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战争的反战影片:和平的呼唤 人性的开掘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ied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圣诞快乐》是一部反映一战时所发生故事的影片,影片所叙述的深邃的耐人寻味的故事;所展现的战争对于人类的巨大毁灭和摧残;所传递出的对于和平的永恒呼唤;所渴望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对于当今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警示价值。
  [关键词] 《圣诞快乐》 战争题材 影评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9.016
  一、剧情简介
  一九一四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德国,有人被迫从军离开了自己的歌唱事业和心爱的人;在英国,有人无奈地离开牧师的职业而作为随军医护人员离开祖国苏格兰上战场;在法国,陆军中尉被迫与远在北部家乡怀有身孕的妻子离别……这些人,在残酷的战场上,经历着炮火的洗礼,终于有一天圣诞节即将来临,促使德国、法国、苏格兰军营的前线将士们史无前例地携手放下了武器……
  影片改编自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九一四年仍处于胶着状态,参战的欧洲各国在大大小小的战役里争夺着自己的利益,各个阶层的人不断地被卷入到战争的漩涡之中。不同命运的普通人被各自的国家机器所驱使,无奈地聚集到北方战线寒冷的阵地里,徘徊于饥饿、严寒和死亡之前。
  战场上的流浪猫成了两边士兵共同的朋友,抒情感伤的乐曲唤起了士兵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无限思念。战壕里的圣诞树已不仅仅只是圣诞树,更是召唤和平的橄榄枝。当《平安夜》的歌声响起,当风笛的伴奏声飘荡在旷野,交战双方士兵们逐一爬出战壕,越过倒下的战友的尸体,纷纷抛下仇视的眼神,友善地走到了一起。虽然明天命运安排的可能依然是战争的炮火和相互地对峙,但在那一刻,在那个圣诞节的平安夜,不再有敌人,有的只是同在异乡的未亡人。他们祈祷着和平、呼唤着和平,交换着各自的圣诞礼物巧克力、葡萄酒,表达着对和平的无限企盼。
  二、匠心独运的结构设置
  影片《圣诞快乐》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一战时期的真实故事,影片没有将纷飞的炮火、惨烈的战争、相互的厮杀突出表现,而是撷取了在宏大战争中,敌我双方在圣诞节前夕对峙的一段过程来进行开掘,共同的信仰、共同的节日,在圣诞前夜,交战双方战壕将士们之间将发生怎样的故事来着力表现,将故事浓缩于战壕之间,显得结构紧凑、颇具匠心。
  圣诞节本是一个浪漫温馨的美好节日,圣诞雪橇、圣诞银铃、圣诞烛光、圣诞音乐、圣诞聚会、星光闪烁的圣诞树……都成为人类虔敬上帝,渴望拯救,渴望美好,渴望和平的真切象征。
  然而,就是在圣诞前夜这样一个温馨美好的独特时光里,前线将士们却在冰冷的战壕中等待着下一个攻击的命令,熬着难耐的时光……
  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这样一个特定的地点,将士们心中对美好的向往、对和平的渴望与现实所处境地的被动无奈自然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反差,这也更加增强了影片的张力和感染力。
  三、叙事清晰、立意深邃
