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北京电影学院体育课考核方式的改革研究可以发现,旧有的考试方法阻碍了艺术院校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艺术院校体育课考核方式的改变必须与本校实际相结合,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学生的体育能力,必须具有从课上向课余的可持续性,必须考虑艺术院校学生心理特点。
关键词:艺术院校 体育课考核方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5(c)-0109-03
进入新时期,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国民收入大大增加,国民对体育产业的需求与日俱增。体育总局出台的《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需求将从低水平、单一化向多层次、多元化扩展,体育消费方式将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扩展,体育产业将从追求规模向提高质量和竞争力扩展,体育产业必将迎来重大战略机遇。而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势必吸引更多艺术人才加入其中,怎样使艺术院校毕业生更加有效的迎接体育产业的光明前景?只有让学艺术的学生们不但在本身的专业方面出类拔萃,同时也必须有较为扎实的体育基础。这就要求在艺术院校的体育工作者以体育课的考核为指挥棒,引导学生们掌握体育知识,完善运动能力,并使体育与专业的有机结合。但艺术院校以往的体育课考核完全沿用普通高校方法,并没有针对学生特点加以调整,完全割裂培养目标与考试方法,不符合新时期对体育考试的要求。本文旨在通过对电影学院公体课考核方法的研究,探索新形势下艺术院校体育课考核方式改进的可行性。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文章以北京电影学院大一、大二学生共468人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对近10年来体育课考核方式的改革以及艺术院校课程特点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北京电影学院和兄弟艺术院校体育课大纲,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行收集整理。
1.2.2 专家访谈法
对北京艺术院校体育工作者进行走访,以谈话,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1.2.3 对照试验法
对北京电影学院本科学生两个年级共468人进行对照试验,为期1学年,其中234人采取传统考核方式,对照组234人采取新考核方式。考核结束后,进行数据对比和问卷调查等。
2 评价标准
(1)评价标准的确定:高校体育教学所追求的是让学生做到自学自练、自测自评、自娱自乐并持之以恒,而不在于一招一式的“训练有素”。淡化竞技要求,注重健身功能,应当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主流。学生感受到了体育的乐趣,有了提高的欲望,就可以在经常性锻炼过程中,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1]。从这些方面入手制定考核指标使手段与目标一致化,这样的考核方法将全面促进学生向体育课程的目的努力。由于艺术类学生更加注重自我的感觉,追求个性的与众不同,善于自我表现,富有激情和创造性。这种对个性张扬的追求也使得他们容易自命不凡、走向极端,缺乏必要的理性思考和对自我的客观正确[2]。因此,在考核方法上,必须多元化和相对评价同时进行,在评价标准的确定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特点,考核方式也要和普通院校有所区别,体现艺术高校自己的特点。我们列出所有主要指标,咨询艺术类高校专家后做出权重指数,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再予以调整。
(2)北京电影学院体育课考核标准:电影学院培养电影从业人员,而经常跟组是电影学院学生的艺术实践或者称之为积累艺术能力,在表演学院学生中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很难要求这些学生一节课不落,但是可以在可控范围内使其保持运动。所以在考核指标中强化了学习态度,同时鼓励学生参加业余体育活动,参与校内外比赛组织及宣传,鼓励学生使用所学体育知识对遇到的体育问题进行分析,对自我身体状况进行科学诊断;同时我们也对学生购置运动装备及租场地进行调查,鼓励经常进行运动的学生,以帮助其养成爱好运动的习惯。在评价方式上,仍然是教师的评价权重最大,学生自评与互评只占30%。
3 结果与分析
3.1 艺术院校体育课程考核不是目的是手段
体育课考核方法担负着激励学生的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体育教学效果和教学大纲,检查教学内容是否适应学生的特点,找出教材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及时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和修订的作用[3],原有的评价中过分苛求动作的准确与技术的完美,使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成为直接的教学目的,而不是教学手段。把“达标”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4]。在经过2个学期的试行后,新的考核方式取得较好的满意度,对比传统考核方式,学生明显更愿意接受新的考试方法。在表2中,学生认为新的方法考察更全全面,而且由于照顾到基础差的学生,使这些学生不再害怕体育考试;同旧考试方式相比,新方法引导学生在专业领域运用体育知识或技能,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意识到体育运动不仅仅是课堂上死板的内容,在很多方面都能运用。由于不再强调身体素质和技能考评,因此在增强体质方面比重有所下降,可以在以后再行调整。可以认为,新的考核方式在引导学生全面加强体育能力,体育不仅仅是学期末的考评,而是贯穿学期整个过程的体育行为,考评的也不再是静态的能力,而是动态的过程性学习。通过这些指标的调整,使艺术院校的体育课考核不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学生爱上运动的起点,而不是终止锻炼的终点。
