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的乡愁(外一篇)

来源 :北京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pp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的一个下属单位给我一个教科研的小奖,鸡肋似的,去否犹疑,到了年龄本无意加减,终因开会地点是在丰台,这个地方我有点好奇,还是打个时间差去了。家乡的朋友打电话跟我说,十九号市里举行《私信中的汪曾祺》作品研讨会,其时我正从高邮出发去北京丰台区的路上。他要我再讲几句,我也就答应了。
   一路高铁,快得人没有感觉,反而有骑驴看唱本的闲逸,就着《私信中的汪曾祺》瞧着走,倒是从未有过的惬意。从汪老和我们共同的家乡高邮,到汪老生前的异乡居所这一线,读着汪老从丰台寄于衣胞之地的信。车上一个人不认识,长时间无人打搅,感觉静水流深又意味深长。
   名人的私信我读得少,教书的时候和学生读过《革命烈士书信》,而《两地书》《曾国藩家书》等等未读,没有时间。在火车里一口气读三十八封别人私密的信和对信的解读,平生第一次,虽然是公开的,但猎奇的心理有的,看看私信中的汪老是什么样的,私信背后有哪些不与外人道的故事。捧读汪老给陆建华先生、给家乡领导朋友的三十八封私信,像是捧读漂泊的乡愁。读到最后却是一捧愁思恨缕。
   我乘的是和谐号:两头一样尖圆,像条蚯蚓;时速三四百公里,又像条蟒蛇呼呼地穿越。我在蚯蚓抑或蟒蛇的腹中读私信,想这个人,一会儿暖暖的、甜甜的,一会儿凉凉的、酸酸的,更多的是悲叹——除去补划为右派受不公正待遇不说,汪老新时期文坛复出名震中外之后,他在给老乡的三十八封私信中多次提出回家(高邮老家)住住,静下心来写个长篇,写个有关运河的“巨著”。第一封信、致刘子平的信、第四、六、九、十二、十三、十六、十八、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五封信,都明确表露心结,在二十三封信里最后压耐不住火气地说:“但是他们对我一直是‘实则虚之’。”在二十五封信里更是出奇愤怒地说:“我家的房子不知为什么总不给解决。”可怜汪老在给家乡曾经的市长的信中无可奈何地说:“曾祺老矣,犹冀有机会回乡,写一点有关家乡的作品,希望能有一枝之栖,区区愿望,竟如此难偿乎?”读到此我心寒至极,几乎掉泪,试问,吾乡就是如此重视人才的吗?阔别家乡四十二年的游子,为家乡打制闪光的名片,享誉中外文坛的“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老,长篇未能横空出世,小小心愿未了,自家的房子还是他姓……一个满腹才情、真情、温情的文章圣手糊涂了,刚刚迎来的美好世界像虚拟的情节,梦魇中抛弃了他挚爱的人间,背着想不明白的遗憾归去了。
   我的心一直在书中起伏到千里之外,到达汪曾祺的他乡丰台区,也联想到许多:想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想到《叶公好龙》的寓言故事;想到《高邮,我们共同的家乡》,“汪老是一盏照耀着我们的灯”(范小青);想到《相信生活,相信爱》“我也愈加觉得,一个民族,一座城市,是不能没有如汪老这样一些让我们亲敬交加的人呼吸其中的”(铁凝)……我还想朝下想,下车了。我走到京丰宾馆,大门两侧真真切切地开满了红红白白、黄黄紫紫的晚饭花,丰台的晚色里弥漫着的香气和家乡高邮晚饭花一样的浓烈,无数的花朵向上举着,像烈烈的火把,不知道这时刻想照亮什么,我的心暗如夜色,一点点孤独起来,想家了。我想汪老用“晚饭花”名做他的《晚饭花集》是想家了吧!
