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由于重视不足、各部门合作不力、师资力量短缺等原因,造成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和管理缺乏实效性。本文通过构建“大思政”思维的工作格局,提出有机结合团学活动、整合资源建立“大思政”工作队伍策略,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多元整合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元整合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体现,是大学生优化政治认同,强化理论修养,实现知、信、行转换的必要途径。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由于师资和实践基地所限,还大部分是思政教师在课堂内外开展,其余各部门也自成一家,造成活动重复、资源浪费,无法跟上青年大学生成长的需要,难以取得实效。因此,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多元整合实践教学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一)实践教学地位尴尬。长期以来,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首先一定程度上学校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足,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现象。由于组织管理全校学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费时、费心、费力,如果学校缺乏相关工作制度,其他部门支持不力,势必导致教师设计、组织实践活动“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也顺势随便应付,很难达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二)教学主体单一,实践教学力量薄弱。实践教学主体是指按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能够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或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对教育对象直接、主动施加积极影响的个人或群体。目前,实践教学主体资源仍局限于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大多结合思政相关课程随机进行。当庞大的学生数量和有限的师资、经费、课时等无法对接时,实践教学就不得不选择以部分学生开展,达不到全体学生层面,组织活动频率也受到限制,学生受益面小。
(三)各部门实践教学规划缺乏系统性。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由团委组织实施,大学生军事训练由学工部组织实施,勤工助学工作由学生处或团委组织实施,专业实习由教务处和各专业系管理落实,期间还要涉及到财务、后勤等其他多个行政部门。学生实践存在着多口管理、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缺乏有力的组织、统一的规划。
(四)实践教学过程缺乏指导性。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教师的系统指导是实践教学能否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多为“大班”上课,每个教师课堂的学生可能有几百人,加之许多参与到社会实践教学中的思政课专业教师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训练,这些源于师资力量和实践指导能力限制,直接导致思政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力度和广度不大,致使部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后既没有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收获,自身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构建“大思政”思维工作格局
(一)“大思政”思维。20世纪80年代在学校教育系统中使用“三育人”概念,即涵盖了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主要内容的育人体系。强调教师的教学、学校党政干部实施的以教育管理和学生管理为主的学校管理以及保证学校运营的服务体系的职工的相关服务,同属于“育人”体系的整体,三者不可分割。“大思政”思维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多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因素通过特定的活动或联系机制所形成的合力体系的整体思维模式。“大”的特性,实际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思维的实践概括,具体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多主体参与、多形式呈现、多场域运作和多层面影响。
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由院校领导者、教学组织者、学生管理者、实践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多边活动工程,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以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广泛领域,贯穿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时期。要提升高職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吸引性、实效性,必须整合院校各部门资源,多策并举、内引外联,充分挖掘、有效运用校内外各种实践教学资源,使各部门各院系以及各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互为依托、相互衔接,使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集中与分散的实践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构建完善的多层面立体化的实践育人体系,力争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大学生的全覆盖。
(二)建构“大思政”思维工作格局
第一,加强高职院校党委全面领导。从高职院校自身来说,“大思政”思维模式需要党委切实肩负起全面领导的主体责任,统筹把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真正建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合力育人的长效机制,实施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保障“大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学校各部门形成思政教育合力。学校各部门把学校工作的各环节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围,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育人职责。高职院校宣传、学工团委、教学管理、行政管理等各部门自觉承担立德树人的责任,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良环境,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大思政工作队伍,特别是专业教学系部教师和班主任,他们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也非常大。所有部门教育者都应自觉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作为己任,全面育人。