  影片通过对不同阶层几对典型人物的交待描述,(如,英国士兵威廉和乔纳森兄弟俩;英国牧师;德国歌唱家史宾和丹麦歌唱家安娜;法、英、德三军中尉等),围绕着不同人物命运的变化,逐层交待,全景式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创伤,全片段落清晰、叙事缜密,人物塑造鲜活生动,情节推进环环相扣。
  1、威廉和乔纳森兄弟俩的塑造
  从起初听到战争打响,准备参战时的激情澎湃;到在战场上,哥哥威廉中弹倒下,乔纳森亲历了亲人在眼前被生生夺去的惨剧,感受了撕心裂肺的悲伤;威廉在奄奄一息时,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对弟弟的嘱咐;乔纳森依依不舍地在雪地中紧紧抱着哥哥的尸体同他一起过夜;乔纳森冒然跑出战壕掩埋哥哥的尸体;失去亲人的痛,对敌方的恨,使得乔纳森做出了在战壕中三方和解的情况下,开枪杀死了法国勤务兵庞修,造成了又一家庭的不幸……在这样人物命运的转折,情节的推进中,人们不禁要叩问:战争的意义何在?它究竟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段落回放之一:
  在苏格兰乡村小路上,威廉飞快地骑着自行车冲向教堂。
  他一冲入教堂,还来不及喘口气,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径直去敲响教堂的大钟,然后转身对着弟弟乔纳森和牧师兴奋地宣布:“终于来了,大战爆发了!”那表情嫣然就像宣布他要获得爵士勋章一样。
  威廉问乔纳森:“弟弟,你打算如何?难道袖手旁观?我替你报了名入伍!两天后,我们一起去格拉斯哥接受军训,我们终于可以有点作为了!……来吗?”说完转身冲出教堂门。
  乔纳森一言不发地跟在哥哥身后,并在门前匆匆地回眸向牧师微笑了一下。
  牧师轻叹了一口气,看着被威廉带进来的风吹灭的那一排齐齐的蜡烛,迷茫无奈地望着苍天,恳切地开始祈祷……
  在这个段落中,两位年轻人的出场,十分逼真地表现出了威廉的年轻气盛和对战争的认识不足,以及牧师的反战和无奈。
  段落回放之二:
  乔纳森在炮火和弹雨中看着哥哥威廉中弹已是奄奄一息,但自己却不能把他背进战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死去。这将是一个让他一生中最为痛苦至极的一个圣诞节。
  哥哥威廉死前用尽最后一口气叮嘱他:“走吧,弟弟,为我们家保住血脉!”
  对于威廉的遭遇,乔纳森痛苦万分,为了教区的教众而自愿上前线担任医护兵的牧师也尽力安慰他。
  ……
  在这个段落里,战争的残酷已然凸显,失去亲人的痛无以言表。
  段落回放之三:(其他几个段落一并)
  *乔纳森是唯一无法融入圣诞融洽气氛的战士,他努力找到了哥哥威廉的尸体,对善意来邀请他一起喝法国香槟的德国士兵用极端的仇视的目光表示拒绝,他依依不舍地,心痛万分地紧紧抱着威廉的尸体在战场雪地中过夜……
  *第二天清晨,乔纳森挖地坑的声音惊醒了整个战场,他要好好掩埋哥哥威廉的尸体。
  *英国少将怒气冲冲地到前线来督战,看到远处战场上有一个德国军装的身影,就咆哮着让英军开枪,士兵们在威逼下万般无奈向天开枪,只有乔纳森仇恨地瞄准目标,射出了子弹……   在这样人物命运的转折,情绪的逐层推进中,战争给乔纳森带来的创伤已然显现,失去亲人的痛苦,让乔纳森无法自拔;对敌军的仇恨,更让他走向了极端……渴望着美好生活的法国勤务兵庞修也成了这场战争的牺牲品,又一个家庭陷入了失去亲人的悲痛中……此时,也定会激起人们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2、苏格兰牧师的塑造
  在影片中对于随军作医护人员的苏格兰牧师的描述,虽着墨不多,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画龙点睛的作用。牧师作为一个反战人物,和平的使者,他的出场对于唤醒交战双方将士的良知、忏悔反省各自的罪过、呼唤和平、创造和谐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德国歌唱家史宾和丹麦歌唱家安娜的塑造
