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建国,1953年生。摄影家、书画家,笔名黑白,陕西延长县黑家堡人。1970年参加工作,先后为汉中地质队工人,职工子弟学校美术教师,1978年调入陕西延川县文化馆从事美术与摄影工作。2008年定居北京,现为职业书画家。担任中国书画协会副会长、中国禅画院副院长、东盟艺术家联合会东盟书画院副会长。
9月底,黑建国回老家延安办个人书法展。29年前,也是在延安,黑建国曾办过一次展览。不同的是,上一次展出的是照片,这次是书法。
展厅里,帮忙布展的除了他的女儿,还有几个朋友。
如果不是提前看了照片,我根本不可能从一群人中认出哪一个是他。
黑建国个子不高,头发花白,简单的T恤,搭配着军绿色的休闲裤。仅从外表看,他太朴实了,简直毫不起眼,你无法想象,这就是那个传奇里的黑老大。
传奇里的黑老大
搞摄影的人都知道,陕北有“黑氏四兄弟”,以乡土摄影见长,“黑氏四兄弟”这个名字还是1995年由冰心亲自命名并题写的,这在延安也算是个传奇,黑建国就是这个传奇里的黑老大。
黑建国出生在陕北延长县,当过地质工人,当过教师。1978年调入延川县文化馆,黑建国第一次接触照相机。那是一台老式的海鸥相机,在文化馆闲置多年。黑建国迅速掌握拍摄要领,一开始拍工作照,后来也拍一些生活里的趣人趣事,渐渐地迷上摄影。黑建国有时候会觉得那相机就像是专门为他准备的一样。他还记得自己的第一幅摄影作品,拍的是一个陕北老太太盘腿坐着剥玉米,怀里放个箩筐。
“那张照片是下乡的时候随手拍的,不像新闻,也没有太多艺术感,之所以称它为作品,是因为发表在《延安日报》上,当时能在报纸上发照片的人并不多,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鼓励。”黑建国说,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把镜头对准身边的黄土地以及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
1988年,黑建国的摄影作品登上了《中国摄影》杂志以及香港《摄影画报》等专业重量级刊物,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989年,作品《老牛》在全国青年“泸州杯”摄影作品大奖赛中获二等奖;1989年,作品《逝去的故事》在《中国摄影》刊登并在香港参展获得金奖;同年,在《摄影世界》发表摄影作品《丰收的礼花》,并以此在国内四个摄影展中分别赢得奖项;1993年,作品《两代人》在《中国摄影》杂志、香港《摄影画报》上刊登,并参展获得金牌……
黑建国学摄影,不仅成就了自己,他的三个同胞弟弟(黑建邦、黑明、黑克)在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都先后学了摄影,并把摄影当成职业视为生命的首要所需。
1995年,兄弟四人合作出版黄土风情系列摄影作品《看陕北》,请冰心为画册题写封面时,冰心赞叹说:“兄弟四人都爱好摄影,且都有成就的委实不多。北京有王氏四兄弟(注:王文泉、王文波、王文澜、王文扬)拍‘京味’的作品,陕北有黑氏四兄弟拍‘土’味的作品。”于是提笔写下了“黑氏四兄弟看陕北”八个大字,成了画册的名字。“黑氏四兄弟”也由此成为摄影界的佳话,也成为延安的传奇。
简单随性的“黑白”
2008年,黑建国从延川县离休定居北京。
可是,面对京城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搞了30年摄影的黑建国始终找不到感觉。
生于陕北、长于陕北,塬墚沟峁锻炼了他的筋骨,凛烈的西北风培养了他的意志,淳厚古朴的民风塑造了他们的灵魂,养育了他对乡亲父老的深情厚谊,这感情就像高原的丘壑一样深深雕琢在他的心里。离开了乡土,他的摄影如同失去了灵魂。
“索性放下相机,专心练字!”
黑建国练书法绝不是一时兴起。他从小喜欢书法,学生时代开始练字从未间断。但他学习书法的经历并没有可炫耀之处——既不是书法科班出身,也没有书法硕士、博士的头衔,他一直都是靠自学,也从不参加任何商业性质的书法比赛和展览。他对书法出于内心的喜欢。用他的话说,练字看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他自谦,或者对自己书法不自信的表现。但他解释说,古代从来就没有单独的书法家,更没有人为了参赛参展而练字。在他的内心深处,练习书法只是传统文化的自然延续和传承,不能掺杂任何功利的东西。
这是他的性格,豁达、纯净。因此,他的字也很随性。
正是因为这一点,著名音乐家晓光看中了他的字。
2012年11月,在中国美术院,黑建国与晓光合作举办了《晓光歌诗——黑白书法作品展》,展出作品的题材是晓光的一百首歌诗,全部由黑建国书写。
这是黑建国第一次公开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他初尝了学有所成的喜悦。时隔3年,他把自己的书法作品带回延安,想把这份喜悦与家乡人一起分享。
进取,但不强求,自然追求,快乐追求,在黑建国身上,这些特点十分明显。
正如他的笔名“黑白”,知白守黑,简单、分明,就像是一个符号。
他的摄影作品大多为黑白片,最初是因为只有黑白胶片,后来是因为他喜欢黑白分明的格调。
他的书法白纸黑字,自然纯净。就像他说的“书法不光是写字,而是通过写字来传达自己的感情”。他常常觉得自己不是在书房里写字,而是在大自然里“耕云种月”。
关于艺术,黑建国一直强调,自己并不想刻意追求什么,不管是最初搞摄影,还是后来学书画,都是源自本心,顺其自然。他也不喜欢把自己定位成艺术者,他说,他只是一名艺术追求者,他喜欢艺术本来的样子,也希望自己追求艺术的过程快乐而真实。所以,他不喜欢参加商业化的比赛活动,拒绝艺术和艺人被利益牵着鼻子走。