3.2 指标的改进最终目标是多元化、全方位考量学生的体育运動能力
对比学生的数据可以看出,优秀生人数实验组多于对照组,但没有显著差异。良好人数实验组比对照组多20%,有显著差异,原因是新指标考察范围大,考察方式全面,很多学生在专项技能上有所欠缺但在课余体育锻炼和运用体育知识诊断损伤时可以获得分数,这都提升了良好分数段人数;在不及格人数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显著。对于很多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以往没有接受系统的体育培训,也就没有养成运动健身的习惯,加上艺术生特有的情绪化,对自己不熟悉的体育技能练习经常轻易放弃,关键的地方是,艺术院校反而比普通院校更加不重视体育,因此在以往学生一旦觉得课堂上的技能不易掌握,往往轻言放弃,这也是艺术院校体育课不及格过多的原因。通过对考核指标的改革,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对健身有用,对专业也有帮助,另一方面让他们发现体育考试是考察方方面面,少量的课堂练习加上大量的课外锻炼也可以过关,这就让他们有了信心,可以坚持把课上下去。这也是艺术院校体育教学一直以来的难点,把学生吸引到课堂,增加体育课的粘度,从考试方法的改革入手不失为有益的尝试。 3.3 新考核指标将考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传统考察方式主要是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和学生们中学为应试所做的一样,造成他们对大学体育的失望情绪。新的考核方式在灌输了科学的运动知识后,也促成学生在课余进行健身或者观赏体育赛事等活动,直接或间接接受体育运动的熏陶,养成对体育运动的喜好。以往的考核指标和培养目的分离,学生只在上课时运动,下课后完全没有运动的动力,这是因为本身没有运动的习惯,而新考核指标就是要培养运动的习惯。对一些体质差或身形异常的学生,一方面加强体育锻炼,另一方面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诊断,学习开出运动处方,间接使他们意识到运动的必要性。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有80%的学生认为新指标有助于养成运动或者关心运动赛事的习惯;有46%的学生表示会自费租场地锻炼或购买运动装备;有34%的学生表示在同学或自己遇到相关体育问题有了知识储备;有78%的学生认为新指标反映了他们的运动能力;90%的学生认可按进步幅度给予分数。
3.4 新的考核指标尊重学生,评价方式不再教师说了算
在新的考核方式中,加入了自评与互评,虽然权重只占30%,但由于这种评价方式尊重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尤其在艺术院校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和新形势下90后学生心理特点双重加成的情况下,获得了学生强烈的认同。几乎100%的学生欢迎这种评价方式,但在实际实施中,我们也发现部分学生不能客观认识自身行为,给自己打分过高,同时有一些学生互评时互送人情,这也需要在以后继续调整指标权重比例。
4 结论
4.1 艺术院校体育课考核必须紧密结合艺术院校特点
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就是相对情绪化,自我为中心,面对特点鲜明的学生群体,在如今讲求尊重个性的大环境下,体育教师也要顺应变化,改革考核方式,重要的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以运动中的人为本,摒弃单一评价。在考核时,注重实用性,从本校的实际特点出发,不能一概而论,但都应该倡导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4.2 艺术院校学生特点呼吁体育考核多元化
艺术院校学生特点鲜明,自我意识较强、情绪化、表面化。我们要认清这一事实,尊重学生的自我认知。在加强品德教育的同时,引入自评与互评,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增强主动性,提高积极性。但也要注意在评价过程中的过高估计自己和送人情等情况。
4.3 艺术院校学生差异化明显要求淡化技能考评,实施分层考评
艺术院校学生体育基础差异较大,但是原考核指标过于统一,过于强调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看重终结性评价。新的考核方式以学生进步幅度作为打分依据,客观反映学生努力程度。而好的分数完全是学生从自己的基础出发经过努力就可以达成的,这是学生真正喜欢上体育课的过程,而不是为了最后的分数。
4.4 艺术院校的优势使体育学以致用成为可能
新的考核指标将专业与技能的结合作为考核相对重点,要求学生考虑所学专业与体育技能的切入点,学以致用。比如,跆拳道课的学生学完横踢技术后,有的用泥塑还原横踢动作,细节部分符合动作要领;有的联合拍了短视频,文学系的写剧本,表演系的演出,摄影系的拍摄。从作业中都能看出学生在创作时体育知识和技能的運用,相比传统考核方式,显而易见新的考核指标促进了学生活学活用的进度,这些都是艺术院校独有的优势,完全可以形成艺术院校体育考核创新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于春艳.普通高校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研究综述[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10(5):89.