  两个重要的典型人物是德国歌唱家史宾和丹麦歌唱家安娜这对情侣,战争的打响也让他们俩的命运急转直下,史宾被迫应征入伍,安娜在圣诞前夕辗转前线德军总指挥部被要求和史宾一起为普鲁士王子和德军将领们演唱,并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情人史宾。安娜为德军将领们演唱完毕后,经历过弹雨洗礼的史宾深知在前线充当炮灰的战壕将士们的苦难,他毅然带着安娜偷偷离开德军总指挥部再次回到前线战壕为那些士兵们送上一份圣诞节前的歌声和祝福——这份《平安夜》的歌声和祝福慢慢荡漾开来飘荡在冰天雪地的空旷的战场、辽阔的旷野——深深地唤起了敌我双方战壕中将士们对和平的向往和深情的渴望,同时,它也与从英军战壕中飘来的牧师用风笛轻轻吹奏的苏格兰民谣《梦回故乡》,与战壕中闪烁的一株株圣诞树交相辉映——随即轻轻吹奏的风笛的旋律也转换为为史宾的《平安夜》伴奏的旋律,这天籁般的歌声和旋律弥漫飘荡开来响彻旷野,沁入人心,强烈地唤起了前线将士对生命、对和平的无限渴望,这份在战火初歇的战壕里飘出《平安夜》的祝福和歌声,也引起了所有前线将士们的强烈共鸣……由此,促成了三军中尉的停火谈判,展开了整个影片的高潮与重点段落:敌我双方战壕将士们的人性展示,相互之间友谊的建立,后方亲人们寄来的礼物共享……然而,邪恶再次破坏了好景,这一刚刚建立起来的和平氛围随即被德军总指挥部的命令打破,安娜和史宾这一对传递和平、呼唤和平的使者却被总指挥部认为是叛逃,在德国中尉为他们做了解释后,指挥部将要派车来接安娜。安娜和史宾为了不再被分开,只好请求法国中尉将他们俩作为战俘遣送到法国……
  段落回放之一:
  圣诞前夕,安娜匆匆赶到德军总指挥部,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情人史宾,安娜紧紧搂住史宾。
  入夜,当史宾在安娜的引导下,为普鲁士王子和德军将领们演唱,经过炮火弹雨洗礼过的史宾,对于这样的音乐会却显得有些别扭和紧张。
  对于普鲁士王子给予史宾的赞扬,他淡然地回答:“我不是志愿的,是被征召的,象所有人一样。”
  演唱完毕后,史宾带着安娜到前线战壕里为那些士兵们歌唱。
  段落回放之二:
  安娜和史宾的出现,让弥漫着硝烟和死亡气息的德军战壕有了一些生气。
  而不远处的英军战壕,牧师和他的苏格兰教民们为了庆祝圣诞节的来临,也在用风笛吹奏起苏格兰民谣《梦回故乡》的乐曲,用音乐传达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美好回忆。
  苏格兰人的风笛,唤醒了史宾压抑已久的激情,刚刚在德军指挥部牵强附会的演唱后,在这里,面对战壕里的一线将士,感慨万千的史宾心潮澎湃,释放出了久违的激情……
  在口琴的伴奏下,史宾为身边的德军士兵唱起了《平安夜》歌,这天籁一般的歌声,同样唤起了苏格兰牧师的共鸣,他随即用风笛应和史宾的旋律。
  风笛的伴奏更激起史宾的热情,他毫不理会德军中尉的阻止,径自爬出战壕,面对白天三军激战的空旷的战场,深情地放声歌唱。美妙的歌声与风笛伴奏的悠扬的旋律飘荡在寂静的旷野……
  段落回放之三:
  史宾刚刚唱完,德国中尉便紧张地叫史宾赶快下来:“这不是柏林歌剧院。”
  此时苏格兰战壕里传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史宾会心地微微一笑回应中尉:“说得对,但比柏林歌剧院好!”
  音乐和热情让战争瞬间走开。
  影片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塑造,以点代面地展现了敌我双方将士鲜活生动的人性特征画卷,凸显了艺术家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呼唤和平,将士们强烈渴望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但随着战火的再次燃起,史宾和安娜命运的转变,观众也清晰地看到,这一和平的美好愿望又一次被少数掌权者所破坏扼杀……观众为此扼腕、揪心、叹惜——这样的处理也更为增加了影片的张力,引起人们的深刻省思。