   家乡座谈会要我发言时间不能长,我本来只想说几句打油诗,路上就想好了:“私信公读见真心,信里信外一片情;中华文坛好大树,的确为我垂绿荫。汪洋恣肆西湖(高邮西湖)水,曾经有梦踏浪行;祺兮诗意今有幸,好借珠光照路平。”这是藏头诗:私信中的汪曾祺好。在坐火车回来的路上想到“好借珠光照路平”,心里又不平起来,而且汪老不喜欢大吹小吹,发言不能说些四海皆准、正确的废话,笑语喧哗之后,所谈内容无关痛痒……所以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写了信中汪老不平的愁绪,顺笔带出一首诗:“家在高邮未有家,官员诺诺嘴打滑;汪老临死茅屋破,魂飘异地晚饭花。房归原主何难事?硬让乡愁哭晚霞;文化古城重文化,何来远树栖寒鸦。弱水三千一瓢饮,人才开泰为那家;祈愿父母怀天下,大盛文风种芝麻。”最后说“大盛文风种芝麻”,为什么不说“大盛文风抱西瓜”呢?是避免自傲之嫌,我们不是汪老,不是西瓜,况且也不想注入膨大剂、催熟剂、甜蜜素,爆炸个红彤彤的来;做芝麻好啊,显得谦虚,乡下人说拾芝麻凑斗,还有芝麻开花节节高之意。
   今逢盛世,汪老笔下的“大淖”搞起来了,净土寺广场也把汪老和笔下的名人搞起了雕塑,和高邮其他历史名人排开一道风景,看得出当局对文化的重视,可惜汪老早已驾鹤西去,带着他的梦……早想写一封信《从汪曾祺离开高邮说起》寄给父母官,一直未有机会,今日借此斗胆说出早已如鲠在喉的话。但愿从没有说过家乡一句坏话的汪老在天之灵消消气。
   《私信中的汪曾祺》史料价值珍贵。最近又读《汪曾祺和〈沙家浜〉》,此书不错,有的地方解读得淋漓尽致,鉴于现实,和解读私信一样,有的一笔带过,点到为止,但留给我们解读的空间很大,待寄回一篇《悲心汪老》,請你们多海涵。
   (草于2011年7月17日镇江至北京高铁和谐号列车上;2014年12月7日星期日微改于扬州)
  汪曾祺的车逻情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这是汪老在昆明看到木香花题写给朋友的一首诗,其时他一定想到了高邮南郊的车逻。汪曾祺在《木香花》中说:“……从运河的御码头上船,到快近车逻,有一段,两岸全是木香,枝条伸向河上,搭乘了一个长约一里的花棚。小轮船从花棚下开过,如同仙境。” 车逻,在汪老心目中的美是梦幻的。
   我很自豪,我是在车逻长大的。但惭愧的是不知道车逻这么美,还是汪老慧眼识珠。
   他的第一任继母张氏,是高邮城南面张家庄的,即车逻张庄的;第二任继母任氏,家住邵伯。他随继母张氏到张家庄去,和大姐坐独轮车到邵伯第二任继母任氏家去,都要从高邮城向南,车逻是必经之路。以及他去扬州、去江阴南菁中学、去西南联大……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都得从车逻经过。汪老对车逻是最熟悉不过的了,情感上自然高看一眼,厚爱一格。    车逻,是个千年古镇。史载秦始皇在高邮置邮亭,高邮因此而得名;从高邮向南御驾亲征,坐车巡逻到此,故名车逻。南宋车逻改名“车乐”,不知何故。车逻作为镇不算大,但曾建过市。古时候车逻乃州邑重镇,这跟水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车逻位处运河要津,地当水陆交衢,地利、物丰、景美、风淳,素为史册称道。古时候车逻段运河又多次决口,多次惊动朝野,史书多有记载。汪曾祺的性格如水,多年漂泊异乡,对于水做的车逻,除了木香花的无比美丽的记忆,他的情感相当复杂,骨子里却是哀愁的。
   1981年,他回乡看到高邮,乃至整个里下河地区已没有了水患,满怀感情写下了一生唯一的纪实性作品《故乡水》。
   那年十月,汪曾祺先写他阔别高邮四十多年后首度还乡,在车逻他遇到一件不愉快的事:车到车逻,一个乞丐挤上车来,死皮赖脸,玩世不恭地一边念叨:“修福修寿!修儿子!修孙子”一边伸出肮脏的手,向旅客要钱……惹得汪曾祺很不高兴,甚至憎恶“这个人留给我的印象是:丑恶;而且,无耻!”我读到这里时心里很难过,想到车逻人给家乡高邮,给汪老丢脸了。再往下读,才知道他是对车逻人的关爱,爱到恨的程度,是对车逻人的赞叹,赞到为其树碑立传的程度。
   车逻虽然紧靠运河,也是水网地带,但多为高田,灌溉相当艰难,甚至悲壮惨烈。他在《故乡水》中,对旧时家乡农活,特别是对车逻高田用水车车水有一番真实的描写: ……一到车水,是“外头不住地敲”——车水都要敲锣鼓唱水车号子,“家里不住地烧”——烧吃的,一天吃六顿还要两头有肉,“心里不住地焦”——不知道今天能不能把田里的水上满,一到太阳落山,田里有一角上不到水,这家子就哭咧——这一年都没指望了。农时紧,成本高还在其次,更要命的是高强度的劳动摧毁了一个个棒小伙的身体:看看这些小伙,好像很快活,其实是在拼命。有的当场就吐了血。吐了血,抬了就走,二话不说,绝不找主家的麻烦。这是规矩。还有的,踩着踩着,不好了:把个大卵子忑下来了(小肠气)!吐了血或得了小肠气的人,就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有些人自暴自弃,就成了游手好闲的“二流子懒汉了”。后来知道,这个乞丐原是车水的一把好手,得了小肠气才混成这般模样。汪曾祺表示深切的同情。
   汪曾祺后来了解到,高邮大兴水利,利用运河是悬河的“优势”,有人斗胆开挖运河大堤建造水闸,高田沟渠连成网,实现了自流灌溉,也是车逻先搞起来的。从此才把故乡农民从灌溉难的地狱里拯救出来,也才有今天的“要水一声喊,不要关闸板;灌溉穿花鞋,庄稼打高产”的幸福,他的哀愁和不满转为喜悦。汪曾祺特地访谈了一位在车逻主持兴修水利的功臣、一位因修水利被革职的好人,觉得这位大禹式的人物功莫大焉,兴奋地建议家乡要为其载入史册!
