水采用墙后地表距墙顶500mm设置波纹管排水沟,每隔20m左右设置集水井,能较好的解决地表水的问题。
5)基坑边坡监测
挡墙布置适当数量的监测点,挡墙的水平位移警戒值为35mm。
3.施工工艺流程
边坡喷射砼→支撑梁上部挡土墙钢筋预留→挡土墙钢筋绑扎→挡土墙支模、浇筑、养护→土方回填→地表排水沟施工
4.主要操作要点
1) 基坑放坡开挖,进行喷射混凝土对边坡进行加固。
2) 挡土墙钢筋绑扎
3) 挡土墙支模
4) 成型
5.结语
1)在基坑地下室边线离用地红线较为接近,场地周长长,基坑深度深的情况下使用地下室挡土墙能较好的解决场地堆场紧张的问题。
2)原设计中基坑上部采用放坡的形式虽然成本较低,但本基坑施工周期长,经历雨季,易造成后期的土方坍塌,使用挡土墙很好的解决了坍塌问题。
3)设计排水沟由原先设置在冠梁上部改为设置在离挡土墙500mm处,提高了地表排水的施工效率。
4)挡土墙的设置大大增强了对土压力水平力的抵抗能力,使得荷载达到20kn/m2,使得普通施工车辆能在现场南侧东西贯通行驶。
5)基坑挡土墙虽然前期投入较大,但可以将其作为后期施工现场与生活区的硬性隔离,并且将挡土墙顶部栏杆进行精细制作,对于后期标化工地的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挡土墙》(J008-1~3),中国建筑标
准设计研究所出版
[2]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建筑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