  4、对法、英、德三军中尉的塑造
  影片对法、英、德三军中尉的塑造也显得血肉丰满,入情入理。三军中尉的每次出场,对于段落的起承转合,都起到了很好的衔接贯穿作用。三军中尉所商讨的三次协议:1、圣诞前夜的停火协议;2、三国士兵尸体辨认和埋葬协议;3、英、法、德三国中尉的战壕互助协议。每一次协议的推出都是对和平的一次更为深切地呼唤和推进,都是一次友谊的彰显、人性的升华,以及对战争发起者的坚决地抗议。他们在自己仅有的权限范围内呼唤着和平、倡导着和平、创造着和平,展现给了人们一幅美好的和平画卷。然而,在这样的特定时刻,战地的惨状——举目的尸首、冰冷的雪地、战壕,与双方将士们得到的瞬间和平时光所表现出的欢娱也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差,战争的惨烈、和平的美好、生命的珍贵,自然又一次唤起人们的共鸣。在这里,意境深远,揭示主题深刻,耐人寻味,赋予启迪。
  段落回放之一:
  法国中尉正在看珍藏在钱包里随身携带的妻子的照片,在他的勤务兵庞修的一再提醒下,才收起钱包,准备走出防空洞,走向战壕。
  对于他来说战争首先是保家,其次才是卫国。因为他待产的妻子还身陷在一、两里远的德军占领区朗斯。虽然他心里充满了任何人不能匹敌的勇气和信念,但他在临出战壕时仍感到一阵的紧张而产生了呕吐和胃痉挛的症状,仍然在为为他档枪子而死去的法国士兵难过痛心。
  当担任少将的父亲来告诉中尉,还是打听不到他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的消息,但是有一个炮兵指挥官被大炮炸死,所以中尉将被调去接替,无论他愿不愿意,都会在三天后调离前线阵地接受炮兵训练。而这三天,交战的三方都将停战,因为圣诞节即将来临。   在这个法国中尉的出场段落中,介绍了法国中尉对家庭的热爱,对家人的牵挂,战争让他目睹了生命的脆弱,战争对于生命的摧残,表现出了他的厌战和无奈。
  段落回放之二:
  史宾刚刚唱完,德国中尉便紧张地叫史宾赶快下来:“这不是柏林歌剧院。”
  (见前面3中段落回放三)
  德国中尉出场。
  段落回放之三:
  经过三军中尉的简短协商,大家一致同意圣诞前夜停火。
  英、法、德三军战壕的士兵纷纷聚集到曾激战厮杀的战场,谨慎地观察对方,并用巧克力和香槟小心翼翼地试探对方。逐渐地善意打破了心里的防备和坚冰,战场变成了联欢场地和露天布道场。
  德国中尉把战壕里捡到的法国中尉的钱包还给她,并告诉他自己和妻子曾在法国中尉家华煌道的一家小旅馆里度蜜月……
  在这个段落中,三军中尉为促进和平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第一次停火协议达成。在他们的带领下,战士们原有的敌意逐步被善意打破,共同的信仰、共同的节日,促成了他们之间的和平。在小心翼翼地相互试探中,他们逐步建立了友情,享受着短暂的和平时光,参加牧师举行的布道,一起为和平、为家人祈祷,一起进行心灵的忏悔……这是一个十分美好的段落,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和平是多么地美好,人与人之间没有了互相的杀戮、仇恨是多么地友善和谐,这是非常有启示意义的一个段落,也彰显了人类所呼唤的一个永恒主题:渴望和平、保卫和平、创造和平!
  段落回放之四:
  第二天清晨,乔纳森挖地坑的声音惊醒了整个战场,他要好好掩埋哥哥威廉的尸体。
  此举引起三国中尉的清晨咖啡会议,最终商议出了三国士兵尸体辨认和埋葬协议。
  和平状态继续延续。三国士兵在战场上开始进行足球比赛。
  法国中尉邀请德国中尉有一天到他巴黎家中喝咖啡,德国中尉自信地说过几个月当德国占领了巴黎后,一定上门拜访,而法国中尉却答道:“想喝咖啡,不需要打到别人家里。”
  德国士兵甚至邀请苏格兰士兵和法国士兵战后到家中过新年……
  在这个段落中,第二次协议达成。再次展现了战争所带来的严重创伤,尸首遍野的战场,再一次引起人们对发动战争侵略者的痛恨和对逝去生命的惋惜。法国中尉的一句话:“想喝咖啡,不需要打到别人家里”意味深远……