[2] 张春艳.高校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浅析[J].传媒与教育,2015(2):138-139.
[3] 傅君芳,王元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考核及评价体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4(3):57.
关键词:艺术院校 体育课考核方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5(c)-0109-03
进入新时期,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国民收入大大增加,国民对体育产业的需求与日俱增。体育总局出台的《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需求将从低水平、单一化向多层次、多元化扩展,体育消费方式将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扩展,体育产业将从追求规模向提高质量和竞争力扩展,体育产业必将迎来重大战略机遇。而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势必吸引更多艺术人才加入其中,怎样使艺术院校毕业生更加有效的迎接体育产业的光明前景?只有让学艺术的学生们不但在本身的专业方面出类拔萃,同时也必须有较为扎实的体育基础。这就要求在艺术院校的体育工作者以体育课的考核为指挥棒,引导学生们掌握体育知识,完善运动能力,并使体育与专业的有机结合。但艺术院校以往的体育课考核完全沿用普通高校方法,并没有针对学生特点加以调整,完全割裂培养目标与考试方法,不符合新时期对体育考试的要求。本文旨在通过对电影学院公体课考核方法的研究,探索新形势下艺术院校体育课考核方式改进的可行性。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文章以北京电影学院大一、大二学生共468人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对近10年来体育课考核方式的改革以及艺术院校课程特点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北京电影学院和兄弟艺术院校体育课大纲,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行收集整理。
1.2.2 专家访谈法
对北京艺术院校体育工作者进行走访,以谈话,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1.2.3 对照试验法
对北京电影学院本科学生两个年级共468人进行对照试验,为期1学年,其中234人采取传统考核方式,对照组234人采取新考核方式。考核结束后,进行数据对比和问卷调查等。
2 评价标准
(1)评价标准的确定:高校体育教学所追求的是让学生做到自学自练、自测自评、自娱自乐并持之以恒,而不在于一招一式的“训练有素”。淡化竞技要求,注重健身功能,应当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主流。学生感受到了体育的乐趣,有了提高的欲望,就可以在经常性锻炼过程中,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1]。从这些方面入手制定考核指标使手段与目标一致化,这样的考核方法将全面促进学生向体育课程的目的努力。由于艺术类学生更加注重自我的感觉,追求个性的与众不同,善于自我表现,富有激情和创造性。这种对个性张扬的追求也使得他们容易自命不凡、走向极端,缺乏必要的理性思考和对自我的客观正确[2]。因此,在考核方法上,必须多元化和相对评价同时进行,在评价标准的确定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特点,考核方式也要和普通院校有所区别,体现艺术高校自己的特点。我们列出所有主要指标,咨询艺术类高校专家后做出权重指数,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再予以调整。
(2)北京电影学院体育课考核标准:电影学院培养电影从业人员,而经常跟组是电影学院学生的艺术实践或者称之为积累艺术能力,在表演学院学生中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很难要求这些学生一节课不落,但是可以在可控范围内使其保持运动。所以在考核指标中强化了学习态度,同时鼓励学生参加业余体育活动,参与校内外比赛组织及宣传,鼓励学生使用所学体育知识对遇到的体育问题进行分析,对自我身体状况进行科学诊断;同时我们也对学生购置运动装备及租场地进行调查,鼓励经常进行运动的学生,以帮助其养成爱好运动的习惯。在评价方式上,仍然是教师的评价权重最大,学生自评与互评只占30%。
3 结果与分析
3.1 艺术院校体育课程考核不是目的是手段
体育课考核方法担负着激励学生的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体育教学效果和教学大纲,检查教学内容是否适应学生的特点,找出教材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及时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和修订的作用[3],原有的评价中过分苛求动作的准确与技术的完美,使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成为直接的教学目的,而不是教学手段。把“达标”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4]。在经过2个学期的试行后,新的考核方式取得较好的满意度,对比传统考核方式,学生明显更愿意接受新的考试方法。在表2中,学生认为新的方法考察更全全面,而且由于照顾到基础差的学生,使这些学生不再害怕体育考试;同旧考试方式相比,新方法引导学生在专业领域运用体育知识或技能,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意识到体育运动不仅仅是课堂上死板的内容,在很多方面都能运用。由于不再强调身体素质和技能考评,因此在增强体质方面比重有所下降,可以在以后再行调整。可以认为,新的考核方式在引导学生全面加强体育能力,体育不仅仅是学期末的考评,而是贯穿学期整个过程的体育行为,考评的也不再是静态的能力,而是动态的过程性学习。通过这些指标的调整,使艺术院校的体育课考核不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学生爱上运动的起点,而不是终止锻炼的终点。
