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提出的原因
要研究作业的有效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作业观的问题。所谓“作业观”,可以说是关于作业的一种功能的、习惯性的、总体的看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几近一致的“作业观”。这种“作业观”大致有以下特征:其一,作业是教师布置的有着明确答案的一道道练习题,它通常是书面的,所以做作业也叫写作业。当然有时也有非书面的,如背诵课文、记住词义等。其二,作为作业的练习题是对教材或课文梳理、归纳的结果,总是力求能够体现教材内容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其三,努力追求平时作业题型与日后考试题型的一致性。“模拟试卷”式的作业就成为教师理想的作业形式。由于我们的教学顽强地恪守着学科中心,通常是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几乎变成了单一地学课本,再加上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和制约,这种“作业观”的形成自然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如此的作业观,有可能导致以下几个问题的产生:
问题一: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不高,他们没有转变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观念,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与训练,严重降低了作业的有效性。
问题二:我们很多教师布置的作业质量不高。不少教师随意地让学生去书店买一些成品试卷、习题,然后要求学生机械地做习题,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问题三:当前,我们很多教师仍然是实行整齐划一教学,表现在作业布置上就是统一规定一样的作业,在作业的难度和数量上也统一规定,不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和个性差异,导致优秀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的情况产生。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作业本身是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可供学生进行课外巩固的练习。但如果因为作业本身的不合理而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那就得不偿失了。那么如何有效布置作业呢?从教师的角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选择有质量练习题
老师在布置作业前,应该先搜题、做题,认真考虑哪些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哪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哪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等。老师经深思熟虑后,从中选出一定数量的题目供学生完成。应该避免那种随手抓本资料要求学生从多少页做到多少页的作业布置方式。
例如,《语文课堂作业本》中打星号的题目,一般都有多个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让每位学生自己先尝试着去做一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在做第三课《笋芽儿》的作业时,我准备先提示一下第五题。题目如下:
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
桃花红着脸对她说:“()。”
小柳树摇着辫子对她说:“()。”
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
太阳公公乐哈哈地对她说:“( )。”
我会对笋芽儿说:“()。”
我说:“请你们自己挑选其中一句,动动小脑筋想一想,桃花、柳树、小燕子、太阳公公分别会对笋芽儿说些什么。”教室里静悄悄的,平时挺爱举手的几个学生今天也居然保持沉默了。我耐心地等了5分钟,一切还是老样子,还似乎比刚才更静了。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这帮学生真是越来越不爱动脑筋了。我说:“不想交流是吧,那现在开始做作业。”这下,教室里可倒是热闹起来了,“啊?……”“唉,怎么做呀!”一片唉声叹气,我才不去理会呢,又一次强调:“现在可以开始做了!”
当语文课代表把作业交给我的时候,我心里早做好了要重新返工的准备。我一本接一本地改着,却惊喜地发现学生的答案竟然是那么的丰富多彩。你看,有的写桃花红着脸对她说:“欢迎你来到这个光明的世界,很高兴认识你!”有的写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笋芽儿,笋芽儿,我为你唱首动听的歌吧!”有的写太阳公公乐哈哈地对她说:“笋芽儿,我温暖的阳光会永远照射着你,你一定能成为一株健壮的竹子!”还有的写小柳树摇着辫子对她说:“笋芽儿,让我摸摸你的小脸蛋吧!”……原来每个学生都有一双亮晶晶的小眼睛,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小脑袋!