第三,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要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不断探索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和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学会运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新媒体平台,运用学生喜欢的教育教学表达方式,在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师要迅速融入时代潮流,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新技术运用能力。
三、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元整合模式
(一)发挥团学活动优势,与思政课实践数学有机结合。在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和思政课教学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载体,两者在引领青年学生思想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由于思政部的实践教学和团学系统组织的社会实践缺乏必要的协调整合,团学组织的实践搞得风风火火,但是自成一体,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本不相关联,使得实践教学资源闲置,有些资源浪费。相对来说,团学部门组织的实践活动多在文体活动和社会服务项目方面,学生参与面大、积极性高。而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由于师资、经费、基地等资源的限制,实践活动项目内容单一,学生参与面窄,无法调动广大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动手少,参与积极性低,有的同学应付了事的,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的应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得不到锻炼。总体上,思政部无法无力深入、系统、可持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校园内的实践活动可以把思政课的教学活动和团学活动综合有机结合,可以以团学实践活动为主导,以思政课实践活动为辅。其一,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到团学实践活动组织中来。现在高职院校中校园文体活动和社会服务实践活动频繁,学生参加度也比较高。思政课教师可以在团学活动中担任指导老师,参与辅导学生。其二,思政课教师设计实践教学时,就以这些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又符合思政教育主旨的文体活动为切入点,梳理出校园思政教学活动的新思路,比如结合“红五月”合唱比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昂扬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和科学理想信念;结合校园演讲比赛中设定“道德与法”“个人与社会”等与思政教育相关并引发学生思考的辩题等等。思政实践教学活动可以结合校园里的这些赛事等,适时开展相应的思政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思政课的主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验证所学的理论,在实践和思考中找准评价自身价值的社会尺度。
(二)整合资源建立“大思政”工作队伍。将思政课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支队伍紧密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积极从社会和企业聘请思想政治工作兼职教师,按照“一支队伍,专兼结合,协调一致”的总体建设思路,构建思政课教师、团学教师、辅导员实施一线教学教育管理的职能体系。“一支队伍”就是思政课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支队伍统合成为一支队伍。“专兼结合”就是在这支队伍的来源上既有校内的专任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团学工作干部,也有来自企业、社会各方面兼职思政教育工作者。思政课教师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彼此分工,相互协作,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日常的教育管理结合,真正将教学、教育、管理、服务四个维度有机统一,整合资源建立“大思政”工作队伍。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元整合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体现,是大学生优化政治认同,强化理论修养,实现知、信、行转换的必要途径。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由于师资和实践基地所限,还大部分是思政教师在课堂内外开展,其余各部门也自成一家,造成活动重复、资源浪费,无法跟上青年大学生成长的需要,难以取得实效。因此,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多元整合实践教学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一)实践教学地位尴尬。长期以来,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首先一定程度上学校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足,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现象。由于组织管理全校学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费时、费心、费力,如果学校缺乏相关工作制度,其他部门支持不力,势必导致教师设计、组织实践活动“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也顺势随便应付,很难达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二)教学主体单一,实践教学力量薄弱。实践教学主体是指按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能够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或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对教育对象直接、主动施加积极影响的个人或群体。目前,实践教学主体资源仍局限于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大多结合思政相关课程随机进行。当庞大的学生数量和有限的师资、经费、课时等无法对接时,实践教学就不得不选择以部分学生开展,达不到全体学生层面,组织活动频率也受到限制,学生受益面小。
(三)各部门实践教学规划缺乏系统性。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由团委组织实施,大学生军事训练由学工部组织实施,勤工助学工作由学生处或团委组织实施,专业实习由教务处和各专业系管理落实,期间还要涉及到财务、后勤等其他多个行政部门。学生实践存在着多口管理、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缺乏有力的组织、统一的规划。
(四)实践教学过程缺乏指导性。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教师的系统指导是实践教学能否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多为“大班”上课,每个教师课堂的学生可能有几百人,加之许多参与到社会实践教学中的思政课专业教师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训练,这些源于师资力量和实践指导能力限制,直接导致思政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力度和广度不大,致使部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后既没有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收获,自身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构建“大思政”思维工作格局