3.2 指标的改进最终目标是多元化、全方位考量学生的体育运動能力
对比学生的数据可以看出,优秀生人数实验组多于对照组,但没有显著差异。良好人数实验组比对照组多20%,有显著差异,原因是新指标考察范围大,考察方式全面,很多学生在专项技能上有所欠缺但在课余体育锻炼和运用体育知识诊断损伤时可以获得分数,这都提升了良好分数段人数;在不及格人数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显著。对于很多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以往没有接受系统的体育培训,也就没有养成运动健身的习惯,加上艺术生特有的情绪化,对自己不熟悉的体育技能练习经常轻易放弃,关键的地方是,艺术院校反而比普通院校更加不重视体育,因此在以往学生一旦觉得课堂上的技能不易掌握,往往轻言放弃,这也是艺术院校体育课不及格过多的原因。通过对考核指标的改革,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对健身有用,对专业也有帮助,另一方面让他们发现体育考试是考察方方面面,少量的课堂练习加上大量的课外锻炼也可以过关,这就让他们有了信心,可以坚持把课上下去。这也是艺术院校体育教学一直以来的难点,把学生吸引到课堂,增加体育课的粘度,从考试方法的改革入手不失为有益的尝试。 3.3 新考核指标将考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传统考察方式主要是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和学生们中学为应试所做的一样,造成他们对大学体育的失望情绪。新的考核方式在灌输了科学的运动知识后,也促成学生在课余进行健身或者观赏体育赛事等活动,直接或间接接受体育运动的熏陶,养成对体育运动的喜好。以往的考核指标和培养目的分离,学生只在上课时运动,下课后完全没有运动的动力,这是因为本身没有运动的习惯,而新考核指标就是要培养运动的习惯。对一些体质差或身形异常的学生,一方面加强体育锻炼,另一方面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诊断,学习开出运动处方,间接使他们意识到运动的必要性。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有80%的学生认为新指标有助于养成运动或者关心运动赛事的习惯;有46%的学生表示会自费租场地锻炼或购买运动装备;有34%的学生表示在同学或自己遇到相关体育问题有了知识储备;有78%的学生认为新指标反映了他们的运动能力;90%的学生认可按进步幅度给予分数。
3.4 新的考核指标尊重学生,评价方式不再教师说了算
在新的考核方式中,加入了自评与互评,虽然权重只占30%,但由于这种评价方式尊重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尤其在艺术院校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和新形势下90后学生心理特点双重加成的情况下,获得了学生强烈的认同。几乎100%的学生欢迎这种评价方式,但在实际实施中,我们也发现部分学生不能客观认识自身行为,给自己打分过高,同时有一些学生互评时互送人情,这也需要在以后继续调整指标权重比例。
4 结论
4.1 艺术院校体育课考核必须紧密结合艺术院校特点
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就是相对情绪化,自我为中心,面对特点鲜明的学生群体,在如今讲求尊重个性的大环境下,体育教师也要顺应变化,改革考核方式,重要的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以运动中的人为本,摒弃单一评价。在考核时,注重实用性,从本校的实际特点出发,不能一概而论,但都应该倡导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4.2 艺术院校学生特点呼吁体育考核多元化
艺术院校学生特点鲜明,自我意识较强、情绪化、表面化。我们要认清这一事实,尊重学生的自我认知。在加强品德教育的同时,引入自评与互评,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增强主动性,提高积极性。但也要注意在评价过程中的过高估计自己和送人情等情况。
4.3 艺术院校学生差异化明显要求淡化技能考评,实施分层考评
艺术院校学生体育基础差异较大,但是原考核指标过于统一,过于强调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看重终结性评价。新的考核方式以学生进步幅度作为打分依据,客观反映学生努力程度。而好的分数完全是学生从自己的基础出发经过努力就可以达成的,这是学生真正喜欢上体育课的过程,而不是为了最后的分数。
4.4 艺术院校的优势使体育学以致用成为可能
新的考核指标将专业与技能的结合作为考核相对重点,要求学生考虑所学专业与体育技能的切入点,学以致用。比如,跆拳道课的学生学完横踢技术后,有的用泥塑还原横踢动作,细节部分符合动作要领;有的联合拍了短视频,文学系的写剧本,表演系的演出,摄影系的拍摄。从作业中都能看出学生在创作时体育知识和技能的運用,相比传统考核方式,显而易见新的考核指标促进了学生活学活用的进度,这些都是艺术院校独有的优势,完全可以形成艺术院校体育考核创新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于春艳.普通高校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研究综述[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10(5):89.
[2] 张春艳.高校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浅析[J].传媒与教育,2015(2):138-139.
[3] 傅君芳,王元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考核及评价体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4(3):57.