   这是汪老的高邮情,也是汪老的车逻情。汪老车逻情未了。
   汪老的家乡情体现在他的作品里是和谐之美,我的车逻同仁居在干老师写过论汪曾祺作品和谐美的文章,很好。汪老的和谐思想来自儒释道。汪曾祺先生写过一篇题为《三圣庵》的散文,庵里供奉孔子、释迦牟尼、老子这三位圣人,不难看出中国的和谐文化源远流长,汪老做人和为文是深受其影响的。他笔下的三圣庵是高邮城里的三圣庵。车逻镇也有个三圣庵,不知汪老知道否。车逻的三圣庵就在运河堤脚下,汪老每次经过车逻应该可以看到的。解放初期车逻小学设在三圣庵里,小学内建了亭子叫“车乐亭”。我两次题写了亭子柱子上的对联,最初的是草书,现在看到的是隶书,内容是一样的:车载千年佳话,乐道三圣灵光。因嵌名“车乐”,对联是不工整的,但含“车逻”“三圣”之意,大家也就马马虎虎认可了。倘若汪老在世一定请他赐下墨宝,我想汪老会欣然泼墨的。
   有人说,“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结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所言极是,他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身边的尤其是家乡的凡人小事之美,总是拽着我们的心。
   1981年,汪曾祺首次回到闊别四十多年的家乡高邮,记忆里的许多事物不在了,他生出许多感慨,写了许多故人往事。1985年7月,他写过一个给他童年带来许多快乐的戴车匠,文章最后他幽婉地叹道:“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读到这样的文字,我的心酸酸的、甜甜的。作为车逻人的我,现在要告慰汪老的是,戴车匠不是最后一个车匠。我1987年成家,结婚的大床是在车逻镇上车的,车匠就住在靠运河坎子车逻码头北边,是不是戴车匠的后代我不知道,但很有趣、很神奇,这个车匠脚踩轮子飞转,拉动皮带,带动车轴,车刀下木皮子、木屑子四溅纷飞,经他一车,我拿去的弯里拐把的树木棍子听话得很,啊呀呀,直了,圆了,光鲜了。我就像汪老作品里童年的他们,看“戴车匠”做活,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车逻会记住汪老对车逻的“一汪情深”,车逻的车匠车刀车出花来,车逻的学子读书读出花来,车逻自然灌溉的水流出花来,车逻段运河两岸的木香花还会开出更多更美的花来……
  责任编辑 张 哲
其他文献
喜欢坭兴陶,由来已久。   30多年前,还在陕西工作的时候,朋友曾送一把坭兴壶,仿明式龙蛋款。清吴梅鼎《阳羡茗壶赋》云:“圆者如丸,体稍纵为龙蛋。”传明代时大彬即有此款。龙蛋本为宜兴紫砂造型,传到坭兴壶这里,因为泥质细腻,打磨光滑,呈古铜色泽,椭圆形线条,顺滑流畅,简约大方,殊为可爱。这把壶且用且养,已经有了包浆,20世纪90年代初调往北京,举家北迁,小心翼翼地把壶与其他几样陶器瓷器装箱,垫了厚
对于相机抖动、场景深度变化、目标位置变化等因素引起的图像运动模糊,传统去模糊算法往往受限于模糊核的各种约束或正则化,且优化时间长。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去模糊方法。将深度自编码器网络应用到图像去模糊领域,结合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构建生成器网络模型,采用生成对抗网络建立框架去除图像运动模糊。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去模糊算法相比,该算法在获得更清晰图像的同时也缩短了复原时间,在GOPR
在马尔康,坐车进入一条叫不出名字的峡谷。路的下边是脚木足河,路通向哪里,脚木足河就流到哪里。半个多小时后,车拐入另一条叫不出名字的峡谷。路的下边是茶堡河,也是路通向哪里,茶堡河就流到哪里。河在谷底,路抬高了一些,河与路之间,始终隔着恰好的距离,像两个尚未表白的暗恋者,或无须言词表达的夫妻,峡谷有多长,河与路就有多长,就这么默默相随。   其实,车是逆流而上的。脚木足河是大渡河上游的一条支流,茶堡河