我想,照搬所谓的难题,再请几个优等生来说说他们的答案,这样的习惯动作是应该改一改了。这在课堂上也许是热闹的,但却抹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创意,因为受优等生答案的影响,最后作业本上全班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
(二)作业要求“多样”化
作业不要总是千篇一律的做习题,适当布置一些预习作业、上网查资料、实地调查等方面的作业,增加作业的趣味性,这样可能会减少学生对做作业的厌烦感。
“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每一篇课文之前,我都会布置一个预习作业。例如,一年级时我对学生预习一篇新课文有以下三个要求:1.给生字注音。2.读熟课文。3.标好小节。到了二年级,在原来基础上又多了一个,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翻翻工具书,想想可能是什么意思。这样做既丰富了作业的形式,又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在是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教学不能只仅仅拘泥于课本,可以利用网络把知识从课内拓展到课外,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北京》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去查查资料,了解北京的名胜古迹。第二天,学生带回来很多资料、图片。我们把这些资料、图片贴在教室墙上,进行资源共享。对这样的作业,学生做得乐不可支,吵着嚷着让我下次继续布置。
如果教学口语交际,那布置一些实地调查的作业最合适不过了。例如,教学《垃圾的家》时,我先让孩子们去实地调查一下垃圾可分成哪些类,最后这些垃圾怎么处理的等等。课堂上学生说得小脸通红、兴趣盎然。这样的作业学生能不喜欢吗?这样的课堂学生会不喜欢吗?
(三)作业要有层次性、区分度
一直以来,作业的形式、内容都由教师作统一的规定,完全忽视学生的需要。学生是完成作业的主体,是互不相同的个体,他们对事物的体验、兴趣各不相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承认个性差异。因此,语文作业在考虑共性的同时,也应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作业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园地。笔者在实践中采用了“作业超市”的形式,让学生自选作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四册《古诗两首》时,我布置了以下三道作业。第一,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草》。第二,想想古诗的意思,并给它配上一幅美丽的插图。第三,我知道《草》写的是()季的景色,我还知道()首描写这个季节的古诗,我不但能背一背还能写一写呢!作业难度逐步加大,学生可以自由挑选“超市”中难易不同的作业。基础较差的学生选择完成一项作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多项作业。这种形式打破了以往单一的作业模式,增加了作业的弹性,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要的差异,体现了学生的主观需求,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加上相应的评价制度,完成第一道作业最多只能得一颗星,如果三道作业都完成,就能相应的得到六颗星。结果,只有一小部分学生选择了第一项作业,大多数学生都是自愿完成了三项作业。这样的作业,其实是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了教学活动,并成为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更体现了作业的有效性。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都能按照以上的几点扎扎实实努力去做,相信存在的问题肯定会逐步解决,作业的有效性也不会只是纸上谈兵。
要研究作业的有效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作业观的问题。所谓“作业观”,可以说是关于作业的一种功能的、习惯性的、总体的看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几近一致的“作业观”。这种“作业观”大致有以下特征:其一,作业是教师布置的有着明确答案的一道道练习题,它通常是书面的,所以做作业也叫写作业。当然有时也有非书面的,如背诵课文、记住词义等。其二,作为作业的练习题是对教材或课文梳理、归纳的结果,总是力求能够体现教材内容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其三,努力追求平时作业题型与日后考试题型的一致性。“模拟试卷”式的作业就成为教师理想的作业形式。由于我们的教学顽强地恪守着学科中心,通常是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几乎变成了单一地学课本,再加上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和制约,这种“作业观”的形成自然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如此的作业观,有可能导致以下几个问题的产生:
问题一: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不高,他们没有转变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观念,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与训练,严重降低了作业的有效性。
问题二:我们很多教师布置的作业质量不高。不少教师随意地让学生去书店买一些成品试卷、习题,然后要求学生机械地做习题,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问题三:当前,我们很多教师仍然是实行整齐划一教学,表现在作业布置上就是统一规定一样的作业,在作业的难度和数量上也统一规定,不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和个性差异,导致优秀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的情况产生。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作业本身是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可供学生进行课外巩固的练习。但如果因为作业本身的不合理而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那就得不偿失了。那么如何有效布置作业呢?从教师的角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选择有质量练习题
老师在布置作业前,应该先搜题、做题,认真考虑哪些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哪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哪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等。老师经深思熟虑后,从中选出一定数量的题目供学生完成。应该避免那种随手抓本资料要求学生从多少页做到多少页的作业布置方式。
例如,《语文课堂作业本》中打星号的题目,一般都有多个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让每位学生自己先尝试着去做一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在做第三课《笋芽儿》的作业时,我准备先提示一下第五题。题目如下:
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
桃花红着脸对她说:“()。”
小柳树摇着辫子对她说:“()。”
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
太阳公公乐哈哈地对她说:“( )。”
我会对笋芽儿说:“()。”
我说:“请你们自己挑选其中一句,动动小脑筋想一想,桃花、柳树、小燕子、太阳公公分别会对笋芽儿说些什么。”教室里静悄悄的,平时挺爱举手的几个学生今天也居然保持沉默了。我耐心地等了5分钟,一切还是老样子,还似乎比刚才更静了。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这帮学生真是越来越不爱动脑筋了。我说:“不想交流是吧,那现在开始做作业。”这下,教室里可倒是热闹起来了,“啊?……”“唉,怎么做呀!”一片唉声叹气,我才不去理会呢,又一次强调:“现在可以开始做了!”