  段落回放之五:
  (英、法、德三国中尉的战壕协议)
  *远处一声炮响,把所有人从圣诞的温馨中一下子拉回到战争的恐慌中,三国军人默默各自回到自己的战壕。虽然他们还和一天之前一样都是军人,都有武器,然而他们的心,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起了变化。他们眼前看到的,不再是你死我活的敌人,而是和自己一样活生生、有血有肉的朋友了。
  *这时,德国中尉接到通知,很快将有猛烈的炮火攻击英法阵地。犹豫片刻,德国中尉便把炮火将要攻击的事告知了法国中尉和英军中尉,并请他们所有人到德国战壕里来躲避炮火。
  德军的炮火一停,英军中尉就提出三国士兵到英军战壕里躲避,因为英军马上就会用炮火还击。
  昨天还是相互厮杀的敌人,经过平安夜的洗礼,今天已是相互保护的战地伙伴。
  当英军炮火停止以后,德军走回自己的战壕时,苏格兰人用风笛吹起了《友谊地久天长》为他们送行……
  在这个段落中,第三次互相保护的战壕协议达成。三军之间的友谊进一步地推进,《友谊地久天长》成为回荡在人们心中的永恒旋律……
  段落回放之六:
  史宾和安娜要求法国中尉把他们当作俘虏抓起来,安娜说:“如果回去,我们就会被分开关押,请你把我们关在一起,我们再也不分开了。”
  法国中尉理解。
  史宾把德国士兵托付的家书交给法国士兵,让他转给国际红十字会。没想到,这些信被英法的指挥所拆开,三国军队立刻引起震动。
  英国少将怒气冲冲地到前线来督战,看到远处战场上有一个德国军装的身影,就咆哮着让英军开枪,士兵们在威逼下万般无奈地向天开枪,只有乔纳森仇恨地瞄准目标,射出了子弹……
  这个倒下的身影原来竟是庞修,他那个十点准时闹响的闹钟又一次响了起来,法国中尉冲了上去,才知原来庞修是为了到德军占领区和母亲一起喝茶,才借了德国士兵的军装穿。
  庞修告诉中尉,他妻子生了个儿子,而自己穿着德国军装被杀,实在窝囊。
  法国少将也来到战壕,告诉当中尉的儿子,军部对圣诞节发生的事情大为震怒,连那只在三军战壕里来回游荡的猫,也不得不因为叛国罪而被绞死。
  德国的所有官兵,也立刻被调离到东部前线去……
  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段落,由于三军的停战行为被各国总指挥部获悉,三军将士的命运也随即直下,更为悲惨……
  故事的悲剧结局更增加了影片的震撼和悲剧效果,也令观众永久地不忍和叹惜!每个生命的个体在统治者的欲望面前,在战争的驱动面前,是如此地卑微和渺小,捍卫和平是如此地不易。一战给世界各国人民所带来的巨大创伤至今仍令世人不堪回首,反思历史,警示现实,这部电影对于保卫和平的呐喊和呼唤就具有更为强烈的社会意义和启示价值。
  5、首尾呼应,立意深邃
  影片开始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法、英、德三个国家的孩子站在黑板前,背诵着被灌输的对敌人的仇视。
  影片结尾英国主教训斥苏格兰牧师没有遵循主的教导,竟然给德国的敌人布道做弥撒,然后主教转身进入布道室,对着官兵们大声布道宣称德国人不是上帝的孩子,是魔鬼的子民。
  这样的首尾呼应,也让观众深刻地认识到:战争源于仇恨。这样的情节设置犹如一面镜子,揭示了战争的本质,人性的扭曲。这样的反讽,令人省思,立意深邃,赋予哲理。
  四、细节的运用,人性的开掘
  影片通过大量的细节表现来刻画人物,展示心理,烘托氛围。
  1、 以法国勤务兵庞修的闹钟为例
  这只闹钟在影片中共出现了五次。
  第一次是影片刚刚开始不久法军准备冲锋时;
  第二次是法国中尉丢失钱包后庞修安慰他说自己也心爱的闹钟也被子弹打穿了,但没想到的闹钟此时却意外地响了起来;   第三次庞修在帮助法国中尉剪头发时,闹钟在十点钟准时响起;
  第四次是三军中尉喝咖啡协商尸体安葬问题时,庞修的闹钟再一次响起,法国中尉告诉另外两位中尉,十点整是庞修和母亲一起喝茶的时间;
  第五次当那个穿德国军装的身影在乔纳森的枪口倒下时,闹钟又一次响起,原来被击中的人竟是庞修!