国立北平图书馆(以下简称北平图书馆)是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现收藏革命历史文献近两万件,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献。七七事变爆发后,以袁同礼[1]为代表的一代国图人受国民政府教育部之令,奔赴西南地区开展图书馆业务,征集抗战史料,参与战时服务,也是在这一时期北平图书馆开始较大规模地征集中国共产党文献,这些文献奠定了国图收藏革命历史文献的基础。国图档案中保存了当时北平图书馆与中国共产党往来的若干信函
针对安全处理器中特权模式和物理内存保护这两大特性,以一款32位RISC-V安全处理器为研究对象,利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程序构造了各种模式切换和越权访问的场景,提出了一套RISC-V特权模式和物理内存保护功能的测试方案,通过异常处理程序对处理器状态、异常信息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了该方案检验处理器安全特性的有效性。
云南松群落是草海国家级保护区内主要的群落类型之一,2017年7-8月对其进行了野外调查,从群落的物种组成、植物区系、年龄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分析了云南松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样地内共调查到种子植物44种,隶属于21科39属,大多数属于温带植物区系,其中高位芽植物和地上芽植物较多;云南松群落层次结构明显,树高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度级Ⅰ、Ⅴ、Ⅵ、Ⅶ上,占到了总株数的73.91%;由于幼苗和幼树的缺乏,种群年龄结构呈现出幼苗比例小,中龄树比例大的规律,表现为衰退趋势;云南松群落各层次物种丰富度指数(D
弹性模量的准确性对结构力学性能的预测以及精密仪器的设计至关重要。通过测量结构变形挠度的变化估算弹性模量的过程,依赖于施加在结构表面的载荷的一致均匀性。基于虚功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对板在施加发生偏差作用载荷下的弯曲挠度进行有限元计算,从数学理论上分析集中载荷、无限斜率线载荷、斜率为k的直线载荷、偏心载荷、梯型载荷等不同载荷对弹性模量的估算带来的误差,为测量挠度变化以计算弹性模量提供参考。
一   散文家詹文格在纸上落下《谁来拯救中医》这个标题的时候,我就开始了疾病的想象之旅:在没有发明西医西药之前,人类靠什么来解除疾病痛苦?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现代西医治療癌症最完备的临床场所,那两栋高楼里的所有的病室和身穿白大褂的医生,共同组成了西医西药对抗肿瘤的前线。我陪妻子来这家医院做肿瘤切除手术的时候,并没有发现中医中药的影子。与肿瘤的对抗,是一场复杂凶险的角力,是一个常人难以预
我歌颂流水  这并不是说我欣赏  奔跑,日夜不停  就蔑视落花  蜻蜓低飞  阴云带来雨的汛期  美人迟暮带来隐忧与恐慌  潮湿阻断翅膀飞翔  摇曳的树枝  寻找停顿的方向  流水弯弯绕绕  追索奔腾的航道  但是,没有什么比艾草穿透   得更深  更持久  艾叶把自己烧到精光  才积攒,持续的力量留下这些草  杂草长得远远超过精心培栽   的绿植  铆着劲  要证明活着,他们存在  不介意蔑视鄙
期刊
我的家乡有一句俗话:书是灌傻瓜的药。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在人的一生中,尤其是青年时期,不免会有所迷茫。这些迷茫或许就会成为一个跳不出的怪圈。在这个怪圈中,你所有的置疑、彷徨、消沉、失落也许会不期而至。兴好我年轻时就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也是在我最艰难、最茫然的青春时期,我读到了一些文学经典。毫无疑问,是那些经典作品让我从消沉和迷茫中一步步走了出来。这些文学经典中,《老人与海》可以說给了我莫大的精神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