当语文课代表把作业交给我的时候,我心里早做好了要重新返工的准备。我一本接一本地改着,却惊喜地发现学生的答案竟然是那么的丰富多彩。你看,有的写桃花红着脸对她说:“欢迎你来到这个光明的世界,很高兴认识你!”有的写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笋芽儿,笋芽儿,我为你唱首动听的歌吧!”有的写太阳公公乐哈哈地对她说:“笋芽儿,我温暖的阳光会永远照射着你,你一定能成为一株健壮的竹子!”还有的写小柳树摇着辫子对她说:“笋芽儿,让我摸摸你的小脸蛋吧!”……原来每个学生都有一双亮晶晶的小眼睛,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小脑袋!
我想,照搬所谓的难题,再请几个优等生来说说他们的答案,这样的习惯动作是应该改一改了。这在课堂上也许是热闹的,但却抹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创意,因为受优等生答案的影响,最后作业本上全班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
(二)作业要求“多样”化
作业不要总是千篇一律的做习题,适当布置一些预习作业、上网查资料、实地调查等方面的作业,增加作业的趣味性,这样可能会减少学生对做作业的厌烦感。
“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每一篇课文之前,我都会布置一个预习作业。例如,一年级时我对学生预习一篇新课文有以下三个要求:1.给生字注音。2.读熟课文。3.标好小节。到了二年级,在原来基础上又多了一个,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翻翻工具书,想想可能是什么意思。这样做既丰富了作业的形式,又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在是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教学不能只仅仅拘泥于课本,可以利用网络把知识从课内拓展到课外,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北京》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去查查资料,了解北京的名胜古迹。第二天,学生带回来很多资料、图片。我们把这些资料、图片贴在教室墙上,进行资源共享。对这样的作业,学生做得乐不可支,吵着嚷着让我下次继续布置。
如果教学口语交际,那布置一些实地调查的作业最合适不过了。例如,教学《垃圾的家》时,我先让孩子们去实地调查一下垃圾可分成哪些类,最后这些垃圾怎么处理的等等。课堂上学生说得小脸通红、兴趣盎然。这样的作业学生能不喜欢吗?这样的课堂学生会不喜欢吗?
(三)作业要有层次性、区分度
一直以来,作业的形式、内容都由教师作统一的规定,完全忽视学生的需要。学生是完成作业的主体,是互不相同的个体,他们对事物的体验、兴趣各不相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承认个性差异。因此,语文作业在考虑共性的同时,也应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作业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园地。笔者在实践中采用了“作业超市”的形式,让学生自选作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四册《古诗两首》时,我布置了以下三道作业。第一,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草》。第二,想想古诗的意思,并给它配上一幅美丽的插图。第三,我知道《草》写的是()季的景色,我还知道()首描写这个季节的古诗,我不但能背一背还能写一写呢!作业难度逐步加大,学生可以自由挑选“超市”中难易不同的作业。基础较差的学生选择完成一项作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多项作业。这种形式打破了以往单一的作业模式,增加了作业的弹性,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要的差异,体现了学生的主观需求,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加上相应的评价制度,完成第一道作业最多只能得一颗星,如果三道作业都完成,就能相应的得到六颗星。结果,只有一小部分学生选择了第一项作业,大多数学生都是自愿完成了三项作业。这样的作业,其实是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了教学活动,并成为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更体现了作业的有效性。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都能按照以上的几点扎扎实实努力去做,相信存在的问题肯定会逐步解决,作业的有效性也不会只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