  在这里闹钟作为一个道具,每一次出现,都展示了小人物庞修的心理状态:
  (1)准备冲锋——(2)闹钟是自己心爱的物品——(3)这个闹钟的独特之处,十点钟准时响起——(4)十点整是和母亲一起喝茶的时间(点明闹钟的响起体现着士兵对亲人的思念,与人物情感的关系)——(5)闹钟又一次响起,庞修中弹,原来跑出战壕是为了和母亲一起喝茶(殷切地思念着亲人,对和平生活的无限向往)……
  2、游走于三军阵地中的那只流浪猫
  一只游走于三军阵地的流浪猫,本是一个自由的化身,爱的化身(被三军将士都喜爱,德国士兵叫它菲菲,法国勤务兵庞修叫它妮妮),本是活跃战地枯燥气氛的一个点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极其微小的生命,也逃脱不了战争的伤害和洗礼,它最后的命运竟是被当作叛国罪而残酷地绞死!透过影片,人们看到人的命运与猫的命运在战争面前是如此地雷同,一样地卑微,一样地不幸,自由、爱、活跃的生气均被一并毁灭,荡然无存。战争对自然界的破坏、对人类的破坏也在这样的细节描述中,烘托得更为清晰,更为真切。
  3、星光闪烁的圣诞树、苏格兰风笛、口琴、巧克力、法国香槟、咖啡……
  这些物品的出现都映衬出了一种浓浓的节日气氛、生活气氛、和平气氛,在战时状态,在这遥远的旷野中冰冷难耐的战壕里,这些物品的出现,就更显得弥足珍贵。家乡亲人的牵挂,将士们对亲人的思念,对和平的渴望……这样的情绪在一个个恰到好处的细节展现中,都十分贴切地展现了人性,使得人物鲜活生动,使影片具有了极强的感染力。
  4、其它一些细节
  如,德国中尉把战壕里捡到的法国中尉的钱包还给他,并与他交流的情节; 德国士兵甚至邀请苏格兰士兵和法国士兵战后到家中过新年……
  这些小情节的设置,入木三分地传达出将士们已冰释前嫌,并建立起相互间的友谊。
  又如,乔纳森紧紧抱着他死去的哥哥在冰天雪地中过夜;德国将一对法国老夫妇的房子征用作指挥部;德国士兵乱开枪打伤英国救护兵……
  这些细节的展现,都让人深深感受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创伤。
  总之,整部影片注重恰到好处地设置情节,运用细节来表现主题,烘托人物,达到了极佳的效果。
  五、音乐让战争走开
  在这部影片中音乐元素的运用成为精彩的点睛之笔,苏格兰风笛吹奏的《梦回故乡》传达出前线将士们深切的思乡之情;口琴、苏格兰风笛共同为歌唱家演唱的《平安夜》歌伴奏,更传递出了双方将士对和平、美好的一种深切祈祷和呼唤;随着情节的推进《友谊地久天长》(风笛吹奏)的响起,更让人们再一次深深领悟到和平友谊的弥足珍贵……
  音乐在影片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不仅渲染了气氛,营造了影片的浪漫氛围,增强了视听感受,而且能与故事推进、人物情感密切配合,相互映衬,相互呼应,逐层递进地深化主题,传递出强烈地渴望和平、呼唤和平的信息,达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六、结语:历史给我们的警示,人类对和平的永恒呼唤
  一战已然过去近一个世纪,然而一战的惨烈、悲壮至今仍铭心刻骨地留在历史的记忆中。以法国为例,当时的一战造成法国500万人的伤亡惨剧,使得法国几乎是家家牺牲、户户戴孝,同样,参战各国也都伤亡惨重,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经历了一战和二战两次惨痛的洗礼后,欧洲已逐步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伤痛已然揭过,欧洲人企盼的是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以及得来不易的持久的和平,和一个团结的崭新的欧洲形象。
  这部反映一战时所发生故事的影片自2005年上映以来就引起极大地轰动,产生持久地效应。影片所叙述的深邃的耐人寻味的故事;所展现的战争对于人类的巨大毁灭和摧残;所传递出的对于和平的永恒呼唤;所渴望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对于当今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警示价值。
  作者简介
  唐晨光,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研究生部主任,副教授,电影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摘 要】长期以来,沃尔特·迪斯尼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精益求精的刻苦努力。积极向上的创造精神,设计创作出了成功,千个鲜明的、生动活泼的卡通一动画角色,了解迪斯尼动画角色设计的理念和美学原则,以及如何在艺术创作实践运用,是每个动画艺术家必须了解的。  【关键词】迪斯尼 动画 角色 设计理念    美国的娱乐一文化产业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和商机,在目前美国经济陷入困难的境地中,美国娱乐一文化产业依然保持着健
摘要:会话分析关注会话过程中的行为和具体做法。借助会话分析理论框架中的话轮转换和相邻对子的概念,以及语用学原则对电影《爱与痛的嫁期》中的两个对话片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期为解读人物性格、相互关系和剧情发展提供新鲜的视角。  关键词:话轮转换模式 相邻对子 礼貌合作原则 言语行为理论    会话是语言活动的原始形式,在语言发展上先于语言的其他形式。和言语行为理论相比,会话分析学者更关注交谈者如何在