(一)“大思政”思维。20世纪80年代在学校教育系统中使用“三育人”概念,即涵盖了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主要内容的育人体系。强调教师的教学、学校党政干部实施的以教育管理和学生管理为主的学校管理以及保证学校运营的服务体系的职工的相关服务,同属于“育人”体系的整体,三者不可分割。“大思政”思维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多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因素通过特定的活动或联系机制所形成的合力体系的整体思维模式。“大”的特性,实际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思维的实践概括,具体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多主体参与、多形式呈现、多场域运作和多层面影响。
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由院校领导者、教学组织者、学生管理者、实践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多边活动工程,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以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广泛领域,贯穿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时期。要提升高職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吸引性、实效性,必须整合院校各部门资源,多策并举、内引外联,充分挖掘、有效运用校内外各种实践教学资源,使各部门各院系以及各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互为依托、相互衔接,使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集中与分散的实践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构建完善的多层面立体化的实践育人体系,力争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大学生的全覆盖。
(二)建构“大思政”思维工作格局
第一,加强高职院校党委全面领导。从高职院校自身来说,“大思政”思维模式需要党委切实肩负起全面领导的主体责任,统筹把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真正建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合力育人的长效机制,实施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保障“大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学校各部门形成思政教育合力。学校各部门把学校工作的各环节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围,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育人职责。高职院校宣传、学工团委、教学管理、行政管理等各部门自觉承担立德树人的责任,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良环境,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大思政工作队伍,特别是专业教学系部教师和班主任,他们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也非常大。所有部门教育者都应自觉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作为己任,全面育人。
第三,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要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不断探索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和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学会运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新媒体平台,运用学生喜欢的教育教学表达方式,在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师要迅速融入时代潮流,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新技术运用能力。
三、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元整合模式
(一)发挥团学活动优势,与思政课实践数学有机结合。在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和思政课教学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载体,两者在引领青年学生思想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由于思政部的实践教学和团学系统组织的社会实践缺乏必要的协调整合,团学组织的实践搞得风风火火,但是自成一体,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本不相关联,使得实践教学资源闲置,有些资源浪费。相对来说,团学部门组织的实践活动多在文体活动和社会服务项目方面,学生参与面大、积极性高。而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由于师资、经费、基地等资源的限制,实践活动项目内容单一,学生参与面窄,无法调动广大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动手少,参与积极性低,有的同学应付了事的,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的应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得不到锻炼。总体上,思政部无法无力深入、系统、可持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校园内的实践活动可以把思政课的教学活动和团学活动综合有机结合,可以以团学实践活动为主导,以思政课实践活动为辅。其一,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到团学实践活动组织中来。现在高职院校中校园文体活动和社会服务实践活动频繁,学生参加度也比较高。思政课教师可以在团学活动中担任指导老师,参与辅导学生。其二,思政课教师设计实践教学时,就以这些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又符合思政教育主旨的文体活动为切入点,梳理出校园思政教学活动的新思路,比如结合“红五月”合唱比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昂扬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和科学理想信念;结合校园演讲比赛中设定“道德与法”“个人与社会”等与思政教育相关并引发学生思考的辩题等等。思政实践教学活动可以结合校园里的这些赛事等,适时开展相应的思政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思政课的主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验证所学的理论,在实践和思考中找准评价自身价值的社会尺度。
(二)整合资源建立“大思政”工作队伍。将思政课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支队伍紧密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积极从社会和企业聘请思想政治工作兼职教师,按照“一支队伍,专兼结合,协调一致”的总体建设思路,构建思政课教师、团学教师、辅导员实施一线教学教育管理的职能体系。“一支队伍”就是思政课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支队伍统合成为一支队伍。“专兼结合”就是在这支队伍的来源上既有校内的专任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团学工作干部,也有来自企业、社会各方面兼职思政教育工作者。思政课教师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彼此分工,相互协作,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日常的教育管理结合,真正将教学、教育、管理、服务四个维度有机统一,整合资源建立“大思政”工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