责任编辑/林琳
9月底,黑建国回老家延安办个人书法展。29年前,也是在延安,黑建国曾办过一次展览。不同的是,上一次展出的是照片,这次是书法。
展厅里,帮忙布展的除了他的女儿,还有几个朋友。
如果不是提前看了照片,我根本不可能从一群人中认出哪一个是他。
黑建国个子不高,头发花白,简单的T恤,搭配着军绿色的休闲裤。仅从外表看,他太朴实了,简直毫不起眼,你无法想象,这就是那个传奇里的黑老大。
传奇里的黑老大
搞摄影的人都知道,陕北有“黑氏四兄弟”,以乡土摄影见长,“黑氏四兄弟”这个名字还是1995年由冰心亲自命名并题写的,这在延安也算是个传奇,黑建国就是这个传奇里的黑老大。
黑建国出生在陕北延长县,当过地质工人,当过教师。1978年调入延川县文化馆,黑建国第一次接触照相机。那是一台老式的海鸥相机,在文化馆闲置多年。黑建国迅速掌握拍摄要领,一开始拍工作照,后来也拍一些生活里的趣人趣事,渐渐地迷上摄影。黑建国有时候会觉得那相机就像是专门为他准备的一样。他还记得自己的第一幅摄影作品,拍的是一个陕北老太太盘腿坐着剥玉米,怀里放个箩筐。
“那张照片是下乡的时候随手拍的,不像新闻,也没有太多艺术感,之所以称它为作品,是因为发表在《延安日报》上,当时能在报纸上发照片的人并不多,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鼓励。”黑建国说,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把镜头对准身边的黄土地以及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
1988年,黑建国的摄影作品登上了《中国摄影》杂志以及香港《摄影画报》等专业重量级刊物,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989年,作品《老牛》在全国青年“泸州杯”摄影作品大奖赛中获二等奖;1989年,作品《逝去的故事》在《中国摄影》刊登并在香港参展获得金奖;同年,在《摄影世界》发表摄影作品《丰收的礼花》,并以此在国内四个摄影展中分别赢得奖项;1993年,作品《两代人》在《中国摄影》杂志、香港《摄影画报》上刊登,并参展获得金牌……
黑建国学摄影,不仅成就了自己,他的三个同胞弟弟(黑建邦、黑明、黑克)在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都先后学了摄影,并把摄影当成职业视为生命的首要所需。
1995年,兄弟四人合作出版黄土风情系列摄影作品《看陕北》,请冰心为画册题写封面时,冰心赞叹说:“兄弟四人都爱好摄影,且都有成就的委实不多。北京有王氏四兄弟(注:王文泉、王文波、王文澜、王文扬)拍‘京味’的作品,陕北有黑氏四兄弟拍‘土’味的作品。”于是提笔写下了“黑氏四兄弟看陕北”八个大字,成了画册的名字。“黑氏四兄弟”也由此成为摄影界的佳话,也成为延安的传奇。
简单随性的“黑白”
2008年,黑建国从延川县离休定居北京。
可是,面对京城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搞了30年摄影的黑建国始终找不到感觉。
生于陕北、长于陕北,塬墚沟峁锻炼了他的筋骨,凛烈的西北风培养了他的意志,淳厚古朴的民风塑造了他们的灵魂,养育了他对乡亲父老的深情厚谊,这感情就像高原的丘壑一样深深雕琢在他的心里。离开了乡土,他的摄影如同失去了灵魂。
“索性放下相机,专心练字!”
黑建国练书法绝不是一时兴起。他从小喜欢书法,学生时代开始练字从未间断。但他学习书法的经历并没有可炫耀之处——既不是书法科班出身,也没有书法硕士、博士的头衔,他一直都是靠自学,也从不参加任何商业性质的书法比赛和展览。他对书法出于内心的喜欢。用他的话说,练字看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他自谦,或者对自己书法不自信的表现。但他解释说,古代从来就没有单独的书法家,更没有人为了参赛参展而练字。在他的内心深处,练习书法只是传统文化的自然延续和传承,不能掺杂任何功利的东西。
这是他的性格,豁达、纯净。因此,他的字也很随性。
正是因为这一点,著名音乐家晓光看中了他的字。
2012年11月,在中国美术院,黑建国与晓光合作举办了《晓光歌诗——黑白书法作品展》,展出作品的题材是晓光的一百首歌诗,全部由黑建国书写。
这是黑建国第一次公开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他初尝了学有所成的喜悦。时隔3年,他把自己的书法作品带回延安,想把这份喜悦与家乡人一起分享。
进取,但不强求,自然追求,快乐追求,在黑建国身上,这些特点十分明显。
正如他的笔名“黑白”,知白守黑,简单、分明,就像是一个符号。
他的摄影作品大多为黑白片,最初是因为只有黑白胶片,后来是因为他喜欢黑白分明的格调。
他的书法白纸黑字,自然纯净。就像他说的“书法不光是写字,而是通过写字来传达自己的感情”。他常常觉得自己不是在书房里写字,而是在大自然里“耕云种月”。
关于艺术,黑建国一直强调,自己并不想刻意追求什么,不管是最初搞摄影,还是后来学书画,都是源自本心,顺其自然。他也不喜欢把自己定位成艺术者,他说,他只是一名艺术追求者,他喜欢艺术本来的样子,也希望自己追求艺术的过程快乐而真实。所以,他不喜欢参加商业化的比赛活动,拒绝艺术和艺人被利益牵着鼻子走。
责任编辑/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