[摘要]方言作为电影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在合适的时候运用才能为影片加分,如果乱用就起不到任何效果。评价方言作为一部电影的表现方式是否恰当,应该看这一表现形式是否契合了电影的主题,好的电影是运用了适合影片内容的表现形式构筑成的整体。  [关键词]方言 电影 表现形式    中国方言电影在《疯狂的石头》后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专业人士也对方言电影这一特殊类型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方言这一特殊的语言符号虽然脱
[摘要] 现如今,纪实风格的剧情片,这样一种把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创作手法相结合的影片类型已经走进人们的视野。这其中,关于表现农村留守儿童题材的影片尤为突出。有关于这种题材的纪实风格剧情片的创作离不开真实的题材、真实的场景、对真实事件的扮演、运用非职业演员、采用方言以及纪实语言即长镜头等艺术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  [关键词] 纪实风格 剧情片 农村题材 留守儿童  纪实风格剧情片,这样一种将
[摘要]克里斯塔·沃尔夫在小说《美狄亚声音》中通过运用吉拉尔发现的替罪羊机制,颠覆了传统中的美狄亚形象,取而代之以替罪羊的形象,并以第一人称独白的形式帮助人们发掘美狄亚故事中集体暴力的存在,從而揭示人性的缺陷,尽量避免替罪羊悲剧在现代社会中重演。  [关键词]美狄亚 替罪羊机制 范式 第一人称独白    美狄亚是古希腊神话里阿耳戈英雄传说中的人物。公元前431年,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根据这个神话
[摘要]如何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全面迅速的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所有钢琴教师长期思索和研究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科学的练琴方法是提高高师钢琴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包括练琴前充分的准备;练琴中科学合理的安排;练琴后及时的总结思考。  [关键词]高师 钢琴 教学 练琴 方法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教学中,钢琴演奏是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学习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
[摘要] 文学家常以熵来隐喻造成社会衰败和世界消亡的力量,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作品中描述熵,体现出个体对人类普遍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和对现代社会里科学独断危险的时刻警惕。而信息学范畴里的熵,其演变趋势又是不断减少的。所以为了对抗信息熵化,品钦有意打破传统的叙事秩序,引入某种混乱而增加文本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 托马斯品钦 熵 人文关怀 不确定性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关于一切与
【摘要】把语言统计学用于作为人文学科的话语分析,可以从数理逻辑的层面上验证话语理论的一些结论,增加结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对美国涉缅话语的分析研究,不仅能对传统的话语理论作拓展和补充,而且也是我们把握美国东南亚政策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话语理论 语言统计学 涉缅话语 相关分析    缅甸作为我国近邻,是我们实施东南亚战略的桥头堡,又是西方加强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合围的触角和最前哨。近年来美国高调
[摘要]社火,是由祭祀社神的仪式综合其他祭祀及岁时仪式发展演变而来,在生存需求与艺术审美功能一体的情况下,形成了娱神娱人的民俗文化。在远古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与古代农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甘肃,社火历史非常悠久,文化极其丰厚,而各个区县又有不同。这一文化被较好地保存下来,既留有古风,也兼有发展。无论在省会兰州还是诸县农村,社火表演至今仍年年上演,老老少少有的参与其中,有的乐在观赏,是西北独有的民俗现象。 
[摘要] 《色戒》蕴含着丰富的解读空间,以《色戒》作为个案进行多重语境下的多重解读。第一个视角,叙事学语境下的主体解读;第二个视角,精神分析学语境下的主体解读;第三个视角,文化研究中的“他者视角”下的历史想象方式的解读。  [关键词] 《色戒》 主体 他者 多重解读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4.016    电影《色戒》由于是改编自张爱玲的原著,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